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135节
  混。”陈昭站起奋力骑车。
  于知乐看他充满激情的模样,笑了笑。
  忽然,她想起电报的内容,开口询问含义。
  “我发小说很难找到接触周哥的机会,成功接触了一次,第二次失败了,准备换一种方法。”陈昭给她翻译。
  军区大院长大的小孩爱玩兵捉贼的游戏,这是他们背地里约定好的暗号。
  于知乐恍然大悟。
  “换句话说,周哥现在很安全,你不用担心。”陈昭补了一句。
  于知乐嗯了一声,之后两人就没再说话。
  到了海东镇,他们朝不同的方向骑去,于知乐去找陈老,陈昭去上班。
  “笃笃。”于知乐敲响陈老院子的门。
  “诶,来了。”陈老的声音由远及近,开门见到她很是惊喜,“小于啊,你来得正好,快进来,快进来。”
  于知乐一进门,十来双眼睛盯着她,其中一人是刘英。
  “这是海隅村的于知乐同志。”陈老向众人介绍,又转头给她介绍在座的人。
  除了刘英与她的秘书,剩下的人都是海洋养殖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
  于知乐一一与他们打过招呼,而后坐在陈老身侧。
  经过解释,她得知这些人是刘英特地请来发展共同富裕计划的专家,到时会驻扎在每个村落,进行实地指导。
  专家组于前天到达,对海东镇十几条近海的村子都进行了考察,并根据各村的条件确定了养殖的品种,海隅村适合养殖藻类与斑节虾。
  刘英做事雷厉风行,短短几天就完成了计划的前期准备,今天是计划开始前的最后一次大会议。
  期间,于知乐运用在现代接触到的知识解决了一些小问题,给了大伙新的思路,讨论越发热烈。
  会议开了整整两个小时,一群年过半百的人活力依旧。
  “我相信各位一定能给海东镇带来春风。”刘英神情严肃认真。
  众人亦然,齐声道:“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让知识的春风为大家带来新的面貌。”
  坚定有力的声音从小院向四周飘扬而去。
  至此,会议结束,大家起身离开,院里只剩下四人。
  “罗平老师与她的徒弟李然会和我一起住到海隅村。”陈老向于知乐解释,“等明天材料和其他人到了,我们会立刻出发。”
  罗平女士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而她的徒弟李然斯文清秀,浑身上下透着书卷气。
  “合作愉快。”她伸出手。
  于知乐嘴角含笑,回握她的手,道:“合作愉快。”
  随后,她先行告别,前往国营饭店。
  “小于还是国营饭店的临时工,每周都会去教那儿的大厨做新菜。”陈老目送她离开,眼里满是赞赏。
  他与罗平是旧相识,此前就在信件中多次提起于知乐。
  罗平正在回想她在会议上的表现,听了他的话,不由自主地回味起这两天在国营饭店尝过的美味菜肴。
  “确实是个妙人儿,怪不得你赞不绝口。”她摇头感叹。
  李然目不转睛地盯着渐行渐远的背影。
  此时的国营饭店里,一群穿着不俗的老先生老太太正围着胡老三。
  “小三儿,前天没有新菜尝,昨儿也没新菜尝,这店是要倒闭了吗?”
  “难不成是你们待遇太差,让人家小姑娘不乐意来教了?”
  “小三儿,你们不地道,小姑娘教你们这么多新菜,你们还不给人转正。”
  一行人七嘴八舌地教训着胡老三,听得柜台前的胡蓝掩嘴偷笑。
  这些老先生老太太是他们梧桐巷的活宝,退休后四处去寻好吃的,每周翘首以盼国营饭店的试新菜环节。
  这周推辞了两天都没试上,他们就找上了胡老三。
  其中一位五大三粗的男人刚举起手指,便被他出言打断。
  “爹,您别掺一脚了。”胡老三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是说了吗?小于去省城过生日了,不是跑路了。”
  “在说我吗?”于知乐站在门口,面带疑惑。
  胡老三像看见了救星,赶忙从人群中挤出,说:“看,我没骗你们吧,小于这不就来了吗?”
  众人讪讪一笑,清嗓子的清嗓子,抬头看天花板的看天花板。
  “各位爷爷奶奶,你们且等着,新菜马上就上。”胡双不知从哪儿窜了出来。
  说着,她低笑着把于知乐拉进了后厨。
  进了后厨,她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
  紧随其后的胡老三戳了戳她的额头,没声好气道:“你这个小丫头,看着你爹落入虎口也不救,白养你了。”
  “几尊大佛站在那儿,我怎么救?”胡双哼了一声,“他们可是前供销社主任、前派出所局长……”
  她报了一长串唬人的名头。
  “小双,今天休假吗?”于知乐放下手中的粗盐与香料。
  一提及这个话题,胡双就来劲了,兴奋地说:“我把工作卖了,船厂的姜工程师说要收我做徒弟。”
  “恭喜你。”于知乐笑道。
  眼见着女儿又要滔滔不绝地讲拜师的经历,胡老三连忙打断:“行了,先把小于同志还给灶台,你去陪你爷奶喝茶聊天吧。”
  “我去告状。”胡双朝他做了个鬼脸,一溜烟地跑了。
  胡老三给于知乐打预防针,笑得又宠溺又有几分无奈,道:“她的故事要讲上半个小时,你最好提前揪点棉花带上。”
  张海兰和于梦君这两天听了不下五遍,脸不由得皱了起来。
  于知乐被师徒三人逗笑,好一会才让注意力回到灶台上。
  今天教盐焗菜,过程非常简单,她先把傍晚教新学徒熬汤底要用的食材列了出来。
  “牛骨应该能弄来,鲜牛奶要看情况。”胡老三斟酌一会,给出不确定的答复,“我尽量找人弄吧。”
  海东镇每天固定供应一头牛,大家都爱吃肉,骨头倒不算难弄。这边没有专门饲养奶牛的牧场,鲜牛奶反倒是紧缺货。
  于知乐应道:“没关系,实在弄不来的话,我用羊奶试一试。”
  “成。”胡老三点头,转头让张海兰去畜牧场找他舅舅。
  海货是十几分钟前送来的,还都鲜活着,师徒二人照于知乐的要求挑出大虾、蟹、扇贝和花螺进行处理。
  于知乐生火煮了一锅鸡蛋,又剁下三个大鸡腿和几个全翅。
  所有食材准备好,她就开始加香料炒粗盐到微黄,让香味溢出。
  “做过盐焗的锅很难清理干净,最好提前选几个锅专门做盐焗。”于知乐提醒着小细节。
  铺盐,放食材,两个步骤周而复始,一直到所有食材分层放好,就可以盖上锅盖,用中小火焗了。
  闲暇之余,于知乐才有心思透过窗口观察装修后的国营饭店。
  饭店面积增加了一倍,原有取餐窗口对面多了三个窗口和一个柜台。
  窗口上方用红漆描出烹饪方式,最右边是按照于知乐提供的图纸打的一个菜品柜,柜子侧边放了一把大风扇。
  她观察得正入神,张海兰惊慌失措地跑进店。
  “乐乐,陈昭他进医院了。”她气喘吁吁地说。
  第124章
  她的喊声让闲聊的老太太老先生们倏地噤声。
  于知乐从取餐的窗口望去,恰好看见张海兰手上的血迹。
  “胡三哥,锅里的菜再焖上半个小时就能吃。”她立刻扯掉围裙,交待细节,“粗盐可以反复利用,不用倒掉。”
  “欸,让小双陪你一块去,凡事有个照应。”胡老三应声。
  胡双二话不说跟上于知乐的步伐。
  两人骑车来到镇医院,快步往里走,胡双不小心撞掉了一个男生的药包。
  “对不起,对不起。”胡双连忙道歉,捡起纸包塞到那人手里。
  李然看着于知乐匆忙的背影,停在原地几秒,朝她们离开的地方走去。
  “你好,请问罐头厂送来的伤者在哪间病房?”于知乐拦下一个护士。
  年轻的姑娘神情古怪,打量了她们一番,道:“走廊尽头的房间。”
  于知乐二人往前走,每走一步,哀嚎声越大。
  当她们站在病房门口,声音变得极为刺耳,比杀猪声还难听。
  一个肥硕无比的人躺在靠门的病床上,他的头被纱布包裹得只露出眼睛鼻孔和嘴,正在哭爹喊娘。
  “陈昭进个医院,不至于胖了两圈吧。”胡双抬眉皱脸。
  下一秒,陈昭的声音在她们身后响起:“姐,你怎么来了?”
  两人转过身,发现他额头缠了一圈纱布,怀里抱着几个大桃子,乐呵呵地看着她们。
  看他神采奕奕的模样,于知
  乐松了一口气,问:“怎么回事?”
  “刚才一个婶子说我长得俊,所以给了我几个桃子,她说是自家种的,可甜了。”陈昭边说边给她们递果子。
  于知乐知道他在说谎,神情一敛,上前揪住他的耳朵。
  “姐,你别生气,我说实话,我说实话。”陈昭着急慌忙地改口求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