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逃荒老妇,我抱回福宝旺全家 第73节
  “香气这么浓郁,看样子于家庄子里的莲花规模不小啊。”
  再往于家庄子里走,已经可以隐隐看见莲花的存在了。
  小福宝半个身子都探出车窗外,惊叹的看着远处的莲花,“哇!好大一朵的莲花呀!这可比咱们在北山县看见的莲花大多了!”
  北川县有一个莲花塘,每到夏季那里就开满了粉白的莲花,小福宝总是在连花盛开的时候第一个光顾!
  小福宝觉得大朵大朵的莲花簇拥在一起,被盛放在绿色的大片叶子上,美极了!
  这种水生植物在苦夏的“墓地”里没有,所以小幅宝看着就格外稀罕一些。
  苦夏说,“就停这儿吧,咱们走着进去,近距离的赏赏莲花。”
  苦夏把小幅宝放下车,扯着她的小手走在前头,“二丫,奶奶陪你一起好好看看莲花,让你看个够,咱们现在呀,是回到自己家,别拘束。”
  小福宝答应的痛快,“好!我也陪着奶奶!”
  第162章 莲花庄子
  苦夏几个人慢悠悠的往于家庄子里溜达,越往里走,莲花的香气就越浓。
  苦夏发现于家庄子里的人比她上一次回来的时候年轻人要多多了,上次村子里只有一些老弱病残,年轻人要么出去做活,要么就是出去另谋出路不回来了。
  这次苦夏这么一看,发现年轻人多了不少,不过有很多生面孔,苦夏不大认识。
  继续往里面走,才看见在大树下乘凉的爷爷奶奶们,这其中就有几个苦夏的熟人。
  包括于家庄子的村长在内。
  人老了,眼神就不大好,他们早就看见远处有人赶着马车过来,但不知道是谁就没敢认,这会儿苦夏他们走到近前了,于家村长才认出竟然是苦夏他们回来了。
  于家村长和其他几个老人惊喜的迎了过来,隔着几步路,于家村长喊,“可是他于大娘回来了??”
  于家村长有点耳背,说话不知不觉的就放大了音量。
  苦夏只能也跟着喊,“是啊,村长,俺带着孩子们回来看看!村子里都还好吧?”
  于家村长笑呵呵的跟苦夏汇报着这几年的村里情况,“都好都好!按照你说的,在养淤泥地的时候,种了几茬石榴,淤泥地养好了,全村都开始种莲花了,争取做到你说的啥精品路线!”
  苦夏看着把于家庄子都围起来的莲花池欣慰的说,“看您信里说莲花养的不错,俺也没亲眼见着到底是咋个不错法,回来这么一看,还真是顶顶的不错!”
  “那是啊,你们都跟俺过来,俺领你们去看看咱于家庄子的莲花池有多大!”
  于家村长特别热情的在前面引路,一路上和苦夏他们闲话家常,于家村长看了看扎着两个小辫儿的小福宝,慈祥的笑了笑,大着嗓门问,“这小姑娘是谁家的?看着可真水灵啊。”
  于二林立马一脸自豪的说,“村长,这是俺家闺女!长得俊吧!像俺!”
  “……”
  虽然于家村长年纪大了,眼神是有点不好使,但还真不能昧着良心说有着一双水汪汪大眼的可爱小姑娘像于二林。
  但是于家村长活了这么多年,敷衍的经验还是有的,他笑呵呵的点头赞同于二林的话,“是啊,是啊,闺女长得这么俊,一看就是像老二!”
  “这几年老二可真是越来越年轻,看起来就跟那十八九的小伙子似的,倒是老四,看起来壮实了不少啊,从家走的时候瘦的跟小鸡仔儿似的,还没娶亲?”
  老年人就是这样,说着说着几句话就开始打听娶亲抱娃的事儿。
  于四林笑了笑,机灵的回答,“村长,俺可还年轻着呢,哪能这么早就娶亲了,人都说先立业后成家,俺这啥本事没有,就把人家姑娘娶回家来,那不是让闺女跟着受苦嘛,俺可不能干这样的事儿!”
  他要是不正面回答于家村长的话,于家村长能抓着他的手跟他唠上一天,别看于家村长表面看起来是个严肃正经的老汉,但是于四林可是记得还没从于家村子走的时候,于家村长就是个有名的话痨,一点事儿都能对着你说个半天。
  于四林可不想听于家村长就着这个话题来回拉磨,到时候再给他老娘提个醒,别人家老娘早就该催自己家孩子成亲了,他家老娘一直没催过,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顺其自然就好。
  但于四林觉得他老娘不是不着急,是单纯的看不上他,觉得他这样的就别去祸害别人家的姑娘了。
  要说为啥于四林这么觉得,完全是因为苦夏平时的态度表现的很明显,倒不是说多贬低自己的孩子,就是平时管教的严了点儿,家里的人要是有一点表现出不尊重女生的态度来,苦夏就会严加管教。
  于四林在家里嘴欠,有时候说话不注意,家里人知道他是个什么性格,不跟他计较,外人可不知道,兴许因为他一句话就把人给伤了。
  苦夏就抓住他嘴欠的这一点,拼命的训练他,就这张嘴注定他找不着小姑娘,总是说他要是不改掉嘴欠这个毛病,一辈子都得打光棍!
  于四林也知道自己有时候说话不好听,但他就是管不住自己这张嘴,他只能在老娘的调教下学着不乱说话。
  一路闲话中,于家村长带着苦苦夏他们来到村里观赏莲花池最好的位置,这个位置还是几年之前水涝的时候于家村长用来暂时种粮食选的一处高地。
  苦夏他们几个抱着小福宝站在高地上向下望去,一整个把于家庄子的莲花池尽收眼底!
  只见满目的绿色一片接着一片没有尽头,这时朝阳初生,清晨的露水挂在莲叶上,阳光洒落在碧绿的圆盘上,将上面顺着花叶滚落的露珠照的晶莹剔透,五彩斑斓!
  白的如同玉一样的花瓣顶端有着一点嫩嫩的粉色,如同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绿色的圆盘上起舞,一个个的莲蓬就是它们的舞伴!
  莲花的馨香一阵阵的飘入苦夏他们几人的鼻子里,这些美丽优雅的莲花很好的为在经受着秋老虎炎热中的人们带来了许多清凉!
  单单只是看着,就让人觉得静了下来。
  看到这个画面,苦夏脑子里闪过那句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原来诗中的场景呈现在眼前竟然是这样的美不胜收!
  于家村长没什么文化,看见这样的荷花池也只能赞叹一声,“美啊……”
  他不管看多少次都会觉得这样一幅画面美到窒息,百看不厌!
  于二林和于四林就不一样了,看见这么美的场景直接来了一句,“卧,槽!”
  都怪大哥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兄弟两个成功收获了来自老娘的两巴掌!
  “当着孩子的面,说话都给老娘注意点儿!”
  于二林摸了摸后脑勺,惊艳的说,“俺就是觉得这也太好看了!这么一看北山县的莲花池跟这比起来都排不上号!那咋能叫池子啊?简直就是一个盆!”
  于四林很赞同二哥的话,“就是!这也太好看了!俺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好看的莲花!”
  最高兴的要数小福宝了,她最爱看的就是莲花,本来以为北山县的莲花就已经够多了,原来莲花更多的还有于家庄子!
  看来奶奶说的那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是正确的,不要以为自己眼前看到的就是所有,总会有更厉害的东西在你目不所及的地方。
  迎着早晨的清凉,悠哉悠哉的赏着荷花,听于家村长念叨着于家庄子这几年的发展情况。
  第163章 于山家三子
  于家村长说,“莲花浑身都是宝,莲蓬,莲藕,花瓣能作为菜品食用,花叶能入药,咱们瑜伽庄子的莲花种的还这么好,根本就不愁卖。”
  “现在于家庄子的莲花有固定的几个收购点,最大的要数官家,他们每年都会收购一大批,然后就是各大药铺,还有酒楼,饭馆,其中一个叫金风楼的酒楼收购的最多,这个你们应该知道。”
  一说到金风楼,于二林和于四林就意味深长的看了自己家老娘一眼。
  苦夏目不斜视,当做没看见两个儿子的“眉来眼去”,家里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金风楼的事情她还没来得及查。
  “现在于家庄子已经成了十里八乡都有名的莲花种植地,有好多人慕名而来咱于家庄子收购莲花,有的人怕今年的莲花买不着,就提前订购了明年的,咱这几百亩的莲花地还没到下一茬莲花种上,手里的单子就接了不少了。”
  说到这儿,于家村长满脸欣喜,于家庄子的莲花名气大,意味着他们村民收入更高,生活更有保障,这不有很多家年轻人听说于家庄子生活好了,都回到家里不再跑到外面去做工,一家人能有更多的团聚时间。
  逛完了莲花池,于家村长带苦夏他们往村子里边走。
  “你们一道赶过来定是累了,先去俺那歇歇,现在不是原来,家里有了闲钱,盖了新房子,有的是地方给你们住,你们就在俺家住吧!”
  有了住的地方自然好,苦夏他们欣然应允,“那俺们就不跟村长客气了。”
  于家村长热情的说,“客气啥,往家走,让俺老婆子给你们做点好吃的!他于大娘之前跟俺说炸莲花老好吃了,俺还不信,还说这花瓣儿咋还能吃,没成想炸完之后外酥内软,撒上一点砂糖,啧,香啊!俺家小孙子可喜欢了!”
  小福宝手里拿了两只比她脸还要大的莲花,在前面蹦蹦跳跳的走着可开心了,两只小羊角辫儿跟着她欢快的一甩一甩的。
  她在前面跑的快,迎着风就能闻见花香,苦夏招呼着,“二丫,慢点跑,别摔了!”
  “我知道了!”
  嘴上答应着,小福宝还是一个劲儿的往前撒欢儿的跑。
  跑着跑着,忽然脚步一转,又跑了回来。
  手里的两朵大莲花被风刮的挡住了小福宝整张脸,小羊角辫也被刮得向后飞。
  小福宝跑到苦夏的面前说,“奶奶,奶奶!前面有人打起来了!”
  苦夏拉着小福宝的手继续往前走,“打起来了?有几个人?”
  她倒不觉得害怕什么的,寻思着在村子里无非就是谁家里边打起来了。
  于家村长向前看了看,却皱起了眉头,厌恶的说,“咋又是他们!人都死了他们还来干啥?就不能让人消停消停!”
  苦夏好奇了,“村长,打起来那几个人你认识?”
  于家村长叹了口气,“就是那些破事儿呗,村子里这几年生活好了,几乎家家都翻盖了新房,你没回来也不知道,前面那家人就是你上次回来的时候借住的于老婆子家。”
  “于老婆子身体不大好,没享受几年好生活,人就走了,就剩下老头子一个人。”
  这个苦夏有印象,只是没想到那一年回来见着还挺好的人,这次回来就没了?
  “啥时候的事儿,咋就没了?”
  于家村长又是长长的叹了口气,“还不是他们家的糟心的孩子!要是他们不回来气这老两口,这位老嫂子也不能没。”
  “上次俺回来听这位老姐姐说,他家孩子都出去了,儿子去投奔媳妇的娘家了,这是回来了?”
  “是啊,这不是咱们于家庄子开始种莲花,日子好了,他那儿子就带着儿媳妇回来了,你说回来就回来吧,你们年轻人想过好日子,在困难时候扔下老人,老人可以不怪你,但是你回来你非要作啥呢!”
  于家村长岁数大走的慢,一边往前走就能听见前面吵吵嚷嚷的声音,在这样杂乱的声音中,于家村长把一桩家丑慢慢说来。
  这位死去的老姐姐的丈夫叫于山,她在村子里属于年纪比较大的,村里人都称她一声于老嫂子或者老姐姐,老姐姐人挺不错,就是生的孩子不是个东西。
  于山家里一共有三个儿子,那年闹饥荒看家里也没得吃了,大儿子就带着自己媳妇儿回了娘家,上那块蹭吃蹭喝,家里两个老人也没看见管管。
  还有二儿子和小儿子,这俩小子更是混蛋,一看大哥和大嫂都跑了,他们两个紧跟着也跑了,至于跑去了哪儿不知道,反正自那以后家里就剩下老两口互相扶持着对付一口吃的。
  现在日子好过了,这三个儿子接二连三的就回来了,回来之后别的不干,也不说孝顺孝顺老爹老娘,张嘴就是要抢家产,想把老爹老娘尽心伺候的几亩莲花池给抢到自己手里。
  三个兄弟谁也不让着谁,整天在家里掐得跟乌眼鸡似的闹着,家里面乌烟瘴气,过不上个好日子。
  因为争这几亩地大儿子还把他老爹给打了,也是这一下气的于大娘一口气儿没倒上来就这么走了。
  本身饥荒那几年,于大娘身子骨就落下了不少毛病,就算最后养了莲花池之后,生活条件好了能吃饱饭,到底年纪大了,身体底子差,本来还高兴几个孩子都回来了,没成想这几个孩子回来就是专门气她的!
  于家村长话说完,几个人也赶到了于山家门前。
  于家村长提高了嗓门,中气十足的喊道,“你们几个小兔崽子吵啥吵!隔着十里地都能听见你们吵吵!你们是于山的儿子还是于山的祖宗?!跑你们爹门口来骂街!你们可真是大孝子!要是再跑过来胡折腾,俺就不让你们进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