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133节
橘色调的口红果然很适合张文心,让她气色提升了几分。
“还不错。”张文心对着镜子左看右看,满意地点了点头。
彼时,于潮川三人逛到了田边,村里人都知道真正的于三回来了。
副业组的人也因此得知于知乐归家的消息,陆续到于家小院汇报工作进度。
第一个抵达小院的人是葛泰,见到张文心的第一眼愣了愣。
“很奇怪?”张文心摸了摸嘴唇。
葛泰摇头应道:“没,很好看。”
随后,他撇开视线,说:“队伍已经组建好了,前几天联系了陈老预估材料费用,交了定金,明天能全部送到村里。”
“嗯,陈老说的那些人到了吗?”于知乐低头记录,顺口一问。
葛泰回答:“手续办好了,人也上火车了,估计后天中午到达,到时我驾牛车去接。”
“行,明天我去城里找陈老,我们尽早把养殖筏搭出来。”于知乐应声,“还有,十月底你可能需要跟车去一趟邻省。”
葛泰点头,又看了一眼张文心才离开。
紧接着,于初月、张海梅两姐妹一前一后走进小院。
副业组院子已经建好,昨天已经投入使用,接下来几天会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再作一些小调整。
张海梅也在几天里选好了组员和蔬菜地,新的一批菜已经种下去,要提供给国营饭店的泡椒、泡萝卜等也入坛了。
昨天是大集日,新品香辣鱼粉广受好评,好在换到新位置的副业组多带了两张桌子,才能及时招待得过来。
泡椒底料同样受欢迎,出摊没一会就卖了个精光,气得桃花村几人脸都青了。
总而言之,副业组方方面面都推进得很顺利。
“辛苦了。”于知乐笑道。
三人齐齐摆手,继续给她讲接下来的计划,张海竹还提
出了增加新品的建议。
“我们在陶罐上贴了海隅村的标签,客人们很感兴趣,我觉得每次大集推出一道新品,可以让大家对我们的印象更深刻。”她说出自己的想法,“捕鱼小分队熟练后收获更大了,国营饭店有时消化不完。”
贴标签一事是临时起意,副业组几人开小会商量后,买了一沓红纸裁成巴掌大的条子,并找村里会写毛笔字的老人写上海隅村三个大字。
于知乐闻言沉思,让张海竹心情颇为忐忑。
“提议和方法都很好,以后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讲出来,大家一起商量。”她先肯定了大家的做法,“但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简明固定的图案代表海隅村,而且我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决定新品种类。”
被肯定的张海竹挺直腰板,又多了几分自信。
“那我有空就去找印刷厂问印图案的事。”于初月写下待办事项。
于知乐点头,忽而想起从省城带回的报纸和书,问:“书架打好了吗?报纸和书都拿回来。”
去省城前,她邀请张海雁教朋友们识字,并提议加盖了一个屋子,打造图书角,顺带给了于初月一张书架的图纸。
“都布置好了。”于初月应道,“等会我顺道把报纸和书带回去。”
张文心插了一嘴:“小姑也答应做大家的老师了。”
“成,东西有点多,我们一起搬过去吧。”于知乐舒了一口气,合上本子。
尽管她提前打了预防针,但看见实物的大家还是很惊讶,她们实在没想到会有整整两大箱。
在拜访乔老师夫妇时,乔老师问起她现在的状况,她提了一嘴要在村里建图书角的事。
当晚,乔主编就把这两个箱子送到了罐头厂家属院,说是乔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
一箱是旧报纸,不仅有省里各报社出版的,还有很多其他省份的;另一箱都是书,有教科书、科普书、小说等。
“乔老师还是那么温柔。”张文心感慨,“她真好。”
其他人点头附和,这对于她们而言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
于知乐笑道:“乔老师有了宝宝,到时我们做一张百家被送给她吧。”
“好!”众人眼睛一亮,齐声叫好。
之后,大家把两箱东西分成五堆,捧书出门。
另一边,于婉琴与杨素云已经收拾出于佩兰送给两家的东西,正在喝茶扯闲篇。
“乐乐长大了。”杨素云看着几人的背影,脸上堆满笑容,“气派比城里的干事还足。”
于婉琴浅笑:“哪儿有这么夸张,还是小孩。”
说着,两人视线移向院里的其他小孩。
于越和于杨在聊天,于迟在给于齐、于霖展示方卓刻的花儿,院里的氛围一片平和。
妯娌二人相视一笑,继续拉家常。
十分钟之后,于知乐一行人走进副业组小院,直奔学习的屋子。
屋里最前面挂着几块木板拼凑而成的小黑板,中段摆放着几套桌椅,靠门的墙竖着两个大书架。
“怎么样?黑板是我去废品站买的,桌椅本来都缺胳膊少腿,书架也是用旧仓库的坏桌椅改的。”于初月得意道,“加上粉笔,只花了一毛钱。”
“你太厉害了。”几人放下怀里的书,夸奖道。
于初月清了清嗓子:“那当然。”
“看来你这几天没少和文心待在一起。”于知乐看她傲娇的小表情,打趣道。
张文心叉腰抬眉,问:“乐乐,你什么意思?”
她的姿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阵玩闹过后,众人说笑着给报纸书籍分类,一一上架。
张文心与于初月边整理边读报,每每看到其他地方严惩人贩子或其他犯罪团体时,她们都会为奋斗在一线的同志们喝彩。
识字不多的张家姐妹看配图看得津津有味,学习的热情愈发高涨。
直至霞光撒入屋里,几人才把所有书报上完架。
大家看着满满当当的书架,成就感油然而生。
于知乐微侧过脸,望着朋友们被霞光映照着的脸庞,嘴角微微上扬。
五人在书架前站了很久很久,才各自回家。
“所有学徒都选好了,你准备什么时候给他们培训?”张文心跟着于知乐,“他们天天来问我,生怕这事黄了。”
于知乐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所需食材,给出明确答案:“我明天顺道去国营饭店拿食材,明天傍晚先教他们熬汤底,让他们都到小院去吧。”
“成,我等会去通知他们。”张文心松了一口气。
说完正事,两人聊起别的事,抬腿拐入小路。
突然,她们身后响起一阵听起来异常急躁的自行车铃声。
两人让出道路,看着陈昭气鼓鼓地骑车远去。
第122章
于知乐与张文心对视,两人都很疑惑。
“喂,你骑这么快做什么?”张文心高声问。
然而,陈昭没有理会他,越骑越快,背影很快变成小黑点。
“上班很累?”张文心猜测,而后又推翻,“不应该啊,他前两天看着也不想有事。”
接着,她又提出几个猜想,从被领导骂到与同事吵架,甚至猜他被开除了。
“怎么越猜越离谱?”于知乐语气无奈,看向牛棚的方向,“去问他就知道。”
摩尔和爬爬还在牛棚,她正好要把它俩接回家。
两人往牛棚走,走近才发现陈昭的自行车被随意放倒在地,他背对着门在大口灌着凉白开。
爬爬趴在一旁刨土,一见于知乐,兴奋地往她身上扑。
“不要乱跑。”陈昭余光瞄见它扑人的动作,想出手制止,反倒摔了水壶。
于知乐替他捡起,问:“怎么了?今天不开心?”
“姐,你终于回来了!”陈昭看着快要哭出来了,“你再不回来,我就要找去省城了。”
于知乐不明所以,他的话像竹筒倒豆子一般,又快又密集。
他噼里啪啦说了大几分钟,把入职以来的事讲了一遍。
“所以,罐头厂换了一个厂长,因为你坏了他想占别人便宜的事,他要砍生产线降产量,打算不收海隅村捕鱼队的海货了。”于知乐总结道。
陈昭猛点头,那个老色鬼就是公报私仇。
他去拿自行车那天才知道霍爸接到了调令,霍家第二天就要动身前往县城。
当时,霍天和告诉他,新厂长是空降的,关系很硬,并且在旧工作单位风评不好,让他上班时尽量不要接触对方。
没曾想,他上班第一天就撞见了他想做龌龊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揍了他一顿。
对方是睚眦必报的性子,并没有找借口开除他,反而留他在厂里,让同事孤立他,还处处挑他毛病。
但陈昭心里承受能力强,压根不把小事放在心里,每天还乐呵呵地上班,所以对方便出此下策。
“你要继续在罐头厂上班吗?要不要辞了?”于知乐问。
“当然要上,我绝对不会辞工!”陈昭哼了一声,双手抱臂,“我要天天盯着他,还要膈应他。”
于知乐哑然失笑,道:“你别担心这事,我会解决的。”
说着,她在脑海里调整计划,把组建副食品加工小组的事提上日程。
“好,我就知道姐肯定有办法。”陈昭的情绪恢复正常。
一旁的张文心也松了一口气,捕鱼队的收入虽然不多,但也是村里重要收入来源。
于知乐看着两人全身心信任她的模样,回想在学习屋里的欢笑场景,不由得想起王厂长亲自邀请她去省城罐头厂的事。
“还不错。”张文心对着镜子左看右看,满意地点了点头。
彼时,于潮川三人逛到了田边,村里人都知道真正的于三回来了。
副业组的人也因此得知于知乐归家的消息,陆续到于家小院汇报工作进度。
第一个抵达小院的人是葛泰,见到张文心的第一眼愣了愣。
“很奇怪?”张文心摸了摸嘴唇。
葛泰摇头应道:“没,很好看。”
随后,他撇开视线,说:“队伍已经组建好了,前几天联系了陈老预估材料费用,交了定金,明天能全部送到村里。”
“嗯,陈老说的那些人到了吗?”于知乐低头记录,顺口一问。
葛泰回答:“手续办好了,人也上火车了,估计后天中午到达,到时我驾牛车去接。”
“行,明天我去城里找陈老,我们尽早把养殖筏搭出来。”于知乐应声,“还有,十月底你可能需要跟车去一趟邻省。”
葛泰点头,又看了一眼张文心才离开。
紧接着,于初月、张海梅两姐妹一前一后走进小院。
副业组院子已经建好,昨天已经投入使用,接下来几天会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再作一些小调整。
张海梅也在几天里选好了组员和蔬菜地,新的一批菜已经种下去,要提供给国营饭店的泡椒、泡萝卜等也入坛了。
昨天是大集日,新品香辣鱼粉广受好评,好在换到新位置的副业组多带了两张桌子,才能及时招待得过来。
泡椒底料同样受欢迎,出摊没一会就卖了个精光,气得桃花村几人脸都青了。
总而言之,副业组方方面面都推进得很顺利。
“辛苦了。”于知乐笑道。
三人齐齐摆手,继续给她讲接下来的计划,张海竹还提
出了增加新品的建议。
“我们在陶罐上贴了海隅村的标签,客人们很感兴趣,我觉得每次大集推出一道新品,可以让大家对我们的印象更深刻。”她说出自己的想法,“捕鱼小分队熟练后收获更大了,国营饭店有时消化不完。”
贴标签一事是临时起意,副业组几人开小会商量后,买了一沓红纸裁成巴掌大的条子,并找村里会写毛笔字的老人写上海隅村三个大字。
于知乐闻言沉思,让张海竹心情颇为忐忑。
“提议和方法都很好,以后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讲出来,大家一起商量。”她先肯定了大家的做法,“但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简明固定的图案代表海隅村,而且我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决定新品种类。”
被肯定的张海竹挺直腰板,又多了几分自信。
“那我有空就去找印刷厂问印图案的事。”于初月写下待办事项。
于知乐点头,忽而想起从省城带回的报纸和书,问:“书架打好了吗?报纸和书都拿回来。”
去省城前,她邀请张海雁教朋友们识字,并提议加盖了一个屋子,打造图书角,顺带给了于初月一张书架的图纸。
“都布置好了。”于初月应道,“等会我顺道把报纸和书带回去。”
张文心插了一嘴:“小姑也答应做大家的老师了。”
“成,东西有点多,我们一起搬过去吧。”于知乐舒了一口气,合上本子。
尽管她提前打了预防针,但看见实物的大家还是很惊讶,她们实在没想到会有整整两大箱。
在拜访乔老师夫妇时,乔老师问起她现在的状况,她提了一嘴要在村里建图书角的事。
当晚,乔主编就把这两个箱子送到了罐头厂家属院,说是乔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
一箱是旧报纸,不仅有省里各报社出版的,还有很多其他省份的;另一箱都是书,有教科书、科普书、小说等。
“乔老师还是那么温柔。”张文心感慨,“她真好。”
其他人点头附和,这对于她们而言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
于知乐笑道:“乔老师有了宝宝,到时我们做一张百家被送给她吧。”
“好!”众人眼睛一亮,齐声叫好。
之后,大家把两箱东西分成五堆,捧书出门。
另一边,于婉琴与杨素云已经收拾出于佩兰送给两家的东西,正在喝茶扯闲篇。
“乐乐长大了。”杨素云看着几人的背影,脸上堆满笑容,“气派比城里的干事还足。”
于婉琴浅笑:“哪儿有这么夸张,还是小孩。”
说着,两人视线移向院里的其他小孩。
于越和于杨在聊天,于迟在给于齐、于霖展示方卓刻的花儿,院里的氛围一片平和。
妯娌二人相视一笑,继续拉家常。
十分钟之后,于知乐一行人走进副业组小院,直奔学习的屋子。
屋里最前面挂着几块木板拼凑而成的小黑板,中段摆放着几套桌椅,靠门的墙竖着两个大书架。
“怎么样?黑板是我去废品站买的,桌椅本来都缺胳膊少腿,书架也是用旧仓库的坏桌椅改的。”于初月得意道,“加上粉笔,只花了一毛钱。”
“你太厉害了。”几人放下怀里的书,夸奖道。
于初月清了清嗓子:“那当然。”
“看来你这几天没少和文心待在一起。”于知乐看她傲娇的小表情,打趣道。
张文心叉腰抬眉,问:“乐乐,你什么意思?”
她的姿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阵玩闹过后,众人说笑着给报纸书籍分类,一一上架。
张文心与于初月边整理边读报,每每看到其他地方严惩人贩子或其他犯罪团体时,她们都会为奋斗在一线的同志们喝彩。
识字不多的张家姐妹看配图看得津津有味,学习的热情愈发高涨。
直至霞光撒入屋里,几人才把所有书报上完架。
大家看着满满当当的书架,成就感油然而生。
于知乐微侧过脸,望着朋友们被霞光映照着的脸庞,嘴角微微上扬。
五人在书架前站了很久很久,才各自回家。
“所有学徒都选好了,你准备什么时候给他们培训?”张文心跟着于知乐,“他们天天来问我,生怕这事黄了。”
于知乐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所需食材,给出明确答案:“我明天顺道去国营饭店拿食材,明天傍晚先教他们熬汤底,让他们都到小院去吧。”
“成,我等会去通知他们。”张文心松了一口气。
说完正事,两人聊起别的事,抬腿拐入小路。
突然,她们身后响起一阵听起来异常急躁的自行车铃声。
两人让出道路,看着陈昭气鼓鼓地骑车远去。
第122章
于知乐与张文心对视,两人都很疑惑。
“喂,你骑这么快做什么?”张文心高声问。
然而,陈昭没有理会他,越骑越快,背影很快变成小黑点。
“上班很累?”张文心猜测,而后又推翻,“不应该啊,他前两天看着也不想有事。”
接着,她又提出几个猜想,从被领导骂到与同事吵架,甚至猜他被开除了。
“怎么越猜越离谱?”于知乐语气无奈,看向牛棚的方向,“去问他就知道。”
摩尔和爬爬还在牛棚,她正好要把它俩接回家。
两人往牛棚走,走近才发现陈昭的自行车被随意放倒在地,他背对着门在大口灌着凉白开。
爬爬趴在一旁刨土,一见于知乐,兴奋地往她身上扑。
“不要乱跑。”陈昭余光瞄见它扑人的动作,想出手制止,反倒摔了水壶。
于知乐替他捡起,问:“怎么了?今天不开心?”
“姐,你终于回来了!”陈昭看着快要哭出来了,“你再不回来,我就要找去省城了。”
于知乐不明所以,他的话像竹筒倒豆子一般,又快又密集。
他噼里啪啦说了大几分钟,把入职以来的事讲了一遍。
“所以,罐头厂换了一个厂长,因为你坏了他想占别人便宜的事,他要砍生产线降产量,打算不收海隅村捕鱼队的海货了。”于知乐总结道。
陈昭猛点头,那个老色鬼就是公报私仇。
他去拿自行车那天才知道霍爸接到了调令,霍家第二天就要动身前往县城。
当时,霍天和告诉他,新厂长是空降的,关系很硬,并且在旧工作单位风评不好,让他上班时尽量不要接触对方。
没曾想,他上班第一天就撞见了他想做龌龊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揍了他一顿。
对方是睚眦必报的性子,并没有找借口开除他,反而留他在厂里,让同事孤立他,还处处挑他毛病。
但陈昭心里承受能力强,压根不把小事放在心里,每天还乐呵呵地上班,所以对方便出此下策。
“你要继续在罐头厂上班吗?要不要辞了?”于知乐问。
“当然要上,我绝对不会辞工!”陈昭哼了一声,双手抱臂,“我要天天盯着他,还要膈应他。”
于知乐哑然失笑,道:“你别担心这事,我会解决的。”
说着,她在脑海里调整计划,把组建副食品加工小组的事提上日程。
“好,我就知道姐肯定有办法。”陈昭的情绪恢复正常。
一旁的张文心也松了一口气,捕鱼队的收入虽然不多,但也是村里重要收入来源。
于知乐看着两人全身心信任她的模样,回想在学习屋里的欢笑场景,不由得想起王厂长亲自邀请她去省城罐头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