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荀晔很擅长和人打交道,张辽和郭嘉年龄相仿也没比他大几岁,年轻人之间的友谊不需要铺垫,短短一会儿俩人就从生疏的“张将军”“小郎君”变成了“文远兄”“明光贤弟”。
可惜帐中实在简陋,不然他们俩能当场来一出青梅煮酒论英雄。
张辽刚到密县安营扎寨,上头只让他在这儿安顿没提粮草怎么供应,手底下一千多张嘴要吃饭,他这几天一直在发愁怎么找京城要粮。
不管以前是谁的手下,现在他都归董相国管,就算驻扎在密县也必须由京城负责。
他又不是讨伐那什么的义军,没道理让他散尽家财供应军队。就算他现在要改换门庭讨伐那什么,他也没家财可散。
荀晔听的直摇头,他知道张辽处境不好,但是没想到能差成这样。
董卓也是,怎么连麾下将士的衣食都无法保证?还是说只有凉州来的亲信是他的兵,其他兵马爱咋咋?
真要这样的话,那同样并州出身的吕布估计也是表面光鲜,实际处境不会比张辽好多少。
……好事儿啊!
二人相谈甚欢,说到兴处还出去较量了几招。
张辽自幼经历战乱,十五六岁便在雁门郡和胡人干仗,一身本事不是闹着玩的。
他以为世家出身的小郎君只会板板正正的君子六艺,交上手却着实让他吃了一惊。
若非现在无甚实权,他高低得给口才好身手好眼光更好的贤弟整个官儿当当。
伍长什长配不上他兄弟,要当就当将军。
可惜他只是个协助主官处理军务的从事,连称一声将军都名不正言不顺,别的就更不用说了。
日头偏西,荀晔起身告辞,他今天出门只带了过所没带行李,天黑之前得回到山里。
张辽大手一挥,“我送贤弟回去。”
他不是要凑上去依附荀氏,而是这儿好歹是个军营有几匹能用的马,骑马比两条腿走回去更方便。
再说了,荀家的小郎君在他军中,荀氏会眼睁睁看着家中小辈蹉跎时日虚度光阴?
人倒霉的时候喝口水都能塞牙缝,但是时运来了也是挡都挡不住,世上还有比他运气更好的人吗?没有!
天边晚霞万丈,官道上骏马飞驰,眨眼间便从河边军营到山脚下。
荀晔告别背影都带着兴奋的张辽,拍拍脑袋感觉出门时的自己有点傻。军营有马家里也有马,今天出门又不是进山打猎,下山就是官道,他怎么没想起来要骑马?
山间茅草屋,荀彧已经定下再次启程的时间。
如他所料,乡人大多不愿离颍川太远,一同去冀州的不足来时的三分之一。
意外的是,随他们家大兄来而来的村民无一例外都选择再次跟随。
荀晔回去立刻把闲着的爹和叔父们聚到一起,先把下午在帐中的情况复述一遍,然后一本正经的分析道,“张辽军中缺粮,并不介意有人能施以援手。或者说,他非常需要有人施以援手。”
不是他们上赶着,相反,现在是张辽更加迫切。
这波属于是双向奔赴,阿爹和叔父们可以放心了。
“信件已经给你叔祖送去,若无意外三日之内便能看到调令。”荀彧拍拍已经和他差不多高的侄儿,轻叹一声,“怕吗?”
“不怕。”荀晔错开目光,他最受不了这种氛围,再说下去肯定又舍不得,“叔父,阿父说要出门历练就算长大了,昨夜深思良久才为我定下‘明光’二字为字,以后不能再喊乳名了。”
荀彧哑然失笑,“好,明光。”
氛围破坏掉再想酝酿回来也难,荀悦知道傻小子转移话题是怕大庭广众之下掉金豆豆,但是掉金豆豆该说的也得说,“原本不想在过年时折腾,但各路义军陆续抵达陈留酸枣县,等阿牞进京我们便启程离开鸡洛山。”
酸枣县在密县东北不远,县城小小的并不起眼,如今却聚集了十余万兵马。
旌旗绵延数里,百姓胆战心惊望之生畏,实在不能再拖延。
荀晔揉揉脸,问道,“所有人都走吗?”
荀悦叹气,“并不。冀州太远,许多同乡眷恋故土不愿远迁。”
说也说了劝也劝了,但是乡人还是心怀侥幸觉得天下那么大乱军不会打到他们家。
早年黄巾乱起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觉得,结果呢,颍川全郡死伤惨重,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合军才堪堪将乱军平定下来。
要知道有张角三兄弟坐镇的黄巾大本营冀州也只派去了北中郎将卢植一路人马,颍川一郡非但调动了两位中郎将,甚至两军合剿还屡次落入下风,可见战事有多惨烈。
如今各路义军都开始行动,谁敢保证那些兵马全都不扰民?
荀晔皱起眉头,“这时候回颍川路上指不定能遇到多少支军队,不行不行,我去劝劝。”
从来都是跑毒没见过主动往毒圈钻的,这时候回颍川和送死没啥区别,故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运气上。还有鸡洛山附近的村寨,能劝走一个是一个。
荀悦朝旁边的弟弟们眨眨眼睛,“乡人那里有阿牞在不用担心,现在要劝的只剩下奉孝一个了。”
荀彧扬起唇角眉眼弯弯,“奉孝那里也无妨,回头将他与志才一同接至冀州。”
郭嘉尚不知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他这会儿正在观摩小傻蛋干活。
仲豫兄沉静寡言,这是把话都让给儿子说了吗?
厉害啊!
月落日升,山里迁居避祸的准备工作进行的紧张有序。
三百里外的洛阳城中,董卓董相国瞪着舆图上的小小酸枣杀意迸现。
香炉中青烟袅袅散开,书案上的竹简乱成一团,还有不少散落在地上,很明显董相国刚发过火。
就在这时,门房匆忙跑来通报,说是荀司空求见。
廊檐下,高大健壮的无双武将朝里瞥了一眼,然后面无表情的打了个哈欠。
又是噼里啪啦的一天,无趣。
第11章 叔祖听我说
日头惨白,凉风透骨,只有靠近火炉才能感受到些许暖意。
门房来去匆匆,不多时,儒士打扮的司空荀爽便自院外而来。
董卓进京后选用天下名士和朝中众臣分庭抗礼,奈何他久居西凉,想在朝中立威实在不易,即便提拔了不少士人也压不住朝中那些反对他的声音。
早先他还想和那些不给他面子的家伙打好关系,就算那些人不接受他的好意弃官出逃还骂他,他也不计前嫌让他们担任地方太守以示和解。
结果呢,忘恩负义的狗东西们竟然联合起来讨伐他。
董相国满肚子火气,对着亲自提拔上来的名士也没什么好脸色,“司空亲至府上有何贵干?”
好在荀爽好脾气不在乎他的态度,面子上过得去得了,在乎太多那是自讨苦吃,“回禀相国,近日大军回京,营房选址需得相国过目。”
——司空掌水土事,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优劣而行赏罚。
董相国给官给的大方,水土之事极其宽泛,只建造营寨一个理由便能让他自然而然切入所有军务话题。
太平盛世的司空令人艳羡,现在这年景就算了,尤其他还是“依附权臣”才有的今日风光,出门不被讥讽已经很不错了,别的根本不敢想。
董相国身边有足够多的谋士幕僚,被强征至京城的官员只是他分权的工具,即便位至司空也不例外。
话虽如此,该“分忧”还是得“分忧”。
前不久黄巾余党白波贼攻破河东郡,董卓派女婿牛辅前去讨伐,不料打了两个月非但没能平乱反而被白波贼打的节节败退不得不回京。
讨贼失利的大军要安置,早先派去各地募兵的将领也要安置。
何大将军和丁执金吾的部下都归于董相国,如今军中萎靡松散,相国大人还是得在收拢人心上下功夫。
董卓神色稍缓,“有劳司空费心。”
不枉他抵达京城后携兵刃进殿要求为党人平反,就算大部分所谓名士都忘恩负义徒有虚名,终究还是会有几个能为他所用。
话说何进那狗东西到底派了多少人出去募兵?杀几个宦官而已至于这么大费周章?
董相国看着手里的原属于何进的将领清单,要不是何进已经死了他甚至想撬开那家伙的脑壳看看里面装的都是什么。
屠户出身就是没脑子,难怪诛个宦官都能被宦官反杀,招个兵都招不明白能成事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原属大将军府的兵马已经被他打散,丁原死后并州军也被拆分,如今京城的兵力乃是他一家独大。
他麾下有能征善战的西凉铁骑,讨逆平乱时不放心调用那些原本属于别人的兵马,也看不上刚招募来的新兵蛋子,不过一直晾着也不是办法,既然已经归了他董仲颖便不能再给他们惦记旧主的机会。
可惜帐中实在简陋,不然他们俩能当场来一出青梅煮酒论英雄。
张辽刚到密县安营扎寨,上头只让他在这儿安顿没提粮草怎么供应,手底下一千多张嘴要吃饭,他这几天一直在发愁怎么找京城要粮。
不管以前是谁的手下,现在他都归董相国管,就算驻扎在密县也必须由京城负责。
他又不是讨伐那什么的义军,没道理让他散尽家财供应军队。就算他现在要改换门庭讨伐那什么,他也没家财可散。
荀晔听的直摇头,他知道张辽处境不好,但是没想到能差成这样。
董卓也是,怎么连麾下将士的衣食都无法保证?还是说只有凉州来的亲信是他的兵,其他兵马爱咋咋?
真要这样的话,那同样并州出身的吕布估计也是表面光鲜,实际处境不会比张辽好多少。
……好事儿啊!
二人相谈甚欢,说到兴处还出去较量了几招。
张辽自幼经历战乱,十五六岁便在雁门郡和胡人干仗,一身本事不是闹着玩的。
他以为世家出身的小郎君只会板板正正的君子六艺,交上手却着实让他吃了一惊。
若非现在无甚实权,他高低得给口才好身手好眼光更好的贤弟整个官儿当当。
伍长什长配不上他兄弟,要当就当将军。
可惜他只是个协助主官处理军务的从事,连称一声将军都名不正言不顺,别的就更不用说了。
日头偏西,荀晔起身告辞,他今天出门只带了过所没带行李,天黑之前得回到山里。
张辽大手一挥,“我送贤弟回去。”
他不是要凑上去依附荀氏,而是这儿好歹是个军营有几匹能用的马,骑马比两条腿走回去更方便。
再说了,荀家的小郎君在他军中,荀氏会眼睁睁看着家中小辈蹉跎时日虚度光阴?
人倒霉的时候喝口水都能塞牙缝,但是时运来了也是挡都挡不住,世上还有比他运气更好的人吗?没有!
天边晚霞万丈,官道上骏马飞驰,眨眼间便从河边军营到山脚下。
荀晔告别背影都带着兴奋的张辽,拍拍脑袋感觉出门时的自己有点傻。军营有马家里也有马,今天出门又不是进山打猎,下山就是官道,他怎么没想起来要骑马?
山间茅草屋,荀彧已经定下再次启程的时间。
如他所料,乡人大多不愿离颍川太远,一同去冀州的不足来时的三分之一。
意外的是,随他们家大兄来而来的村民无一例外都选择再次跟随。
荀晔回去立刻把闲着的爹和叔父们聚到一起,先把下午在帐中的情况复述一遍,然后一本正经的分析道,“张辽军中缺粮,并不介意有人能施以援手。或者说,他非常需要有人施以援手。”
不是他们上赶着,相反,现在是张辽更加迫切。
这波属于是双向奔赴,阿爹和叔父们可以放心了。
“信件已经给你叔祖送去,若无意外三日之内便能看到调令。”荀彧拍拍已经和他差不多高的侄儿,轻叹一声,“怕吗?”
“不怕。”荀晔错开目光,他最受不了这种氛围,再说下去肯定又舍不得,“叔父,阿父说要出门历练就算长大了,昨夜深思良久才为我定下‘明光’二字为字,以后不能再喊乳名了。”
荀彧哑然失笑,“好,明光。”
氛围破坏掉再想酝酿回来也难,荀悦知道傻小子转移话题是怕大庭广众之下掉金豆豆,但是掉金豆豆该说的也得说,“原本不想在过年时折腾,但各路义军陆续抵达陈留酸枣县,等阿牞进京我们便启程离开鸡洛山。”
酸枣县在密县东北不远,县城小小的并不起眼,如今却聚集了十余万兵马。
旌旗绵延数里,百姓胆战心惊望之生畏,实在不能再拖延。
荀晔揉揉脸,问道,“所有人都走吗?”
荀悦叹气,“并不。冀州太远,许多同乡眷恋故土不愿远迁。”
说也说了劝也劝了,但是乡人还是心怀侥幸觉得天下那么大乱军不会打到他们家。
早年黄巾乱起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觉得,结果呢,颍川全郡死伤惨重,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合军才堪堪将乱军平定下来。
要知道有张角三兄弟坐镇的黄巾大本营冀州也只派去了北中郎将卢植一路人马,颍川一郡非但调动了两位中郎将,甚至两军合剿还屡次落入下风,可见战事有多惨烈。
如今各路义军都开始行动,谁敢保证那些兵马全都不扰民?
荀晔皱起眉头,“这时候回颍川路上指不定能遇到多少支军队,不行不行,我去劝劝。”
从来都是跑毒没见过主动往毒圈钻的,这时候回颍川和送死没啥区别,故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运气上。还有鸡洛山附近的村寨,能劝走一个是一个。
荀悦朝旁边的弟弟们眨眨眼睛,“乡人那里有阿牞在不用担心,现在要劝的只剩下奉孝一个了。”
荀彧扬起唇角眉眼弯弯,“奉孝那里也无妨,回头将他与志才一同接至冀州。”
郭嘉尚不知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他这会儿正在观摩小傻蛋干活。
仲豫兄沉静寡言,这是把话都让给儿子说了吗?
厉害啊!
月落日升,山里迁居避祸的准备工作进行的紧张有序。
三百里外的洛阳城中,董卓董相国瞪着舆图上的小小酸枣杀意迸现。
香炉中青烟袅袅散开,书案上的竹简乱成一团,还有不少散落在地上,很明显董相国刚发过火。
就在这时,门房匆忙跑来通报,说是荀司空求见。
廊檐下,高大健壮的无双武将朝里瞥了一眼,然后面无表情的打了个哈欠。
又是噼里啪啦的一天,无趣。
第11章 叔祖听我说
日头惨白,凉风透骨,只有靠近火炉才能感受到些许暖意。
门房来去匆匆,不多时,儒士打扮的司空荀爽便自院外而来。
董卓进京后选用天下名士和朝中众臣分庭抗礼,奈何他久居西凉,想在朝中立威实在不易,即便提拔了不少士人也压不住朝中那些反对他的声音。
早先他还想和那些不给他面子的家伙打好关系,就算那些人不接受他的好意弃官出逃还骂他,他也不计前嫌让他们担任地方太守以示和解。
结果呢,忘恩负义的狗东西们竟然联合起来讨伐他。
董相国满肚子火气,对着亲自提拔上来的名士也没什么好脸色,“司空亲至府上有何贵干?”
好在荀爽好脾气不在乎他的态度,面子上过得去得了,在乎太多那是自讨苦吃,“回禀相国,近日大军回京,营房选址需得相国过目。”
——司空掌水土事,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优劣而行赏罚。
董相国给官给的大方,水土之事极其宽泛,只建造营寨一个理由便能让他自然而然切入所有军务话题。
太平盛世的司空令人艳羡,现在这年景就算了,尤其他还是“依附权臣”才有的今日风光,出门不被讥讽已经很不错了,别的根本不敢想。
董相国身边有足够多的谋士幕僚,被强征至京城的官员只是他分权的工具,即便位至司空也不例外。
话虽如此,该“分忧”还是得“分忧”。
前不久黄巾余党白波贼攻破河东郡,董卓派女婿牛辅前去讨伐,不料打了两个月非但没能平乱反而被白波贼打的节节败退不得不回京。
讨贼失利的大军要安置,早先派去各地募兵的将领也要安置。
何大将军和丁执金吾的部下都归于董相国,如今军中萎靡松散,相国大人还是得在收拢人心上下功夫。
董卓神色稍缓,“有劳司空费心。”
不枉他抵达京城后携兵刃进殿要求为党人平反,就算大部分所谓名士都忘恩负义徒有虚名,终究还是会有几个能为他所用。
话说何进那狗东西到底派了多少人出去募兵?杀几个宦官而已至于这么大费周章?
董相国看着手里的原属于何进的将领清单,要不是何进已经死了他甚至想撬开那家伙的脑壳看看里面装的都是什么。
屠户出身就是没脑子,难怪诛个宦官都能被宦官反杀,招个兵都招不明白能成事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原属大将军府的兵马已经被他打散,丁原死后并州军也被拆分,如今京城的兵力乃是他一家独大。
他麾下有能征善战的西凉铁骑,讨逆平乱时不放心调用那些原本属于别人的兵马,也看不上刚招募来的新兵蛋子,不过一直晾着也不是办法,既然已经归了他董仲颖便不能再给他们惦记旧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