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这种情况之下,老大作为嫡长子非常忌惮底下的弟弟,而这些弟弟又对主君接班人的位置蠢蠢欲动。
但是因为目前主君身体康健,这四个儿子勉强维持住了表面的平衡。
就在大家以为死皮脸的事情要很久才会发生时,事故发生了——主君死了。
死在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还是仆人找主君才发现的。
四个儿子问询赶了过来,明明昨天晚上主君才和这四个儿子打完招呼,结果今天早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一时之间,四个儿子互相指责对方就是杀害父亲的凶手。
率先开口的就是老二,老二的矛头直指老大,“事到如今,大兄何必继续装好人呢,我们三个之中,你最有嫌疑了。
你资质平平,能力短缺,甚至行为荒唐,容易听信小人挑拨。
因为父亲更加疼爱老四而心生嫉妒,又对我和老三掌握钱财和权力而心生忌惮,这是你的动机。
而且昨天晚上,你去了父亲房中,待了半个时辰,期间父亲和你产生了极大的争执。
在门口的仆人都说,当时你似乎推了父亲一把,也许就在那时候,父亲被你一个激动推得撞死了。”
听到这番指责,老大当然不应,“老二你别胡说八道,其他的我不解释,但是就一点,我虽然推了父亲一下,但是当我离开父亲房间的时候,父亲还活着。”
老大的反驳显然没有证据支撑,于是老二继续开口,“你说你离开的时候父亲还活着,谁能证明?”
这是在一边做哑巴的老四帮老大解了围,“我能证明。”
一句话让其他兄弟瞬间看向了老四。
“当时我去找父亲的时候,跟父亲门外的岑叔打了个照面,他说父亲在房间里生气,让我先走。
而我转身离开后没多久又转身看了一眼,就那一眼我认出了老三,他进了父亲的书房。”
老四说完,老三的嫌疑就大了。
老三急忙反驳,“我去找父亲自然是我有重要的事,你说我有嫌疑,我还觉得老二你有问题呢,你不满老大很久了。
还有老四,你别一副好弟弟的样子,光会在父亲面前嚼舌根,但是父亲不为所动,依旧没有废了老大,你很不甘心吧。”
说着老三还拿出了老二、老四动手的证据。
然后这四个儿子围绕着谁是杀害自家父亲的凶手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赵子瑜在听故事的时候,脸色随着公子高的故事变化而变化,感觉是把这个故事听进去了。
而将闾坐在一边,听完之后问了一句,“这个故事我怎么感觉你在内涵有些人啊?”
公子高挑眉,“你觉得我在内涵谁?”
将闾指了指楚王宫的方向,回答的非常肯定,“楚王和屈景昭三家。”
“怎么说?”公子高好整以暇的看着将闾,想知道在自己弟弟是怎么看这个故事的。
“主君对照的就是楚国,四个儿子分别对应的是楚王负刍、屈景昭三族。
这个故事问的是谁杀了主君,不如说是在问谁害死了楚国。
高二兄,我说的可对?”
将闾说完非常自豪,当然公子高也给予了将闾肯定。
不过将闾不明白,“高二兄你为什么要拐弯抹角告诉楚国百姓楚国灭亡的真相?”
将闾有这样的疑惑一方面是因为将闾不觉得百姓知道楚国怎么样灭亡有什么意义。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将闾觉得这些百姓肯定看不懂这个戏曲故事背后的意思。
所以在将闾看来,这些事情完全就是打水漂的。
面对将闾的问题,公子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一下赵子瑜,“小鱼儿,仲父考考你,你知道仲父这样做的原因吗?”
“因为大父和仲父觉得,与其让楚国百姓继续支持他们的楚王,不如让他们亲眼看看,他们崇拜维护的楚国君王是如何一步步将楚国作没,把他们逼上绝路的。”
这个理由很好,但是将闾提醒了一句,“你们怎么能保证这些百姓能听得懂你故事里面的隐喻呢?”
这个当然很简单,赵子瑜指了指隔壁酒楼里的一个说书先生,“叔父,都说百步之内必有解药,你看那边的说书先生在做什么。”
顺着赵子瑜手指的方向,将闾看了过去,一个说书先生正在口若悬河讲着些什么,说动激动处还手舞足蹈的。
就是公子高这边和说书人的地方隔得还有电源,将闾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
于是为了能知道说书人在讲什么,将闾派了身边一个仆人过去听一下。
没多久仆人就回来了,将闾这才知道对面说书人原来也是在讲《谁杀了主君》的故事,而且和公子高直接演绎的不一样,说书人那边是单纯靠大家的想象力脑补当时的画面。
相比之下,肯定是看戏的人多,但是说书人那边的人照样座无虚席,原因就在于说书人不止在讲故事,还带了很多自己的分析。
“你猜的没错这些说书人也是我手底下的人。”
在将闾把疑惑的目光看向公子高的时候,公子高还无保留的承认了。
“因为说书人自带讲解,所以很多人都是先听了说书人的解释再来看戏的。”
知道这些事情之后,将闾不得不佩服自家二兄的鬼点子多了,居然能用这样的办法收拢人心。
公子高觉得将闾这反应还是见识太少的缘故,“想当初我和小鱼儿在平舆城的时候,这种事情可没少干。”
虽然平舆城的百姓对他们臣服认可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靠着吃饱穿暖,但是这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法嬴政很喜欢。
就在他们赶来寿春的时候,嬴政就已经把赵子瑜和公子高好好敲打提醒了一番。
见公子高都搬出了父王,将闾也没再继续下去。
“不过高二兄,我想知道在你的戏里面,是谁杀了主君?”
不会再刨根究底不代表将闾不能问公子高结局啊,就连赵子瑜都忍不住好奇结局了。
“想知道?”
将闾和赵子瑜点头。
“想知道就看完这个故事。”说完,公子高就转身面对舞台,不再说话。
第99章
公子高原本的意思是想让赵子瑜和将闾两个人少说话,然后好好欣赏自己的戏,如果能提点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结果没想到,他的话刚说完,戏台上的表演就已经落下帷幕了。
“感谢各位观众的捧场,相逢别离皆有缘,今天的《谁杀了主君》演绎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万分不舍和大家说再见,好在明天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谢幕的小厮说完之后利落的又报了下一场戏的名字,舞台上又重新忙碌了起来。
“仲父,今天的戏演完了。”
赵子瑜拿手戳了戳公子高,按照目前情况来看,她是看不到后面的内容,知道最后的结局了,所以需要公子高给她剧透结尾。
“或者仲父如果不想自己给我和叔父剧透的话,也可以把这部戏*的剧本给我看看,我不挑的。”
反正对赵子瑜来说,她就想知道故事的结尾而已。
说完,赵子瑜睁着圆溜溜的眼睛,一瞬不瞬的看着公子高,手还做出接东西的动作。
公子高被赵子瑜的话噎住了,轻轻敲了一下赵子瑜摊开的手掌。
“剧本也不给。”
“为什么?”赵子瑜不理解。
“看戏看的就是一个身临其境的乐趣,要是我给你剧透了,或者将剧本给你让你看到最后的结局了,岂不是让你们失去很多乐趣了吗?
这种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做的。”
一句话,公子高说的慷慨激昂,核心意思就是不透露接下来的内容。
为了安抚将闾和赵子瑜,公子高甚至还邀请这两人继续做下来看后面的戏。
“接下来的戏是也不错,讲的是一户贫家子凭借自己敢打敢拼的勇气成为大官的故事。”
将闾听完公子高对这个故事的总结概括,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了心头,总感觉在哪里听过。
突然,电光火石之间,将闾想起来了,“高二兄,你说的这个故事跟之前在平舆城外给秦军表演的故事如出一辙啊。”
就算有区别,大概也只是人物的名字和一些细节有差别。
对于将闾的质疑,公子高没有立刻解释,只说道,“这可不一样,你接着看就知道了。”
被公子高强行压在座位上的将闾即使面露难色,此刻也只能和公子高和赵子瑜一起看戏了。
随着台上演绎的进行,将闾也明白了当时平舆城外的戏和现在寿春城内的戏的不同——给秦军表演的时候更加侧重将士冲锋杀敌的的情节刻画;
但是这次的表演侧重的就成了日常的描写。
将闾也明白,这给楚人表演呢,总不能详细演绎一下秦军如何杀了楚将的细节吧。
但是因为目前主君身体康健,这四个儿子勉强维持住了表面的平衡。
就在大家以为死皮脸的事情要很久才会发生时,事故发生了——主君死了。
死在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还是仆人找主君才发现的。
四个儿子问询赶了过来,明明昨天晚上主君才和这四个儿子打完招呼,结果今天早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一时之间,四个儿子互相指责对方就是杀害父亲的凶手。
率先开口的就是老二,老二的矛头直指老大,“事到如今,大兄何必继续装好人呢,我们三个之中,你最有嫌疑了。
你资质平平,能力短缺,甚至行为荒唐,容易听信小人挑拨。
因为父亲更加疼爱老四而心生嫉妒,又对我和老三掌握钱财和权力而心生忌惮,这是你的动机。
而且昨天晚上,你去了父亲房中,待了半个时辰,期间父亲和你产生了极大的争执。
在门口的仆人都说,当时你似乎推了父亲一把,也许就在那时候,父亲被你一个激动推得撞死了。”
听到这番指责,老大当然不应,“老二你别胡说八道,其他的我不解释,但是就一点,我虽然推了父亲一下,但是当我离开父亲房间的时候,父亲还活着。”
老大的反驳显然没有证据支撑,于是老二继续开口,“你说你离开的时候父亲还活着,谁能证明?”
这是在一边做哑巴的老四帮老大解了围,“我能证明。”
一句话让其他兄弟瞬间看向了老四。
“当时我去找父亲的时候,跟父亲门外的岑叔打了个照面,他说父亲在房间里生气,让我先走。
而我转身离开后没多久又转身看了一眼,就那一眼我认出了老三,他进了父亲的书房。”
老四说完,老三的嫌疑就大了。
老三急忙反驳,“我去找父亲自然是我有重要的事,你说我有嫌疑,我还觉得老二你有问题呢,你不满老大很久了。
还有老四,你别一副好弟弟的样子,光会在父亲面前嚼舌根,但是父亲不为所动,依旧没有废了老大,你很不甘心吧。”
说着老三还拿出了老二、老四动手的证据。
然后这四个儿子围绕着谁是杀害自家父亲的凶手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赵子瑜在听故事的时候,脸色随着公子高的故事变化而变化,感觉是把这个故事听进去了。
而将闾坐在一边,听完之后问了一句,“这个故事我怎么感觉你在内涵有些人啊?”
公子高挑眉,“你觉得我在内涵谁?”
将闾指了指楚王宫的方向,回答的非常肯定,“楚王和屈景昭三家。”
“怎么说?”公子高好整以暇的看着将闾,想知道在自己弟弟是怎么看这个故事的。
“主君对照的就是楚国,四个儿子分别对应的是楚王负刍、屈景昭三族。
这个故事问的是谁杀了主君,不如说是在问谁害死了楚国。
高二兄,我说的可对?”
将闾说完非常自豪,当然公子高也给予了将闾肯定。
不过将闾不明白,“高二兄你为什么要拐弯抹角告诉楚国百姓楚国灭亡的真相?”
将闾有这样的疑惑一方面是因为将闾不觉得百姓知道楚国怎么样灭亡有什么意义。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将闾觉得这些百姓肯定看不懂这个戏曲故事背后的意思。
所以在将闾看来,这些事情完全就是打水漂的。
面对将闾的问题,公子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一下赵子瑜,“小鱼儿,仲父考考你,你知道仲父这样做的原因吗?”
“因为大父和仲父觉得,与其让楚国百姓继续支持他们的楚王,不如让他们亲眼看看,他们崇拜维护的楚国君王是如何一步步将楚国作没,把他们逼上绝路的。”
这个理由很好,但是将闾提醒了一句,“你们怎么能保证这些百姓能听得懂你故事里面的隐喻呢?”
这个当然很简单,赵子瑜指了指隔壁酒楼里的一个说书先生,“叔父,都说百步之内必有解药,你看那边的说书先生在做什么。”
顺着赵子瑜手指的方向,将闾看了过去,一个说书先生正在口若悬河讲着些什么,说动激动处还手舞足蹈的。
就是公子高这边和说书人的地方隔得还有电源,将闾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
于是为了能知道说书人在讲什么,将闾派了身边一个仆人过去听一下。
没多久仆人就回来了,将闾这才知道对面说书人原来也是在讲《谁杀了主君》的故事,而且和公子高直接演绎的不一样,说书人那边是单纯靠大家的想象力脑补当时的画面。
相比之下,肯定是看戏的人多,但是说书人那边的人照样座无虚席,原因就在于说书人不止在讲故事,还带了很多自己的分析。
“你猜的没错这些说书人也是我手底下的人。”
在将闾把疑惑的目光看向公子高的时候,公子高还无保留的承认了。
“因为说书人自带讲解,所以很多人都是先听了说书人的解释再来看戏的。”
知道这些事情之后,将闾不得不佩服自家二兄的鬼点子多了,居然能用这样的办法收拢人心。
公子高觉得将闾这反应还是见识太少的缘故,“想当初我和小鱼儿在平舆城的时候,这种事情可没少干。”
虽然平舆城的百姓对他们臣服认可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靠着吃饱穿暖,但是这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法嬴政很喜欢。
就在他们赶来寿春的时候,嬴政就已经把赵子瑜和公子高好好敲打提醒了一番。
见公子高都搬出了父王,将闾也没再继续下去。
“不过高二兄,我想知道在你的戏里面,是谁杀了主君?”
不会再刨根究底不代表将闾不能问公子高结局啊,就连赵子瑜都忍不住好奇结局了。
“想知道?”
将闾和赵子瑜点头。
“想知道就看完这个故事。”说完,公子高就转身面对舞台,不再说话。
第99章
公子高原本的意思是想让赵子瑜和将闾两个人少说话,然后好好欣赏自己的戏,如果能提点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结果没想到,他的话刚说完,戏台上的表演就已经落下帷幕了。
“感谢各位观众的捧场,相逢别离皆有缘,今天的《谁杀了主君》演绎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万分不舍和大家说再见,好在明天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谢幕的小厮说完之后利落的又报了下一场戏的名字,舞台上又重新忙碌了起来。
“仲父,今天的戏演完了。”
赵子瑜拿手戳了戳公子高,按照目前情况来看,她是看不到后面的内容,知道最后的结局了,所以需要公子高给她剧透结尾。
“或者仲父如果不想自己给我和叔父剧透的话,也可以把这部戏*的剧本给我看看,我不挑的。”
反正对赵子瑜来说,她就想知道故事的结尾而已。
说完,赵子瑜睁着圆溜溜的眼睛,一瞬不瞬的看着公子高,手还做出接东西的动作。
公子高被赵子瑜的话噎住了,轻轻敲了一下赵子瑜摊开的手掌。
“剧本也不给。”
“为什么?”赵子瑜不理解。
“看戏看的就是一个身临其境的乐趣,要是我给你剧透了,或者将剧本给你让你看到最后的结局了,岂不是让你们失去很多乐趣了吗?
这种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做的。”
一句话,公子高说的慷慨激昂,核心意思就是不透露接下来的内容。
为了安抚将闾和赵子瑜,公子高甚至还邀请这两人继续做下来看后面的戏。
“接下来的戏是也不错,讲的是一户贫家子凭借自己敢打敢拼的勇气成为大官的故事。”
将闾听完公子高对这个故事的总结概括,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了心头,总感觉在哪里听过。
突然,电光火石之间,将闾想起来了,“高二兄,你说的这个故事跟之前在平舆城外给秦军表演的故事如出一辙啊。”
就算有区别,大概也只是人物的名字和一些细节有差别。
对于将闾的质疑,公子高没有立刻解释,只说道,“这可不一样,你接着看就知道了。”
被公子高强行压在座位上的将闾即使面露难色,此刻也只能和公子高和赵子瑜一起看戏了。
随着台上演绎的进行,将闾也明白了当时平舆城外的戏和现在寿春城内的戏的不同——给秦军表演的时候更加侧重将士冲锋杀敌的的情节刻画;
但是这次的表演侧重的就成了日常的描写。
将闾也明白,这给楚人表演呢,总不能详细演绎一下秦军如何杀了楚将的细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