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有斗志是好事,但也不能飘成这样。”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跨太大容易扯着蛋。
“从头开始很难的,您总得让我有点精神寄托。”荀晔晃晃脑袋,仰起脸笑的很是灿烂,“义父,来说说你刚从军时的感觉呗,孩儿参考参考。”
“刚从军时的感觉?没啥感觉。”李世民仔细回想当年,想来想去也想不起来太多,只能挑着捡着说道,“那会儿天下乱七八糟,手里没兵心里不踏实。”
要说他的起家之路那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带兵打仗需要脑子但同时也是力气活儿,文武哪边有短板都不行。
不过也不用太紧张,经验都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跌倒了能爬起来就不是什么大事儿。
荀晔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既然说到从军了那就多说几句,也好让他知道真实的当兵是什么感觉。
让他扛大旗当老大有点难,但是他可以手动降低难度。
当老大难,他不当老大不就行了?
如此机智,不愧是他。
李二陛下说着说着忽然意识到什么,睁大眼睛问道,“你想去投谁?”
“就近原则,河边的张辽就很不错。”荀晔大手一挥开始列战绩,“张辽张文远,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白狼山之战阵斩蹋顿大破乌桓,合肥之战八百战十万威震江东,这战斗力绝对是金字塔尖尖那一撮儿里面的,跟他不亏。”
李世民啧了一声,“然后呢?等吕布兵败被杀再跟着他一起去投曹操?那你还不如直接跟着你荀彧叔。”
“义父,您这就是当皇帝太多年想法都僵化了。现在离吕布兵败还有那么久,万一人家没败呢?”荀晔一本正经的反驳,“您想想五胡乱华是先从哪儿乱的,再想想吕布张辽都是哪儿人。实在不行的话,您想想您自个儿呢。”
五胡最先建国的是并州南匈奴,吕布张辽都是并州人,义父们说他们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五胡乱华生灵涂炭,左右已经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不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吕布那么高的武力值不能浪费,他们先打蛮夷!
李世民顿了一下,“知道的还挺多。”
小憨憨觉得他的名声需要拯救,“义父,我只是不知道中平六年是哪一年,不是对历史一窍不通。”
就是专家也不能对史上所有年号都脱口而出,他这些年又完全没有想过会身处汉末,第一次见面时显得傻不意味着他真傻,义父明鉴!
“好好好,你不傻。”李二陛下止住小憨憨的叫屈,对他投奔张辽的主意不置可否,只是问道,“此时的并州和隋末的并州大不相同,你知道现在的并州有多乱吗?”
“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汉末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特别低。吕布都没想过回老家发展,估计那儿已经成了羌胡的天堂。”荀晔换个姿势,眨巴着眼睛请李二陛下开堂授课,“义父,您读书多,并州现在具体什么情况?”
可惜不能暴露守护阿飘的存在,不然直接拿个小本本做笔记再方便不过。
没关系,他记性好,听一遍也能复述下来。
李世民:……
“你这主意虽偏,仔细想想也不是不行。”李二陛下本身就是太原起家,很清楚如何利用山西的表里山河,“吕布不回并州是因为他兵败时并州铁骑已经所剩无几,现在这个节点并州军主力还没有损失太多,他们放弃中原调头回并州的话未必不能打羌胡个措手不及。”
都说三国争霸谁家吃亏了不顺心都转身打附近的番邦蛮夷出气,但是并州是个例外。
东汉时朝廷无力掌控内附羌胡匈奴鲜卑各部,郡地失于羌胡,边境汉人百姓不断内徙,到灵帝在位为止能控制的地盘甚至不足版图的三分之一。
袁绍称霸北方时号称掌控冀、幽、青、并四州,并派他的侄子高干担任并州刺史,但是高干能控制的只有并州东南的上党、太原等两三个郡。
到建安年间,朝廷甚至连表面的遮羞布也不要了,直接官宣将控制不住的地方省并,并州由此并入冀州。
虽说后来曹魏复置并州,但是那时的版图和东汉初年已经没法比。
荀晔听的唏嘘不已,整个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啊,“难怪五胡乱华从并州开始,人家有从东汉开始积攒的老底,瞅准机会肯定要南下。”
李二陛下瞥了他一眼,继续说道,“并州很乱,而且吕布并不是一个谋略出众的人,你确定能把他劝回老家?”
谋略不行还不听劝,闭着眼选也不能选这样的老大。
而且打天下最重要的是人,并州九郡加起来都没有中原一个郡多,先天条件就比中原差了许多。
如今的并州有一小半在南匈奴手上,吕布的老家五原郡是鲜卑的地盘,八百里太行山中藏匿的山贼就更多了,黑山贼、白波贼各种贼,每一伙都是“聚啸数万”。
他承认吕布很能打,但是猛虎难敌群狼,吕布的性子连胡人都不一定斗得过,更不用说那边拥兵自重的汉人。
首先成大事者得先沉得住气这一条他就不行。
退一万步讲,就算吕布真的能在并州站稳脚跟,臭小子还能一辈子给那大傻子当小弟不成?
荀晔眼神略显飘忽,“那时候啊,那时候就该换我赵爹出场了。”
李世民:……
噗~
第7章 惟晔晔明光
李二陛下大笑着结束一对一教学,虽然小憨憨劝吕布回老家并州的计划疏漏百出,但是他现在着急回去和赵大分享快乐,下次过来再好好分析“找个老大当小弟”和“给吕布当小弟”的区别。
这年头从军很容易,他们家小憨憨和他一样天生神力,这体格去投靠谁都能不会被拒绝。
但是容易也有个前提,臭小子要从军得先得到亲爹的准许。
“你先去试探一下你父亲的态度,看看他对各方势力的看法再做决定。”李世民最后叮嘱几句,“小子,记住,不管别人有什么意见,最终做决定的只有你自己。”
荀悦荀彧这些长辈的话要认真听,他和其他三位皇帝的话也要认真听,不过他们的话得有选择的听。
每个小世界的情况都不一样,就算大趋势雷同,细节方面的差异也不能忽视。
后世有无数本汉末三国题材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三家归晋,可以说那么多作品都一模一样吗?
他们都没亲身经历过这个时代,但是分析情况时下意识会有偏向。史书上写的不可尽信,所以他们的分析也不能尽信,万一他们按照《三国志》来分析,结果现实却是《三国演义》或者《三分事略》或者《大魏枭雄志》呢?
聪明的脑袋瓜是个好东西,有就得用上,别在那儿杵着当摆设。
李二陛下说完之后不等小憨憨有反应便消失不见,留下“杵着聪明脑袋瓜当摆设”的小憨憨对着空气无能狂怒。
他好不容易想了个降低游戏难度的办法,这就又给他拉回去了?
再强调一遍,不是所有人都是唐太宗!
大佬的世界都是这样吗?怎么那么难沟通?
寒冬腊月的风噼里啪啦砸在脸上,小倒霉蛋感觉他的身心和大汉的江山一样千疮百孔。
好吧,不是大佬难沟通,是他天真的对现实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没关系,干爹靠不住还有亲爹,不管义父们认知中的三国是低武三国高武三国还是神话三国,他和亲爹的世界观都绝对相同。
勇敢牛牛!不怕困难!加油你可以!
这边正捏着拳头给自己鼓气,远处忽然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阿牞侄儿,你父亲喊你回家吃饭。”
郭嘉斜倚在门口的老树上,拖长的尾音自带慵懒。
怎么看怎么不正经。
“来了来了。”荀晔应了一声,用力揉揉脸平复心情,然后才大步往回走,走到郭嘉面前还煞有其事的拱手道谢,“有劳奉孝兄。”
郭嘉听到这个称呼遗憾不已,但还是不死心的试探道,“我与你父同辈相交,你应唤我叔父。”
荀晔在村口已经被哄着喊了好几声“叔父”,这会儿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留,直接照搬郭某人的原话回怼,“那是你们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我只知道我们俩没差几岁。”
俩人一边拌嘴一边往回走,等他们洗完手落座时饭菜已经准备妥当。
避难时节不适合设宴迎接,山里也没那么大的地方给他们折腾,再加上郭嘉不算外人,今天的晚饭就只是比平时丰盛了些。
荀晔和亲爹还有几位叔父一一打过招呼,然后眼睛亮晶晶的期待今天的饭菜。
以前在乡下隐居的时候饭菜都是他和他爹自己做,父子俩的手艺都只能说是能吃。现在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做饭这种事情自然要还给专业人士。
美人爹只是不爱住在人多的地方,不是没苦硬吃。
事实证明,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专业人士来。
“从头开始很难的,您总得让我有点精神寄托。”荀晔晃晃脑袋,仰起脸笑的很是灿烂,“义父,来说说你刚从军时的感觉呗,孩儿参考参考。”
“刚从军时的感觉?没啥感觉。”李世民仔细回想当年,想来想去也想不起来太多,只能挑着捡着说道,“那会儿天下乱七八糟,手里没兵心里不踏实。”
要说他的起家之路那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带兵打仗需要脑子但同时也是力气活儿,文武哪边有短板都不行。
不过也不用太紧张,经验都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跌倒了能爬起来就不是什么大事儿。
荀晔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既然说到从军了那就多说几句,也好让他知道真实的当兵是什么感觉。
让他扛大旗当老大有点难,但是他可以手动降低难度。
当老大难,他不当老大不就行了?
如此机智,不愧是他。
李二陛下说着说着忽然意识到什么,睁大眼睛问道,“你想去投谁?”
“就近原则,河边的张辽就很不错。”荀晔大手一挥开始列战绩,“张辽张文远,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白狼山之战阵斩蹋顿大破乌桓,合肥之战八百战十万威震江东,这战斗力绝对是金字塔尖尖那一撮儿里面的,跟他不亏。”
李世民啧了一声,“然后呢?等吕布兵败被杀再跟着他一起去投曹操?那你还不如直接跟着你荀彧叔。”
“义父,您这就是当皇帝太多年想法都僵化了。现在离吕布兵败还有那么久,万一人家没败呢?”荀晔一本正经的反驳,“您想想五胡乱华是先从哪儿乱的,再想想吕布张辽都是哪儿人。实在不行的话,您想想您自个儿呢。”
五胡最先建国的是并州南匈奴,吕布张辽都是并州人,义父们说他们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五胡乱华生灵涂炭,左右已经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不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吕布那么高的武力值不能浪费,他们先打蛮夷!
李世民顿了一下,“知道的还挺多。”
小憨憨觉得他的名声需要拯救,“义父,我只是不知道中平六年是哪一年,不是对历史一窍不通。”
就是专家也不能对史上所有年号都脱口而出,他这些年又完全没有想过会身处汉末,第一次见面时显得傻不意味着他真傻,义父明鉴!
“好好好,你不傻。”李二陛下止住小憨憨的叫屈,对他投奔张辽的主意不置可否,只是问道,“此时的并州和隋末的并州大不相同,你知道现在的并州有多乱吗?”
“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汉末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特别低。吕布都没想过回老家发展,估计那儿已经成了羌胡的天堂。”荀晔换个姿势,眨巴着眼睛请李二陛下开堂授课,“义父,您读书多,并州现在具体什么情况?”
可惜不能暴露守护阿飘的存在,不然直接拿个小本本做笔记再方便不过。
没关系,他记性好,听一遍也能复述下来。
李世民:……
“你这主意虽偏,仔细想想也不是不行。”李二陛下本身就是太原起家,很清楚如何利用山西的表里山河,“吕布不回并州是因为他兵败时并州铁骑已经所剩无几,现在这个节点并州军主力还没有损失太多,他们放弃中原调头回并州的话未必不能打羌胡个措手不及。”
都说三国争霸谁家吃亏了不顺心都转身打附近的番邦蛮夷出气,但是并州是个例外。
东汉时朝廷无力掌控内附羌胡匈奴鲜卑各部,郡地失于羌胡,边境汉人百姓不断内徙,到灵帝在位为止能控制的地盘甚至不足版图的三分之一。
袁绍称霸北方时号称掌控冀、幽、青、并四州,并派他的侄子高干担任并州刺史,但是高干能控制的只有并州东南的上党、太原等两三个郡。
到建安年间,朝廷甚至连表面的遮羞布也不要了,直接官宣将控制不住的地方省并,并州由此并入冀州。
虽说后来曹魏复置并州,但是那时的版图和东汉初年已经没法比。
荀晔听的唏嘘不已,整个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啊,“难怪五胡乱华从并州开始,人家有从东汉开始积攒的老底,瞅准机会肯定要南下。”
李二陛下瞥了他一眼,继续说道,“并州很乱,而且吕布并不是一个谋略出众的人,你确定能把他劝回老家?”
谋略不行还不听劝,闭着眼选也不能选这样的老大。
而且打天下最重要的是人,并州九郡加起来都没有中原一个郡多,先天条件就比中原差了许多。
如今的并州有一小半在南匈奴手上,吕布的老家五原郡是鲜卑的地盘,八百里太行山中藏匿的山贼就更多了,黑山贼、白波贼各种贼,每一伙都是“聚啸数万”。
他承认吕布很能打,但是猛虎难敌群狼,吕布的性子连胡人都不一定斗得过,更不用说那边拥兵自重的汉人。
首先成大事者得先沉得住气这一条他就不行。
退一万步讲,就算吕布真的能在并州站稳脚跟,臭小子还能一辈子给那大傻子当小弟不成?
荀晔眼神略显飘忽,“那时候啊,那时候就该换我赵爹出场了。”
李世民:……
噗~
第7章 惟晔晔明光
李二陛下大笑着结束一对一教学,虽然小憨憨劝吕布回老家并州的计划疏漏百出,但是他现在着急回去和赵大分享快乐,下次过来再好好分析“找个老大当小弟”和“给吕布当小弟”的区别。
这年头从军很容易,他们家小憨憨和他一样天生神力,这体格去投靠谁都能不会被拒绝。
但是容易也有个前提,臭小子要从军得先得到亲爹的准许。
“你先去试探一下你父亲的态度,看看他对各方势力的看法再做决定。”李世民最后叮嘱几句,“小子,记住,不管别人有什么意见,最终做决定的只有你自己。”
荀悦荀彧这些长辈的话要认真听,他和其他三位皇帝的话也要认真听,不过他们的话得有选择的听。
每个小世界的情况都不一样,就算大趋势雷同,细节方面的差异也不能忽视。
后世有无数本汉末三国题材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三家归晋,可以说那么多作品都一模一样吗?
他们都没亲身经历过这个时代,但是分析情况时下意识会有偏向。史书上写的不可尽信,所以他们的分析也不能尽信,万一他们按照《三国志》来分析,结果现实却是《三国演义》或者《三分事略》或者《大魏枭雄志》呢?
聪明的脑袋瓜是个好东西,有就得用上,别在那儿杵着当摆设。
李二陛下说完之后不等小憨憨有反应便消失不见,留下“杵着聪明脑袋瓜当摆设”的小憨憨对着空气无能狂怒。
他好不容易想了个降低游戏难度的办法,这就又给他拉回去了?
再强调一遍,不是所有人都是唐太宗!
大佬的世界都是这样吗?怎么那么难沟通?
寒冬腊月的风噼里啪啦砸在脸上,小倒霉蛋感觉他的身心和大汉的江山一样千疮百孔。
好吧,不是大佬难沟通,是他天真的对现实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没关系,干爹靠不住还有亲爹,不管义父们认知中的三国是低武三国高武三国还是神话三国,他和亲爹的世界观都绝对相同。
勇敢牛牛!不怕困难!加油你可以!
这边正捏着拳头给自己鼓气,远处忽然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阿牞侄儿,你父亲喊你回家吃饭。”
郭嘉斜倚在门口的老树上,拖长的尾音自带慵懒。
怎么看怎么不正经。
“来了来了。”荀晔应了一声,用力揉揉脸平复心情,然后才大步往回走,走到郭嘉面前还煞有其事的拱手道谢,“有劳奉孝兄。”
郭嘉听到这个称呼遗憾不已,但还是不死心的试探道,“我与你父同辈相交,你应唤我叔父。”
荀晔在村口已经被哄着喊了好几声“叔父”,这会儿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留,直接照搬郭某人的原话回怼,“那是你们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我只知道我们俩没差几岁。”
俩人一边拌嘴一边往回走,等他们洗完手落座时饭菜已经准备妥当。
避难时节不适合设宴迎接,山里也没那么大的地方给他们折腾,再加上郭嘉不算外人,今天的晚饭就只是比平时丰盛了些。
荀晔和亲爹还有几位叔父一一打过招呼,然后眼睛亮晶晶的期待今天的饭菜。
以前在乡下隐居的时候饭菜都是他和他爹自己做,父子俩的手艺都只能说是能吃。现在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做饭这种事情自然要还给专业人士。
美人爹只是不爱住在人多的地方,不是没苦硬吃。
事实证明,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专业人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