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赵子瑜不解,什么事情能让君上不远万里下这么一道旨意,总不能赵高现在就叛变了吧。
赵子瑜就是随口一说,没想到自家大父就一脸你猜对了的样子。
“在王翦将军和项燕对峙在平舆城外的时候,不知道赵高哪里来的人脉和楚国景氏的景桓搭上线。
在对战期间给项燕送了不下三次情报,其中一次要不是王翦将军发现及时,战果可能会颠倒,秦军被楚军打败。
而景桓则许诺赵高,只要他能让项燕赢得战争的胜利,他们就帮助赵高重返朝堂,甚至在大秦朝堂上压到李斯。”
“啊?”赵子瑜听完之后忍不住发出了一个单字疑问,“他为什么会相信景桓的话?
景桓是楚国人,他怎么有本事操纵我大秦的朝堂?”
说实话嬴政也不太清楚,当时抓到赵高泄密,人证物证具在,嬴政也没什么心思去再见赵高一面,直接吩咐人将其车裂。
不过赵子瑜现在问起来,嬴政猜测,“大概是因为赵高来这里这么久了,君上都没有传召他回去。
他害怕君上把他忘了,他变成了变相流放,所以才慌不择路,找上楚国人吧。”
这个解释赵子瑜接受了,既然赵高已经死了,未来已经改变了,赵子瑜也没多把心思浪费在他身上。
因为最近寿春城内最热门的戏曲不再是《谁杀了主君》,而是变成了《秦王政》。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关于嬴政的故事,选取的还是嬴政舌战群儒的片段。
和他原型一样,《秦王政》这部戏不同于以往一边倒的赞美,这次的戏明显口碑两极化严重。
喜欢的说是巅峰之作,不喜欢的也说是江郎才尽的表现。
不过无论是粉还是黑,这部戏注定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就一点,它让一些深闺女子知道了秦王的执政理念——只用有用的人。
一时间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
今天嬴政有空,带着赵子瑜和将闾来到了公子高看戏的地方。
来得不巧,他们刚到,一场戏就结束,观众意犹未尽的离开,一边走还一边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感悟。
率先进入他们耳朵的讨论声就是一对姐妹,而且还是老熟人,将闾之前偷听过他们的讨论的。
之前是妹妹非常激动,而今天却明显是姐姐激动,“小妹,君上真的好有魄力,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
姐姐对着妹妹把嬴政夸得有天上没地下的,还好后面妹妹打断了,不然在一旁的嬴政他们尴尬的要挖个洞把自己埋了的
“姐姐,你这么喜欢秦王吗?你要嫁给秦王?”
妹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姐姐狠狠捂住了嘴,“小妹你在胡说些什么呢,我是佩服君上的气魄,他用人不看出生,不看性别,这是多少君王所没有的远见。”
说到后面姐姐的话音低了下去,“在君上治下真的好幸福,就是不知道我能不能也能自由。”
妹妹不解,但是非常支持姐姐,“姐姐当然可以,现在楚国没了,咱们也是秦国人,姐姐要是想去做官那就去做啊。”
很好因为将近一个月的戏曲,妹妹已经很坦然的接受自己从楚人变成秦人的转变。
和妹妹的没心没肺不同,姐姐没有这样乐观的心态,“可是马上父亲就要将我嫁人了,我……我还是不去凑热闹了,希望其他有志向的小姐妹能成功。”
后面的话赵子瑜他们就没听见了,因为她们走远了,只是走了两个女孩子,又来了两个男人。
他们也听见了刚刚两个女孩的对话,其中一个男的不屑开口,“都要嫁人的姑娘了,怎么还出来看戏,我看就是秦人养高这群女人。
秦国果然是蛮夷之地,连礼仪都没有,居然想要让女子做官,简直可笑至极。”
另外一个男的也在极力附和,两人对刚刚两个女子指指点点之后,又辱骂了一下嬴政,接旨指点一下江山,最后才离开。
后面陆陆续续又听了一些人关于《秦王政》的看法。
等到人走的快差不多了,公子高看着自家父亲铁青的脸,再看看罪魁祸首的赵子瑜,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他开口询问道,“小鱼儿是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出戏的?”
什么话,什么叫这样一出戏,这出戏很棒的,花了赵子瑜很多心血的,赵子瑜不满公子高的形容。
戏曲主人公的嬴政则瞥了一眼公子高,让他收敛点。
“仲父我写这部戏就是因为我想让寿春城内的人知道君上的好,让寿春城内有学问的女子或者平民赶快投入君上的怀抱,投入大秦的怀抱。”
公子高忍住笑,又问,“小鱼儿怎么想到让君上做主人公的,你就不怕君上生气吗?”
赵子瑜很诚实的回答道,“因为这话就是君上说的,这种扬名立万的机会,不给君上,给我们其中哪一个都不妥。”
毕竟就算是有些许争议,那也是名声,是民心啊。赵子瑜这样想着。
至于怕不怕的问题,赵子瑜提前问了嬴政,得到嬴政一句,“君上不会这么小气的”之后赵子瑜就放下心来了。
于是加班加点的赶出了这出戏。
听到是这么个情况,公子高还贱兮兮的凑到嬴政面前,“父亲,你觉得这部戏怎么样?这可是小鱼儿亲自写的,代表了她对君上的崇敬。”
对于赵子瑜,嬴政是非常有耐心的,但是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儿子,嬴政忍了忍,没忍住,一脚踹上了公子高。
“大父,你为什么要踹仲父啊?”
“他嘴贱,小鱼儿不用管。”嬴政冷冷开口。
被嬴政修理了一番的公子高也不说一些找死的话了,而是一脸正色的对赵子瑜说道,“小鱼儿,你这场戏评价两极分化太严重了。”
闻言赵子瑜歪着头,不太明白公子高的意思,“这有什么问题吗?
咱们做娱乐这行的,就是要有被骂的勇气,毕竟审美是多样的,有人觉得好看就有人觉得不好看,这很正常。”
赵子瑜的潇洒态度让公子高后面的话堵在了喉咙口,只能重新换个说法,“影响倒也不是特别大,只是仲父担心你会被这些不好的评价影响心情。
结果没想到咱们家小鱼儿这么洒脱,非常棒,像我。”
赵子瑜摆摆手,“这戏我就只打算在楚国的寿春城内放,可不敢带回咸阳放。”
“为什么?”虽然公子高问为什么,但是眼神很明显就是去看的嬴政。
“因为就算君上不追究,我这写同人的行为绝对不能舞到正主面前,而且这边上高皇帝远的,我写君上再怎么样,君上短时间内都不会把我灭口的。
但是回了咸阳就不一样了,君上看不惯我是真的会治罪的。”
赵子瑜很安详。
就在赵子瑜还在拒绝听外界的声音的时候,嬴政突然开口道,“再过几天咱们就要正式启程回咸阳了。”
赵子瑜一愣,简单算了下,她这次出来居然花费了靠近小半年的时间,不得不说,她是有点想父母了。
第101章
虽然嬴政说马上要回咸阳,但是现在寿春城的情况市不允许他们立马就离开的。
所以即使在嬴政他们各种赶进度的情况下,真正启程回咸阳也是两个月之后的事。
由于实在是离开咸阳太久了,嬴政回城的路上就说了,没有必要情况,途中不做停留。
所以这马车一路上除了必要的休息外,一路都处于急速赶路的状态。
这种强度的赶路对于大人来说可能还能坚持,但是对赵子瑜这样的孩子来说就有点透支体力、精力了。
因此在路过一条河的时候,嬴政看着蔫了吧唧的赵子瑜,十分心疼,立刻传令三军整顿休息一会儿再走。
得到命令的众人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一个个的除了喝水吃东西,更多的就是就地躺下。
这时,下车放风的公子高接过仆人接来的水,咕咚咕咚喝了一大口之后,环顾四周居然没有发现赵子瑜的身影,心里有点疑惑。
往常这时候,赵子瑜都是第一个冲下马车的,今天怎么这么安静?
担心赵子瑜发生什么意外,公子高放下手中的水囊,朝着项羽走过去,准备问问情况。
是的,这次项羽也被带走了。
起初知道赵子瑜他们要走的时候,项羽虽然有点舍不得赵子瑜和大牛,但是更多的还是能不用做赵子瑜的护卫的快乐。
甚至在心里都计划好了,等赵子瑜他们走了,他一定要找几个巫师去去晦气。
项羽并不是对赵子瑜有意见,也不是讨厌她,只是单纯觉得给赵子瑜做护卫非常丢人,所以才非常抗拒罢了。
只可惜项羽的计划还没有成型,他祖父项燕就直接告诉他,让他跟着赵子瑜回咸阳。
项羽震惊,项羽不愿,项羽反抗。
“为什么就让我一个人去?”
项燕也知道让孙儿一个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咸阳有点对不起孙儿,但是他也是为了孙儿好,为了项家好。
赵子瑜就是随口一说,没想到自家大父就一脸你猜对了的样子。
“在王翦将军和项燕对峙在平舆城外的时候,不知道赵高哪里来的人脉和楚国景氏的景桓搭上线。
在对战期间给项燕送了不下三次情报,其中一次要不是王翦将军发现及时,战果可能会颠倒,秦军被楚军打败。
而景桓则许诺赵高,只要他能让项燕赢得战争的胜利,他们就帮助赵高重返朝堂,甚至在大秦朝堂上压到李斯。”
“啊?”赵子瑜听完之后忍不住发出了一个单字疑问,“他为什么会相信景桓的话?
景桓是楚国人,他怎么有本事操纵我大秦的朝堂?”
说实话嬴政也不太清楚,当时抓到赵高泄密,人证物证具在,嬴政也没什么心思去再见赵高一面,直接吩咐人将其车裂。
不过赵子瑜现在问起来,嬴政猜测,“大概是因为赵高来这里这么久了,君上都没有传召他回去。
他害怕君上把他忘了,他变成了变相流放,所以才慌不择路,找上楚国人吧。”
这个解释赵子瑜接受了,既然赵高已经死了,未来已经改变了,赵子瑜也没多把心思浪费在他身上。
因为最近寿春城内最热门的戏曲不再是《谁杀了主君》,而是变成了《秦王政》。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关于嬴政的故事,选取的还是嬴政舌战群儒的片段。
和他原型一样,《秦王政》这部戏不同于以往一边倒的赞美,这次的戏明显口碑两极化严重。
喜欢的说是巅峰之作,不喜欢的也说是江郎才尽的表现。
不过无论是粉还是黑,这部戏注定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就一点,它让一些深闺女子知道了秦王的执政理念——只用有用的人。
一时间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
今天嬴政有空,带着赵子瑜和将闾来到了公子高看戏的地方。
来得不巧,他们刚到,一场戏就结束,观众意犹未尽的离开,一边走还一边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感悟。
率先进入他们耳朵的讨论声就是一对姐妹,而且还是老熟人,将闾之前偷听过他们的讨论的。
之前是妹妹非常激动,而今天却明显是姐姐激动,“小妹,君上真的好有魄力,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
姐姐对着妹妹把嬴政夸得有天上没地下的,还好后面妹妹打断了,不然在一旁的嬴政他们尴尬的要挖个洞把自己埋了的
“姐姐,你这么喜欢秦王吗?你要嫁给秦王?”
妹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姐姐狠狠捂住了嘴,“小妹你在胡说些什么呢,我是佩服君上的气魄,他用人不看出生,不看性别,这是多少君王所没有的远见。”
说到后面姐姐的话音低了下去,“在君上治下真的好幸福,就是不知道我能不能也能自由。”
妹妹不解,但是非常支持姐姐,“姐姐当然可以,现在楚国没了,咱们也是秦国人,姐姐要是想去做官那就去做啊。”
很好因为将近一个月的戏曲,妹妹已经很坦然的接受自己从楚人变成秦人的转变。
和妹妹的没心没肺不同,姐姐没有这样乐观的心态,“可是马上父亲就要将我嫁人了,我……我还是不去凑热闹了,希望其他有志向的小姐妹能成功。”
后面的话赵子瑜他们就没听见了,因为她们走远了,只是走了两个女孩子,又来了两个男人。
他们也听见了刚刚两个女孩的对话,其中一个男的不屑开口,“都要嫁人的姑娘了,怎么还出来看戏,我看就是秦人养高这群女人。
秦国果然是蛮夷之地,连礼仪都没有,居然想要让女子做官,简直可笑至极。”
另外一个男的也在极力附和,两人对刚刚两个女子指指点点之后,又辱骂了一下嬴政,接旨指点一下江山,最后才离开。
后面陆陆续续又听了一些人关于《秦王政》的看法。
等到人走的快差不多了,公子高看着自家父亲铁青的脸,再看看罪魁祸首的赵子瑜,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他开口询问道,“小鱼儿是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出戏的?”
什么话,什么叫这样一出戏,这出戏很棒的,花了赵子瑜很多心血的,赵子瑜不满公子高的形容。
戏曲主人公的嬴政则瞥了一眼公子高,让他收敛点。
“仲父我写这部戏就是因为我想让寿春城内的人知道君上的好,让寿春城内有学问的女子或者平民赶快投入君上的怀抱,投入大秦的怀抱。”
公子高忍住笑,又问,“小鱼儿怎么想到让君上做主人公的,你就不怕君上生气吗?”
赵子瑜很诚实的回答道,“因为这话就是君上说的,这种扬名立万的机会,不给君上,给我们其中哪一个都不妥。”
毕竟就算是有些许争议,那也是名声,是民心啊。赵子瑜这样想着。
至于怕不怕的问题,赵子瑜提前问了嬴政,得到嬴政一句,“君上不会这么小气的”之后赵子瑜就放下心来了。
于是加班加点的赶出了这出戏。
听到是这么个情况,公子高还贱兮兮的凑到嬴政面前,“父亲,你觉得这部戏怎么样?这可是小鱼儿亲自写的,代表了她对君上的崇敬。”
对于赵子瑜,嬴政是非常有耐心的,但是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儿子,嬴政忍了忍,没忍住,一脚踹上了公子高。
“大父,你为什么要踹仲父啊?”
“他嘴贱,小鱼儿不用管。”嬴政冷冷开口。
被嬴政修理了一番的公子高也不说一些找死的话了,而是一脸正色的对赵子瑜说道,“小鱼儿,你这场戏评价两极分化太严重了。”
闻言赵子瑜歪着头,不太明白公子高的意思,“这有什么问题吗?
咱们做娱乐这行的,就是要有被骂的勇气,毕竟审美是多样的,有人觉得好看就有人觉得不好看,这很正常。”
赵子瑜的潇洒态度让公子高后面的话堵在了喉咙口,只能重新换个说法,“影响倒也不是特别大,只是仲父担心你会被这些不好的评价影响心情。
结果没想到咱们家小鱼儿这么洒脱,非常棒,像我。”
赵子瑜摆摆手,“这戏我就只打算在楚国的寿春城内放,可不敢带回咸阳放。”
“为什么?”虽然公子高问为什么,但是眼神很明显就是去看的嬴政。
“因为就算君上不追究,我这写同人的行为绝对不能舞到正主面前,而且这边上高皇帝远的,我写君上再怎么样,君上短时间内都不会把我灭口的。
但是回了咸阳就不一样了,君上看不惯我是真的会治罪的。”
赵子瑜很安详。
就在赵子瑜还在拒绝听外界的声音的时候,嬴政突然开口道,“再过几天咱们就要正式启程回咸阳了。”
赵子瑜一愣,简单算了下,她这次出来居然花费了靠近小半年的时间,不得不说,她是有点想父母了。
第101章
虽然嬴政说马上要回咸阳,但是现在寿春城的情况市不允许他们立马就离开的。
所以即使在嬴政他们各种赶进度的情况下,真正启程回咸阳也是两个月之后的事。
由于实在是离开咸阳太久了,嬴政回城的路上就说了,没有必要情况,途中不做停留。
所以这马车一路上除了必要的休息外,一路都处于急速赶路的状态。
这种强度的赶路对于大人来说可能还能坚持,但是对赵子瑜这样的孩子来说就有点透支体力、精力了。
因此在路过一条河的时候,嬴政看着蔫了吧唧的赵子瑜,十分心疼,立刻传令三军整顿休息一会儿再走。
得到命令的众人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一个个的除了喝水吃东西,更多的就是就地躺下。
这时,下车放风的公子高接过仆人接来的水,咕咚咕咚喝了一大口之后,环顾四周居然没有发现赵子瑜的身影,心里有点疑惑。
往常这时候,赵子瑜都是第一个冲下马车的,今天怎么这么安静?
担心赵子瑜发生什么意外,公子高放下手中的水囊,朝着项羽走过去,准备问问情况。
是的,这次项羽也被带走了。
起初知道赵子瑜他们要走的时候,项羽虽然有点舍不得赵子瑜和大牛,但是更多的还是能不用做赵子瑜的护卫的快乐。
甚至在心里都计划好了,等赵子瑜他们走了,他一定要找几个巫师去去晦气。
项羽并不是对赵子瑜有意见,也不是讨厌她,只是单纯觉得给赵子瑜做护卫非常丢人,所以才非常抗拒罢了。
只可惜项羽的计划还没有成型,他祖父项燕就直接告诉他,让他跟着赵子瑜回咸阳。
项羽震惊,项羽不愿,项羽反抗。
“为什么就让我一个人去?”
项燕也知道让孙儿一个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咸阳有点对不起孙儿,但是他也是为了孙儿好,为了项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