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177节
  于海光伸出手任由她左右翻看。
  手背没有任何烫伤的痕迹,于婉琴又急冲冲扒开他的手指要看指腹,没曾想先看到的是静静地躺在掌心的金项链和珍珠耳环。
  “喜欢吗?”于海光边问边给她戴上。
  于婉琴是又好笑又气,揪住于海光的耳朵,却被他反手抱住。
  “辛苦你了,把我们孩子养得这么好。”于海光轻声说。
  于婉琴没说话,轻拍他的背部回应拥抱。
  “不如明年申请随军吧?”于海光突然提起两人很久没谈过的话题,“新家属院不是楼房,这次回去我写申请,然后找后勤部的人把我和周岳生的院子分在一块,过几年也不怕乐乐嫁得远。”
  他想得很全面,继续絮叨着各种打算。
  “乐乐现在不愿意一起去京市也没关系,副业组发展得很好,她估计已经和杜生谈好合作了,最晚后年春天就会到京市发展。”
  “还有,你不是喜欢做衣服吗?家属院有个退休老裁缝,她手艺很好,到时你可以去找她学。”
  提及随军,于婉琴面露迟疑。
  在过去的十来年里,两人谈一次,家里就发生一件大事。先是小宝被诊断出得了自闭症,再是于越出了意外坐轮椅,最后是于海光出任务险些没命。
  “不要想太多,巧合而已。就算真的是命,那也是吴兰和吴海耀的锅。”于海光察觉到她的顾虑,宽慰道,“你看,分家之后我们方方面面都在变好,小宝会讲话了,小越站起来了,乐乐组建副业组干得红红火火,佩兰还找到了三弟。”
  于婉琴若有所思,但始终没给出肯定答复,道:“开春后再说。”
  于海光嗯了一声,两人便没再说话,继续保持相拥的姿势。
  小灶上的粥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白茫茫的蒸汽从排气孔窜出,萦绕在他们身边,场面很是温馨。
  于知乐半倚着门框探头看完整个过程,笑得眉眼弯弯。
  转过身,她才发现周岳生站在不远处看她。
  两人对上视线后,他招了招手,于知乐翩然扑进他怀里。
  他们说了一会小话,于越、于迟和蓝圆圆也起了。于是几人排排站在水井边洗漱,让乍然看到的于婉琴夫妇愣了几秒,而后忍不住笑出声。
  “洗完就过来吃早饭。”于婉琴温柔道。
  五人同步点点头,小院就只剩下水声。
  不过小院只安静了几分钟,气氛就被活力满满的陈昭用一长串的问候声活跃起来。
  吃过早饭,于知乐三人坐牛车到县城,顺利在发车前十五分钟抵达车站,登上火车。
  很快,车轮辗过轨道,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约莫两个小时后,车速开始慢慢下降,站台内的场景逐渐清晰。
  “省城到了,这一站只停五分钟,要下车的人赶紧下车。”列车员扯着嗓子大喊。
  在这种普通的日期里,远行的人并不多,因此于知乐下车的过程并不拥挤。
  火车再次启动时,她在站台前不停地挥手,直到火车完全消失在视野范围内,才转身离开。
  早上九、十点,正是老太太和老头聚集在罐头厂家属院下聊八卦的时候。他们见了于知乐,纷纷打招呼。
  “哎哟,乐乐又回省城了?最近你们海隅村可出名了。”
  “听我家晓慧说,你们副业组做的罐头也卖得好。她还说下次去交流学习的时候带两罐回来,让我这老骨头也尝一尝。”
  于知乐笑着回应他们,却被二楼的一阵乒铃乓啷声打断。
  她抬头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发现是柳书意家。虽然窗户紧闭,但隐约能听得见争吵声。
  “唉,老柳家小两口,年轻时作孽太多,落得这步田地真是报应。”其中最年长的老太太叹了一口气。
  其他人对她的话里话讳莫如深,跟着摇头叹气。
  于知乐又往柳家瞄了一眼
  ,才与他们道别。她迈步走进狭窄的楼道,却险些与匆匆跑下楼的人撞个正着。
  那人看都没看她,直接跑掉了。
  紧接着,另一道身影追出,从她身边掠过,大吼:“柳书意,你给我站住!敢偷老子的钱,看我不打断你的手脚!”
  怒吼声从楼道延伸到小广场,然后随着他跑出家属院越来越小。
  等于知乐踏上前往三楼的阶梯,又看见柳大婶护着微鼓的肚子快步下楼,便轻易猜出柳家争吵的内容。
  不过,她向来不关心别人的家事,回到家就将其抛之脑后,专心整理起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写下的测评笔记。
  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到了中午十二点,门口处传来钥匙抖动的声音。
  “乐乐,饿了没?”贺有安拎着油纸包,“姑父去熟食店给你买了爱吃的卤味。”
  于佩兰的声音紧随其后:“别显摆了,赶紧去煮个鱼丸蔬菜汤。”
  于知乐掩嘴偷笑,抱了抱她就合上笔记本,帮忙张罗碗筷。
  米饭是于佩兰在食堂打的,现成的鱼丸和蔬菜在开水里滚几分钟就能开饭。
  “你下午留在家,还是跟我去巡生产线?”于佩兰边给她夹菜边问。
  于知乐想了想,应声:“去厂里,我先去找王厂长一趟,再去车间找你。”
  确定后下午的行程,姑侄二人就不再谈公事,边吃饭边聊起家人们的近况。
  船厂近段时间比较忙,贺有安吃过午饭就去上班了,而于知乐和于佩兰午休了半个多小时才出门。
  一路上,她们遇到了很多在于佩兰管理的车间下工作的人。
  得知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就是王素梅再三敦请来的调味技术指导,他们又自豪又欣慰,变着花样夸她,把她夸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于佩兰看着于知乐一秒几个小动作,笑着给她解围,主动转移大家的话题。
  一行人吱吱喳喳地聊了一路,而且队伍愈发壮大,逐渐到了能让人忍不住侧目的程度。
  临近罐头厂大门,向于佩兰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她微笑颔首以示回应。
  “姑姑,我先去找王厂长了。”于知乐指了指去厂长办公室的路。
  于佩兰说:“好,等会直接到鱼糜制品车间找我。”
  两人分开后,于知乐顺着记忆中的路线找到办公室,没想到又撞上了争吵的场面。
  准确来说,是王副厂长单方面指着王素梅的鼻子骂,骂她独断专行,骂她有眼无珠浪费厂里资源。
  “呵。”王素梅轻嗤出声,精准打击他的痛处,“王副厂长,二车间调整味型后的鱼块销得有多好是有目共睹的,而你手下的五车间产的辣炒鲍鱼销量越来越差,残次品率反倒越来越高。”
  王副厂长的气势顿时少了一截,脸涨得通红却无力反驳,甩了甩袖子就摔门而出。
  “让你看笑话了,希望不会影响你对省城罐头厂的印象。”王素梅注意到门外的于知乐。
  于知乐摇了摇头,说:“我来找您报备一下下个月的上班时间安排。”
  “往后你上下班去财务部点个卯就行,那里会有人专门做记录。”王素梅说。
  于知乐应好,便去找于佩兰,边跟着她巡视生产线边听她讲管理方面的经验。
  接下来的三天里,她上午在二车间的调味房与师傅交流调整于佩兰管的另两款罐头的配方,下午跟在于佩兰身边学管理,生活非常充实。
  第四天中午,运输二队带着海隅村的海带苗回到省城,在家属院门口捎上于知乐就继续往海东镇去。
  “我按陈老给的册子仔细检查过,活力、健康程度都符合要求。”葛泰说。
  于知乐嗯了一声,车内就陷入了沉寂。
  之后的几个小时里,驾驶座上的方卓偶尔挑起话题,才让这趟回程不至于沉闷到底。
  因为提前打了电话通知,所以村里人很早就在村口等待。货车停靠后,众人立即井然有序地开始搬运。
  于知乐一下车,于初月就给她塞了一封电报。
  “盛兰越发给你的,说有大事找你,让你尽快回电话。”她说。
  第168章
  电报上只有几个字——要事,尽快回电,以及一串数字。
  于知乐没想出个所以然,暂且将其搁置一边,打算明天进城再打电话问清楚。
  在她思考的间隙,所有的育苗箱被转移到牛车上,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地往东边海岸去。
  第二天是方卓的假期,他早就计划好要在海隅村留宿一晚,所以出发前就与直属上司打过招呼。锁好车门后,他拎起跑长途期间买的东西往于家小院走去。
  没一会,众人抵达岸边,将箱子卸到岸边一字排开。一拨人按照陈老的吩咐先将苗帘剪成半米左右,另一拨则用藤条编织成的网兜装好石头,随后绑在苗帘一端。
  “石头要绑得结实些,否则会影响海带苗的生长。”陈老巡视叮嘱,“但是不要打死结,过段时间我们还要更换石头,逐步提升海带苗生长的水层。”
  第一批短苗帘弄好后,捕鱼队队员帮忙送到渔船上,陈老和罗平分别带着这几天挑选出来的组员跟船到养殖筏附近指导转移工作,而李然留在岸边盯着其他人分苗帘。
  岸边的人骤然少了三分之二,地方变得空阔,于知乐三人不经意间会与李然对上视线。
  得知他的不道德想法后,张文心对他的态度冷淡了许多,甚至懒得调和氛围,任由气氛逐渐变得尴尬。
  李然察觉到这点,在渔船靠岸后,随便找了个理由替换下罗平,主动逃离这个环境。
  天蒙蒙黑,海带苗转移暂养的所有工作完成,大家合力收拾好苗箱,随后下工各自回家。
  彼时的于家小院很是热闹,于知乐还没走近就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三叔,高一点,再抛高一点。”于霖发出欢快的笑声,语气很激动,“我飞起来了,我飞起来了。”
  于婉琴和杨素云边聊天边备菜,于越沉默地帮忙,而旁边的陈昭和于迟把头靠在一块认真地看电影宣传画册。
  “乐乐,快来尝一尝,这是于三叔从苏省带回来的莲藕汁,好好喝。”蓝圆圆朝她招手,接着举起一瓶浅褐色的饮料晃了晃。
  于知乐小啜一口,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莲藕汁保留了几分鲜藕的清香,甜味恰到好处,让她觉得清新自然。
  方卓不仅挑了一些方便携带的当地特色食品回来给大家尝试,还给每个人单独带了礼物。于知乐和蓝圆圆的都是一条图案秀丽的刺绣丝巾。
  饭桌上,陈昭好奇地问起苏省的美食。
  “我们只在当地吃了一顿饭,吃的都是普通的家常菜。”方卓应道,而后又努力回想了一会,“听招待所前台说,她们的三套鸭、盐水鸭和黄泥煨鸡都很有名。”
  陈昭听得眼睛一亮,期待地看向于知乐。
  于知乐哑然失笑:“知道做法,但味道不一定正宗,有机会再给大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