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153节
  “姑娘,五毛钱就这么点?再多给两个呗。”有人在讨价还价。
  张海竹从容应对:“叔,您是老熟客了,对咱们还不了解吗?肯定不会缺斤少量,而且味道包你满意。”
  说着,她给大叔送了两个辣卤海带结,大叔才满意地离开。
  另一边,于知乐点完砂锅土豆粉粉和柠檬茶,让张文心拿钱去买辣炒鲍螺。
  “鲍螺卖得怎么样?”她问灶台前的张灵。
  张灵动作不停,边煮粉边应声:“卖得好,今早做了两大桶,早餐那会就卖了一桶,现在就有回头客了。”
  说罢,她主动讲起目前收到的反馈。
  她们说话间,第二桶鲍螺也见底了,张文心买到了最后半盘,让没吃过的蓝圆圆先尝。
  吃饱喝足,三人悠闲地逛起大集。
  八月份应季蔬果种类很多,集市才逛了一半,她们手里就拎了很多东西。
  “突然有点想吃桃子。”张文心左顾右探找卖桃的摊位。
  巧合的是,下一秒她们附近就响起了叫卖声:“卖桃子,卖桃子,又香又甜又多汁,多买多送。”
  顺着声音找去,三人来到一个位于角落的摊位前。
  一块细长的粗麻布上堆了三座小桃山,粉白的桃子散发出清新的甜香。
  “妹儿,要买桃吗?可以试吃。”摊主大姐声音微哑,热情地递过三个较小的桃子,“这是软桃,已经熟透了,皮很好撕。”
  接着,她又拿过一把小刀,拿过脆桃削皮,用洗过的箬叶垫着切成块。
  软桃肉质细腻,汁多味甜,而脆口硬脆爽口,桃香浓郁。两种桃子各有各的风味,品质都很好。
  于知乐想起了前不久陈昭打架住院时一个大姐给的桃,同样汁水丰沛,但这个的香气更盛一筹。
  饮品窗口开业前,她一直想找这个品质的桃,但试了很多都觉得差点意思,所以没做太多桃子相关的饮品。
  此时,张文心蹲下挑桃子,随口一问:“姐,你们村桃子种得真好,往年怎么没再大集卖啊?”
  “我们山桃村的桃子是出了名的好吃,往年除了各家各户留点吃,供给罐头厂做罐头,谁知前几天那边突然就说不收了。”大姐叹了一口气,“我们也没法子了,只能拉到大集上卖。”
  “没听说罐头厂要停掉桃子罐头的生产线啊?”于知乐搭话。
  罐头厂新厂长空降后砍掉了部分没有特色的生产线,在镇上还引起小小的轰动,但停的都是海味罐头相关的生产线。
  “确实还在做桃子罐头,但就是不收咱们村的桃子,还跑到邻镇去收。”大姐愤愤不平道,满脸愁容,“这伺候桃树一年的精力就都白费了,满山的桃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末了,她还嘟囔了一句:“咱们村的人从前还给厂里扛过机子呢,说不收就不收,真狠心。”
  于知乐的脑海里闪过一个词语——卸磨杀驴,同时脑中的弦又紧了紧。
  倾诉了几句,大姐觉得胸口没这么闷了,脸上重新挂起笑容:“妹儿,挑好了吗?我给你装起来,这网兜是村里老手艺人织的,可结实了。”
  张文心和蓝圆圆很同情山桃村的遭遇,一人挑了两大兜,一共才两块钱。
  打完称后,大姐还往网兜里多塞了几个桃子,说:“喜欢的话再来买,下次大集还是这个地方。”
  “成,我回村给你好好宣传。”张文心笑呵呵地应道,“可不能让这又便宜又好吃的桃子烂山上了。”
  与此同时,于知乐刚好搜刮完与桃子相关的记忆,决定将饮品窗口下一周的主题定为桃子。
  “姐,你过两天送三百斤桃子到国营饭店。”于知乐说。
  大姐又惊又喜,转念一想,语气带上几分怀疑:“这,国营饭店要拿桃子做菜吗?能消得下这么多吗?”
  “能,国营饭店现在还卖饮品,一天能卖出去不少。”于知乐解释,“你尽管送,我们可能需要更多。”
  “不如我骑车回一趟店里,找胡三叔拿定金,再开个带章的条子。”蓝圆圆提议,她也很想为山桃村做点事。
  意见得到肯定后,她小跑回吃食摊推车,身影很快消失在大集里。
  大姐紧张得手心一直出汗,觉得时间突然变得难熬。虽然三百斤不算多,但要是能稳定供应,今年全村上下的努力就不算白费。
  十分钟过去,蓝圆圆再次出现在几人的视野里,她带回了十块钱和一张纸。
  “妹儿,你是山桃村的贵人。”大姐一想到满山桃子有了着落,眼睛发热,手忙脚乱地装了一兜桃,“你拿回去吃,不够咱们山上还有很多。”
  于知乐推辞不过,掏钱多买了一兜,分给吃食摊的大家吃。
  走出大集,她们正好能蹭上邻村的牛车,开开心心地回了村。
  到家时,陈昭还没回牛棚,听于知乐说起大集上的事,惊呼:“姐,好巧!我突然想起来那个大姐就是山桃村的。”
  “那真是有缘。”于知乐感叹。
  她们本来只是想去黑市确认圆圆父亲的身份,阴差阳错之下谈了一笔生意,而合作对象恰好是她之前一直想找的村子。
  感慨之际,于知乐耳边响起熟悉的提示声,手腕的标志也隐隐发热。
  屏幕自动弹出,悬浮在半空,密密麻麻的文字占据整个屏幕。
  于知乐看了看手表,已经是下午一点。她提醒陈昭回牛棚休息,然后回屋。
  第142章
  于知乐躺在床上,屏幕自动调整到她能看得清楚的距离。
  短信的开头就明确给出了晕倒时间的原因——宿主身体无法承受长时间待在虚拟空间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间一大段文字是在解释虚拟空间的原理,还依据她目前的情况列举了后续可能产生的其他影响。
  “宿主可以停止使用该功能,或者间隔性使用。”于知乐轻声念出最后一段文字,“根宿主以往使用情况反馈,平台建议宿主每使用十分钟就休息一个小时。”
  她认真想了想,这样的使用频率会将她的时间切割成碎片,很不利于副业组工作的开展,暂时停用目前是最好的选择。
  于知乐不仅关闭了虚拟空间,还在直播间挂上了无限停播公告。
  山桃村的事情给她敲了一个警钟,她清楚意识到爷爷年纪大了,不可能一直待在远洋队为海隅村保驾护航。她要尽早把副食品小组发展起来,不能让海隅村陷入“卸磨杀驴”的困境。
  八月中旬的闷热让于知乐塞满东西的大脑逐渐昏昏沉沉,尽管大敞的窗户偶然会吹入一阵凉风,但她的眼皮还是止不住下滑,很快堕入了光怪陆离的梦境。
  下午两点半,村里人的午休结束,陆续出门准备上工。
  经过一个上午,村里要办秋收晚会的消息传遍了整条村子,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往年,十里八乡只有富裕的西山村有心思折腾这些节目。今年村里也办,说明副业组发展得不错,今年肯定能过个肥年,而且说出去也有面。
  上工的路上,知青们看见喜气洋洋的村民,有几人生出报节目的心思。
  陈昭当了鱼糜小组的组长后,白天超过一半时间都和组员待在一块,大家越发了解他的性格。每一想到当初他和知青们闹翻的事,村里人就对知青们的印象差几分。
  如今,知青们在村里的地位比牛棚的人好不了多少。他们中几人在学校有过表演节目的经验,想借这个机会缓和与村里人的关系。如果最终演出效果好,说不定还能给村干部们留个好印象。
  “你们该不会想报名吧?”黄山双手抱胸,一脸不屑地问,“做这么掉价的事,也不怕回城之后让人当作笑柄。”
  被戳中心思的男知青默默低下了头,一声不吭。
  女知青宿舍的负责人叶成玉嗤笑道:“积极参与到群众中去算什么掉价?爱在背地里耍小心机的人才真正让人看不起。”
  她话里藏针,让小团体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
  女知青们纷纷附和支持她。相处得越久,她们越发现黄山这人不行,总是爱在背后煽动同伴排挤不顺从自己意思的人。
  更令人恶心的是,参加罐头厂招工考试那次,所有人身体都不大舒服,只有他一个人神清气爽。
  “叶成玉,你们什么意思?”黄山声音不自觉拔高。
  女知青们都没搭理他,默契地加快脚步往放农具的仓库走。
  黄山被气得大喘气,说:“谁也不准报名节目,要不有你们好看的。”
  然而,他早已没了当初的威望,没几个人把他的话放心上。男知青们各有心思,只是都没摆到台面上。
  陈昭目睹整个过程,只觉得黄山很滑稽,连嘲笑他的心思都没了,只想赶紧到小院工作。
  他每天都会提前一点到小院清洗工具,等组员们来了就能直接干活,让大家能早点干完下工。
  小院里,于初月和李然相对而坐,一个算账一个翻看厚重的书籍。
  听见声响,两人照常抬头简单打个招呼,又埋头忙自己的事。
  鱼糜小组的小型生产线动起来后,整个院子都被鱼肉的鲜味充斥,勾得读书角里的小孩口水直流。
  蓝圆圆忍不住笑出声,给每人分了一颗橘子糖。
  “谢谢圆圆老师。”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
  为了配合张海雁的时间,她只在早上和晚上学做衣服,下午就待在读书角看书,偶尔帮忙解答小孩们的疑问。
  临近三
  点半,捕鱼小分队的女孩们来学习。
  小孩们像被放飞的鸟儿,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跑,险些和于知乐撞了满怀。
  午睡过后,于知乐精神很饱满,来到小院开始研究桃子相关制品,她打算尝试用海石花做桃冻。
  她用盐把桃子表面搓洗干净,再削去表皮,把桃肉切成丁。
  第二步是抓一把海石花漂洗干净,加一盆水和桃子皮熬煮,煮好后加几滴醋和半碗糖水搅匀,再用布反复过滤。
  最后,她把桃丁加入过滤后的溶液内,再把混合液掉进井里冷却。
  熬煮和等待冷却的过程,于知乐也没闲着,把构思好的样板戏剧本一一写到纸上。
  她想了两个主题让张文心选。一个的风格会相对搞笑诙谐,主要目的是科普日常卫生的重要性;另一个风格会沉重些,主要讲述失去双亲的女孩反抗叔叔的封建安排,自立自强,最后事业爱情双丰收。
  “这剧本挺有意思。”于初月捡起桌面的纸看,笑得合不拢嘴,“肯定能笑破大家的肚皮。”
  李然看的是另一个剧本,语气里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欣赏:“这个也写得很好,很具有现实意义,比报纸上很多文章都深刻。”
  闻言,于初月和他交换来看,看得眼眶红了一圈,最后小声抽泣。
  张文心下午一直在牛棚和曲欣几人商量挖虾池的事,忙完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脸茫然。
  “你要的剧本。”于知乐拢起散落的纸张。
  张文心一口气读完两个剧本,猛地拍桌:“乐乐,这写得太好了。”
  “我就说保证你会满意。”于知乐挑了挑眉。
  张文心抓了抓头发,表情纠结:“满意是满意了,可是我现在根本不知道要选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