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嬴子瑜当然不可能真的拜师学儒,不说嬴政同不同意,但凡李斯知道嬴子瑜要学儒家,他都能立马放下咸阳的政事,到嬴子瑜面前,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
  所以嬴子瑜没有正面回答叔孙通的问题,只是问到,“按你所言,曾经儒家也是显赫一时的,为何未来就一定会衰退呢?”
  “儒家讲究‘仁’,与大秦如今的行事作风不太相符。”
  因为还没有摸清嬴子瑜的背景,所以叔孙通这话说的比较克制。
  “即便儒家与大秦不太相符,但你又如何坚定认为未来儒家一定会衰败甚至消失?
  在这点上我就和你不一样,我认为不会,而这大秦的学宫就是最好的证明,未来大秦学宫将会开遍大秦,在学宫之中,仍然是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的。”
  叔孙通嗤笑嬴子瑜的想法太过美好和不切实际,“只有少年人才会只看到理想的未来。”
  “为什么这样说?”
  叔孙通挑了挑眉,“你还小,你不会明白君王所喜,必有所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曾经楚王好细腰,所以士人约食束腰;吴王好剑客,吴国国内形成尚武之风。
  而结果呢,一个宫中多饿死,一个百姓百姓多疮瘢。
  如今大秦的君王推崇法家,实行严刑峻法,若是不改,我儒家不过是君王喜好下的牺牲品罢了。”
  叔孙通这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看完全不对。
  “楚王、吴王是个人喜好,而大秦不是。”
  “这是你认为的不一样,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区别。
  大秦推崇法家,官员考核只考法家,长此以往那些学子知道如果想要为官做宰只要学好法家就可以了,渐渐的其他学派还有什么生存空间。
  甚至可以说,我不是单纯在位儒家哀悼,而是为其他学派一起哀悼。”
  嬴子瑜本来想反驳的,但是不巧她想到了前世,那个独尊儒术的时代,这样看来似乎叔孙通的担忧不无道理。
  但想是这么想,嬴子瑜还想为这些人辩驳几句,“天下多的是普通人,他们为自己的未来更好无可厚非。”
  叔孙通说这话当然不是指责这些人,甚至说句实话,他自己都是这类人。
  不是指责普通人,那就是指责皇帝了。
  嬴子瑜简单粗暴的结论卡住了叔孙通,他有些无奈,“倒也不用这样非黑即白。”
  最重要的是,不要给他扣大不敬的帽子。
  嬴子瑜习惯性做不解状,“既然你认为这不是学子的错,也不认为是君王的错,那是谁的错?”
  别告诉她是时代的错。
  叔孙通当然不是这样回答的,“学子无错,君王也没有错,只是我觉得选贤用人的方式还不够完善罢了。”
  简而言之,叔孙通的想法是希望大秦如今在官员考核时,不要非常偏颇于法家,而是雨露均沾。
  为此,叔孙通找到的办法是让更多的儒家之人在大秦的政治舞台上拥有话语权,这样他们就能改变。
  但可惜现实与他想象的相差有些大。
  嬴子瑜毫不惊讶这个结果。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因为儒家所推崇的思想与现在大秦要走的道路背道而驰呢?”
  这点,嬴子瑜已经说倦了,儒家那一套强调家族利益、提倡分封的观点与嬴政追求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目标相违背,不受重用才是常态啊。
  “若是君王只用自己喜爱的思想,与楚王、吴王有何不同?”
  得了,话题又回到了最初。
  嬴子瑜放弃和叔孙通争论这个问题,而是问了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你认为人为什么要学习?”
  虽然叔孙通没懂嬴子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依旧认真回答,“知耻明礼,规矩自身。”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礼义廉耻,知道要用道德规范自己之后又该怎么办?”
  “自然是男有分,女有归,各行其是,选贤与能,实现天下大同。”
  说到问题的关键之处了,嬴子瑜反问,“你觉得这样就能实现天下大同了吗?”
  叔孙通当然知道这样不可以,但不妨碍他拉葛垫背的,“但是只靠法家绝对做不到。”
  “法家做不到,目前的儒家更做不到。”
  看着叔孙通不善的脸色,嬴子瑜继续拱火,“法家或许还有可能,但是儒家,像你说的它已经没机会了。
  毕竟一个学派想要救世最起码要被重用,而儒家好像不太行了。”
  “你!”
  “我只是按照你的说法说下去的!”
  叔孙通刚想要发火,嬴子瑜抢先一步用他的话堵了他的嘴,逼得叔孙通无话可说。
  于是这两个人只能怒目而视,或者说叔孙通单方面对嬴子瑜怒目而视,而嬴子瑜却不急不慢的喝了口桌上的茶。
  项羽看着嬴子瑜这个样子,即便她是太孙也会被打的,更何况还没有表明身份,身为护卫,很自然的抱着武器以一种防御姿态站在嬴子瑜身边。
  叔孙通不是个蠢人,眼前这两个人的关系明显不是普通的兄妹,也不可能是普通的学子。
  思索良久之后还是叔孙通先败下阵来,“你说的没错,若是儒家被那群蠢货拿着对抗君上,一直被大秦抗拒,那儒家才是真的要亡。”
  此刻,叔孙通像是受了打击一样,双手掩面像是在哭泣一样。
  “如果我的老师没有拒绝出仕大秦,而是听调成为大秦的官员,即便是个博士,但在君上身边,或者是太子、太孙身边,潜移默化之下未必不能出一个心向儒家的君王。
  这样的话,儒家的未来就能更轻松了。”
  当然,叔孙通说这话不是想责怪自己的老师,就像他说的,这是一场遗憾。
  而叔孙通能说出这样的话也是有原因的,嬴子瑜能理解。
  第148章
  “如今大秦朝堂上活跃的学派简单可以分为法、墨、农三家。法家的核心人物是李斯,他是大秦的丞相;
  墨家的核心人物是钜子相里野,虽然在朝中官职不显,但他直接交好太子,他的儿子和太孙又是同门,未来前途不会差;
  农家虽然表面上没有核心人物,但是自从李由将杂家粮食研究出来,使得大秦粮食大幅增产,农家内部早就将其视作是领头人了。
  这个李由也不简单,他既是丞相李斯之子,又是皇帝的女婿,因此农家背靠大树好乘凉,日子过得也不错。
  只有我儒家,不说得到重用,因为一些蠢货的原因惹怒了君上,又没个领头人,用打仗来比喻就是还未开展就丧失了一大片领土,这仗必败无疑。
  难啊!”
  嬴子瑜眼神微闪,“先生看起来很了解朝堂之事啊。”
  叔孙通直接承认了嬴子瑜的说法,“身为大秦学宫的学子,未来也是要进入大秦朝堂的,我早了解还是晚了解有什么区别吗?”
  嬴子瑜当然说没有区别,“只是刚才听了先生的话还以为先生不愿意出仕大秦呢。”
  叔孙通像是听到了很好笑的笑话,“我也是个俗人,我也追求一个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我也想做名留青史的人。
  怎么,不像?”
  “既然先生想要出仕,那先生的烦恼都可以迎刃而解啊。”
  叔孙通摇摇头,“孤立无援,独木难支啊。”
  懂了,这就是叔孙通想要在身边聚集同道之人的原因了。
  只不过叔孙通点头又摇头的行为嬴子瑜又不太懂了,果然她最讨厌谜语人了。
  “想要找同道之人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在惋惜我老师一身才华要被埋没,独留我一个人奋力平博啊。”
  这是叔孙通第二次提及他的老师,成功勾起了嬴子瑜的好奇心,“冒昧问一句,你那不愿出仕大秦的老师是何人?”
  这话一出,刚刚还故作伤感的叔孙通也演不下了,下意识指着自己问,“你不知道我老师是谁?
  不应该啊!”
  虽然知道这很可能很伤人,但嬴子瑜还是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说谎话,“我和羽兄长不仅不知道你老师是谁,我们也不知道你是谁。
  而且因为来到这里之后咱们是直接进入正题的,容我提醒一句,先生大概率也不知道我们是谁。”
  看着嬴子瑜不似作假的样子,叔孙通彻底愣住了。
  然后转头看向了一直做着背景板的韩益,他忘记介绍这两个人情有可原,但是不情有可原的是,“之前你没有和二位小友介绍过我?
  就这样你都能把这两位带过来?”
  叔孙通一时不知道该说韩益嘴皮子溜呢,还是说这两人没有警惕心呢。
  韩益被叔孙通问的面露羞愧和尴尬,“当时一直沉浸在终于有人慧眼识珠的喜悦之中,所以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叔孙通都要气笑了,“这么重要的事情你都能忘?”
  他怎么不把自己给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