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逃荒老妇,我抱回福宝旺全家 第92节
再说家里还有这么多人,不差你这一个,你在不在家对爹身体的恢复速度都一样,四皇子都和老将军打好了招呼,让人家等着不好,你个拜师学艺的还不勤快些早点登门,别让人家等急了,家里有这么多人陪着爹,你就放心吧。”
说是这么说,道理于德都懂,但他的感情难以放下。
这次他爹受伤,让于德很害怕,他从来没有见过他爹那么虚弱的样子,躺在那死活不知随时都能咽气。
他爹没醒过来的时候每一天他都在害怕,就盼着他爹什么时候能醒过来,困极了打个盹又立马清醒过来,去探探他爹的鼻息,生怕因为他一闭眼的功夫,他爹就咽了气儿。
那几天于德心里总是不住的寻思,要是当初他像姑姑一样学的医术该多好,他也能为爹爹治病了。
现在看爹爹好了,他就不那么想了,与其让爹爹受伤再给他治病,还不如练就一身本领保护家里人,不让他们有生病受伤的机会!
他脑子笨,不像自己小弟读书读得好,也就只有这一身的蛮力可以用一用,他一定会把自己所有心神都用在习武上,如此才能让自己有所作为!
小时候于德还因为自己不能像小弟一样读书而自卑,奶奶就告诉他,人各有所长,不必非要读书才算是出人头地,要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
非纠结着那一点自己并不擅长的东西,那就是钻了牛角尖浪费时间。
于德跟家人们大谈特谈自己之后的打算,表示他一定会用心习武,不让家里人跟着他丢脸,要让家人们以他为荣!
正一大家子人说的热闹的时候,暗二在外面敲了敲门,“大娘,皇上亲笔书信,还请出来迎接。”
第203章 皇上让于家上京??
一听竟然有皇上亲笔书信,一家人都严阵以待!
时间紧迫就不搞梳洗打扮那一套了,全家人除了受重伤的于大林都庄严肃穆的来到房间外,皇权在上,苦夏这个现代人也得跟着家人们跪倒在地。
暗二恭恭敬敬的把皇上的亲笔书信交到苦夏高举过头顶的双手中。
一家人磕头谢恩,这才把书信郑重的打开来阅读。
这一般人家可见不到皇上的亲笔书信,一般人家得到了,非得把这书信供起来不可!
遇到危险还要拿出来当个免死金牌挡一挡,凡是跟皇上沾边的东西,总是赋予了它们格外的价值,更别提还是皇上亲笔写的书信,信中的内容更是对苦夏他们一家好处多多。
皇上尹彦之在信中说,他已经得知了苦夏他们遇匪的消息,更得知了一些匪徒想要除掉苦夏一大家子。
皇上放心不下他们再继续住在王家村里,特邀请他们前去京城。
京城防卫最好,守卫最森严,绝对不会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考虑到苦夏家中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需要读书认字,可以让家里的孩子都进入到国子监读书,还有什么需要可以另外商量。
通篇书信可以说是给了苦夏很宽松的选择机会,但宗旨就一个,就是想让苦夏他们全家都迁居到京城去,不能再在这待了。
皇上可不想失去苦夏这么一个能人,目前为止,全国也只找出苦夏这么一个能培育出优质种子的人。
皇上尹彦之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户起义成长为一个推翻旧王朝建立属于自己制度的皇帝,他的眼光自然很长远,早就看出苦夏身上还有着其他东西,几种优良种子并不是她的极限,只要让苦夏和皇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定能给百姓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皇上给出的这些东西全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别人眼红也眼红不来,这都是苦夏靠着自己的能耐得来的,他们要是也想要就让他们自己赚去。
皇上能这么大方还是因为苦夏他们自从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实在是懂事,从来不仗势欺人,安安心心本本分分的做着自己家的生意,种着自己家的田,低调做人,从不把家里做了多少的好事挂在嘴边,但又身体力行地把积德行善这个词贯彻到底。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属于帝王的一些疑心了,苦夏他们家孩子开始长大于才文考,于德武考,两个孩子以后肯定是要步入仕途走入朝堂的。
趁他们还都没有成长起来,皇帝想把他们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放在眼皮子底下,免得他们以后失控。
苦夏一家人的心性可以保证,可难免孩子们长大之后受到一些利益的熏陶,心性改变。
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千万不要小看一个人因为利益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而作为一个皇帝要做的就是尽量遏制不可控的事情发生。
因为他给苦夏一家子的特权已经太多了,要是真的他们家的后人有了别的心思,闹出的乱子一定不小,皇帝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尹彦之还想要和苦夏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苦夏才能在日后继续为这个国家提供优良的种子,她的后人们也会因为皇上对他们家好,而更加忠心国家,忠心皇帝,尹彦之就这么顺手收拢了一家人的心,完全合算的买卖!
这么大个事儿,举家迁往京城,可得好好商量商量,苦夏暂时没有急于回复。
于德也不用着急去了,万一家里人都决定去京城,到时候再一起过去。
黄逸才对这件事情挺赞成的,“这倒是个好事儿,这代表了皇上对于家的看重,而且在京城一定比在这安全,王家村还是太偏僻了,遇到点事儿官府根本就来不及,他们也不能总派兵在这儿保护。”
于四林也说,“是啊,这次实在是太过危险,咱们家能一个不少的活下来那都是不幸中的万幸,要是再来一次,我可不敢保证咱们家的人还能不能这么全乎儿的聚在一起了,娘,我觉得咱们应该去京城!”
刘有香想的多是出于孩子的角度,“娘,皇上有一句话说的对,咱们家里的孩子都到了读书的年纪,于德和于才两个在王家村已经不适合了。
在京城学到的东西肯定更多,还有灿阳这个娃娃也到了启蒙的年纪,他们都需要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娘不是总说,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不能只要孩子去读书,家里人也要跟着读书,孩子们才能愿意读书。”
“可是,娘,咱家里人都各有各的忙事,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陪着孩子们读书,倒不如听皇上的话把孩子们送进国子监去,那里的先生肯定比咱们自己教来的好。”
苦夏让人把于文渊也叫了过来,这位老先生在他们王家村待的时间可是不短,家里的孩子都受到过他的教导,家里的大人们和王家村的村民们都很尊敬这位先生。
本来王家村的人都大字不识一个,自从于文渊来了之后他们才认识几个字,也可以说是念过书的人了。
王家村的人都爱戴敬重于文渊,即使家里的于才已经成为了举人,在多年的读书之后,于文渊的学问已经不能再继续教导他,于才对他的敬重也从来没有失过半分,因为他能取得举人,功劳少不了于文渊的。
于文渊对于才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建议,“老姐姐,容我说几句话。”
苦夏有礼的说,“先生请讲。”
于文渊缓缓的说道,“学问这种东西是需要和人探讨,开拓眼界才能进步,不能只闭门造车,眼界被限制,没有办法去见识更多的东西,接触更多的事物,怎么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于才的知识积累已经足够,他缺少的是和其他的读书人一起探讨知识,探讨学问,接纳一些来自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向的意见和建议,让他知道知道其他的人的想法,和自己有什么不同。
不然他的一切想法被固定住,再以后就很难发挥,自己一个人憋在屋里死读书,只会越读越差,一定要有交流,才能有进步。”
第204章 要去京城吗?
于文渊的一番话众人听过都觉得很有道理,确实如此,苦夏也一直和家里人说让他们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总是困在自己家的这一方小天地里。
出去看看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不说,还能看到许许多多从未见过的新奇事物,不然只是闷在家里,等到死的那天再回忆一番,发现自己的一生就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犹如井底之蛙一般,只能看见头顶的一小片天空,从来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大,地有多宽。
只是想一想苦夏都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她都想好了,等她在这个世界不想干了的时候,就租个马车怀揣着银子到处的游山玩水,这个世界她还没有正儿八经的出去看过。
走过的地方也就只有家附近,再远的就是回原主的老家,她听说过这个世界有很多新奇迷人的地方,她都想去看看。
那些已经被列入她旅游名单的地方,到时候她都要一一打卡,等她百年之后也算不白来一回,如果有幸回到她自己的世界,她也好和人吹嘘吹嘘自己梦里的光怪陆离。
于才听完于文渊的话,说道,“先生,要不您也和我们一起去京城,如何?”
于文渊摇头失笑,“我和你们去京城做什么?这文渊学堂我还没呆够呢。”
于才走到他身边,奉上一杯茶水,就问,“可是先生,您真的就甘心吗?明明您的学问不应该只是秀才,您就不想去查一查当年偷了您文章的人是谁?”
于文渊接过茶水,叹了口气,他看着窗外傍晚的余晖,罕见的眼睛里带着些许茫然,“有什么好不甘心的,当年我没有考中确实不甘,我怨恨,可是过了这么多年,这股心气儿早就被磨平了,我更想的是如何活下去。
再后来到王家村落脚,我发现比科考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让更多的人识字,让更多的人读书,王家村里有这么多村民,这么多孩子,他们的命运不应该只是在这个小村子里,他们还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选择。
他们应该读书,应该认字,以后他们不一定会去科考,但是他们应该有个选择的机会。”
于文渊笑着说,“如果你们要去京城尽管走,王家村我是不打算离开了,就等到什么时候王家村已经不再有人需要我教书,我再从这离开,也可能我会一直教到我死的那一天。”
可以看出于文渊说这些话都是发自真心,他是真的想要留在王家村,想要传授这些人知识。
于文渊不想去,自然不会强求,苦夏看向家里的其他人,“你们呢,你们对去京城这件事怎么看?大家伙都可以说说,夕月和灿阳你们也发表一下意见。”
作为年纪最小的两个孩子,他们自然是家里人在哪自己就在哪。
于灿阳拉着妹妹的手,看着奶奶认真的说,“奶奶,我不想离开娘亲,不想离开奶奶,不想离开家里人,你们去哪,我和妹妹就去哪!”
于欣悦猛的点了点头,赞同哥哥的话,“奶奶,娘亲,哥哥说的对,家里人去哪我们就去哪,我们不想和家里人分开,娘亲,你会去京城吗?”
于大妮笑了笑,她和于文渊的表情很像,同样看了看窗外,脸上带着留恋,“说实话,娘亲不是很想去京城,娘亲更想留在这个小村子里。”
于二林好奇于大妮的决定,“大妮儿,你就不想去看看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哥,我和先生想的一样,我觉得王家村的村民们更加需要我,村里离县里很远,咱们村里就有一个齐大夫是赤脚医生,可村里的人数现在已经超过了百,要是有个急病去县里根本就来不及。
而且齐大夫医术有限,他年纪也大了,精力没有那么足,照顾村里人实在是照顾不过来。”
“我不一样,我年轻,我有的是精力,我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我还有老师教导我。
而且咱们王家村挨着山,山上遍地长满草药,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地点,或许我还可以试着在山上自己种植草药,不至于让村民们药物紧缺,因为没有药而治不了病,那可就太遗憾了。”
“我生夕月和灿阳的时候难产,要不是有齐大夫在身边,我肯定挺不过来,女生生孩子是一道鬼门关,你们男人多少有些不方便。
村子里边新生儿一年比一年多,女郎中很少见,要是有我在,我相信一定能帮助不少孕妇,所以短时间内我不想离开王家村,除非等到什么时候有另一个人能代替我存在的意义。”
于大妮做的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在学医的那一刻就已经想好了她下来该怎么做。
她从来不羡慕家里的其他人能在外面闯荡,她在这个小村子里种草药,给村里人看病,学习医术,就觉得很安心。
她觉得这就是她的使命,看到那些人在她的医治下身体变得健康起来,她发自内心的高兴。
心里更觉得医者伟大,也更加舍不得离开这个村子。
贾旭之贾御医也在场,自从他给于大妮当老师后,就带着他家夫人来王家村定居了。
听于大妮儿不想去京城,他捋着下巴上的胡须,老神在在的笑了,“大妮儿是我的徒弟,我徒弟要不肯走,那我就更不走了,京城勾心斗角,乌烟瘴气的日子,我早就过腻了!
来到这景色宜人的王家村,村民们民风淳朴,没有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儿,我过的不知道有多舒心,我夫人常年病弱的身体,因为来这儿都好了不少,我才不回京城!”
于夕月于灿阳这兄妹两个一听他们的娘亲竟然不去京城,就都扯着于大妮的袖子说,“娘,您要是不去,那我们也不去了,我们在家里陪娘!”
于大妮挨个摸了摸自己这两个贴心宝贝的脑袋瓜儿,柔声的说,“那可不行,你们两个必须要跟着去,只有在京城,你们才有更好的出息,皇上的亲笔信里说你们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这可是多少人这辈子都没有的福分,你们可别不知福。”
于灿阳和于夕月只好答应着,“那好吧,我们听娘亲的。”
于德和于才不用说,他们两个是必须要去的。
李欣瑶犹豫的说,“可是娘,咱们要是都去了京城,家里的生意该怎么办?小妮儿说酒楼那边已经有不少人在催着快点开张了,四林要是走了咱们的商队还怎么跑?”
第205章 家里人都不想上京
刘有香其实也不是特别想走,但是她两个儿子都去了京城,她心里面又有挂念。
她说,“娘,欣瑶说的有理,咱们家里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接手手里的活,要是咱们都走了,这边的生意可就要扔了。
还有咱家这么多地,我要是走了,也不知道还有谁能替咱们家看管,这几百亩的地还有这些工人,我看管了这么多年,乍一走,我这心里多少是放心不下。”
于大林受了伤,于小妮儿就从北山县回来了,此时她也出声说道,“大嫂三嫂说的有道理,娘,咱们要是都走了,家里这一摊营生可没有人托付,就算是都要走,也得找到合适的人选才能走。
二嫂扔不下酒楼,我更扔不下,娘,要不您先带着孩子们过去吧,让几位哥哥送您过去,等安顿好了他们再回来,然后等我们把家里这些营生全都托付好人,再去京城和您汇合,您觉得咋样?”
说是这么说,道理于德都懂,但他的感情难以放下。
这次他爹受伤,让于德很害怕,他从来没有见过他爹那么虚弱的样子,躺在那死活不知随时都能咽气。
他爹没醒过来的时候每一天他都在害怕,就盼着他爹什么时候能醒过来,困极了打个盹又立马清醒过来,去探探他爹的鼻息,生怕因为他一闭眼的功夫,他爹就咽了气儿。
那几天于德心里总是不住的寻思,要是当初他像姑姑一样学的医术该多好,他也能为爹爹治病了。
现在看爹爹好了,他就不那么想了,与其让爹爹受伤再给他治病,还不如练就一身本领保护家里人,不让他们有生病受伤的机会!
他脑子笨,不像自己小弟读书读得好,也就只有这一身的蛮力可以用一用,他一定会把自己所有心神都用在习武上,如此才能让自己有所作为!
小时候于德还因为自己不能像小弟一样读书而自卑,奶奶就告诉他,人各有所长,不必非要读书才算是出人头地,要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
非纠结着那一点自己并不擅长的东西,那就是钻了牛角尖浪费时间。
于德跟家人们大谈特谈自己之后的打算,表示他一定会用心习武,不让家里人跟着他丢脸,要让家人们以他为荣!
正一大家子人说的热闹的时候,暗二在外面敲了敲门,“大娘,皇上亲笔书信,还请出来迎接。”
第203章 皇上让于家上京??
一听竟然有皇上亲笔书信,一家人都严阵以待!
时间紧迫就不搞梳洗打扮那一套了,全家人除了受重伤的于大林都庄严肃穆的来到房间外,皇权在上,苦夏这个现代人也得跟着家人们跪倒在地。
暗二恭恭敬敬的把皇上的亲笔书信交到苦夏高举过头顶的双手中。
一家人磕头谢恩,这才把书信郑重的打开来阅读。
这一般人家可见不到皇上的亲笔书信,一般人家得到了,非得把这书信供起来不可!
遇到危险还要拿出来当个免死金牌挡一挡,凡是跟皇上沾边的东西,总是赋予了它们格外的价值,更别提还是皇上亲笔写的书信,信中的内容更是对苦夏他们一家好处多多。
皇上尹彦之在信中说,他已经得知了苦夏他们遇匪的消息,更得知了一些匪徒想要除掉苦夏一大家子。
皇上放心不下他们再继续住在王家村里,特邀请他们前去京城。
京城防卫最好,守卫最森严,绝对不会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考虑到苦夏家中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需要读书认字,可以让家里的孩子都进入到国子监读书,还有什么需要可以另外商量。
通篇书信可以说是给了苦夏很宽松的选择机会,但宗旨就一个,就是想让苦夏他们全家都迁居到京城去,不能再在这待了。
皇上可不想失去苦夏这么一个能人,目前为止,全国也只找出苦夏这么一个能培育出优质种子的人。
皇上尹彦之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户起义成长为一个推翻旧王朝建立属于自己制度的皇帝,他的眼光自然很长远,早就看出苦夏身上还有着其他东西,几种优良种子并不是她的极限,只要让苦夏和皇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定能给百姓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皇上给出的这些东西全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别人眼红也眼红不来,这都是苦夏靠着自己的能耐得来的,他们要是也想要就让他们自己赚去。
皇上能这么大方还是因为苦夏他们自从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实在是懂事,从来不仗势欺人,安安心心本本分分的做着自己家的生意,种着自己家的田,低调做人,从不把家里做了多少的好事挂在嘴边,但又身体力行地把积德行善这个词贯彻到底。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属于帝王的一些疑心了,苦夏他们家孩子开始长大于才文考,于德武考,两个孩子以后肯定是要步入仕途走入朝堂的。
趁他们还都没有成长起来,皇帝想把他们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放在眼皮子底下,免得他们以后失控。
苦夏一家人的心性可以保证,可难免孩子们长大之后受到一些利益的熏陶,心性改变。
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千万不要小看一个人因为利益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而作为一个皇帝要做的就是尽量遏制不可控的事情发生。
因为他给苦夏一家子的特权已经太多了,要是真的他们家的后人有了别的心思,闹出的乱子一定不小,皇帝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尹彦之还想要和苦夏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苦夏才能在日后继续为这个国家提供优良的种子,她的后人们也会因为皇上对他们家好,而更加忠心国家,忠心皇帝,尹彦之就这么顺手收拢了一家人的心,完全合算的买卖!
这么大个事儿,举家迁往京城,可得好好商量商量,苦夏暂时没有急于回复。
于德也不用着急去了,万一家里人都决定去京城,到时候再一起过去。
黄逸才对这件事情挺赞成的,“这倒是个好事儿,这代表了皇上对于家的看重,而且在京城一定比在这安全,王家村还是太偏僻了,遇到点事儿官府根本就来不及,他们也不能总派兵在这儿保护。”
于四林也说,“是啊,这次实在是太过危险,咱们家能一个不少的活下来那都是不幸中的万幸,要是再来一次,我可不敢保证咱们家的人还能不能这么全乎儿的聚在一起了,娘,我觉得咱们应该去京城!”
刘有香想的多是出于孩子的角度,“娘,皇上有一句话说的对,咱们家里的孩子都到了读书的年纪,于德和于才两个在王家村已经不适合了。
在京城学到的东西肯定更多,还有灿阳这个娃娃也到了启蒙的年纪,他们都需要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娘不是总说,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不能只要孩子去读书,家里人也要跟着读书,孩子们才能愿意读书。”
“可是,娘,咱家里人都各有各的忙事,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陪着孩子们读书,倒不如听皇上的话把孩子们送进国子监去,那里的先生肯定比咱们自己教来的好。”
苦夏让人把于文渊也叫了过来,这位老先生在他们王家村待的时间可是不短,家里的孩子都受到过他的教导,家里的大人们和王家村的村民们都很尊敬这位先生。
本来王家村的人都大字不识一个,自从于文渊来了之后他们才认识几个字,也可以说是念过书的人了。
王家村的人都爱戴敬重于文渊,即使家里的于才已经成为了举人,在多年的读书之后,于文渊的学问已经不能再继续教导他,于才对他的敬重也从来没有失过半分,因为他能取得举人,功劳少不了于文渊的。
于文渊对于才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建议,“老姐姐,容我说几句话。”
苦夏有礼的说,“先生请讲。”
于文渊缓缓的说道,“学问这种东西是需要和人探讨,开拓眼界才能进步,不能只闭门造车,眼界被限制,没有办法去见识更多的东西,接触更多的事物,怎么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于才的知识积累已经足够,他缺少的是和其他的读书人一起探讨知识,探讨学问,接纳一些来自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向的意见和建议,让他知道知道其他的人的想法,和自己有什么不同。
不然他的一切想法被固定住,再以后就很难发挥,自己一个人憋在屋里死读书,只会越读越差,一定要有交流,才能有进步。”
第204章 要去京城吗?
于文渊的一番话众人听过都觉得很有道理,确实如此,苦夏也一直和家里人说让他们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总是困在自己家的这一方小天地里。
出去看看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不说,还能看到许许多多从未见过的新奇事物,不然只是闷在家里,等到死的那天再回忆一番,发现自己的一生就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犹如井底之蛙一般,只能看见头顶的一小片天空,从来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大,地有多宽。
只是想一想苦夏都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她都想好了,等她在这个世界不想干了的时候,就租个马车怀揣着银子到处的游山玩水,这个世界她还没有正儿八经的出去看过。
走过的地方也就只有家附近,再远的就是回原主的老家,她听说过这个世界有很多新奇迷人的地方,她都想去看看。
那些已经被列入她旅游名单的地方,到时候她都要一一打卡,等她百年之后也算不白来一回,如果有幸回到她自己的世界,她也好和人吹嘘吹嘘自己梦里的光怪陆离。
于才听完于文渊的话,说道,“先生,要不您也和我们一起去京城,如何?”
于文渊摇头失笑,“我和你们去京城做什么?这文渊学堂我还没呆够呢。”
于才走到他身边,奉上一杯茶水,就问,“可是先生,您真的就甘心吗?明明您的学问不应该只是秀才,您就不想去查一查当年偷了您文章的人是谁?”
于文渊接过茶水,叹了口气,他看着窗外傍晚的余晖,罕见的眼睛里带着些许茫然,“有什么好不甘心的,当年我没有考中确实不甘,我怨恨,可是过了这么多年,这股心气儿早就被磨平了,我更想的是如何活下去。
再后来到王家村落脚,我发现比科考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让更多的人识字,让更多的人读书,王家村里有这么多村民,这么多孩子,他们的命运不应该只是在这个小村子里,他们还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选择。
他们应该读书,应该认字,以后他们不一定会去科考,但是他们应该有个选择的机会。”
于文渊笑着说,“如果你们要去京城尽管走,王家村我是不打算离开了,就等到什么时候王家村已经不再有人需要我教书,我再从这离开,也可能我会一直教到我死的那一天。”
可以看出于文渊说这些话都是发自真心,他是真的想要留在王家村,想要传授这些人知识。
于文渊不想去,自然不会强求,苦夏看向家里的其他人,“你们呢,你们对去京城这件事怎么看?大家伙都可以说说,夕月和灿阳你们也发表一下意见。”
作为年纪最小的两个孩子,他们自然是家里人在哪自己就在哪。
于灿阳拉着妹妹的手,看着奶奶认真的说,“奶奶,我不想离开娘亲,不想离开奶奶,不想离开家里人,你们去哪,我和妹妹就去哪!”
于欣悦猛的点了点头,赞同哥哥的话,“奶奶,娘亲,哥哥说的对,家里人去哪我们就去哪,我们不想和家里人分开,娘亲,你会去京城吗?”
于大妮笑了笑,她和于文渊的表情很像,同样看了看窗外,脸上带着留恋,“说实话,娘亲不是很想去京城,娘亲更想留在这个小村子里。”
于二林好奇于大妮的决定,“大妮儿,你就不想去看看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哥,我和先生想的一样,我觉得王家村的村民们更加需要我,村里离县里很远,咱们村里就有一个齐大夫是赤脚医生,可村里的人数现在已经超过了百,要是有个急病去县里根本就来不及。
而且齐大夫医术有限,他年纪也大了,精力没有那么足,照顾村里人实在是照顾不过来。”
“我不一样,我年轻,我有的是精力,我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我还有老师教导我。
而且咱们王家村挨着山,山上遍地长满草药,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地点,或许我还可以试着在山上自己种植草药,不至于让村民们药物紧缺,因为没有药而治不了病,那可就太遗憾了。”
“我生夕月和灿阳的时候难产,要不是有齐大夫在身边,我肯定挺不过来,女生生孩子是一道鬼门关,你们男人多少有些不方便。
村子里边新生儿一年比一年多,女郎中很少见,要是有我在,我相信一定能帮助不少孕妇,所以短时间内我不想离开王家村,除非等到什么时候有另一个人能代替我存在的意义。”
于大妮做的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在学医的那一刻就已经想好了她下来该怎么做。
她从来不羡慕家里的其他人能在外面闯荡,她在这个小村子里种草药,给村里人看病,学习医术,就觉得很安心。
她觉得这就是她的使命,看到那些人在她的医治下身体变得健康起来,她发自内心的高兴。
心里更觉得医者伟大,也更加舍不得离开这个村子。
贾旭之贾御医也在场,自从他给于大妮当老师后,就带着他家夫人来王家村定居了。
听于大妮儿不想去京城,他捋着下巴上的胡须,老神在在的笑了,“大妮儿是我的徒弟,我徒弟要不肯走,那我就更不走了,京城勾心斗角,乌烟瘴气的日子,我早就过腻了!
来到这景色宜人的王家村,村民们民风淳朴,没有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儿,我过的不知道有多舒心,我夫人常年病弱的身体,因为来这儿都好了不少,我才不回京城!”
于夕月于灿阳这兄妹两个一听他们的娘亲竟然不去京城,就都扯着于大妮的袖子说,“娘,您要是不去,那我们也不去了,我们在家里陪娘!”
于大妮挨个摸了摸自己这两个贴心宝贝的脑袋瓜儿,柔声的说,“那可不行,你们两个必须要跟着去,只有在京城,你们才有更好的出息,皇上的亲笔信里说你们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这可是多少人这辈子都没有的福分,你们可别不知福。”
于灿阳和于夕月只好答应着,“那好吧,我们听娘亲的。”
于德和于才不用说,他们两个是必须要去的。
李欣瑶犹豫的说,“可是娘,咱们要是都去了京城,家里的生意该怎么办?小妮儿说酒楼那边已经有不少人在催着快点开张了,四林要是走了咱们的商队还怎么跑?”
第205章 家里人都不想上京
刘有香其实也不是特别想走,但是她两个儿子都去了京城,她心里面又有挂念。
她说,“娘,欣瑶说的有理,咱们家里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接手手里的活,要是咱们都走了,这边的生意可就要扔了。
还有咱家这么多地,我要是走了,也不知道还有谁能替咱们家看管,这几百亩的地还有这些工人,我看管了这么多年,乍一走,我这心里多少是放心不下。”
于大林受了伤,于小妮儿就从北山县回来了,此时她也出声说道,“大嫂三嫂说的有道理,娘,咱们要是都走了,家里这一摊营生可没有人托付,就算是都要走,也得找到合适的人选才能走。
二嫂扔不下酒楼,我更扔不下,娘,要不您先带着孩子们过去吧,让几位哥哥送您过去,等安顿好了他们再回来,然后等我们把家里这些营生全都托付好人,再去京城和您汇合,您觉得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