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232节
“岳宁来了。”
岳宁骑着自行车经过公告栏,听见大家叫她,下了车:“怎么了?”
“说万教授的临时助理。是找你吗?”有学生问她。
“对啊!”
“主要做什么?”
“把英文教材翻译成中文。教授帮助内地学校,这些都是给内地学校的资料。”
岳宁替上海的朱教授和万教授建立了联系,朱教授想要海外学校的教材,万教授记住了,来了港城,第一时间就让岳宁帮他把资料给了朱教授。上次回粤城祭拜爸爸,莫伯伯说朱教授正在头疼,资料是好资料,就是他们的学生英文水平太差,必须翻译了才能用。
岳宁让朱教授把资料都退回来,她在港城组织翻译了,再给他送过去。
跟万老师一说,万老师立马想到天津那里肯定也一样,想来天津的老朋友觉得能给他们资料已经很好了。
他也联系了天津的朋友,果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让对方把资料全部寄到北京立德,总之全让崔慧仪人肉带回来。
岳宁就揽下了找人翻译的任务。
有人听见帮助内地,意味不明地笑了:“这样啊!”
“做白工,还是给内地做白工?”一个男生冷不丁地说,“说白了还不是舍不得找翻译社吗?”
岳宁笑了一声:“都是经济方面的资料,翻译了对我们自己也有裨益。虽然叫临时助理,不过看起来会有有很多资料,配合时间长了我们肯定要熟手的。大家也考虑清楚,自己愿不愿意帮助内地的发展而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
“凭什么?”
“给工钱的,每千字十港币。”岳宁笑着说,“不算高。而且这个翻译可能真的不太好做,因为专业文件,可能来来回回会有多次探讨和修改。”岳宁笑着说道,“反正大家考虑清楚,另外报名之后,我也会面试。”
“就是给了普通翻译稿件的钱,要专业稿件的水准。”一个人说,“我看你给宝华楼练习生的工钱没这么低,而且暑期还让他们去日本半个月半旅游半选址。条件给得非常要好!你自己领导的项目为什么这么便宜。”
“你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一个公益项目,宝华楼是商业项目。”岳宁说道,其实她会通过这次翻译,经济研究课题的组员。
一个女孩子走了过来,“宁宁,你好,我是会计学二年级的赵佳颖,我报名可以吗?”
“宁宁,我也是经济学大一学生,周明轩。我父母来自苏州,我希望可以尽我一点绵薄之力。”
“也算我一个。”
“我也报名。”
“我也是。”
“谁愿意做廉价劳力,就去做吧!”那个男生说道。
“就是,笑死了。要真那么爱的内地,还跑出来做什么?干嘛不回去建设你的国家。”
“口口声声说要为内地怎么怎么样,就是不肯回去。”
这两个倒是一唱一和,岳宁看着他们俩:“第一,我真建设自己的国家,我在内地有投资,你不知道?第二,麻烦用脑子,港城几千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土地。中国不会放弃港城,英国政府的一贯策略就是,在一个契机下,退出殖民地的管理。澳大利亚如此,马来西亚如此,印度也是如此,加拿大也是如此。”
“你怎么不提新加坡?新加坡就是独立成国。”
“好像思考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想。新加坡不想进马来西亚吗?新加坡因为大部分人口是华人,所以被踢出来的。中国有这个问题吗?”岳宁对着他翻了个白眼,“不想成为中国港城人的,都在移民了。你倒是有趣的,反过来倒是让我们走。”
“对啊!怎么还不走啊?是去不了加拿大还是去不了澳大利亚?”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愿意帮国内的大学,你是英国人,你不愿意帮,我们也没勉强你。”
这几个被大家给喊了两声,跑了。
“大家愿意来帮忙,我很感谢,下午来我这里填表格,到时候进行一下测试。谢谢了!”岳宁跟大家挥手道别。
她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接下去的两天,她面试了几个学生,把资料分发了下去。自己也开始准备新生演讲。
直到她被学校约谈,她才知道自己那天说的话,引起了学校的关注
会议室的百叶窗滤进斑驳光影,岳宁看着对面三位校董,中间那位指尖敲了敲桌面上的投诉信:“岳同学,有人反映你在公开场合发表‘港城必然回归中国’的言论,甚至质疑英国对殖民地的管理策略。我们理解年轻人关心时局,但港大作为学术机构,希望学生避免卷入政治争议。”
岳宁挺直脊背:“校董先生,我只是在陈述历史事实。1842年港岛被割让,1860年九龙半岛,1898年新界租借,这些都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她的声音清晰沉稳,“至于新加坡的例子,1965年被迫独立是马来亚联邦内部政治博弈的结果,与中国对港城的主权诉求没有可比性。”
后排突然传来敲门声,万博达教授推门而入:“抱歉,我来晚了。听说在讨论港城的历史定位?”
他慢悠悠坐下,目光扫过校董们:“我教了二十年远东经济史,最反感的就是把政治立场凌驾于学术之上。岳宁同学引用的是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里的考据,难道我们学校认为这本书有政治倾向?”
校董们面面相觑。万博达从公文包掏出一份文件:“这是我刚收到的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1968年驻港总督报告里明确写着‘维持殖民统治的成本已超过收益’。学术讨论而已,怎么就成了政治争议?”
岳宁见气氛松动说:“我组织翻译经济资料,也是希望搭建学术桥梁。内地学生用我们翻译的《发展经济学》教材,学习的是英美体系下的经济学观点。现在英美的大学很多都开设了特别奖励,给内地的学生。我倒是觉得我们学校,作为离大陆最近的英国教育体系里的学校,也应该开始资助中国内地学生来港读书。那几位同学说出那样的话,我只能说,他们鼠目寸光。现在出来读书的内地学生,只要回去的,都会成为未来三四十年,各行各业的精英。”
西方这个时候拉拢中国,不就是要对付苏联吗?岳宁没说这话,但是她相信校董能懂她的意思。在这样的前提下,西方根本不会坚持不放港城。
几位校董互相看了看,不仅仅是岳宁背后代表的港城几家老牌华人家族,还有她本身的能力,未来的她定然会是杰出校友。
校董会主席勉强露出笑容:“年轻人注意措辞,学术探讨可以,公开辩论还是要谨慎。”
“主席先生,我想问一下,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资助内地学生来港?如果可以,我也想为这个项目尽一份力。”岳宁笑得很灿烂,“而且,我也可以去游说我的长辈和朋友,让他们一起为这个基金捐助。”
她自说自话,讨论到项目设立和资金来源了?但是这个项目听上去确实不错。
这下校董会主席的笑容显得真诚很多:“你先回去,我们讨论之后,会通知你,让你参与其中。”
岳宁站起来:“谢谢!”
“你明天作为新生代表演讲,我不希望涉及这些言论。”一位校董说。
岳宁看着几位校董说:“我讲的主题会涉及:中国改革开放与港城经济联动下,今日的我们会定义港城的未来。”
岳宁跟着万教授一起走了出去,万教授看着她,他担心她被约谈,这种情况下,没想到她上杆子爬,居然提出让学校资助内地学生。
“你啊!”
岳宁笑着和万教授一起走了回去。
第二天,学校礼堂内,岳宁站在雕花讲台后,台下坐满新生,后排还零星坐着几位校董,其中一人正低头看表。
“各位老师、同学,早上好。我是经济系新生岳宁。”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传开,“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察:当我翻开1978年的《港城贸易年报》时,发现转口贸易额中仅3%来自中国内地;而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跳到了9.2%。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一个信号,中国内地正在打开国门,而港城,注定要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后排传来一个尖锐的声音:“港城的优势在于英式制度,和内地联动只会拖后腿!”
岳宁抬头,看见昨天在公告栏质疑她的男生正梗着脖子站起来。她微笑着示意他坐下:“1979年,益美电器去鹏城设立工厂,也有人这么跟乔君贤说。但是到今天,益美电器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已经拥有了电风扇和电饭煲,两种产品。港城进行设计研发,检验,鹏城进行制造,最后通过港城销往欧美,也销往大陆。益美的员工从最初只剩下十来个人,到了今天的257人,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
岳宁抬头扫了扫台下的人:“经济学中有个‘微笑曲线’理论,说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在研发和营销,制造环节利润最低。把低利润的环节放到鹏城,港城做高附加值的工作。这不是拖累,而是分工。我们要认清,这个巨大的机会已经到来了。同时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真正的危机不是制度差异,而是对时代趋势的失明。”她脸上带着微笑,“上周我在宝华楼遇见几位日本投资者,他们想进入内地市场,却连‘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都搞不清。但我们能,我们既懂英文财报,也明白内地人口中的‘搞活经济’意味着什么。这种双向解读能力,未来会成为港城最珍贵的软实力……”
演讲结束,掌声雷动,突然有人站起来,岳宁头疼,不会还有刺头吧?
这位老兄问:“岳宁,我记得你买了琵琶,说要新生晚会上表演。”
啊这?她当时就是随便说说的。
第278章 乔君慎婚礼
htv播出了岳宁开学后的两段录像。
一段录像里,背景是岳宁的书法作品,内容是李清照的《一剪梅》。
岳宁身穿黑色中袖针织衫配上一条深紫色织锦缎马面裙,坐下弹奏琵琶,唱起这首词。
这首词经过台湾当红歌星的演绎,在港台很流行。
岳宁用琵琶弹起了这首曲,唱出了这首词,她的声音不似原唱那般含着蜜似的绵软,而是清越如风铃,咬字利落,连“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般的婉转词,从她口中流出也带着三分侠气的利落,偏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时,声线又骤然柔软下来,听起来竟然含着缠绵温柔之意。
这下两人的粉丝有开心地跳起来,一个个让乔君贤出来说说,乔君贤略带腼腆地说:“我不知道她会唱这首歌,上次她唱给我听的是《彩云追月》。”
好了,娱记又追到岳宁这里,跟岳宁说姐姐们想听《彩云追月》,蔡致远跟她打电话,让她要不开演唱会?门票必然大卖。
岳宁骂蔡致远“神经”,她只是根据词的意境来唱,乔君贤胡思乱想什么?她把乔君贤的胳膊掐了一块青紫出来。幸亏乔君慎和崔慧仪的婚礼,乔君贤得穿长袖,否则……
另外一段录像则是岳宁在新生演讲上举例乔君贤的益美厂,那时候这家厂濒临倒闭,积压了一堆存货,工人都快跑完了,现在已经发展到257人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乔家大少年纪轻轻就深度参与家族的事业,乔家这位小公子,从小就长得特别漂亮,温润有礼,看上去就没他大哥那样杀伐决断,有魄力。
乔君贤读完书回来,就盘下了一家工厂,很踏实地在做事,听说生意还不错。他这样已经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了。
见他和那个特别会来事,一天到晚上新闻的岳宁在一起,有些人还在想,是不是乔家认为自家这个老二不够有能力,所以给他找个厉害的老婆?
直到看到这段新闻,一年之间,工厂从那么几个人扩展到两百多人了?
乔君贤的益美不是上市公司,能够拿到的信息不多,不过大家想知道,记者总归有办法。尤其乔君贤的表哥是htv的蔡致远。
htv的记者去益美采访,进入益美的大门,大黑叼着访客登记本,摇着尾巴过来。
港城的益美现在有六十多人,里面设计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占了一半,还有两条试样和测试生产线,另外三十多人,除了行政财务,就是物流、检验、试制和仓库人员。
他们采访的时候,仓库一直在往集装箱里装货。
到了鹏城工厂,就完全不一样了。工厂的大门敞开着,几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正有序地进出。门口的空地上,堆放着一个个包装整齐的纸箱,工人们拖车来回穿梭,将一箱箱的电风扇和电饭煲搬运上车。
走进电风扇车间,天花板上悬挂着几盏巨大的吊灯,将整个车间照得亮如白昼。这一组工人正在熟练地安装电风扇的扇叶,螺丝批在工人的手里快速旋转,下一组工人在调试电机,将电机小心翼翼地安装到风扇底座上,然后接通电源,看着风扇叶片快速转动。后道工人在进行最后的组装和检验,在车间的一侧,整齐地摆放着已经组装完成的电风扇,等待着打包发货。
电饭煲生产车间同样忙碌非凡。工人们正在操作着各种机器,压制电饭煲的内胆。巨大的冲压机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一块块金属板材在模具中被压制成形状规整的内胆。装配区,工人们将内胆、外壳、控制面板等部件进行组装,他们熟练地连接着电线,安装着按钮。车间的墙上,张贴着“质量第一,效率至上”“团结拼搏,共创辉煌”等标语。
记者颇为感兴趣地问乔君贤:“乔先生,你们也贴这种标语?”
“对。入乡随俗。”
最后乔君贤在办公室里接受了采访,乔君贤介绍他们工厂到上个月为止已经实现销售额一千五百多万港币。
他还特意解释,因为风扇销售旺季已经过去,电饭煲的产量还没上来,所以接下去几个月销售额都不会高了。
记者问他利润多少,他笑了笑:“内地工人工钱,普遍在五十到八十之间,港城的工钱大家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吗?刚好遇到经济危机,全球通胀,我们家又有销售渠道,去年回去找宁宁,正好说起鹏城要开开发区,我们是第三家入驻的企业,建厂的土地不要钱。港城的几个工业区的日租金多少了?具体我就不透露了。我们还没打算上市。”
这点销售额跟乔家的主业来说,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朋友来说,这绝对是战绩彪炳。
这对小情侣,一个赚钱赚得人尽皆知,一个是闷声发大财。
那些大老板,原本看见这个世侄,就打个招呼,作为长辈关心地勉励后辈几句,现在不一样了,打了招呼不走了,仔仔细细问他看法,而且一个个叮嘱自家儿孙,这次乔君慎的婚礼,一定要多去跟乔君贤接触。
全港城的世伯世叔都看好乔君贤,乔君贤却被他哥给嫌弃了。
乔君慎马上要举行婚礼了,他发神经,说岳宁是他妹妹,不让岳宁去给崔慧仪当伴娘。
崔慧仪不高兴了,她认识岳宁的时候,乔君慎知道有这个妹妹吗?
大家都觉得乔君慎莫名其妙,乔君贤还劝他哥,让他别闹,嫂嫂和宁宁关系顶顶好了,宁宁肯定是嫂嫂姐妹团的人。
乔君慎看着弟弟:“到时候宁宁拦着堵门,她一女当关,你能把她怎么样?你挪得动她吗?”
岳宁骑着自行车经过公告栏,听见大家叫她,下了车:“怎么了?”
“说万教授的临时助理。是找你吗?”有学生问她。
“对啊!”
“主要做什么?”
“把英文教材翻译成中文。教授帮助内地学校,这些都是给内地学校的资料。”
岳宁替上海的朱教授和万教授建立了联系,朱教授想要海外学校的教材,万教授记住了,来了港城,第一时间就让岳宁帮他把资料给了朱教授。上次回粤城祭拜爸爸,莫伯伯说朱教授正在头疼,资料是好资料,就是他们的学生英文水平太差,必须翻译了才能用。
岳宁让朱教授把资料都退回来,她在港城组织翻译了,再给他送过去。
跟万老师一说,万老师立马想到天津那里肯定也一样,想来天津的老朋友觉得能给他们资料已经很好了。
他也联系了天津的朋友,果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让对方把资料全部寄到北京立德,总之全让崔慧仪人肉带回来。
岳宁就揽下了找人翻译的任务。
有人听见帮助内地,意味不明地笑了:“这样啊!”
“做白工,还是给内地做白工?”一个男生冷不丁地说,“说白了还不是舍不得找翻译社吗?”
岳宁笑了一声:“都是经济方面的资料,翻译了对我们自己也有裨益。虽然叫临时助理,不过看起来会有有很多资料,配合时间长了我们肯定要熟手的。大家也考虑清楚,自己愿不愿意帮助内地的发展而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
“凭什么?”
“给工钱的,每千字十港币。”岳宁笑着说,“不算高。而且这个翻译可能真的不太好做,因为专业文件,可能来来回回会有多次探讨和修改。”岳宁笑着说道,“反正大家考虑清楚,另外报名之后,我也会面试。”
“就是给了普通翻译稿件的钱,要专业稿件的水准。”一个人说,“我看你给宝华楼练习生的工钱没这么低,而且暑期还让他们去日本半个月半旅游半选址。条件给得非常要好!你自己领导的项目为什么这么便宜。”
“你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一个公益项目,宝华楼是商业项目。”岳宁说道,其实她会通过这次翻译,经济研究课题的组员。
一个女孩子走了过来,“宁宁,你好,我是会计学二年级的赵佳颖,我报名可以吗?”
“宁宁,我也是经济学大一学生,周明轩。我父母来自苏州,我希望可以尽我一点绵薄之力。”
“也算我一个。”
“我也报名。”
“我也是。”
“谁愿意做廉价劳力,就去做吧!”那个男生说道。
“就是,笑死了。要真那么爱的内地,还跑出来做什么?干嘛不回去建设你的国家。”
“口口声声说要为内地怎么怎么样,就是不肯回去。”
这两个倒是一唱一和,岳宁看着他们俩:“第一,我真建设自己的国家,我在内地有投资,你不知道?第二,麻烦用脑子,港城几千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土地。中国不会放弃港城,英国政府的一贯策略就是,在一个契机下,退出殖民地的管理。澳大利亚如此,马来西亚如此,印度也是如此,加拿大也是如此。”
“你怎么不提新加坡?新加坡就是独立成国。”
“好像思考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想。新加坡不想进马来西亚吗?新加坡因为大部分人口是华人,所以被踢出来的。中国有这个问题吗?”岳宁对着他翻了个白眼,“不想成为中国港城人的,都在移民了。你倒是有趣的,反过来倒是让我们走。”
“对啊!怎么还不走啊?是去不了加拿大还是去不了澳大利亚?”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愿意帮国内的大学,你是英国人,你不愿意帮,我们也没勉强你。”
这几个被大家给喊了两声,跑了。
“大家愿意来帮忙,我很感谢,下午来我这里填表格,到时候进行一下测试。谢谢了!”岳宁跟大家挥手道别。
她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接下去的两天,她面试了几个学生,把资料分发了下去。自己也开始准备新生演讲。
直到她被学校约谈,她才知道自己那天说的话,引起了学校的关注
会议室的百叶窗滤进斑驳光影,岳宁看着对面三位校董,中间那位指尖敲了敲桌面上的投诉信:“岳同学,有人反映你在公开场合发表‘港城必然回归中国’的言论,甚至质疑英国对殖民地的管理策略。我们理解年轻人关心时局,但港大作为学术机构,希望学生避免卷入政治争议。”
岳宁挺直脊背:“校董先生,我只是在陈述历史事实。1842年港岛被割让,1860年九龙半岛,1898年新界租借,这些都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她的声音清晰沉稳,“至于新加坡的例子,1965年被迫独立是马来亚联邦内部政治博弈的结果,与中国对港城的主权诉求没有可比性。”
后排突然传来敲门声,万博达教授推门而入:“抱歉,我来晚了。听说在讨论港城的历史定位?”
他慢悠悠坐下,目光扫过校董们:“我教了二十年远东经济史,最反感的就是把政治立场凌驾于学术之上。岳宁同学引用的是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里的考据,难道我们学校认为这本书有政治倾向?”
校董们面面相觑。万博达从公文包掏出一份文件:“这是我刚收到的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1968年驻港总督报告里明确写着‘维持殖民统治的成本已超过收益’。学术讨论而已,怎么就成了政治争议?”
岳宁见气氛松动说:“我组织翻译经济资料,也是希望搭建学术桥梁。内地学生用我们翻译的《发展经济学》教材,学习的是英美体系下的经济学观点。现在英美的大学很多都开设了特别奖励,给内地的学生。我倒是觉得我们学校,作为离大陆最近的英国教育体系里的学校,也应该开始资助中国内地学生来港读书。那几位同学说出那样的话,我只能说,他们鼠目寸光。现在出来读书的内地学生,只要回去的,都会成为未来三四十年,各行各业的精英。”
西方这个时候拉拢中国,不就是要对付苏联吗?岳宁没说这话,但是她相信校董能懂她的意思。在这样的前提下,西方根本不会坚持不放港城。
几位校董互相看了看,不仅仅是岳宁背后代表的港城几家老牌华人家族,还有她本身的能力,未来的她定然会是杰出校友。
校董会主席勉强露出笑容:“年轻人注意措辞,学术探讨可以,公开辩论还是要谨慎。”
“主席先生,我想问一下,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资助内地学生来港?如果可以,我也想为这个项目尽一份力。”岳宁笑得很灿烂,“而且,我也可以去游说我的长辈和朋友,让他们一起为这个基金捐助。”
她自说自话,讨论到项目设立和资金来源了?但是这个项目听上去确实不错。
这下校董会主席的笑容显得真诚很多:“你先回去,我们讨论之后,会通知你,让你参与其中。”
岳宁站起来:“谢谢!”
“你明天作为新生代表演讲,我不希望涉及这些言论。”一位校董说。
岳宁看着几位校董说:“我讲的主题会涉及:中国改革开放与港城经济联动下,今日的我们会定义港城的未来。”
岳宁跟着万教授一起走了出去,万教授看着她,他担心她被约谈,这种情况下,没想到她上杆子爬,居然提出让学校资助内地学生。
“你啊!”
岳宁笑着和万教授一起走了回去。
第二天,学校礼堂内,岳宁站在雕花讲台后,台下坐满新生,后排还零星坐着几位校董,其中一人正低头看表。
“各位老师、同学,早上好。我是经济系新生岳宁。”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传开,“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察:当我翻开1978年的《港城贸易年报》时,发现转口贸易额中仅3%来自中国内地;而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跳到了9.2%。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一个信号,中国内地正在打开国门,而港城,注定要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后排传来一个尖锐的声音:“港城的优势在于英式制度,和内地联动只会拖后腿!”
岳宁抬头,看见昨天在公告栏质疑她的男生正梗着脖子站起来。她微笑着示意他坐下:“1979年,益美电器去鹏城设立工厂,也有人这么跟乔君贤说。但是到今天,益美电器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已经拥有了电风扇和电饭煲,两种产品。港城进行设计研发,检验,鹏城进行制造,最后通过港城销往欧美,也销往大陆。益美的员工从最初只剩下十来个人,到了今天的257人,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
岳宁抬头扫了扫台下的人:“经济学中有个‘微笑曲线’理论,说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在研发和营销,制造环节利润最低。把低利润的环节放到鹏城,港城做高附加值的工作。这不是拖累,而是分工。我们要认清,这个巨大的机会已经到来了。同时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真正的危机不是制度差异,而是对时代趋势的失明。”她脸上带着微笑,“上周我在宝华楼遇见几位日本投资者,他们想进入内地市场,却连‘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都搞不清。但我们能,我们既懂英文财报,也明白内地人口中的‘搞活经济’意味着什么。这种双向解读能力,未来会成为港城最珍贵的软实力……”
演讲结束,掌声雷动,突然有人站起来,岳宁头疼,不会还有刺头吧?
这位老兄问:“岳宁,我记得你买了琵琶,说要新生晚会上表演。”
啊这?她当时就是随便说说的。
第278章 乔君慎婚礼
htv播出了岳宁开学后的两段录像。
一段录像里,背景是岳宁的书法作品,内容是李清照的《一剪梅》。
岳宁身穿黑色中袖针织衫配上一条深紫色织锦缎马面裙,坐下弹奏琵琶,唱起这首词。
这首词经过台湾当红歌星的演绎,在港台很流行。
岳宁用琵琶弹起了这首曲,唱出了这首词,她的声音不似原唱那般含着蜜似的绵软,而是清越如风铃,咬字利落,连“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般的婉转词,从她口中流出也带着三分侠气的利落,偏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时,声线又骤然柔软下来,听起来竟然含着缠绵温柔之意。
这下两人的粉丝有开心地跳起来,一个个让乔君贤出来说说,乔君贤略带腼腆地说:“我不知道她会唱这首歌,上次她唱给我听的是《彩云追月》。”
好了,娱记又追到岳宁这里,跟岳宁说姐姐们想听《彩云追月》,蔡致远跟她打电话,让她要不开演唱会?门票必然大卖。
岳宁骂蔡致远“神经”,她只是根据词的意境来唱,乔君贤胡思乱想什么?她把乔君贤的胳膊掐了一块青紫出来。幸亏乔君慎和崔慧仪的婚礼,乔君贤得穿长袖,否则……
另外一段录像则是岳宁在新生演讲上举例乔君贤的益美厂,那时候这家厂濒临倒闭,积压了一堆存货,工人都快跑完了,现在已经发展到257人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乔家大少年纪轻轻就深度参与家族的事业,乔家这位小公子,从小就长得特别漂亮,温润有礼,看上去就没他大哥那样杀伐决断,有魄力。
乔君贤读完书回来,就盘下了一家工厂,很踏实地在做事,听说生意还不错。他这样已经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了。
见他和那个特别会来事,一天到晚上新闻的岳宁在一起,有些人还在想,是不是乔家认为自家这个老二不够有能力,所以给他找个厉害的老婆?
直到看到这段新闻,一年之间,工厂从那么几个人扩展到两百多人了?
乔君贤的益美不是上市公司,能够拿到的信息不多,不过大家想知道,记者总归有办法。尤其乔君贤的表哥是htv的蔡致远。
htv的记者去益美采访,进入益美的大门,大黑叼着访客登记本,摇着尾巴过来。
港城的益美现在有六十多人,里面设计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占了一半,还有两条试样和测试生产线,另外三十多人,除了行政财务,就是物流、检验、试制和仓库人员。
他们采访的时候,仓库一直在往集装箱里装货。
到了鹏城工厂,就完全不一样了。工厂的大门敞开着,几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正有序地进出。门口的空地上,堆放着一个个包装整齐的纸箱,工人们拖车来回穿梭,将一箱箱的电风扇和电饭煲搬运上车。
走进电风扇车间,天花板上悬挂着几盏巨大的吊灯,将整个车间照得亮如白昼。这一组工人正在熟练地安装电风扇的扇叶,螺丝批在工人的手里快速旋转,下一组工人在调试电机,将电机小心翼翼地安装到风扇底座上,然后接通电源,看着风扇叶片快速转动。后道工人在进行最后的组装和检验,在车间的一侧,整齐地摆放着已经组装完成的电风扇,等待着打包发货。
电饭煲生产车间同样忙碌非凡。工人们正在操作着各种机器,压制电饭煲的内胆。巨大的冲压机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一块块金属板材在模具中被压制成形状规整的内胆。装配区,工人们将内胆、外壳、控制面板等部件进行组装,他们熟练地连接着电线,安装着按钮。车间的墙上,张贴着“质量第一,效率至上”“团结拼搏,共创辉煌”等标语。
记者颇为感兴趣地问乔君贤:“乔先生,你们也贴这种标语?”
“对。入乡随俗。”
最后乔君贤在办公室里接受了采访,乔君贤介绍他们工厂到上个月为止已经实现销售额一千五百多万港币。
他还特意解释,因为风扇销售旺季已经过去,电饭煲的产量还没上来,所以接下去几个月销售额都不会高了。
记者问他利润多少,他笑了笑:“内地工人工钱,普遍在五十到八十之间,港城的工钱大家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吗?刚好遇到经济危机,全球通胀,我们家又有销售渠道,去年回去找宁宁,正好说起鹏城要开开发区,我们是第三家入驻的企业,建厂的土地不要钱。港城的几个工业区的日租金多少了?具体我就不透露了。我们还没打算上市。”
这点销售额跟乔家的主业来说,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朋友来说,这绝对是战绩彪炳。
这对小情侣,一个赚钱赚得人尽皆知,一个是闷声发大财。
那些大老板,原本看见这个世侄,就打个招呼,作为长辈关心地勉励后辈几句,现在不一样了,打了招呼不走了,仔仔细细问他看法,而且一个个叮嘱自家儿孙,这次乔君慎的婚礼,一定要多去跟乔君贤接触。
全港城的世伯世叔都看好乔君贤,乔君贤却被他哥给嫌弃了。
乔君慎马上要举行婚礼了,他发神经,说岳宁是他妹妹,不让岳宁去给崔慧仪当伴娘。
崔慧仪不高兴了,她认识岳宁的时候,乔君慎知道有这个妹妹吗?
大家都觉得乔君慎莫名其妙,乔君贤还劝他哥,让他别闹,嫂嫂和宁宁关系顶顶好了,宁宁肯定是嫂嫂姐妹团的人。
乔君慎看着弟弟:“到时候宁宁拦着堵门,她一女当关,你能把她怎么样?你挪得动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