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108节
拳头砸在周岳生脸颊上,让他后退了两步。
与此同时
,不远处响起枯枝被踩断的声音,两人的视线迅速扫向那处。
之后,他们把张文心带到河边,让她不要讲事情告诉于知乐。
回忆结束,周岳生不自觉笑了笑,轻捻指尖。
终归还是让她知道了,还生气了,所幸吴兰闹事转移了她的注意力。
今天一早,他问了胡曲莲回京市的日子,到镇上的火车站买了三张车票。
这时,鼻间似有青草的芳香萦绕,香味与于越喝的水无异。
周岳生知道药膏是她在那个地方买的,不过不知道他是不是第一个用上的人。
想着,他的思绪开始漫无边际。
这次不告而别,她应该会生气吧。
要怎么哄呢?只是,他们还有机会见面吗?
七月七快到了,她的二十岁生日,他还没想好送什么礼物,但三天后就要走了。
“周哥,海石花熬好了,要捞渣渣了。”陈昭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周岳生回过神,把柴火抽掉。
“盖在罐口。”他递过竹捞,用丝瓜瓤端起锅。
散发着热气的浑浊汤汁从缝隙溜走,顺利落到瓦罐里。
周岳生端起瓦罐走出厨房,环视院子一周,没看到于知乐的身影。
“姐带老陈去看海了。”陈昭注意到他的动作,自觉解释。
周岳生扯下缠在辘轳滚筒上的绳子,说:“我在找小宝和爬爬。”
陈昭愣了愣,他怎么觉得这话有点熟悉呢?
此时,于知乐、张文心和陈老在小西海的沙滩漫步,陈老讲着找来海隅村的原因。
“前两天,我到邻省参加了一个交流会。”陈老面带疲惫,但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有同行提出可以用筏式养殖技术养海带。”
说着,他开始比划,给两人解释具体的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在海上搭上筏架,将海带固定在筏架上养殖,这样便于管理和收获,同时能降低人工成本。[1]
“施肥呢,我们就可以用陶罐施肥法。”陈老讲到专业领域的知识,更为激动。
于知乐两人听得认真,边听边点头。
接着,陈老系统地给两人科普了海带养殖的流程,并告诉她们六七月是采集自然成熟的海带孢子囊的季节。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就要找养殖场预定海带苗?”于知乐问。
“对,现在就要写信寄定金。”陈老应道,低头翻开巴掌大的笔记本,“我这有几间邻省养殖场的地址,优缺点都列出来了,等你们选。”
于知乐与张文心对视一眼,忽然觉得时间变得紧迫了起来。
“陈老,您能再帮我们一个忙吗?”于知乐问道。
陈老爽朗一笑:“你尽管说,能帮得上,我一定尽力帮你。”
“我们想你帮忙演一场戏。”于知乐大脑快速转动,安排情节戏码,“可能需要您再来两三趟。”
“小事,我辞了文化馆的工作,时间多的是。”陈老脸上带上几分好奇,“妮儿,你尽管说怎么演。”
没几分钟,于知乐就给出了第一场戏的剧本。
“真有意思。”陈老听了她的想法,连连点头。
之后,三人又在小西海逛了十几分钟。
“养殖海带的地点要考虑水流、水深、透明度、风浪等多方面,这边条件没那么合适。”陈老给出初步判断。
随后,于知乐带他走去东边的海。
这个时间点,沙滩上很多人拎着小竹篓赶海,他们纷纷用好奇的眼神打量身穿中山装并且手里拿着笔记本的陈老。
在大家的认知里,这是文化人的专属打扮,而文化人一般都坐在办公室,绝对不会出现在赤脚踩泥的地方。
陈老神情认真严肃,看看又低头写写画画。
时间久了,众人的好奇心达到顶峰,直愣愣地看着他,小孩则自己跟在陈老身边。
于知乐朝张文心使了个眼色,张文心会意放慢步伐。
没一会,她就与于知乐和陈老拉开了距离。
很快,她就被好奇的村民们围住,大伙七嘴八舌地问关于陈老的问题。
“心妮,这,这人是谁啊?镇上的干部?”
“他在做什么?怎么一直拿着笔在那里写写写?”
“是省里来的,记,记什么吗?”一个年轻小媳妇说着挠了挠头,实在忘了这个词语,“就是能让大家登报的人吗?”
她的话一出,众人又想起了之前刘英带人送进步锦旗的事,露出赞同的表情。
当时,刘英带来的干事给所有人拍了一张大合照。
另一个小干事拿着本子逮着人问张家姐妹分家的过程,说是要写成文章寄到省里的报纸。
“不,不是。”张文心说话吞吞吐吐的,“你们别,别问了。”
“那他是谁啊?有什么不能说的?”离她最近的大娘追问,“城里的大官?他来我们村做什么?”
张文心应道:“说了你们会不高兴,不过我和乐乐会打发他走的。”
“你尽管说,我们不会不高兴的,是不是?”大娘看向围观的人找认同感。
其他人点头附和她的话。
张文心装作为难,而后露出犹豫的表情,问:“真的不会生气?”
“肯定不会,二婶娘的话你都信不过吗?”大娘拍了拍胸脯保证。
张文心再三确认,瞄了一眼于知乐所在的方向,招手让她们靠近。
一行人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大圈,微微前倾弯腰,侧耳做出聆听的姿势。
“那人是来勘察场地的,等会还要去别的村子。”张文心轻声说,“他听说我们是进步村,所以很看好我们村子,第一个考察的就是我们村。”
众人恍然,追问:“他看地做什么?”
“他之前在省城农业大学研究种海带的,想选——”
闻言,大家脸色一变,打断她的话。
“看好什么?种海带都赔钱,这是要把我们往火坑里退。”有人怒气冲冲地说。
其他人连连点头。
“人家大学教授还不一定看得上海隅村。”张文心耸了耸肩,“或许更乐意指导邻村种海带呢。”
说完,她快步追上于知乐,笑道:“搞掂,我演得超好,等会就看陈老了。”
“我保证完美完成任务。”陈老说着板起脸,装出严肃干事的样子。
三人说笑着走到捕鱼小分队渔船靠岸的地方。
于初月见了她,走近,语气里带上几分惋惜:“乐乐,我们的泡椒粉只能再做一次大集了。”
第99章
尽管两人早有替换掉泡椒粉的打算,但预计时间是八月初,所以于家小院里还有两大坛泡椒。
按照小摊目前的泡椒底料的用量,还能做上三回大集。
“为什么?”张文心急冲冲地问。
“昨儿我去国营饭店交货,听见两个知青在说话。”于初月解释,“他们说,前不久桃花村的知青写信给蜀省的同学,已经拿到了做泡椒的法子。”
前不久是一个很暧昧的词语,除了当事人,没人知道具体的时间。
不过,腌制泡椒只需要十来天时间,下下次大集桃花村肯定能卖泡椒粉了。
照他们以往的做法,不排除打价格战的可能性。不管如何,肯定会对海隅村的生意造成影响。
“没事,我们更换菜单就好了。”于知乐沉着回复。
至于剩余泡椒的用处,她脑子里冒出了一堆想法,到时再按实际情况选个最适合的就行。
张文心一看她这副淡定的模样,就知道她选好了替换的菜单,问:“换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吃到?”
“你嘴角有什么流出来了。”于知乐满脸认真地说。
张文心下意识摸了摸嘴角,逗笑了于初月和陈老。
“好啊,乐乐你,居然耍我!”她反应过来,做出凶巴巴的表情,扑向她。
于知乐轻推了几下,笑道:“等捕鱼小分队回来,我挑两条鱼,今晚做鲜辣鱼粉。”
下一秒,
于初月指着海面上的小黑点,说:“欸,她们回来了。”
黑点变得越来越大,很快就能看清船上几人的轮廓。
捕鱼小分队成立了小半个月,初始有捕鱼队老人带队,目前已经能独立出海。
这组的小队长是于白薇,她一抬头就看见两人,惊喜道:“乐乐,文心,你们也在啊。”
“辛苦了。”于知乐向她伸出手。
“不辛苦,比在地里干活好。”于白薇借力轻盈上岸,看向陈老,“这位是?”
于知乐简单介绍了陈老的身份,便与张文心一起帮忙搬箩筐,倒入水桶里。
海货回到水里,又恢复活力,弄得水花飞溅。
与此同时
,不远处响起枯枝被踩断的声音,两人的视线迅速扫向那处。
之后,他们把张文心带到河边,让她不要讲事情告诉于知乐。
回忆结束,周岳生不自觉笑了笑,轻捻指尖。
终归还是让她知道了,还生气了,所幸吴兰闹事转移了她的注意力。
今天一早,他问了胡曲莲回京市的日子,到镇上的火车站买了三张车票。
这时,鼻间似有青草的芳香萦绕,香味与于越喝的水无异。
周岳生知道药膏是她在那个地方买的,不过不知道他是不是第一个用上的人。
想着,他的思绪开始漫无边际。
这次不告而别,她应该会生气吧。
要怎么哄呢?只是,他们还有机会见面吗?
七月七快到了,她的二十岁生日,他还没想好送什么礼物,但三天后就要走了。
“周哥,海石花熬好了,要捞渣渣了。”陈昭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周岳生回过神,把柴火抽掉。
“盖在罐口。”他递过竹捞,用丝瓜瓤端起锅。
散发着热气的浑浊汤汁从缝隙溜走,顺利落到瓦罐里。
周岳生端起瓦罐走出厨房,环视院子一周,没看到于知乐的身影。
“姐带老陈去看海了。”陈昭注意到他的动作,自觉解释。
周岳生扯下缠在辘轳滚筒上的绳子,说:“我在找小宝和爬爬。”
陈昭愣了愣,他怎么觉得这话有点熟悉呢?
此时,于知乐、张文心和陈老在小西海的沙滩漫步,陈老讲着找来海隅村的原因。
“前两天,我到邻省参加了一个交流会。”陈老面带疲惫,但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有同行提出可以用筏式养殖技术养海带。”
说着,他开始比划,给两人解释具体的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在海上搭上筏架,将海带固定在筏架上养殖,这样便于管理和收获,同时能降低人工成本。[1]
“施肥呢,我们就可以用陶罐施肥法。”陈老讲到专业领域的知识,更为激动。
于知乐两人听得认真,边听边点头。
接着,陈老系统地给两人科普了海带养殖的流程,并告诉她们六七月是采集自然成熟的海带孢子囊的季节。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就要找养殖场预定海带苗?”于知乐问。
“对,现在就要写信寄定金。”陈老应道,低头翻开巴掌大的笔记本,“我这有几间邻省养殖场的地址,优缺点都列出来了,等你们选。”
于知乐与张文心对视一眼,忽然觉得时间变得紧迫了起来。
“陈老,您能再帮我们一个忙吗?”于知乐问道。
陈老爽朗一笑:“你尽管说,能帮得上,我一定尽力帮你。”
“我们想你帮忙演一场戏。”于知乐大脑快速转动,安排情节戏码,“可能需要您再来两三趟。”
“小事,我辞了文化馆的工作,时间多的是。”陈老脸上带上几分好奇,“妮儿,你尽管说怎么演。”
没几分钟,于知乐就给出了第一场戏的剧本。
“真有意思。”陈老听了她的想法,连连点头。
之后,三人又在小西海逛了十几分钟。
“养殖海带的地点要考虑水流、水深、透明度、风浪等多方面,这边条件没那么合适。”陈老给出初步判断。
随后,于知乐带他走去东边的海。
这个时间点,沙滩上很多人拎着小竹篓赶海,他们纷纷用好奇的眼神打量身穿中山装并且手里拿着笔记本的陈老。
在大家的认知里,这是文化人的专属打扮,而文化人一般都坐在办公室,绝对不会出现在赤脚踩泥的地方。
陈老神情认真严肃,看看又低头写写画画。
时间久了,众人的好奇心达到顶峰,直愣愣地看着他,小孩则自己跟在陈老身边。
于知乐朝张文心使了个眼色,张文心会意放慢步伐。
没一会,她就与于知乐和陈老拉开了距离。
很快,她就被好奇的村民们围住,大伙七嘴八舌地问关于陈老的问题。
“心妮,这,这人是谁啊?镇上的干部?”
“他在做什么?怎么一直拿着笔在那里写写写?”
“是省里来的,记,记什么吗?”一个年轻小媳妇说着挠了挠头,实在忘了这个词语,“就是能让大家登报的人吗?”
她的话一出,众人又想起了之前刘英带人送进步锦旗的事,露出赞同的表情。
当时,刘英带来的干事给所有人拍了一张大合照。
另一个小干事拿着本子逮着人问张家姐妹分家的过程,说是要写成文章寄到省里的报纸。
“不,不是。”张文心说话吞吞吐吐的,“你们别,别问了。”
“那他是谁啊?有什么不能说的?”离她最近的大娘追问,“城里的大官?他来我们村做什么?”
张文心应道:“说了你们会不高兴,不过我和乐乐会打发他走的。”
“你尽管说,我们不会不高兴的,是不是?”大娘看向围观的人找认同感。
其他人点头附和她的话。
张文心装作为难,而后露出犹豫的表情,问:“真的不会生气?”
“肯定不会,二婶娘的话你都信不过吗?”大娘拍了拍胸脯保证。
张文心再三确认,瞄了一眼于知乐所在的方向,招手让她们靠近。
一行人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大圈,微微前倾弯腰,侧耳做出聆听的姿势。
“那人是来勘察场地的,等会还要去别的村子。”张文心轻声说,“他听说我们是进步村,所以很看好我们村子,第一个考察的就是我们村。”
众人恍然,追问:“他看地做什么?”
“他之前在省城农业大学研究种海带的,想选——”
闻言,大家脸色一变,打断她的话。
“看好什么?种海带都赔钱,这是要把我们往火坑里退。”有人怒气冲冲地说。
其他人连连点头。
“人家大学教授还不一定看得上海隅村。”张文心耸了耸肩,“或许更乐意指导邻村种海带呢。”
说完,她快步追上于知乐,笑道:“搞掂,我演得超好,等会就看陈老了。”
“我保证完美完成任务。”陈老说着板起脸,装出严肃干事的样子。
三人说笑着走到捕鱼小分队渔船靠岸的地方。
于初月见了她,走近,语气里带上几分惋惜:“乐乐,我们的泡椒粉只能再做一次大集了。”
第99章
尽管两人早有替换掉泡椒粉的打算,但预计时间是八月初,所以于家小院里还有两大坛泡椒。
按照小摊目前的泡椒底料的用量,还能做上三回大集。
“为什么?”张文心急冲冲地问。
“昨儿我去国营饭店交货,听见两个知青在说话。”于初月解释,“他们说,前不久桃花村的知青写信给蜀省的同学,已经拿到了做泡椒的法子。”
前不久是一个很暧昧的词语,除了当事人,没人知道具体的时间。
不过,腌制泡椒只需要十来天时间,下下次大集桃花村肯定能卖泡椒粉了。
照他们以往的做法,不排除打价格战的可能性。不管如何,肯定会对海隅村的生意造成影响。
“没事,我们更换菜单就好了。”于知乐沉着回复。
至于剩余泡椒的用处,她脑子里冒出了一堆想法,到时再按实际情况选个最适合的就行。
张文心一看她这副淡定的模样,就知道她选好了替换的菜单,问:“换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吃到?”
“你嘴角有什么流出来了。”于知乐满脸认真地说。
张文心下意识摸了摸嘴角,逗笑了于初月和陈老。
“好啊,乐乐你,居然耍我!”她反应过来,做出凶巴巴的表情,扑向她。
于知乐轻推了几下,笑道:“等捕鱼小分队回来,我挑两条鱼,今晚做鲜辣鱼粉。”
下一秒,
于初月指着海面上的小黑点,说:“欸,她们回来了。”
黑点变得越来越大,很快就能看清船上几人的轮廓。
捕鱼小分队成立了小半个月,初始有捕鱼队老人带队,目前已经能独立出海。
这组的小队长是于白薇,她一抬头就看见两人,惊喜道:“乐乐,文心,你们也在啊。”
“辛苦了。”于知乐向她伸出手。
“不辛苦,比在地里干活好。”于白薇借力轻盈上岸,看向陈老,“这位是?”
于知乐简单介绍了陈老的身份,便与张文心一起帮忙搬箩筐,倒入水桶里。
海货回到水里,又恢复活力,弄得水花飞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