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乱逐春生/首辅当年追妻记事簿 第21节
  黄时雨“退亲”两个字才落地,就获得了阿爹首肯,全然不费吹灰之力,更匪夷所思的是黄太太自始至终也未跳出来责难半句。
  亏她还提前做了一番受削挨骂的准备。
  黄太太竟是无动于衷……
  那可是一千两白银的亲事。
  黄时雨心口突突地跳,百思不得其解。
  但无论如何长辈毫不犹豫地挺身做主,这份满满的回护恩情,使人心里暖暖的。
  次日一早,杜叔奉黄秀才之命亲自驾骡车送黄时雨和琥珀往槐树巷探望黄莺枝。
  黄时雨受宠若惊,也不知简珣在书房对阿爹怎么说的,一夜之间家人似乎都在悄然的转变,温情脉脉。
  简家田庄的庄头为主家运送了方物(注,地方特产),无非时令蔬果,当中最为出彩的便是夏柿。
  采泽禾的桑叶以泉水兑上一勺雪花细盐煮沸放凉,将夏柿置于瓮中,再以此特殊处理过的桑水浸泡没过瓮颈,两天两夜后取出,不仅全无夏柿天然的涩味,反倒更加的鲜美异常,甘脆宛若咀冰嚼雪,乃消暑极品。
  简珣当着娘亲的面忽然说:“仔细挑两筐好的,给老师家送去。”
  下人应声称是。
  简夫人调转视线看他。
  简珣清澈双眸一汪坦然。
  这几年各处田庄的收成都不错,光是泽禾的几百株橘树和邰丰的果园就能换一百匹绢以及近千两白银,此外还有其他各项收成,京师的铺子,说是落魄了的简家一年少说也有两万两左右的进项。
  若无这么些银子,简夫人也不敢至今守着京师的宅邸,硬是没有出手。
  却也深知这份家业迟早守不住的,除非舍下五成离开京师,或者简珣能立起来。
  简夫人道:“如今你外祖家也式微,只有安国公府的牌匾还能给咱娘俩靠一靠,明儿你便启程,每年都要去的地方,或许你懂得比我还多,在伯祖父膝下尽孝自不必说,阿娘也希望你守柔居弱,凡事切勿争强好胜。”
  读书人往往相轻又恃才傲物,简珣到底还年少了些。
  简珣肃然领训,“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儿谨记阿娘教诲。”
  程氏缓缓点了点头。
  没有安国公府,这份偌大的家业孤儿寡母怕是还未走出京师就被啃食殆尽。
  银子越赚越多,人就不得不越来越慎重。
  简珣明白娘亲的意思,再三保证定会低调行事。
  今年给伯祖父的孝敬除了百匹绫罗绸缎、五千两白银又专门配了各地的方物。
  安国公府十分受用。
  泽禾简氏的祖宗,也就是简珣祖父乃安国公庶弟,虽不通诗书却极擅庶务,也不知赚了多少金山银山,又生了个进士及第的好儿子,当真风光无限,好儿子继续生了简珣,照这么发展下去,至多不过三十年,简氏的旁支怕是能赶上金平的安国公府了。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命数躲不过的坎坷,这一脉的旁支男丁因各种各样的意外接连夭折,最后就剩简珣家,如今也只剩简珣了。
  为此简夫人光是陪房就有两个练家子,此外家丁随从若干,各个身手不凡,又逼迫简珣自幼习武,唯恐他再出什么意外。
  离开泽禾前,简珣推开疾驰的车厢窗子,望向黄时雨家的方向。
  作为夫君,应该同梅娘道个别的,说两句话也好,还有一些事没交代清楚。
  总之,他也是头一回做人夫君,难免会有诸多不周到的地方,转瞬又想,她还不知道他是她的夫君这件事,解释起来也挺麻烦的,不若顺其自然吧,感情不都是相处才有的,其实她也挺好哄。
  将来她若是非认死理儿不从,他或许强制,也或许由她去了。
  由她去的后果无非就是眼睁睁看她被黄太太随便嫁了,伺候裴盛那样的人。
  别的男人可没他如此好耐心,似她那样的犟种,不知要吃多少亏。
  吃了大亏就能理解他的好。
  可他不想她吃亏。
  今夏雨水充沛,却也未带来多少凉爽,天一放晴竟显得比往年还热上三分。
  黄家女眷若非必要几乎不再外出,一个个缩在后院穿主腰或抹胸纳凉。
  院中梧桐榆树枝繁叶茂,结下了大片的绿荫,黄时雨穿着件藕荷色抹胸,摇着罗扇来回背诗。
  少女的特质在这个夏日开始疯长,黄时雨隐约察觉自己胖了不少,其实此前就有发胖的迹象,只不过现在已经胖到主腰的带子勒胸口了。
  琥珀给她做了三件簇新的小衣,洗干净晾干拿过来,含笑道:“二小姐没胖,只是长大了,要变成大姑娘了。”
  新抹胸终于不再勒得胸口憋闷,黄时雨舒服地深吸两口气。
  琥珀微微失神,二小姐长得真快呀,纤细洁白的后背只系着两条红缎子,宛若一把玉琵琶,玲珑有致,纵然是女子见了也有些脸红。
  这么美的二小姐,究竟能不能逃过简家少爷的魔掌呢?琥珀有种物伤其类的哀感。
  初一申时过去大半,京师安国公府朱门前两只大石狮子格外气派,几个门子原还围坐板凳说笑,甫一瞧见简珣的车马立时钻出屋檐笑迎,另一个年纪小的则撒腿跑去通传。
  不一会儿廖叔就领着一群十来岁的小子出门迎接,井然有序。大管事王贵也笑吟吟的来了,引简珣去拜见国公爷。
  国公府实在是太大了,从正门去往国公爷的砌园要走很长一段路,故而众人扳鞍上马,经过了两处林苑,在双层廊附近停驻,方才将鞍马丢给男仆,整衣步行。
  双层廊又称楼廊,为了方便主家在不同高度欣赏园景而建,此时二楼廊下的红栏杆处站着几个娇滴滴的小姑娘,甫一望见简珣,立时窃窃私语,间或掩袖轻笑,胆子大的表妹还朝他挥了挥手。
  简珣莞尔。
  这些姑娘有的是堂姐妹有的是表姐妹,每回都会躲在廊上、假山附近偷瞧他。
  起先不是很懂女孩们何故总要围观他,甚至有些羞恼。
  长大后就懂了,也就慢慢放平了心态。
  她们没有恶意,一派天真好奇罢了。
  国公爷的砌园颇有名气,连皇子也久闻大名专程下榻过。
  砌园以石为主,尤其是贡石太湖,近百种形态,盘拗秀出,端严挺立,恍若移天缩地,置三山五岳于园林。
  就连国公爷的书房亦置盆景石,间或一盆黄杨,称之为书房山,引屋外自然清泉,入屋内假山盆景,远远观之,犹若一线清辉细出峰峦。
  大隐隐于市,莫过如此。
  这样一座令男人深醉忘返的极奢之园,不仅是安国公的,亦是琅琊简氏历任家主的。
  廖叔为简珣打起蝠纹锦帘,笑道:“少爷请,仔细脚下。”
  简珣颔首,抬脚跨入,书房已经有四个年轻的本家少年、青年,发现他皆轻轻颔首,一番简单的相互致意。
  他的出现仿若书房山那一处清辉被放大了,背负落日余晖,清隽秀逸,使人的注意力不自觉地都移向他。
  这孩子也生得太好看了些,倒也不负宝天府知府为他取的允璋二字,如圭如璋,安国公目光淡淡扫向简珣。
  “侄孙给伯祖父请安,愿您老安泰康健,福寿无边。”简珣拱手长长作揖。
  安国公嗯了声,“都坐下吧。”
  众小辈再次拱手谢坐,依序恭谨地坐在了两边官帽椅上领训。
  这五个年轻人,乃国公爷千挑万选最有潜力的后辈。
  第18章 夏柿
  简家的男仆抬来两筐新鲜夏柿,给黄秀才作个揖,口齿麻利道:“我们主家去年买的果园今夏丰收,昨儿傍晚才送来,少爷特特吩咐仔细挑拣了顶好的抬来给您尝尝鲜,还请黄老爷笑纳。”
  黄秀才连忙致谢,又寒暄了两句,方热络道:“辛苦二位了,不妨进来喝杯凉茶解解乏。”
  简家男仆拱手道:“我等还要回去复命便不敢叨扰了。”
  黄秀才复又追问一句:“允璋去京师没?”
  男仆道:“少爷天不亮就出发了。”
  黄秀才点点头。
  两厢这才作别。
  夏柿在大康属于相当昂贵的时令鲜果,早前黄秀才在邰丰游学,猎奇之下买过二斤尝鲜,却不通吃法,平白糟蹋了一斤也没吃出个所以然,反倒舌尖发涩,觉不出滋味在哪里,为此专门询问有经验的人,方得知此物应先浸泡两天两夜桑水。
  于是剩下的那一斤轰然变成了人间至味,令黄秀才记忆犹新,后因路程等诸多缘故,加上价钱昂贵,便再也没特意去买,如今允璋就送来了两大筐。
  黄太太欢喜之余难免酸涩,没想到简家在邰丰还有果园,两筐夏柿送起来跟玩儿似的,倘若自己当初胆子大些,不那么畏首畏尾的……她转眸看向自己的女儿,肤白貌美,出挑极了。
  但是,即便私心不愿承认,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是个男人都会更喜欢娇艳的梅娘,那晴娘做不得贵妾,做个小妾总行了吧。
  思及此处就有点怨怼起黄秀才,怨他当初不顺手把晴娘也塞过去。
  她郁郁地望向黄秀才,欲言又止。
  此番阴私念头,到底是不敢宣之于口。
  黄晚晴尚不知娘亲那千回百转的心思,只想着夏柿的美味,忽听娘亲对身边仆妇道:“记得给二小姐送两瓮泡好的夏柿,估摸吃完了再去送,别断了。”
  仆妇欠身应是。
  黄晚晴瞪大了眼,好半晌才找回自己的声音,“阿娘,好端端地给她送什么,还送那么多?”
  倒也不是她针对黄时雨,而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家里但凡有好的,黄太太宁肯赏给下人笼络人心,也不舍得分原配嫡女,如今两大筐夏柿却大有紧着黄时雨一人的意思,实在令人费解。
  黄太太怏怏不展道:“你以为这夏柿是送你吃的?她若吃不着,吃不痛快了,以后谁也甭想好的。”
  她们不过是跟着梅娘沾点肉汤。
  说罢也不理晴娘能不能懂,兀自沉着脸往上房走。
  主要是再多也不便透露给晴娘。
  前面就说了黄太太有个在大户人家做小管事的阿兄,故而她多少也懂些贵人家的规矩,正头娘子进门前,家里多半不会纳妾,除非低娶才不介意。
  倘若非纳不可,一般先签文书,不接人进府,也有接的但是将人放在别处院子,等成过亲再来给主母磕头敬茶,此后才算名正言顺在一起。
  当然,这么做的男人很少,一则费事二则不值当,王孙公子身边又不缺漂亮丫鬟和通房,随时开脸受用,犯不着大费周折纳个妾。
  简少爷约莫对黄秀才另眼相待,也可能是对黄时雨另眼相待,早早定下了贵妾,相当于半个平妻,这可不是小事,正头娘子进门前断不可能直接在一起,哪怕背后偷吃了,也绝不会张扬人前,这才暂时留人在黄家。
  其实也不是不能接进简府放在简夫人身边,但不知出于什么情由,简少爷并未接,且也不准备告知梅娘。
  黄秀才一再警告黄太太,此事顺其自然,切莫在梅娘跟前胡言乱语,否则后果自负。
  黄太太自是清楚什么后果,端的老实始终收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