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3节
  “于知乐那赔钱货别想再浪费我于家一分钱!”老太太叉着腰,“我直接跟你说了,我已经和邻村的老张家商量好,你姐嫁给他家儿子,你娶张家闺女。”
  邻村海阳村的老张家方圆十里无人不知,他家儿子将近三十,行为智商和七八岁小孩没有分别。
  于越冷漠地看了她一眼,摇着椅子向前,老太太也不后退,轮子直接辗上她的脚面。
  老太太用力把他往后一推,还往他腿上补了一脚。
  老太太以前是村里远洋队的,上了年纪力气也还不小,这一脚在于越的裤子上留下一个清晰的鞋印。
  “小越,你别跟你奶奶倔。头痛发热都是小事,你姐睡上几个小时就好了,用不着去找江大夫,都是浪费钱。”于海耀见机跑出来,“换亲这事三叔也不想,就是公中实在没钱养你们一大家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人照顾你们。”
  于越没接话,看向于海耀的眼神锐利。
  “你爱找就拿着你娘的钱去找,反正公中一分钱也不会出!”老太太扯着嗓子大喊。
  于越冷笑,回屋拿出搪瓷洗脸盆,用力扒在大水缸前去捞漂浮的水勺,好几次才成功。
  舀水的几分钟里,于越的衣服湿了大半,但没人上去帮忙。
  老太太和于海耀对视一眼,撇撇嘴,两人脸上的表情几乎同步。
  屋内的于知乐听了整个过程,看见于越腿上的鞋印后,心里的怒火冲上大脑。
  下一秒,一张带着凉气的面巾盖在她的脸上,挡住她的眼睛,她只听得见于越闷闷的声音。
  “你别担心,我的腿早就没了知觉,不疼的。”于越说。
  于知乐眼眶湿润,最终还是抵不住发热带来的困乏,沉沉睡下。
  又断断续续地烧了两天,于知乐终于在第三天完全好了,脑子不再昏昏沉沉。
  这天,她醒得早,躺在床上思考往后日子的打算。
  在她生病这几天,于越摇着轮椅忙前忙后,不仅时时刻刻关注她的体温变化,还经常被老太太和三婶骂。他熬得眼底一片乌青,脸色较于知乐刚穿来时更加苍白。
  村里人口中的傻子小弟似乎也感受到了什么,不再蹲在墙角拿木棍戳墙壁,而是守在她身边。
  烧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于知乐就想,不管原主母亲会不会苏醒,于越和于迟她是管定了。
  这几天,二叔一家也帮了不少忙,她都记在心里。
  而三叔一家和继奶奶,于知乐微眯着眼,想起于越裤子上的鞋印,转念又想到昨晚起夜看到的场景。
  她看见三叔拉着二叔往后院的自留地走。
  不一会,后院传出便争执声,声音不大,但持续了好一阵。
  但是不管于海耀要耍什么把戏,该属于她家的东西,谁也别想拿走。
  突然,院子里传来嘈杂声,哭声、喊声、骂声混杂在一块,搅乱了海隅村清晨的平静。
  于知乐勉强能从吵闹声中分辨出老实巴交的二叔的声音。
  他大声地重复这一句话——娘,分家,我们要分家。
  第3章
  时间还早,加之于家的屋子地段好,处于村中心,于海宗的喊声很快就引来了左邻右舍。
  很快,于家的墙头扒满了看热闹的人。
  “娘,分家,我们要分家。”于海宗跪在地上继续大喊。
  杨素云抱着四岁的
  于霖跪在他身旁,小声抽泣。
  于杨跪在于海宗的身后,低下头,于齐则一脸茫然地跪在他右侧。
  围观的人已经开始窃窃私语,讨论于海宗夫妻弄出这一出的原因。
  “海宗这是做什么?大光才牺牲没几天,他就这么迫不及待要分家,对得起他大哥吗?”
  “真没想到海宗竟然是这样的人,他大儿子读书的前都是大光出的。”有人附和。
  老太太住的东屋还没传出任何动静,反倒是于海耀和吴彩霞两人假模假样地劝解。
  于海宗满脸痛苦,高声道:“娘,二房穷,养不起大嫂孤儿寡母。”
  所有人的视线聚集到于知乐三姐弟身上,于知乐和于越没有任何表情,于迟自顾自地玩着木棍。
  于海耀倒忙得很,见三姐弟出现,又跑到姐弟三人身边装出为难的模样,欲言又止。
  又过了几分钟,于海宗一家跪在院子中央被村里人不知奚落了多少回,老太太才从东屋推门而出。
  “老二,你一大早就搭好戏台子,不用上工?有什么等下工再说。”老太太怒目瞪向于海宗。
  于知乐嘴角勾起嘲讽的笑,这是老太太和于海耀的管用技俩。
  有人高声道:“兰嫂子,于老二可等不了,乐妮和小越多吃一粒米,他都要受不住。”
  周围哄笑声一片。
  老太太看了一圈凑热闹的人,咬牙道:“你爹不在家,既然你跪地要分家,那我就做主把二房分出去,以后老大一家生养死葬嫁娶的事就都由我管。”
  “好!兰嫂子有魄力,不像于老二这么没本心。”老太太的话让一群人拍手叫好。
  于知乐的冷笑声不合时宜地响起,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众人这才看见她手里的菜刀。
  “分家!该分给我家一样也不能少!”
  说着,她手起刀落,磨得发亮的菜刀欻地一声劈开了与她小腿齐平的竹椅。
  在许多人眼里,于知乐一直是娇滴滴的形象,她这一手惊掉了许多人的下巴。
  于海耀看得心一颤,劝说:“乐妮,你别不懂事,你连生火都不会,分了家怎么照顾小越和小迟?”
  于知乐把刀口调整向他,表情似笑非笑。
  阳光恰好照在刀面,反射到于海耀的脸上,晃得他有些发晕。
  “于知乐,真是翻了天了你,竟然敢拿着刀对着长辈。”老太太怒气冲天,把与儿子商量好的事抛之脑后,就要上前夺刀。
  于知乐举起菜刀,重复道:“分家,该分给我家的一样也不能少。”
  不少老一辈的人从她身上看出了于海光的影子,从前的于海光也是这般不要命地举着菜刀让老太太别克扣弟妹的伙食的。
  旁人想得起这出,老太太自然也不例外,她被气得大喘气,说:“你,你真是反了,今天我非得教训你不可。”
  “弟妹。”老支书的声音让老太太瞬间哑火。
  老支书可是当年手把手将于老爷子带成镇远洋队船长的人,于家人都很尊敬他。
  于海耀陪笑:“张叔,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不是闹分家吗?来给你们分家。”老支书敲了敲烟斗,进了门。
  接着,大队长和于家的族老鱼贯而入。
  老太太表情一僵,很快恢复正常,说:“正好,老二闹着要分家,就把二房分出去得了。”
  “一切按潮川的意思来。”老支书掏出一张纸,扫了一眼围观群众,“其他人都去上工,迟到一分钟就扣工分。”
  老支书在村里很有威望,只一眼就歇了村里人看热闹的心思。
  于家人连同族老和大队干部通通进了堂屋。
  “乐乐,你来念。”老支书忽略了于海耀停在半空的手,径直把信纸递给于知乐。
  于海耀的脸色难看,用手肘捅了捅吴彩霞。
  “张叔,小妮子懂些什么?不如让海耀来念。”吴彩霞会意,立刻出声。
  于知乐不管她说什么,直接开口读信。
  信里详细记载了于海光在部队这么多年寄回的津贴总额及余额,公中的钱也记得一清二楚。
  “一千五百元和祖屋分给大房,剩余一千元平分三份,西屋五间房归二房所有,三房住现有的屋子,粮食等按人头分。”于知乐讲出于老爷子的安排。
  吴彩霞立刻炸了:“凭什么要分一千元给大房?凭什么?”
  听了这样的分法,于海耀也不装了,极力反对。
  老太太显然也对这个安排很不满,铁青着脸:“我去哪找一千块给他们。”
  堂屋本就光线较暗,又因吸烟的老支书和族老们烟雾缭绕,没有人注意到她往上飘的眼神。
  “弟妹,这是潮川的意思。”老支书叹了一口气。
  老太太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我管它谁的意思,没有就是没有。”
  远洋风险大,她不知道于潮川每次出海前都会给老支书留封遗书,内容都是分家条例,其中家庭财产余额逐年变化。
  “那你说还有多少?”老支书又用力吸了一口烟。
  老太太比了个二的手势:“只剩两百了。”
  “弟妹,大光这些年的卖命钱不止这个数。”老支书提点。
  于知乐冷哼一声,低头看刀刃,恰好见到于迟递来一块磨刀石。
  她就着磨刀石弄出出锵锵声,时不时朝老太太最宠爱的孙子于富冷笑,吓得他直往吴彩霞身后躲。
  “乐妮,你做什么?”吴彩霞骂道。
  于知乐平静地重复自己的话:“该分给我家的一样也不能少,否则,呵。”
  于富哇地哭出声,抱着吴彩霞的大腿哭喊:“娘,她好吓人。”
  “只有一千了。”老太太说话咬牙切齿,眼神恨不得将于知乐剜成一百片。
  她的心在滴血,大几百足够让娘家弟弟建一间青砖瓦房了,一想到要分给这些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人就觉得心痛。
  于知乐见于越指节在轮椅扶手敲了敲,直接说:“分。”
  老太太再不情愿,也得把钱拿出来分了,给了于知乐五百,只给二房分了一百五,扣掉的十几块美其名曰养老费。
  钱分完,大队长那边也按人头划分好了粮食。至于锅碗瓢盆之类零碎的玩意,就让老太太做主。
  老太太刚损失几百块,肉疼得很,只给他们每家分了两个碟、两个瓦罐和对应人头数的碗筷。
  她要跟着于海耀吃,鸡鸭留给了三房,家里唯一的铁锅也给了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