第482章
“第五个故事,叫作《人》。因为第五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作赵如冰,她从银鎏金那里继承了她故事家的灵魂之后,第一次发现了人的力量。为鬼故事注入了人的活力。”
“人,你不就是人吗?”
“对。”
“大家都是人。你们故事王国里的都是人。那这有什么可发现的?”我很是纳闷,觉得这个发现实在有点平平无奇。
“不,”他否认道,“那还是不同的。当时,对长生佛的敬仰身入心人,人每天都会拜佛烧香,祈祷佛。结婚要问佛,生孩子要问佛,就连出门也要问佛。按照现在的说法来说,就是人们非常地封建迷信。”
“嗯……所以呢?”
“因为过度敬畏佛,所以大家也非常害怕佛的反面,鬼。他们认为佛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鬼是佛的敌人,自然和佛有着一样强大的力量,非人力所能及。所以,在过去的鬼故事里面,鬼的力量总是胜于人,反派总是比主角厉害,因此鬼故事的结局,总是悲剧。”
“嗯……”我思考道,“我可以理解。”
我听说,在很多科技不发达的地方,就会把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解释成神力、或者是鬼怪,来搞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
人们越是愚昧,就越是害怕,越是偏执。
但我只是在心里想想,而没有告诉他,怕他以为我歧视他的国家。
“所以,赵如冰发现了人的力量。”我又把故事引到了赵如冰身上来。
“对,赵如冰,是个非常坚强的小姑娘。在我们国家,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全都是包办婚姻,”想到这里,他叹了口气,“赵如冰的父母收了三头牛,就把她卖给了一个当地很有钱的大户去做小老婆。那个大户看她心灵手巧,会让她免费做工,还不给她生活费,没事还打她。真是可恶至极。”
“哦……所以,她反抗了。”
“她反抗了,每次丈夫打她的时候她就反击,非得让婆家遭受比她更惨的代价她才肯罢休。她瞎了一只眼,断了一条腿,还是厉害得很,见谁就敢咬谁。导致后面再也没有人敢打她了,还想要她做当家主母。”
光是从这零星的几句话当中,我就能想像到赵如冰的厉害,她的张扬舞爪。
于是我笑了一下,为她的勇气。
“那她的日子总算好过了吧。”
“不,她可不是个那么容易就妥协的人。就算她丈夫愿意许诺她巨大的好处,可她还是坚持要离婚,不停地去上诉,这一上诉,就连续上诉了八年。这期间,她无数次被冷落,被殴打,甚至被抓进了监狱,也没有停止。直到她上诉到法院都烦了,婆家都累了,最后不得不放开了她,还了她自由。她才终于解放了。”
“她就是在那里,找到了人的力量?”我想着,“那个力量应该就是她自己,来源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吧。”
“嗯,为了能尽快离婚,她必须获得民众的支持,所以她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编成了一个故事《燃烧》到处去说。在那个故事里,她是一个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她的丈夫,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公司,只让她加班,却不给她发工资。”
“我发现很多故事家最出名的作品,都是她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因为故事,就是生活的比喻啊。你没听说过这句话吗?”他笑了笑,很温柔地笑。
“没有。”我摇了摇头。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我在我的心里重复这句话,然后像记住那首诗一样,把它也记在了心里。
我又问:“在她的故事里,人打败了反派吗?打败了恐怖与压迫?”
“在赵如冰的故事里,人第一次迸发出从未有过的生命力和主动性,可以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他们智慧又不屈,总是能面对各种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各种威胁不为所退。
“过去的鬼故事,都是以剧情为中心的,是剧情推着人走,人物在故事里只是一个像征,并不重要。但在赵如冰的故事里,是人推着剧情走,人的选择成为了故事的转折,决定着故事的走向。
“是赵如冰,凭藉一己之力,改变了故事的叙述重心,实现了从封建神权,到人文主义的过渡。”}
……
在第五个故事《人》当中,沈昭陵新的程序指令随之出现:
(此时,因为剧情已经进入到中段。为了加强高潮的魅力,我将逐渐加快每段剧情速度。
(为此,显示屏上的画面也随之加快速度,从原来的静态,变为动态,即:
(前段:静态>动态。——类似于连环画与ppt。此时虽然有画面,但画面只起到对我的解说补充说明的作用。
(中段:静态=动态。——加入悠长的长镜头,作为画面过渡,为后半段的高潮作准备。
(后段:静态<动态。——使用节奏感更强的蒙太奇,进行快速剪辑,让人目不暇接,以渲染高潮的紧张气氛。)
这就是沈昭陵显示屏上新的程序,也就是他的思考。
在以往的小说或者各种作品当中,是完全没有这种东西的。
读者只能看到作者创作的结果,却看不到作者创作的过程。
换句话说,读者只能看见作者写的小说,但他完全不知道,作者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都说写作写作。
各种写作教科书也好,各种文学批评也好,无外乎研究三件事:
第一,写什么。
第二,怎么写。
第三,为什么这么写。
作者只能呈现自己“写了什么”,却不会把“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告诉大家。
就算他在文章末尾的后记里面,记录了自己当初创作这个作品的心得体会,那也是在作品完成之后了。
作品,和创作思路,依然是分开的。
但现在,依靠总决赛独有的“深度思考”模式,沈昭陵,罕见地将“作品”和“创作思路”合成在一起,去完成他自己的作品!
他的作品既是结果!也是过程!
他模仿了ai的演算法,把自己大脑里的思考过程,完全展现给了读者看!就像现在!
*
长脖子:“……”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她逐渐眯起了眼睛,看了看沈昭陵脑子里那段“动态又静态”的东西,完全也没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少,她自己写小说的时候,她从来都不会想这些东西。
她编个剧情都费劲,更没有心情去考虑如何呈现那段剧情。
可第五个故事到来的时候,画面当然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刚才的定格动画消失不见了,而是变成了新的东西。
一个背影,准确来说,是一个女孩的背影始终出现在画面的中央。
那就是赵如冰。
沈昭陵没有给她一个正脸镜头,而是始终对准她的后脑和后背,让她在路上一直走。
她从娘家走到婆家,从婆家走到法庭,从法庭走到监狱,从监狱又走到了更宽阔的天地。
她始终没有停下过脚步,而在她走的路上,各个不同的人和景物出现在她的两侧,向她打着招呼,又不断地错过她,彷佛都只是她生命里微不足道的过客罢了!
这段和刚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是完全吸引了在座之人的目光。
“如姐!是如姐吧?”
“如姐回回头!看我!”
“卧槽,这段镜头,真的很神……谁懂……”
“这在现实里是根本拍不出来的,你中间肯定要偷着剪辑,但如果靠想像的话……”
——长镜头。
长脖子想到了沈昭陵程序里的这个字眼。想必这就是长镜头了。
她以前听过这个词,但又不是很确定地知道它真正的含义。
可是这段镜头的实在是太好了……
沈昭陵在这长镜头,加了个小鼓的声音当伴奏,伴随着赵如冰的脚步声咚咚的敲。
赵如冰每走一步,就敲一声鼓。
“咚!咚咚!咚!咚咚!”
镜头也跟着赵如冰的脚步,左右摇摆,上窜下跳,却完全没有剪辑痕迹。
赵如冰被扇巴掌,被关进监狱,被架上大街当众批评,或者奋起反抗,都始终在维持“走”的动作,而没有一下停顿,看得人鸡皮疙瘩浑身飞起。
让长脖子激动得血气上涌,根本就忍不住想找个人去讨论一下。
她知道,这里肯定有个人明白这个,那就是坐在她左边的那个男人——
淮映勿。
“这是长镜头吧。”长脖子忍不住问,还想多听一会那个鼓声。就怕因为聊天,而错过了重要的镜头。
她知道跟小银说,小银肯定两眼一抹黑,什么都说不出来,所以即便淮映勿现在看起来如此难受,她也只能找上淮映勿。
“嗯,对。”淮映勿被她突然一点名气,转过头来,脸色看起来比刚才好了些,可是脸颊还是红的,带着点没有褪去的灼热。
“人,你不就是人吗?”
“对。”
“大家都是人。你们故事王国里的都是人。那这有什么可发现的?”我很是纳闷,觉得这个发现实在有点平平无奇。
“不,”他否认道,“那还是不同的。当时,对长生佛的敬仰身入心人,人每天都会拜佛烧香,祈祷佛。结婚要问佛,生孩子要问佛,就连出门也要问佛。按照现在的说法来说,就是人们非常地封建迷信。”
“嗯……所以呢?”
“因为过度敬畏佛,所以大家也非常害怕佛的反面,鬼。他们认为佛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鬼是佛的敌人,自然和佛有着一样强大的力量,非人力所能及。所以,在过去的鬼故事里面,鬼的力量总是胜于人,反派总是比主角厉害,因此鬼故事的结局,总是悲剧。”
“嗯……”我思考道,“我可以理解。”
我听说,在很多科技不发达的地方,就会把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解释成神力、或者是鬼怪,来搞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
人们越是愚昧,就越是害怕,越是偏执。
但我只是在心里想想,而没有告诉他,怕他以为我歧视他的国家。
“所以,赵如冰发现了人的力量。”我又把故事引到了赵如冰身上来。
“对,赵如冰,是个非常坚强的小姑娘。在我们国家,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全都是包办婚姻,”想到这里,他叹了口气,“赵如冰的父母收了三头牛,就把她卖给了一个当地很有钱的大户去做小老婆。那个大户看她心灵手巧,会让她免费做工,还不给她生活费,没事还打她。真是可恶至极。”
“哦……所以,她反抗了。”
“她反抗了,每次丈夫打她的时候她就反击,非得让婆家遭受比她更惨的代价她才肯罢休。她瞎了一只眼,断了一条腿,还是厉害得很,见谁就敢咬谁。导致后面再也没有人敢打她了,还想要她做当家主母。”
光是从这零星的几句话当中,我就能想像到赵如冰的厉害,她的张扬舞爪。
于是我笑了一下,为她的勇气。
“那她的日子总算好过了吧。”
“不,她可不是个那么容易就妥协的人。就算她丈夫愿意许诺她巨大的好处,可她还是坚持要离婚,不停地去上诉,这一上诉,就连续上诉了八年。这期间,她无数次被冷落,被殴打,甚至被抓进了监狱,也没有停止。直到她上诉到法院都烦了,婆家都累了,最后不得不放开了她,还了她自由。她才终于解放了。”
“她就是在那里,找到了人的力量?”我想着,“那个力量应该就是她自己,来源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吧。”
“嗯,为了能尽快离婚,她必须获得民众的支持,所以她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编成了一个故事《燃烧》到处去说。在那个故事里,她是一个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她的丈夫,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公司,只让她加班,却不给她发工资。”
“我发现很多故事家最出名的作品,都是她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因为故事,就是生活的比喻啊。你没听说过这句话吗?”他笑了笑,很温柔地笑。
“没有。”我摇了摇头。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我在我的心里重复这句话,然后像记住那首诗一样,把它也记在了心里。
我又问:“在她的故事里,人打败了反派吗?打败了恐怖与压迫?”
“在赵如冰的故事里,人第一次迸发出从未有过的生命力和主动性,可以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他们智慧又不屈,总是能面对各种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各种威胁不为所退。
“过去的鬼故事,都是以剧情为中心的,是剧情推着人走,人物在故事里只是一个像征,并不重要。但在赵如冰的故事里,是人推着剧情走,人的选择成为了故事的转折,决定着故事的走向。
“是赵如冰,凭藉一己之力,改变了故事的叙述重心,实现了从封建神权,到人文主义的过渡。”}
……
在第五个故事《人》当中,沈昭陵新的程序指令随之出现:
(此时,因为剧情已经进入到中段。为了加强高潮的魅力,我将逐渐加快每段剧情速度。
(为此,显示屏上的画面也随之加快速度,从原来的静态,变为动态,即:
(前段:静态>动态。——类似于连环画与ppt。此时虽然有画面,但画面只起到对我的解说补充说明的作用。
(中段:静态=动态。——加入悠长的长镜头,作为画面过渡,为后半段的高潮作准备。
(后段:静态<动态。——使用节奏感更强的蒙太奇,进行快速剪辑,让人目不暇接,以渲染高潮的紧张气氛。)
这就是沈昭陵显示屏上新的程序,也就是他的思考。
在以往的小说或者各种作品当中,是完全没有这种东西的。
读者只能看到作者创作的结果,却看不到作者创作的过程。
换句话说,读者只能看见作者写的小说,但他完全不知道,作者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都说写作写作。
各种写作教科书也好,各种文学批评也好,无外乎研究三件事:
第一,写什么。
第二,怎么写。
第三,为什么这么写。
作者只能呈现自己“写了什么”,却不会把“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告诉大家。
就算他在文章末尾的后记里面,记录了自己当初创作这个作品的心得体会,那也是在作品完成之后了。
作品,和创作思路,依然是分开的。
但现在,依靠总决赛独有的“深度思考”模式,沈昭陵,罕见地将“作品”和“创作思路”合成在一起,去完成他自己的作品!
他的作品既是结果!也是过程!
他模仿了ai的演算法,把自己大脑里的思考过程,完全展现给了读者看!就像现在!
*
长脖子:“……”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她逐渐眯起了眼睛,看了看沈昭陵脑子里那段“动态又静态”的东西,完全也没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少,她自己写小说的时候,她从来都不会想这些东西。
她编个剧情都费劲,更没有心情去考虑如何呈现那段剧情。
可第五个故事到来的时候,画面当然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刚才的定格动画消失不见了,而是变成了新的东西。
一个背影,准确来说,是一个女孩的背影始终出现在画面的中央。
那就是赵如冰。
沈昭陵没有给她一个正脸镜头,而是始终对准她的后脑和后背,让她在路上一直走。
她从娘家走到婆家,从婆家走到法庭,从法庭走到监狱,从监狱又走到了更宽阔的天地。
她始终没有停下过脚步,而在她走的路上,各个不同的人和景物出现在她的两侧,向她打着招呼,又不断地错过她,彷佛都只是她生命里微不足道的过客罢了!
这段和刚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是完全吸引了在座之人的目光。
“如姐!是如姐吧?”
“如姐回回头!看我!”
“卧槽,这段镜头,真的很神……谁懂……”
“这在现实里是根本拍不出来的,你中间肯定要偷着剪辑,但如果靠想像的话……”
——长镜头。
长脖子想到了沈昭陵程序里的这个字眼。想必这就是长镜头了。
她以前听过这个词,但又不是很确定地知道它真正的含义。
可是这段镜头的实在是太好了……
沈昭陵在这长镜头,加了个小鼓的声音当伴奏,伴随着赵如冰的脚步声咚咚的敲。
赵如冰每走一步,就敲一声鼓。
“咚!咚咚!咚!咚咚!”
镜头也跟着赵如冰的脚步,左右摇摆,上窜下跳,却完全没有剪辑痕迹。
赵如冰被扇巴掌,被关进监狱,被架上大街当众批评,或者奋起反抗,都始终在维持“走”的动作,而没有一下停顿,看得人鸡皮疙瘩浑身飞起。
让长脖子激动得血气上涌,根本就忍不住想找个人去讨论一下。
她知道,这里肯定有个人明白这个,那就是坐在她左边的那个男人——
淮映勿。
“这是长镜头吧。”长脖子忍不住问,还想多听一会那个鼓声。就怕因为聊天,而错过了重要的镜头。
她知道跟小银说,小银肯定两眼一抹黑,什么都说不出来,所以即便淮映勿现在看起来如此难受,她也只能找上淮映勿。
“嗯,对。”淮映勿被她突然一点名气,转过头来,脸色看起来比刚才好了些,可是脸颊还是红的,带着点没有褪去的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