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总不可能这时候的吕雉没有经历过刘邦的抛弃,多年的奔波、牢狱生活,还是一个甘愿为丈夫和孩子牺牲的善良贤惠的女人吧。
看着吕雉之前的行为,也不太像啊。
正想的如神呢,赵子瑜突然抱住了自己的脑袋,不满的控诉起阴嫚,“姑姑怎么和仲父学坏了,开始喜欢敲我脑袋了?”
“我这是提醒你别乱想,你娥姁姐姐这次没有参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次考核的范围限定在了咸阳,而娥姁他们一家已经搬走了,不在咸阳自然考不了。”
其实当初嬴政刚下令,阴嫚就派人给吕雉送去了消息,表示如果吕雉愿意,她可以派人把吕雉接过来,阴嫚可以给她安排住的地方。
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最后阴嫚收到的回信就是吕雉放弃这次机会,不回去。
阴嫚虽然觉得可惜,但还是接受了。
但是赵子瑜有点接受不了,“搬走了?什么时候的事情?搬去哪里了?”
一脸三个问题,问的阴嫚也一头雾水的。
“你不知道吗?早在你跟着父亲去平舆没多久他们一家人就搬走了。”
“这么仓促?而且按照时间推算,他们已经走了很久了。”
阴嫚点点头,“我还以为大嫂早就告诉你了。”
阴嫚这句话说的声音比较大,惊动了在另外一边闲聊的王舒和蒙悦。
王舒依稀听见了阴嫚叫了自己,过来问道,“刚刚是不是叫我了?”
阴嫚把刚刚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
听完事情的经过,王舒也比较尴尬,解释了一下,“我以为阴嫚会告诉小鱼儿,毕竟你俩关系挺好的,所以就没多嘴。”
阴嫚则表示,她那几天都没机会和小鱼儿说悄悄话,后来没听到小鱼儿提及娥姁,以为小鱼儿知道了,也就没有在赵子瑜。
结果谁知道,阴差阳错治下,谁都没有告诉赵子瑜,导致赵子瑜现在才知道。
“那娥姁姐姐有说他们搬去哪里了吗?”
既然自家姑姑能给吕雉写信,赵子瑜相信她是知道的。
阴嫚当然知道,“他们一家搬去了沛县,据说是在那边有相熟的人。”
阴嫚一边说还一边感到可惜,沛县和咸阳相距甚远,怕是以后很难见上一面了。
赵子瑜在听到沛县两个字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错觉,难不成吕雉未来还是要和刘邦扯上关系?
这大汉开国帝后的孽缘就斩不断了?
但现在不是纠结这个问题的时候,现在赵子瑜比较关心的是,“娥姁姐姐在咸阳住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搬走啊?”
这话一问出来,知道内情的几个人面色都古怪了起来。
阴嫚把嘴一撇,义愤填膺的说道,“还能为什么,都怪娥姁的父亲,都是他的错!”
很显然,阴嫚把罪魁祸首的帽子扣到了吕雉他爹吕文身上。
“这跟娥姁姐姐的父亲有什么关系?”赵子瑜不明白其中的关系。
但是问到这边,阴嫚就不说话了,关键时刻,还是王舒帮忙解释了,“还是因为你娥姁姐姐和王元一起出现的事情被人嚼了舌根,她父亲觉得脸上无光,一怒之下就搬走了。”
“但是这件事情不是早就已经过去了吗?”
“所以我说都是娥姁她爹的问题。”阴嫚在旁边插嘴反驳。
只是她话还没说完,就被王舒瞪了一眼,阴嫚只能乖乖闭嘴了。
“虽然当时事情看似是解决了,但是后来你舅母给你王元表兄选妻的时候,事情又被拿出来说了。
尤其是在你舅母选定的是一位高门之后,一些眼红的人憋着一口气,不敢撒在王家和李家身上,只能把矛头对准了吕家。”
所以后面的事情也很好理解,无外乎说吕家不过是小小的商人,不自量力的将宅院安置在王家旁边,一开始就打着攀龙附凤的心思。
就连后面吕雉和王家大郎传出风声也是吕家自己的谋划,现在王家大郎和李家结亲了,还是君上看重的李信李将军家,吕家谋划失败彻底失败。
这下就连在一旁的公子高都感觉出不对劲了,“这些话不就是之前的老话又重新翻出来说一遍吗?吕家人难道看不出来?没道理之前不在意流言,这次就承受不住要离开啊。”
蒙悦给自家夫君解了惑,“哪里看不出来,就连这是谁说了章夫人都找出来,为的就是不让吕家难堪。
但是谁知道吕家怎么想的,没过多久就搬走了,走的时候一声不吭的,等我们发现的时候早就人去楼空了。”
对此,阴嫚有不同的说法,“没有一声不吭,娥姁在安顿好之后还给我来信的。”
王舒看出自家女儿心里的难以接受,只能安慰道,“小鱼儿,阿母知道你不太能接受分离,但是有时候想想,吕家离开也是一件好事,避避风头,等过几年大家都忘记了,她还能再回来的。”
赵子瑜看了一眼自家母亲,她很想说不该让遭受谣言攻击的当事人回避,而应该让那些制造谣言的人道歉。
但是这种事情在人人平等的后世都屡禁不鲜,更别说在现在这种等级分明的古代。
造谣的是一群士卿阶层的贵妇,被造谣的不过是个商户,没有人会觉得不妥,吕家不过就是被推出来的发泄口,谁都知道。
赵子瑜知道归知道,但还是很不舒服,只是她没有什么能力改变现状只能接受。
可是,按照赵子瑜的性格,不做点什么是不可能的。
所以,半个月之后,远在沛县的吕雉就收到了咸阳的一封信。
吕雉还以为是阴嫚寄过来的,一边猜测着阴嫚这次有什么有趣的见闻要说,一边动手拆着信。
打开来看完了,吕雉也知道这是赵子瑜的信了。
信很长,算是赵子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比较啰嗦。
除了常规问好,以及说她最近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外,其他内容概括下来就三点:一是她知道了吕雉一家搬走的原因,并且安慰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娥姁姐姐,这些人不过是嫉妒你,你可千万不要有心理压力,等你以后有所成就了,他们就会变了一个样子跪舔你。
本质上是一群欺软怕硬的人罢了,和你怎么样无关的,不要认为是自己的错。”
赵子瑜担心吕雉会有什么心理压力,毕竟后世被造谣被网暴的人,得了心理性疾病的多了,她不想吕雉也这样。
看到赵子瑜笨拙的安慰,吕雉笑了,但是笑着笑着就哭了。
连一个孩子都知道这不是自己的错,但是自家父亲却认为都是自己的原因,何其可笑。
她记得,当时她甚至劝说父亲不要在意这些流言蜚语,但是自家父亲好像被人踩中了尾巴一样,觉得出门谁都在笑话他。
“这咸阳城我是没脸待下去了,全家立刻搬走。”不顾其他人的劝阻,一意孤行。
二是提醒她,如果这次咸阳的考核比较成功,大秦未来会在各个郡县逐步实施开来。
吕雉看着赵子瑜在信里写的一句话,“娥姁姐姐,我知道你是一个胸有丘壑的姑娘,我相信生活的挫折不会压垮你,我期待在咸阳看到你发光。”
吕雉看着这句话,眼眶微微湿润,笑骂了句,“还真是对我有信心啊。”
至于第三点,吕雉摸摸了附在书信后面的玉佩。
“娥姁姐姐,如果你父亲逼着你做你不愿意的事情,如果你实在走投无路了,拿着这块玉佩找郡县,他会帮你的。”
最后一点赵子瑜犹豫再三才写上去的。
她记得在历史上,吕雉十六七岁的样子就被她爹嫁给了当时已经三十多的刘邦,本质上就是用姻亲关系给自家找个靠山而已。
至于被联姻的吕雉的感受,没人考虑,或许吕雉也曾拒绝过,反抗过,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刘邦。
赵子瑜给玉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改变吕雉未来的纠结,本来她的存在就是要改变未来的,现在担心会不会蝴蝶掉刘邦的妻子,大汉的皇后,根本不在赵子瑜思考范围呢。
赵子瑜唯一纠结的就是这块玉佩真的有没有自家父亲说的那么神奇,真的能安排一个郡县的郡守。
说道这块玉佩,赵子瑜就想到那时候他们要去平舆,自家父亲担心她路上走丢了找不回来,吃不好睡不好的,人都瘦了一圈。
最后还是嬴政看不下去了,当着大家的面把扶苏训斥了一顿,然后给了赵子瑜一块玉佩。
“小鱼儿别担心,拿着这块玉佩到时候万一走丢了,拿着玉佩去找郡守,他们看到玉佩就会知道怎么做的。”
扶苏倒吸了口气,在推辞和接受之间挣扎了一瞬间,然后立马把玉佩塞进了赵子瑜的怀里,并且嘱咐赵子瑜,“这玉佩好好收着,出了事情有大用的。”
赵子瑜好奇这是什么,但是当时没有人告诉她。
看着吕雉之前的行为,也不太像啊。
正想的如神呢,赵子瑜突然抱住了自己的脑袋,不满的控诉起阴嫚,“姑姑怎么和仲父学坏了,开始喜欢敲我脑袋了?”
“我这是提醒你别乱想,你娥姁姐姐这次没有参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次考核的范围限定在了咸阳,而娥姁他们一家已经搬走了,不在咸阳自然考不了。”
其实当初嬴政刚下令,阴嫚就派人给吕雉送去了消息,表示如果吕雉愿意,她可以派人把吕雉接过来,阴嫚可以给她安排住的地方。
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最后阴嫚收到的回信就是吕雉放弃这次机会,不回去。
阴嫚虽然觉得可惜,但还是接受了。
但是赵子瑜有点接受不了,“搬走了?什么时候的事情?搬去哪里了?”
一脸三个问题,问的阴嫚也一头雾水的。
“你不知道吗?早在你跟着父亲去平舆没多久他们一家人就搬走了。”
“这么仓促?而且按照时间推算,他们已经走了很久了。”
阴嫚点点头,“我还以为大嫂早就告诉你了。”
阴嫚这句话说的声音比较大,惊动了在另外一边闲聊的王舒和蒙悦。
王舒依稀听见了阴嫚叫了自己,过来问道,“刚刚是不是叫我了?”
阴嫚把刚刚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
听完事情的经过,王舒也比较尴尬,解释了一下,“我以为阴嫚会告诉小鱼儿,毕竟你俩关系挺好的,所以就没多嘴。”
阴嫚则表示,她那几天都没机会和小鱼儿说悄悄话,后来没听到小鱼儿提及娥姁,以为小鱼儿知道了,也就没有在赵子瑜。
结果谁知道,阴差阳错治下,谁都没有告诉赵子瑜,导致赵子瑜现在才知道。
“那娥姁姐姐有说他们搬去哪里了吗?”
既然自家姑姑能给吕雉写信,赵子瑜相信她是知道的。
阴嫚当然知道,“他们一家搬去了沛县,据说是在那边有相熟的人。”
阴嫚一边说还一边感到可惜,沛县和咸阳相距甚远,怕是以后很难见上一面了。
赵子瑜在听到沛县两个字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错觉,难不成吕雉未来还是要和刘邦扯上关系?
这大汉开国帝后的孽缘就斩不断了?
但现在不是纠结这个问题的时候,现在赵子瑜比较关心的是,“娥姁姐姐在咸阳住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搬走啊?”
这话一问出来,知道内情的几个人面色都古怪了起来。
阴嫚把嘴一撇,义愤填膺的说道,“还能为什么,都怪娥姁的父亲,都是他的错!”
很显然,阴嫚把罪魁祸首的帽子扣到了吕雉他爹吕文身上。
“这跟娥姁姐姐的父亲有什么关系?”赵子瑜不明白其中的关系。
但是问到这边,阴嫚就不说话了,关键时刻,还是王舒帮忙解释了,“还是因为你娥姁姐姐和王元一起出现的事情被人嚼了舌根,她父亲觉得脸上无光,一怒之下就搬走了。”
“但是这件事情不是早就已经过去了吗?”
“所以我说都是娥姁她爹的问题。”阴嫚在旁边插嘴反驳。
只是她话还没说完,就被王舒瞪了一眼,阴嫚只能乖乖闭嘴了。
“虽然当时事情看似是解决了,但是后来你舅母给你王元表兄选妻的时候,事情又被拿出来说了。
尤其是在你舅母选定的是一位高门之后,一些眼红的人憋着一口气,不敢撒在王家和李家身上,只能把矛头对准了吕家。”
所以后面的事情也很好理解,无外乎说吕家不过是小小的商人,不自量力的将宅院安置在王家旁边,一开始就打着攀龙附凤的心思。
就连后面吕雉和王家大郎传出风声也是吕家自己的谋划,现在王家大郎和李家结亲了,还是君上看重的李信李将军家,吕家谋划失败彻底失败。
这下就连在一旁的公子高都感觉出不对劲了,“这些话不就是之前的老话又重新翻出来说一遍吗?吕家人难道看不出来?没道理之前不在意流言,这次就承受不住要离开啊。”
蒙悦给自家夫君解了惑,“哪里看不出来,就连这是谁说了章夫人都找出来,为的就是不让吕家难堪。
但是谁知道吕家怎么想的,没过多久就搬走了,走的时候一声不吭的,等我们发现的时候早就人去楼空了。”
对此,阴嫚有不同的说法,“没有一声不吭,娥姁在安顿好之后还给我来信的。”
王舒看出自家女儿心里的难以接受,只能安慰道,“小鱼儿,阿母知道你不太能接受分离,但是有时候想想,吕家离开也是一件好事,避避风头,等过几年大家都忘记了,她还能再回来的。”
赵子瑜看了一眼自家母亲,她很想说不该让遭受谣言攻击的当事人回避,而应该让那些制造谣言的人道歉。
但是这种事情在人人平等的后世都屡禁不鲜,更别说在现在这种等级分明的古代。
造谣的是一群士卿阶层的贵妇,被造谣的不过是个商户,没有人会觉得不妥,吕家不过就是被推出来的发泄口,谁都知道。
赵子瑜知道归知道,但还是很不舒服,只是她没有什么能力改变现状只能接受。
可是,按照赵子瑜的性格,不做点什么是不可能的。
所以,半个月之后,远在沛县的吕雉就收到了咸阳的一封信。
吕雉还以为是阴嫚寄过来的,一边猜测着阴嫚这次有什么有趣的见闻要说,一边动手拆着信。
打开来看完了,吕雉也知道这是赵子瑜的信了。
信很长,算是赵子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比较啰嗦。
除了常规问好,以及说她最近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外,其他内容概括下来就三点:一是她知道了吕雉一家搬走的原因,并且安慰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娥姁姐姐,这些人不过是嫉妒你,你可千万不要有心理压力,等你以后有所成就了,他们就会变了一个样子跪舔你。
本质上是一群欺软怕硬的人罢了,和你怎么样无关的,不要认为是自己的错。”
赵子瑜担心吕雉会有什么心理压力,毕竟后世被造谣被网暴的人,得了心理性疾病的多了,她不想吕雉也这样。
看到赵子瑜笨拙的安慰,吕雉笑了,但是笑着笑着就哭了。
连一个孩子都知道这不是自己的错,但是自家父亲却认为都是自己的原因,何其可笑。
她记得,当时她甚至劝说父亲不要在意这些流言蜚语,但是自家父亲好像被人踩中了尾巴一样,觉得出门谁都在笑话他。
“这咸阳城我是没脸待下去了,全家立刻搬走。”不顾其他人的劝阻,一意孤行。
二是提醒她,如果这次咸阳的考核比较成功,大秦未来会在各个郡县逐步实施开来。
吕雉看着赵子瑜在信里写的一句话,“娥姁姐姐,我知道你是一个胸有丘壑的姑娘,我相信生活的挫折不会压垮你,我期待在咸阳看到你发光。”
吕雉看着这句话,眼眶微微湿润,笑骂了句,“还真是对我有信心啊。”
至于第三点,吕雉摸摸了附在书信后面的玉佩。
“娥姁姐姐,如果你父亲逼着你做你不愿意的事情,如果你实在走投无路了,拿着这块玉佩找郡县,他会帮你的。”
最后一点赵子瑜犹豫再三才写上去的。
她记得在历史上,吕雉十六七岁的样子就被她爹嫁给了当时已经三十多的刘邦,本质上就是用姻亲关系给自家找个靠山而已。
至于被联姻的吕雉的感受,没人考虑,或许吕雉也曾拒绝过,反抗过,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刘邦。
赵子瑜给玉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改变吕雉未来的纠结,本来她的存在就是要改变未来的,现在担心会不会蝴蝶掉刘邦的妻子,大汉的皇后,根本不在赵子瑜思考范围呢。
赵子瑜唯一纠结的就是这块玉佩真的有没有自家父亲说的那么神奇,真的能安排一个郡县的郡守。
说道这块玉佩,赵子瑜就想到那时候他们要去平舆,自家父亲担心她路上走丢了找不回来,吃不好睡不好的,人都瘦了一圈。
最后还是嬴政看不下去了,当着大家的面把扶苏训斥了一顿,然后给了赵子瑜一块玉佩。
“小鱼儿别担心,拿着这块玉佩到时候万一走丢了,拿着玉佩去找郡守,他们看到玉佩就会知道怎么做的。”
扶苏倒吸了口气,在推辞和接受之间挣扎了一瞬间,然后立马把玉佩塞进了赵子瑜的怀里,并且嘱咐赵子瑜,“这玉佩好好收着,出了事情有大用的。”
赵子瑜好奇这是什么,但是当时没有人告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