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顾晓蕾已经整理好了一份笔记,直接拿给了她。
  苏清苒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全部看完了。
  其实这些内容并不难,自打入了申大,她们宿舍一直在超进度学习。
  现在不过是看下同学们的课堂笔记,再巩固一下。
  到今年年底,几人就算是整整读完三年大学了。
  申大出了个不成文的规定,优秀毕业生只要能通过毕业考试,便可以提前毕业。
  社会缺人才、学校缺老师。
  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同学们天赋不同,学习进度又快又慢,没必要要求所有人上满四年才能毕业。
  去年学校就已经有人通过了。
  当时她们三个觉得学外语不是什么速成的事,还想多留在学校多学习学习,便没有报名。
  不过这一次,三个人倒是都想试试看。
  宿舍的柳红霞也有这个打算。
  早点毕业一年,就能早一年参加工作。
  于是,从羊城和宁城回来后,四个人又进入了新一轮高强度的学习当中。
  不过,平时努力归努力,到了周六,三人还是习惯了回去住一晚。
  没办法,家里的库存太多了,不能一直放着浪费。
  期间,林向南还来过一次。
  把之前借顾逍和苏清苒的一千块本钱给还了。
  虽然现在手表还没全部卖完,但是手上已经挣了五六千块的利润。
  林向南满面春光,本想着要给两人一笔利息,但是觉得肯定不会收。
  所以就特地请了四个人一块去吃西餐。
  除了还给顾逍的一千块,他身上还装了一千块,就是怕五个人吃西餐不够。
  哪知道刚提出来,就被几人齐齐出声打断。
  “吃什么西餐?花那冤枉钱?不去!”
  “冰箱里还有好多牛羊肉呢,刚刚才拿出来化冻,准备一会切成薄片,咱们还是继续涮火锅。”
  “那好吧,正好今天降温了,等你们考完试,我再请你们去吃大餐。”
  林向南这边很顺利,郭四海三个人也都打了电话过来。
  说是上次带回去的衣服在宁城已经全部卖光了。
  三人打算年前再跑一趟羊城,再多进点货回来。
  1981年的元旦很快到来。
  一月初,申大不少的学生都参加了优秀毕业生的考试。
  寒假前,成绩就出来了。
  虽说学校鼓励优秀毕业生可以提前毕业,但是对考核还是很严格的。
  不光考试内容范围广、难度大,而且还要考察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表现。
  所以,报名参加的人数多,但是实际能过五关斩六将杀出来的人少之又少。
  苏清苒、顾晓蕾、林小梅、柳红霞四个人全部通过。
  四人在卷面考试中都取得了极高的分数,而且之前在京市和羊城两次活动中都表现得很突出。
  学校认为,四个人完全具备了踏入社会的能力。
  考核结果下来,四个人都还有些懵懵的。
  离开学校的当天,谢胜男和姚明珠一起请大家吃饭,给她们四个人送行。
  “你们四个一走,宿舍以后就剩我们俩了,不知道会有多冷清。”
  “想啥呢,就算年后不调整,最多等到夏天,就会有新生过来陪你们了。”
  “......”
  不管如何调节气氛,离别的时候还是有些伤感的。
  不过这伤感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些提前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们就要开始为前途做选择了。
  第457章 选择创业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是包分配的,申大也不例外。
  早在成绩出来前,学校就已经开始在做准备了。
  对于外语系毕业的学生,公认的最好出路有两条。
  一条是留校任教,从助教开始慢慢干起,第一年就能拿到六十七块的工资。
  三年后考核结束就能担任讲师,到时候工资还会再往上提升一个级别。
  第二条是去涉外部门担任翻译,比如进出口外贸公司、涉外酒店等等,工资和留校也差不多。
  另外,现在的沪城已经陆续有一些外资公司开始入场,虽然不能直接分配过去,但是也可以过去应聘。
  在外资公司上班是没有前面两条路稳定,但是外企白领在时下也是很风光的。
  四个人曾在一起商量过对未来的打算。
  柳红霞想要选择第一条路。
  她在沪城没有房子,也没有足够的钱去租房。
  留校任教不但工资高,还很稳定,而且还能提供教职工宿舍,以后说不定还有资格可以分房。
  顾晓蕾和林小梅有些摇摆不定,还没有完全想好。
  外面的世界诱惑力太大了,两人都不太想继续留在学校,都想出去闯一闯再说。
  于是便都问起苏清苒的打算。
  苏清苒心里大致已经想好了。
  她自认自己不是干老师的那块料,而且学校的限制很多,以后想做生意也很难,到最后免不了辞职下海。
  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进去,也省得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
  去涉外部门也是一样的问题,一旦有了工作单位,很多事就失去了自由。
  外企白领是风光,但说白了也是给外国人打工。
  与其给别人打工,挣那点工资,还不如给自己干。
  只不过,现在的工厂都是国营的,私人企业也还不被允许。
  想创业,只能从个体户开始干起。
  只要不超过7个人,营业的内容和形式还是很自由的。
  “晓蕾,小梅,我想开一家翻译工作室。”
  “翻译工作室?”
  八十年代,是翻译的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后,大批外资和外资企业入驻国内,大量的外籍书籍也被允许引进。
  国内的外贸出口生意也正在蓬勃发展。
  国内翻译人才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光是从前两次的出差就能看的出来。
  如果不是缺人,又怎么可能会从高校调她们这些学生去参加那么重要的翻译任务。
  虽说那些重要的技术和商业资料,肯定是由官方外事部门负责,不可能交由私人个体户来承接。
  但是光是剩下的那些,就足够她们忙活的了。
  万事开头难,虽然一开始很难接到活,但是她们现在一不愁没地方住,二不愁饿死。
  压力倒是也没有那么大。
  听完苏清苒的规划,顾晓蕾和林小梅都动心了。
  “嫂子\/表姐,开工作室一个人也不可能忙得过来,不如我们两个跟你一起干?”
  苏清苒也想拉两人入伙,不过有些事还是要提前和她们说清楚。
  “现在这年头干个体户可能要被外人瞧不起,我们一开始也许也赚不到钱,你们确定想好了吗?”
  “想好了,如果一开始真的赚不到钱,我们就学郭四海他们几个去外面摆摊卖衣服,反正饿不死。”
  “不可能一点活接不到,我听同学们说,现在外面高中外语补习可火热了,不少家长偷偷请大学生去补课,报酬都是按小时来的。”
  三人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既然饿不死就行,那就干吧。
  苏清苒顶着巨大的压力和家里人说了,毕竟是她挑的头,她也要为晓蕾和小梅负责。
  三个家庭对翻译工作室都很陌生。
  但是听说三个人都想试试,都同意让她们去试试。
  要是真的干不赢,再重新找工作就是,就算没有分配,大家也相信以三个人的能力,肯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顾逍对三人这一决定也很支持。
  创业前期艰难,便把小洋楼一楼房间和书房收拾出来,给三人当作办公地点。
  还亲自跑关系帮着三人申请了个体户营业执照。
  有了营业执照,三个人的底气就足了。
  私人补课这些简单的活先干着,再一边去跑那些外资企业,看看能不能先接一点活。
  外资企业虽然急需在国内找翻译人员,但是对于个体户的工作室,一开始还是抱着迟疑态度的。
  王萍老师一开始也不看好三人要干个体户的行为,但是见三人是铁了心,不撞南墙不回头,也开始慢慢动摇了。
  帮着接了一些简单的书籍和资料翻译的活,让三人勉强维持住了工作室的基本开支。
  紧接着,三人干个体翻译工作室的消息在之前那些工厂间也传开了。
  马厂长、肖厂长、孙厂长都把自己工厂出口时需要翻译的工作交给了三个人。
  不过,需要翻译的工作内容并不多。
  沪城四厂这边要好些,随着沪城外贸出口的增多,进出口公司的翻译人员也不够用,江厂长直接把自己厂里翻译的活全部派给了她们。
  三个人整整干了一年,虽然没挣到什么大钱,但是好歹也勉强支撑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