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215节
今天这些字,让他有些烦躁。
他读了高中就拿着烈士子女的名额进了国宾馆。他们家的菜既然是给达官贵人吃,骨子里刻着一个“雅”字,陆家培养厨子跟别的地方培养厨子不一样,要学书画,要能引经据典,他有空就逛书店,逛图书馆,也看各种书籍,也算是学了不少。
来了港城至今也只有宁宁这个学识丰富到像妖怪的姑娘,把他甩在身后,其他厨子,就算是锦莹姐,他自认学识上自己也没差她多少。
宁宁的学识够广博了吧?人家不也还在参加会考,要进港大?没有那张毕业证,确实是差了些。
陆培德躺下,还是睡不着,听着寿伯的鼾声,到下半夜才睡。
偏偏第二天寿伯早起,陆培德捧了冷水洗了脸,吃了早饭,提着礼物和寿伯一起去鸿安。
好在陆大厨也早早醒了,听见侄子和寿伯这么早到,他也赶忙下来接了两人上楼。
寿伯认为自己只是澳城街头的一个摊主,阿德的叔叔可是御厨,他给阿德一点点小恩小惠,现在阿德把他带在身边。不知道对方怎么想?因此拘谨地坐着。
陆永定倒了一杯茶,自从知道侄子到港城后遇到的艰难,心里一直自责,幸亏有这位善良的老爷子在侄子最艰难的日子里替他照顾了侄子。
他捧着茶,走到老爷子身前,慎重地往地上跪下,这可把本来就紧张的寿伯给吓傻了。
“二叔,你这是做什么?”陆培德也惊到了。
“张大哥,培德是我大哥唯一的根苗,是陆家的长房长子。我当时想得太简单,让孩子来港城。这孩子又倔,若是没有您的照顾。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您喝了我这杯茶,让我叫您一声哥哥,我谢谢您,也替大哥大嫂谢谢您!”他把茶杯端到寿伯的面前,“老哥哥。”
“寿伯,接啊!”陆培德催促。
寿伯扶住陆永定,先拉着他起来:“我何德何能?我……”
陆永定站起来:“老哥哥喝茶。”
寿伯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
陆永定笑着和他一起坐下,陆培德说:“二叔,我跟寿伯说,等我忙过这一阵,带他一起去北京。”
“来北京家里,我们一起包饺子。”陆永定说道,“我这次回去跟大嫂说了,大嫂也说要好好谢谢您。”
陆培德拿出寿伯去挑的礼物:“二叔,寿伯听了他这里的老朋友的话,给我妈和我婶买了礼物,您拿回去。”
陆永定一看,连忙摆手:“这太贵重了,不行,不行。”
“这是哥哥给弟妹们的礼物。我问过老朋友了,他们回老家都带这些见面礼的。”寿伯说道。
陆永定看他期盼的眼神,说:“我拿回去。她们一定高兴坏了。”
陆永定正在和寿伯聊天,门口传来敲门声,陆培德去开门,董大厨在门口。
“老董,你先去吃吧!我跟孩子他伯伯再聊会儿。”
“行,我先去。”董大厨说了声,往楼下餐厅去。
董大厨吃了早餐,时间还早,他一个人去酒店外走了一会儿。
昨天晚上跟大哥和弟弟说过了,妹妹在宝华楼真的很好,同事们都好,等他回去,他们兄弟三个一起去坟上跟娘说一声。
他慢慢走回就点,却见酒店门口围着人,还有记者扛着录像机,拿着话筒。
港城这个地方啊!屁丁点大的事都能上报纸和电视台。昨天晚上新闻里,就连小岳养的一条狗,都能让电视台嚼半天舌根,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他往里,正要绕过人群往里走。他听见一声:“陈锦莹,你跟你妈一样,不知检点!”
听见这话董大厨的心都是颤抖的,他拨开人群,看见两个女人对着锦莹一个人,锦莹脸上全是泪。
他一步上前,把锦莹护在身后,怒喝:“骂谁呢?”
第254章 认妹妹
一个六十多岁的富贵太太嗤笑一声:“昨天那个是你徒弟,今天这又是谁?”
董大厨走上前,语气带着几分感慨:“陈大小姐,三十年不见,竟把北京城的故人全忘了?连董家小二都不认识了?”
这位太太仔细打量着董大厨:“董银奎?我说呢!小五怎么铁了心不回台湾,原来是你撺掇的。”
另外一位太太突然厉声喝道:“陈锦莹,是谁把你养大,供你念书,教你厨艺?董家可是一天都没养过你。你听了他们几句甜言蜜语,就连养大你的亲爸都不认了?良心真的喂狗了吗?”
陈锦莹默默擦干眼泪。自她离开台北,德祥饭店便一落千丈。她的父亲本就有过小中风,这些日子因心力交瘁,终究还是病倒了。
四位姐姐回娘家探病。大姐和二姐是原配大太太所生,在来台湾前就已结婚。她们结婚时,北平的德祥饭庄生意红火,陈德祥嫁女风光体面。后来陈德祥受邀前往台湾,便将女儿女婿一同带上。
这两位姐姐吃过最大的苦头,便是婆媳关系不睦。不过如今,她们也早已从媳妇熬成了婆。真正受苦的,是三太太生的两个女儿。陈德祥为了生儿子娶了三太太,可三太太一连生下两个女儿。加上陈锦莹,这三个女儿从小就备受嫌弃,全靠不得宠的母亲护着才得以长大。三姐四姐的遭遇才叫凄惨,一个嫁给了比自己大十六七岁的男人做续弦,一个则嫁给了烂赌鬼,如今负债累累。这也是陈锦莹,不像结婚的主要原因。
大姐二姐看到父亲躺在床上,曾经生意兴隆的德祥饭店如今关门歇业,怎能不心疼?她们一副孝顺女儿的模样,跑来港城要逼着她回去继续给陈家当牛做马。
陈家大小姐痛心疾首地说道:“爸躺在床上不停地流眼泪,锦龙和玉莲也知道错了,都盼着你回去。一家子都商量好了,要是你觉得小豪长大了,不太容易亲近,那就把最小的小骏过继给你,从小养到大,肯定跟你亲。你也不用担心没人养老。以后德祥大饭店由你来管,锦龙就在里面做厨子,什么都听你的。爸说给你三成股份,七成股份给锦龙。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陈家二小姐也跟着劝道:“爸已经一退再退,而且全都为你考虑周全了,能给你的都给你了。我们四个出嫁的女儿,连一分一毫的股份都没有。对你还不够好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你跟亲爸爸能有什么隔夜仇?你不打算结婚,以后还得靠着弟弟,靠着家里。”
陈锦莹调整好心情,从董银奎身后走了出来。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地说:“大姐、二姐,我再说一遍,这些我用了这么多年已经还清了。我不欠任何人的!陈家的东西,我也不想要。另外,我没有跟谁私奔,是我带着阿志主动跑来港城的。我不想被陈家榨干最后一滴血之后,再被无情抛弃。还有,不要说我亲妈不知检点,不知检点的是我爸。是他有了三个老婆,还去找徒弟留下的寡妇,才有了我。”
“他说什么,你都信?他跟你有什么关系?”陈大小姐指着董银奎质问陈锦莹,她以为小五是受了董家老二的哄骗。
董银奎冷笑一声:“锦莹可不像你,光长了嘴巴,没带脑子。你爸有今天,那是他咎由自取。”
“你不就是恨我爸当年没收养你们三个吗?所以跑来挑拨离间。”陈家二小姐不屑地说道。
董银奎大笑起来:“幸亏你爸当年没收养我们弟兄三个,我们才能有幸拜在师傅门下。如今我大哥在裕丰楼当大师傅,我师傅从国宾馆退休时,没让他亲儿子继承位子,反而选我做了传人。我家老三,现在是贵宾楼的总厨。我说你爸今天落到这步田地是应得的,是因为他忘了自己的手艺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他不肯认真教学徒,自己儿子又没本事,还不让女儿光明正大地走到人前,甚至因为女儿教了徒弟,就逼着她赶走徒弟。女儿一走,饭店自然就开不下去了。”
他走到陈家二小姐面前,继续说道:“我师傅跟我们说,人家十六七岁的孩子拜在你门下,是想学手艺的,你要是不想教,就别耽误人家孩子。我师傅正经的徒子徒孙过百了,到他那里学个一年半载的徒弟更是数不清。如今他老人家七十多岁了,闲不下来,去职校发挥余热教孩子们。我师傅和你爸本是一脉相承,论手艺你爸甚至还好一些。可现在,你爸一倒下,你们家的饭店就开不下去了。锦莹好不容易带了一个徒弟,你们还要往他们头上泼脏水。”
陈家二小姐拉长着脸,还想辩驳,董银奎却没给她机会,接着说:“是因为你们家根本不相信,有人会真心实意地教外人手艺。你们觉得,要么是自己的血脉,要么是两人有不正当关系,才会教人。所以就污蔑锦莹跟她徒弟私奔了。”
“要是普通徒弟,谁肯和她千里迢迢来这里?”陈二小姐质疑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师傅要是让我跟他走千里万里,我也会毫不犹豫地跟着。再说了,就算两人真有情分,都这个年代了,男未婚女未嫁,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也是人之常情。作为姐姐,你难道不该为妹妹有个真心对她的人感到高兴吗?怎么到了你们嘴里就成了不检点?你说我妈不检点,我爸是你爸的徒弟,他去世时留下我们三个小子,眼看养不活,我妈跪着求你爸,求他教我们三兄弟手艺,给口饭吃。你爸的条件却是让我妈给他生个儿子。我妈为了我们三个的活路,无奈答应了。到底是谁不检点?我妈生锦莹时难产,你爸看见她生了个女儿,抱走孩子后,连个大夫都不给请。我哥上门去求的时候,二小姐你也在,你还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吗?”
陈二小姐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急忙说道:“这么多年了,我怎么还记得?”
“你说:‘生了一个丫头片子,还想借着看病要钱?’我哥只能不停地磕头,你爸才勉强请了个大夫给我妈看病。可已经晚了,我妈就这么没了!”董银奎红着眼眶,泪水在眼中打转,“我师傅自己家里孩子多,都吃不饱,为什么要收我们三兄弟为徒?因为他看不惯你爸造孽!”
这下,陈锦莹终于知晓了全部真相。
“这些陈年旧事,有什么好翻出来说的。”陈大小姐皱巴巴的脸颊微微颤抖,“你们董家三兄弟,跟小五一点关系都没有。小五是咱们陈家的人,我们家的事轮得到你来管?”
“没有这些陈年旧事,你们陈家怎会落到这步田地?”董银奎嘲讽地笑了笑,“你爸要是好好带徒弟,他的饭店怎么会开不下去?就算有一两个徒弟没良心,那么多徒弟里,总归有忠心耿耿的。你说把德祥饭店的三成股份给锦莹,说得好像她占了大便宜,可实际上,一家饭店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厨子吗?锦莹缺的是那个铺面,还是那些桌椅吗?况且还把孩子过继给她,这三成财产,最后还不是要交给这个孩子。她就算回去,也不过是继续被陈家榨干,而且就陈家现在这个烂摊子,锦莹一个人也独木难支。我昨天参观宁宴中环店,小岳把这家店交给培德,还给他两成股份。这两成股份,可比你们陈家所谓的三成,实在得多。”
董银奎转头看向陈锦莹,语气温和地说:“锦莹,我们确实没有养过你,也没有立场左右你的决定。你就把我的话当作同行的一点建议,好吗?”
陈锦莹与陆培德相处已久,时常听他说起父亲的师弟黄炳刚大厨。她知道,这位黄大厨是个胸襟开阔的前辈。二哥能被黄大厨选为传承人,想必品性和手艺都十分出众。
她轻轻点了点头。董银奎接着说:“哪怕我们在国宾馆,身边都是各大菜系的大厨,还时常去各地指导交流,也算是见多识广了。但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也渐渐觉得自己有局限。也正因如此,培德他叔才想让培德出来闯荡一番。春交会的时候,我们跟小岳交流,小岳想法多,也认为厨艺需要教学相长。你还年轻,在这里能学到更多东西。小岳也说你有文化,懂生意,以后肯定能有大出息。陈家的那个店铺,落到今天这地步,是陈德祥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要想挽救这家店,比重新开一家店还难,不值得你耗尽心血。”
从两位姐姐指责她不知检点开始,她就不想再与她们有任何瓜葛。现在,听着二哥在众人面前,将这些陈年往事掰开揉碎了说,只为洗脱两位姐姐加在她身上的污名,她不由得笑出声来:“二哥,我知道了。”
一声“二哥”,让董银奎眼眶瞬间泛红。他紧紧拉住陈锦莹的手,声音哽咽:“小妹,小妹!”说着,眼泪夺眶而出。看到二哥流泪,陈锦莹连忙安慰:“二哥,你别哭啊!”
可她越是安慰,董银奎越是忍不住。这些年,弟兄三个日子过得越好,就越想起父母一天好日子都没过上,也越发惦记这个小妹妹,不知道她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陈锦莹看着眼前这个堂堂七尺男儿,此刻却哭得像个孩子,再次劝道:“哥,别哭了。”
“二哥高兴!等下我马上就跟你大哥和三哥说去,大哥知道了肯定会高兴疯的。”董银奎又哭又笑。
这时,陆永定送侄子和寿伯出来,听到董银奎的声音,他拨开人群问道:“老董,你这是怎么了?”
“老陆啊!小妹认我了!”
第255章 国厨教学
今天上午,一行人前往htv观看了上一届《港澳厨王大赛》的录像。经过精心剪辑后的录像,剧情更加紧凑流畅。陆永定看到侄儿的同伴临时缺席,侄儿只能独自一人登上节目舞台,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好在岳宁及时下场相助,而对手也大度地表示不介意,这才让紧张的局面得以缓解。
中午时分,岳宁带领众人前往厨王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和坤楼用餐。和坤楼老板父子谈及参加此次比赛的经历,感慨自己获益良多。特别是在岳宁的组织协调下,几家酒楼之间开展了厨师互派交流活动,大家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厨艺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章宏兴年纪轻轻,说话直来直去,此时他兴致勃勃地说道:“阿德已经厉害得不行了,我好想尝尝他师傅的手艺。”
话一出口,他便被他爸狠狠踢了一脚。可章宏兴还懵懵懂懂地说道:“老豆,那可是国厨哎!能碰上这样的大厨,我当然想学啦!”
章老板对自己努力钻研厨艺的儿子感到十分骄傲,但有时也会为儿子的直率发愁。毕竟酒楼的大师傅们大多脾气不小,更何况是为国宴掌勺、给外国元首做菜的国厨呢?
董大厨面带笑意地询问:“胡主任,下午您几位要商量参赛细节,我和老陆也不懂这些门道,要不趁着机会我们就给大家做几道菜,也算是跟大家交流交流?”
胡主任知晓董大厨今天早上刚刚与失散三十多年的小妹相认,明白他这是急着想给妹妹露一手厨艺。于是胡主任回应道:“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嘛!”
午后,陆永定和董银奎来到宁宴后厨,两位国厨亲自下厨烹制拿手菜肴。
陆培德在一旁向众人介绍:“这道扒山海是董大厨自创的菜品,难点在于如何巧妙搭配荤素食材。山珍海味汇聚一锅,且采用散扒的做法,稍有不慎就容易散开。”
董银奎笑着解释:“别听培德说得这么玄乎,散扒确实有难度,需要经过千百次的练习。不过这道菜还有一种相对简单的技法,叫做箅扒。”
董银奎看向陈锦莹身边的小伙子,此前锦莹已告知他,这是她来到港城后新收的徒弟。
董银奎朝小伙子招手:“阿龙,过来。”
阿龙快步走到董银奎身边。港城的新闻传播速度极快,中午大家就都得知,原来他师傅竟是北京国厨的亲妹妹。阿龙赶忙喊道:“师伯。”
董银奎说道:“你跟我一起做这道菜,你尝试用箅扒的技法。”
阿龙连忙摆手推辞:“我只是学了一些炒菜和烧菜的技巧,扒菜我完全不会,更别说散扒了。”
董银奎鼓励道:“箅扒比炒菜还容易上手。”
陈锦莹也笑着对小徒弟说:“好好学。”
得到师傅的鼓励,阿龙立刻站到董银奎身边。
董银奎开始详细介绍这道菜的用料:“扒山海,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道汇聚山珍海味的菜肴。这道菜的灵感源于我去云南交流时品尝到的菌子,所以选用了羊肚菌和松茸这两种菌菇。要是没有这两种菌菇,用其他干菌菇替代也可以,使用干菌菇是为了保留其独特的风味。另一味山珍是水发笋干,在秋冬时节,也可以用冬笋替代,会更加鲜嫩。我尝试过,贵州的黄竹笋干口味相当不错。海味方面,则选用了鲍鱼、大墨鱼、海参,此外还搭配了五花肉、蹄筋和猪肚。如果是清真做法,就换成羊肉或牛肉,牛筋、羊蹄筋也都合适。”
介绍完用料,董银奎带着阿龙处理食材,该焯水的焯水。一切准备就绪后,便起锅烧油:“咱们先把葱段放进去煎。”
阿龙紧跟董银奎的步骤操作,董银奎一边烹饪,一边留意着阿龙的动作。煎好葱段放置一旁,接着将五花肉下锅炒出油脂,再放入猪肚翻炒,随后加入蹄筋、两种菌菇以及水发笋干,倒入泡发菌菇的水,加入调味料,开始炖煮。
他这里至少需要炖煮一个小时,趁着这个时间刚好看陆大厨做菜。
陆家菜向来注重吊汤,讲究慢工出细活,一个下午的时间实在不够精心烹制菜品。而且用侄子提前准备的食材,总觉得差了些火候,于是陆永定决定为大家做一道肝糕汤,这是川菜中的清汤菜品之一。虽然使用的是宁宴的高汤,但这道菜更考验厨师的手上功夫。
陆永定先是将猪腿肉和鸡胸肉混合,用刀背细细剁成茸状,调味后酿入泡发好的竹荪中,再把竹荪放入鸡汤里汆熟。
准备好竹荪,他开始用刀背将猪肝和鸡肝剁成茸:“肝糕汤可以只用猪肝或者鸡肝,我个人喜欢将两种肝脏搭配,这样做出来的口感更加鲜嫩细腻。”
他边剁边去除筋膜,加入葱姜汁,再倒入一勺清鸡汤,用纱布过滤出肝浆。接着,他往肝浆里滴入几滴柠檬汁,加入一小勺茅台酒,调入蛋清和豌豆粉后,倒入模具放入蒸箱蒸煮。
“大概蒸十分钟,要是蒸过头,表面就会出现蜂窝状。”
他读了高中就拿着烈士子女的名额进了国宾馆。他们家的菜既然是给达官贵人吃,骨子里刻着一个“雅”字,陆家培养厨子跟别的地方培养厨子不一样,要学书画,要能引经据典,他有空就逛书店,逛图书馆,也看各种书籍,也算是学了不少。
来了港城至今也只有宁宁这个学识丰富到像妖怪的姑娘,把他甩在身后,其他厨子,就算是锦莹姐,他自认学识上自己也没差她多少。
宁宁的学识够广博了吧?人家不也还在参加会考,要进港大?没有那张毕业证,确实是差了些。
陆培德躺下,还是睡不着,听着寿伯的鼾声,到下半夜才睡。
偏偏第二天寿伯早起,陆培德捧了冷水洗了脸,吃了早饭,提着礼物和寿伯一起去鸿安。
好在陆大厨也早早醒了,听见侄子和寿伯这么早到,他也赶忙下来接了两人上楼。
寿伯认为自己只是澳城街头的一个摊主,阿德的叔叔可是御厨,他给阿德一点点小恩小惠,现在阿德把他带在身边。不知道对方怎么想?因此拘谨地坐着。
陆永定倒了一杯茶,自从知道侄子到港城后遇到的艰难,心里一直自责,幸亏有这位善良的老爷子在侄子最艰难的日子里替他照顾了侄子。
他捧着茶,走到老爷子身前,慎重地往地上跪下,这可把本来就紧张的寿伯给吓傻了。
“二叔,你这是做什么?”陆培德也惊到了。
“张大哥,培德是我大哥唯一的根苗,是陆家的长房长子。我当时想得太简单,让孩子来港城。这孩子又倔,若是没有您的照顾。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您喝了我这杯茶,让我叫您一声哥哥,我谢谢您,也替大哥大嫂谢谢您!”他把茶杯端到寿伯的面前,“老哥哥。”
“寿伯,接啊!”陆培德催促。
寿伯扶住陆永定,先拉着他起来:“我何德何能?我……”
陆永定站起来:“老哥哥喝茶。”
寿伯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
陆永定笑着和他一起坐下,陆培德说:“二叔,我跟寿伯说,等我忙过这一阵,带他一起去北京。”
“来北京家里,我们一起包饺子。”陆永定说道,“我这次回去跟大嫂说了,大嫂也说要好好谢谢您。”
陆培德拿出寿伯去挑的礼物:“二叔,寿伯听了他这里的老朋友的话,给我妈和我婶买了礼物,您拿回去。”
陆永定一看,连忙摆手:“这太贵重了,不行,不行。”
“这是哥哥给弟妹们的礼物。我问过老朋友了,他们回老家都带这些见面礼的。”寿伯说道。
陆永定看他期盼的眼神,说:“我拿回去。她们一定高兴坏了。”
陆永定正在和寿伯聊天,门口传来敲门声,陆培德去开门,董大厨在门口。
“老董,你先去吃吧!我跟孩子他伯伯再聊会儿。”
“行,我先去。”董大厨说了声,往楼下餐厅去。
董大厨吃了早餐,时间还早,他一个人去酒店外走了一会儿。
昨天晚上跟大哥和弟弟说过了,妹妹在宝华楼真的很好,同事们都好,等他回去,他们兄弟三个一起去坟上跟娘说一声。
他慢慢走回就点,却见酒店门口围着人,还有记者扛着录像机,拿着话筒。
港城这个地方啊!屁丁点大的事都能上报纸和电视台。昨天晚上新闻里,就连小岳养的一条狗,都能让电视台嚼半天舌根,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他往里,正要绕过人群往里走。他听见一声:“陈锦莹,你跟你妈一样,不知检点!”
听见这话董大厨的心都是颤抖的,他拨开人群,看见两个女人对着锦莹一个人,锦莹脸上全是泪。
他一步上前,把锦莹护在身后,怒喝:“骂谁呢?”
第254章 认妹妹
一个六十多岁的富贵太太嗤笑一声:“昨天那个是你徒弟,今天这又是谁?”
董大厨走上前,语气带着几分感慨:“陈大小姐,三十年不见,竟把北京城的故人全忘了?连董家小二都不认识了?”
这位太太仔细打量着董大厨:“董银奎?我说呢!小五怎么铁了心不回台湾,原来是你撺掇的。”
另外一位太太突然厉声喝道:“陈锦莹,是谁把你养大,供你念书,教你厨艺?董家可是一天都没养过你。你听了他们几句甜言蜜语,就连养大你的亲爸都不认了?良心真的喂狗了吗?”
陈锦莹默默擦干眼泪。自她离开台北,德祥饭店便一落千丈。她的父亲本就有过小中风,这些日子因心力交瘁,终究还是病倒了。
四位姐姐回娘家探病。大姐和二姐是原配大太太所生,在来台湾前就已结婚。她们结婚时,北平的德祥饭庄生意红火,陈德祥嫁女风光体面。后来陈德祥受邀前往台湾,便将女儿女婿一同带上。
这两位姐姐吃过最大的苦头,便是婆媳关系不睦。不过如今,她们也早已从媳妇熬成了婆。真正受苦的,是三太太生的两个女儿。陈德祥为了生儿子娶了三太太,可三太太一连生下两个女儿。加上陈锦莹,这三个女儿从小就备受嫌弃,全靠不得宠的母亲护着才得以长大。三姐四姐的遭遇才叫凄惨,一个嫁给了比自己大十六七岁的男人做续弦,一个则嫁给了烂赌鬼,如今负债累累。这也是陈锦莹,不像结婚的主要原因。
大姐二姐看到父亲躺在床上,曾经生意兴隆的德祥饭店如今关门歇业,怎能不心疼?她们一副孝顺女儿的模样,跑来港城要逼着她回去继续给陈家当牛做马。
陈家大小姐痛心疾首地说道:“爸躺在床上不停地流眼泪,锦龙和玉莲也知道错了,都盼着你回去。一家子都商量好了,要是你觉得小豪长大了,不太容易亲近,那就把最小的小骏过继给你,从小养到大,肯定跟你亲。你也不用担心没人养老。以后德祥大饭店由你来管,锦龙就在里面做厨子,什么都听你的。爸说给你三成股份,七成股份给锦龙。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陈家二小姐也跟着劝道:“爸已经一退再退,而且全都为你考虑周全了,能给你的都给你了。我们四个出嫁的女儿,连一分一毫的股份都没有。对你还不够好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你跟亲爸爸能有什么隔夜仇?你不打算结婚,以后还得靠着弟弟,靠着家里。”
陈锦莹调整好心情,从董银奎身后走了出来。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地说:“大姐、二姐,我再说一遍,这些我用了这么多年已经还清了。我不欠任何人的!陈家的东西,我也不想要。另外,我没有跟谁私奔,是我带着阿志主动跑来港城的。我不想被陈家榨干最后一滴血之后,再被无情抛弃。还有,不要说我亲妈不知检点,不知检点的是我爸。是他有了三个老婆,还去找徒弟留下的寡妇,才有了我。”
“他说什么,你都信?他跟你有什么关系?”陈大小姐指着董银奎质问陈锦莹,她以为小五是受了董家老二的哄骗。
董银奎冷笑一声:“锦莹可不像你,光长了嘴巴,没带脑子。你爸有今天,那是他咎由自取。”
“你不就是恨我爸当年没收养你们三个吗?所以跑来挑拨离间。”陈家二小姐不屑地说道。
董银奎大笑起来:“幸亏你爸当年没收养我们弟兄三个,我们才能有幸拜在师傅门下。如今我大哥在裕丰楼当大师傅,我师傅从国宾馆退休时,没让他亲儿子继承位子,反而选我做了传人。我家老三,现在是贵宾楼的总厨。我说你爸今天落到这步田地是应得的,是因为他忘了自己的手艺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他不肯认真教学徒,自己儿子又没本事,还不让女儿光明正大地走到人前,甚至因为女儿教了徒弟,就逼着她赶走徒弟。女儿一走,饭店自然就开不下去了。”
他走到陈家二小姐面前,继续说道:“我师傅跟我们说,人家十六七岁的孩子拜在你门下,是想学手艺的,你要是不想教,就别耽误人家孩子。我师傅正经的徒子徒孙过百了,到他那里学个一年半载的徒弟更是数不清。如今他老人家七十多岁了,闲不下来,去职校发挥余热教孩子们。我师傅和你爸本是一脉相承,论手艺你爸甚至还好一些。可现在,你爸一倒下,你们家的饭店就开不下去了。锦莹好不容易带了一个徒弟,你们还要往他们头上泼脏水。”
陈家二小姐拉长着脸,还想辩驳,董银奎却没给她机会,接着说:“是因为你们家根本不相信,有人会真心实意地教外人手艺。你们觉得,要么是自己的血脉,要么是两人有不正当关系,才会教人。所以就污蔑锦莹跟她徒弟私奔了。”
“要是普通徒弟,谁肯和她千里迢迢来这里?”陈二小姐质疑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师傅要是让我跟他走千里万里,我也会毫不犹豫地跟着。再说了,就算两人真有情分,都这个年代了,男未婚女未嫁,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也是人之常情。作为姐姐,你难道不该为妹妹有个真心对她的人感到高兴吗?怎么到了你们嘴里就成了不检点?你说我妈不检点,我爸是你爸的徒弟,他去世时留下我们三个小子,眼看养不活,我妈跪着求你爸,求他教我们三兄弟手艺,给口饭吃。你爸的条件却是让我妈给他生个儿子。我妈为了我们三个的活路,无奈答应了。到底是谁不检点?我妈生锦莹时难产,你爸看见她生了个女儿,抱走孩子后,连个大夫都不给请。我哥上门去求的时候,二小姐你也在,你还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吗?”
陈二小姐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急忙说道:“这么多年了,我怎么还记得?”
“你说:‘生了一个丫头片子,还想借着看病要钱?’我哥只能不停地磕头,你爸才勉强请了个大夫给我妈看病。可已经晚了,我妈就这么没了!”董银奎红着眼眶,泪水在眼中打转,“我师傅自己家里孩子多,都吃不饱,为什么要收我们三兄弟为徒?因为他看不惯你爸造孽!”
这下,陈锦莹终于知晓了全部真相。
“这些陈年旧事,有什么好翻出来说的。”陈大小姐皱巴巴的脸颊微微颤抖,“你们董家三兄弟,跟小五一点关系都没有。小五是咱们陈家的人,我们家的事轮得到你来管?”
“没有这些陈年旧事,你们陈家怎会落到这步田地?”董银奎嘲讽地笑了笑,“你爸要是好好带徒弟,他的饭店怎么会开不下去?就算有一两个徒弟没良心,那么多徒弟里,总归有忠心耿耿的。你说把德祥饭店的三成股份给锦莹,说得好像她占了大便宜,可实际上,一家饭店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厨子吗?锦莹缺的是那个铺面,还是那些桌椅吗?况且还把孩子过继给她,这三成财产,最后还不是要交给这个孩子。她就算回去,也不过是继续被陈家榨干,而且就陈家现在这个烂摊子,锦莹一个人也独木难支。我昨天参观宁宴中环店,小岳把这家店交给培德,还给他两成股份。这两成股份,可比你们陈家所谓的三成,实在得多。”
董银奎转头看向陈锦莹,语气温和地说:“锦莹,我们确实没有养过你,也没有立场左右你的决定。你就把我的话当作同行的一点建议,好吗?”
陈锦莹与陆培德相处已久,时常听他说起父亲的师弟黄炳刚大厨。她知道,这位黄大厨是个胸襟开阔的前辈。二哥能被黄大厨选为传承人,想必品性和手艺都十分出众。
她轻轻点了点头。董银奎接着说:“哪怕我们在国宾馆,身边都是各大菜系的大厨,还时常去各地指导交流,也算是见多识广了。但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也渐渐觉得自己有局限。也正因如此,培德他叔才想让培德出来闯荡一番。春交会的时候,我们跟小岳交流,小岳想法多,也认为厨艺需要教学相长。你还年轻,在这里能学到更多东西。小岳也说你有文化,懂生意,以后肯定能有大出息。陈家的那个店铺,落到今天这地步,是陈德祥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要想挽救这家店,比重新开一家店还难,不值得你耗尽心血。”
从两位姐姐指责她不知检点开始,她就不想再与她们有任何瓜葛。现在,听着二哥在众人面前,将这些陈年往事掰开揉碎了说,只为洗脱两位姐姐加在她身上的污名,她不由得笑出声来:“二哥,我知道了。”
一声“二哥”,让董银奎眼眶瞬间泛红。他紧紧拉住陈锦莹的手,声音哽咽:“小妹,小妹!”说着,眼泪夺眶而出。看到二哥流泪,陈锦莹连忙安慰:“二哥,你别哭啊!”
可她越是安慰,董银奎越是忍不住。这些年,弟兄三个日子过得越好,就越想起父母一天好日子都没过上,也越发惦记这个小妹妹,不知道她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陈锦莹看着眼前这个堂堂七尺男儿,此刻却哭得像个孩子,再次劝道:“哥,别哭了。”
“二哥高兴!等下我马上就跟你大哥和三哥说去,大哥知道了肯定会高兴疯的。”董银奎又哭又笑。
这时,陆永定送侄子和寿伯出来,听到董银奎的声音,他拨开人群问道:“老董,你这是怎么了?”
“老陆啊!小妹认我了!”
第255章 国厨教学
今天上午,一行人前往htv观看了上一届《港澳厨王大赛》的录像。经过精心剪辑后的录像,剧情更加紧凑流畅。陆永定看到侄儿的同伴临时缺席,侄儿只能独自一人登上节目舞台,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好在岳宁及时下场相助,而对手也大度地表示不介意,这才让紧张的局面得以缓解。
中午时分,岳宁带领众人前往厨王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和坤楼用餐。和坤楼老板父子谈及参加此次比赛的经历,感慨自己获益良多。特别是在岳宁的组织协调下,几家酒楼之间开展了厨师互派交流活动,大家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厨艺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章宏兴年纪轻轻,说话直来直去,此时他兴致勃勃地说道:“阿德已经厉害得不行了,我好想尝尝他师傅的手艺。”
话一出口,他便被他爸狠狠踢了一脚。可章宏兴还懵懵懂懂地说道:“老豆,那可是国厨哎!能碰上这样的大厨,我当然想学啦!”
章老板对自己努力钻研厨艺的儿子感到十分骄傲,但有时也会为儿子的直率发愁。毕竟酒楼的大师傅们大多脾气不小,更何况是为国宴掌勺、给外国元首做菜的国厨呢?
董大厨面带笑意地询问:“胡主任,下午您几位要商量参赛细节,我和老陆也不懂这些门道,要不趁着机会我们就给大家做几道菜,也算是跟大家交流交流?”
胡主任知晓董大厨今天早上刚刚与失散三十多年的小妹相认,明白他这是急着想给妹妹露一手厨艺。于是胡主任回应道:“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嘛!”
午后,陆永定和董银奎来到宁宴后厨,两位国厨亲自下厨烹制拿手菜肴。
陆培德在一旁向众人介绍:“这道扒山海是董大厨自创的菜品,难点在于如何巧妙搭配荤素食材。山珍海味汇聚一锅,且采用散扒的做法,稍有不慎就容易散开。”
董银奎笑着解释:“别听培德说得这么玄乎,散扒确实有难度,需要经过千百次的练习。不过这道菜还有一种相对简单的技法,叫做箅扒。”
董银奎看向陈锦莹身边的小伙子,此前锦莹已告知他,这是她来到港城后新收的徒弟。
董银奎朝小伙子招手:“阿龙,过来。”
阿龙快步走到董银奎身边。港城的新闻传播速度极快,中午大家就都得知,原来他师傅竟是北京国厨的亲妹妹。阿龙赶忙喊道:“师伯。”
董银奎说道:“你跟我一起做这道菜,你尝试用箅扒的技法。”
阿龙连忙摆手推辞:“我只是学了一些炒菜和烧菜的技巧,扒菜我完全不会,更别说散扒了。”
董银奎鼓励道:“箅扒比炒菜还容易上手。”
陈锦莹也笑着对小徒弟说:“好好学。”
得到师傅的鼓励,阿龙立刻站到董银奎身边。
董银奎开始详细介绍这道菜的用料:“扒山海,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道汇聚山珍海味的菜肴。这道菜的灵感源于我去云南交流时品尝到的菌子,所以选用了羊肚菌和松茸这两种菌菇。要是没有这两种菌菇,用其他干菌菇替代也可以,使用干菌菇是为了保留其独特的风味。另一味山珍是水发笋干,在秋冬时节,也可以用冬笋替代,会更加鲜嫩。我尝试过,贵州的黄竹笋干口味相当不错。海味方面,则选用了鲍鱼、大墨鱼、海参,此外还搭配了五花肉、蹄筋和猪肚。如果是清真做法,就换成羊肉或牛肉,牛筋、羊蹄筋也都合适。”
介绍完用料,董银奎带着阿龙处理食材,该焯水的焯水。一切准备就绪后,便起锅烧油:“咱们先把葱段放进去煎。”
阿龙紧跟董银奎的步骤操作,董银奎一边烹饪,一边留意着阿龙的动作。煎好葱段放置一旁,接着将五花肉下锅炒出油脂,再放入猪肚翻炒,随后加入蹄筋、两种菌菇以及水发笋干,倒入泡发菌菇的水,加入调味料,开始炖煮。
他这里至少需要炖煮一个小时,趁着这个时间刚好看陆大厨做菜。
陆家菜向来注重吊汤,讲究慢工出细活,一个下午的时间实在不够精心烹制菜品。而且用侄子提前准备的食材,总觉得差了些火候,于是陆永定决定为大家做一道肝糕汤,这是川菜中的清汤菜品之一。虽然使用的是宁宴的高汤,但这道菜更考验厨师的手上功夫。
陆永定先是将猪腿肉和鸡胸肉混合,用刀背细细剁成茸状,调味后酿入泡发好的竹荪中,再把竹荪放入鸡汤里汆熟。
准备好竹荪,他开始用刀背将猪肝和鸡肝剁成茸:“肝糕汤可以只用猪肝或者鸡肝,我个人喜欢将两种肝脏搭配,这样做出来的口感更加鲜嫩细腻。”
他边剁边去除筋膜,加入葱姜汁,再倒入一勺清鸡汤,用纱布过滤出肝浆。接着,他往肝浆里滴入几滴柠檬汁,加入一小勺茅台酒,调入蛋清和豌豆粉后,倒入模具放入蒸箱蒸煮。
“大概蒸十分钟,要是蒸过头,表面就会出现蜂窝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