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不过还是要谢谢吕将军的安慰,那么大个人了不能怕这怕那,下次再有机会一定和将军并肩作战。
他荀明光也是天生力大无穷,策马也能左右开弓,四舍五入他就是少年董卓少年吕布少年李二凤,将来肯定也能杀的羌胡满地乱爬。
这次就算了,他再做做心理准备。
吕布耸耸肩,拿起方天画戟继续擦,“的确,聪明人不好相处,京城水深,稍有不慎就淹死在里面。”
荀晔眨眨眼,顺着吕奉先的话往下说,“待此间事了,将军还要留在京城吗?”
“留在京城干什么?把最后两万并州军也糟蹋了?”吕大将军愤愤道,“早知道进京会是这般境况,当初就该继续留在并州打胡人。”
并州羌胡横行,朝廷平时不管他们死活也就算了,京城出点事还把他们仅有的一点精兵都调走,什么事情都要从地方调兵还要京师禁军干什么?
并州本地的兵马被丁原带到京城,之后接管并州的的董卓压根没去过并州,看京城局势不对紧接着也调转马头进京,他都不敢想兵力空虚的并州现在是什么情况。
胡人可不管什么仁义道德,逮着机会就会咬上一口,肯定不会放过州郡空虚的大好时机。
虽然老家那儿已经没有亲人了,但是从小生活的地方彻底被羌胡占据也够糟心的。
荀晔试探道,“将军想回并州?”
“没想好,再说吧。”吕布漫不经心的回道,“回去也不是什么好出路,那些胡人比京城的软刀子凶残多了。”
之后要怎么办等他杀了董卓收回兵马再说,现在商量这个还太早。
并州苦寒,他老家五原郡更是极边,中原腹地出身的世家子还能跟他跑去偏远边地和胡人干仗?
荀晔摸摸鼻子,准备解决完董卓再好好和吕大将军规划将来。
他不是什么正经世家子,不对,这和他是不是世家子没有关系,腿长在他自己身上,只要想去他哪儿都去得。
毕竟他最开始就是拿京城当中转站,即便吕布不说他也要想办法把人哄回并州。
并州好并州妙,边边角角最适合苟,吕大老虎只需要安心打仗,动脑子的活儿他另有安排。
正说着,外面忽然有仆从说黄门侍郎荀攸来访。
荀晔愣了一下,连忙起身出去,“兄长应该是来找我的。”
吕布摆摆手,“去吧去吧,自己家别客气。”
他和荀司空都只是点头之交,和荀侍郎更是没有半点交情,怎么想也不会是来找他。
除非明天计划有变。
吕布手上动作一顿,这时候亲自到他府上找人,该不会计划真的有变吧?
荀晔将忽然找过来的堂兄带去他住的小院儿,准备好茶点落座之后才问道,“兄长怎么亲自来了?”
将军府周边住的都是董卓亲信,之前有什么事都是派人来传消息然后他出去,他名不见经传去哪儿都不起眼,攸哥好歹是个名士被人看到就不好了。
“董卓急着迁都,为兄来寻幼弟合情合理。”荀攸说道,“明光,明日早朝你可愿随叔祖进宫?”
“随叔祖进宫?”荀晔不太明白,“可是宫中有变故?”
“并无。”荀攸抬眸,眼里是少见的郑重,“宫中没有变故,让你随叔祖进宫是为了将来。”
京城风起云涌,京城之外也不曾消停。关东联军陆续出兵,虽说胜少败多,但也牵制住了董卓手下大部分兵力。
前几日董卓令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和越骑校尉王瑰携诏书去河内、酸枣、鲁阳劝降,结果袁绍下令杀死胡母班、吴修、王瑰,袁术也将阴修捉拿处死,只有韩融因名望德行幸免于难。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袁氏兄弟独断专行不讲道理,盟军内部必然不会太平。
冀州牧韩馥坐镇邺城为河内的袁绍、王匡提供粮草,只是袁绍野心勃勃,且之前已经和他有过冲突,二者真要相争他冀州牧的位置坐不稳。
韩文节为人厚道,族人乡亲都已在邺城安顿好,没有意外的话他们会一直在那里避难。
即便冀州易主,有几位叔父上下打点,族人乡亲的安危也可以保证,但是袁本初的为人……总归不太稳当。
关东联盟的诸侯都有私心,董卓死后联盟各路兵马极有可能陷入内乱,到时哪儿都躲不开战乱。
董卓祸国殃民罪不可赦,他死后被他提拔上来的官员极有可能被黜落,不过奉诏除贼救天子于水火之中是天大的功劳,谋划诛杀董卓可以功过相抵。
荀氏在两次党锢之祸中损失惨重,家中已多年无人官至一方主官,叔祖被董卓提拔为司空完全是意外。
族中长辈位极人臣是好事,奈何提拔他的是狼子野心臭名昭著的窃国贼。
问题就出在这里。
忠义难两全,董卓再怎么作恶多端也是提拔了叔祖的人,若留在朝堂难保会有人以此攻讦,所以叔祖功成之后只能退隐。
即便不退隐,叔祖那么大年纪也不能再折腾。
稳妥起见,他们必须趁除掉董卓的机会给家族多谋几条出路。
荀晔听的认真,等荀攸说完才问道,“兄长的意思是,以诛灭董卓之功出任一方主官?”
荀攸点头,“冀州能保持安稳再好不过,如果将来冀州生乱,至少让族人还有别的地方可去。”
叔祖年迈无法远行,之后会在洛阳周边寻一灵山隐居,只要朝廷还在,筹谋除董的功劳足以保他老人家平安。
中原越来越乱,冀州远离中原又没有脱离中原,不知将来会如何发展,倒是蜀地山高路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这边事情结束他会去蜀地看看。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年纪尚小的从弟未有着落。
别说一直跟着吕布,筹谋诛杀董卓时以吕奉先为主那是依仗吕奉先的武力,那人勇武却无甚智谋,总不能一直跟在他身边当一小小主簿。
还有先前的安排,吕布进宫诛杀董卓,高顺将董卓亲信诱至相国府聚而杀之,张辽联络各营并州兵稳住局面,明光呢?为何要去看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尉?
平时谋划出力再多天子都看不到,所有人都在关注宫中,天子只会凭他看到的情况来论功行赏。
从弟年岁尚小,又不像他是应召进京,不在天子面前露脸等事情结束上奏表功会吃大亏。
荀晔纠结了一会儿,到底还是说道,“兄长,贾诩此人不可小觑。明日我随叔祖进宫,劳烦兄长去贾诩府上将人看住,寸步不离的那种,千万不要让他有机会和外人接触。”
虽然他感觉以他的资历当一方主官不够格,但是再一想也没什么不够格的,某些人寸功未立单凭家族威望都能官至高位,他这好歹还有点真功劳。
当就当,不心虚。
不过贾诩依旧不能放过。
话说回来,看守贾诩的活儿攸哥好像比他更合适。
既然贾诩那儿有攸哥,那他和张辽明早一起进宫,到时候宫里有什么意外也能搭把手。
荀攸不明所以,但是看他郑重其事的样子还是点了点头,“进宫虽有风险,但于你于家族皆利大于弊。你弓马娴熟精通武艺,若吕布刺董失败,有你在场也能以防万一。”
事关重大,有备无患。
他们本来准备让越骑校尉伍孚怀刀入宫,但是董卓纵横沙场几十年,伍校尉从未领过兵打过仗,只怕不是董贼的对手。
明光虽然也不曾见识过沙场征战,但是这些天的表现足以让众人信服,他比伍校尉更合适当那个后手。
荀晔:……
不知为何,感觉像是不放心吕布挑大梁所以才让他一起进宫,在天子面前露脸好方便事后论功行赏反倒是其次。
如果刺杀董卓失败,到时所有人都整整齐齐黄泉路上作伴,哪儿还有什么论功行赏?
刚还想着这次的风头都留给吕大将军,他再磨蹭磨蹭做做心理准备下次有机会再并肩作战,没想到机会硬追着他不放。
行吧,现在调整还来得及。
幸好吕奉先没跟来,要是让吕大老虎听出言下之意是对他不放心,这次的计划估计也要胎死腹中。
……
第二天,贾诩府邸。
平平无奇的贾校尉看着端坐在对面的荀侍郎,向来从容的脸上隐隐有些崩溃。
一上午了!一上午什么都不说就干坐着!这人到底干什么来了?
第23章 牛牛向前冲
*
——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
老话说的很有道理,奈何董相国进京后一手遮天,早已将修德立身忘的干干净净。
迁都不是小事, 即便今日不是朔望朝参,董卓还是将所有有资格上朝的官员都召至皇宫。
有资格上朝的官员很多,但能进殿的只有三公九卿和食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员, 其他官员都在殿外候着。
他荀明光也是天生力大无穷,策马也能左右开弓,四舍五入他就是少年董卓少年吕布少年李二凤,将来肯定也能杀的羌胡满地乱爬。
这次就算了,他再做做心理准备。
吕布耸耸肩,拿起方天画戟继续擦,“的确,聪明人不好相处,京城水深,稍有不慎就淹死在里面。”
荀晔眨眨眼,顺着吕奉先的话往下说,“待此间事了,将军还要留在京城吗?”
“留在京城干什么?把最后两万并州军也糟蹋了?”吕大将军愤愤道,“早知道进京会是这般境况,当初就该继续留在并州打胡人。”
并州羌胡横行,朝廷平时不管他们死活也就算了,京城出点事还把他们仅有的一点精兵都调走,什么事情都要从地方调兵还要京师禁军干什么?
并州本地的兵马被丁原带到京城,之后接管并州的的董卓压根没去过并州,看京城局势不对紧接着也调转马头进京,他都不敢想兵力空虚的并州现在是什么情况。
胡人可不管什么仁义道德,逮着机会就会咬上一口,肯定不会放过州郡空虚的大好时机。
虽然老家那儿已经没有亲人了,但是从小生活的地方彻底被羌胡占据也够糟心的。
荀晔试探道,“将军想回并州?”
“没想好,再说吧。”吕布漫不经心的回道,“回去也不是什么好出路,那些胡人比京城的软刀子凶残多了。”
之后要怎么办等他杀了董卓收回兵马再说,现在商量这个还太早。
并州苦寒,他老家五原郡更是极边,中原腹地出身的世家子还能跟他跑去偏远边地和胡人干仗?
荀晔摸摸鼻子,准备解决完董卓再好好和吕大将军规划将来。
他不是什么正经世家子,不对,这和他是不是世家子没有关系,腿长在他自己身上,只要想去他哪儿都去得。
毕竟他最开始就是拿京城当中转站,即便吕布不说他也要想办法把人哄回并州。
并州好并州妙,边边角角最适合苟,吕大老虎只需要安心打仗,动脑子的活儿他另有安排。
正说着,外面忽然有仆从说黄门侍郎荀攸来访。
荀晔愣了一下,连忙起身出去,“兄长应该是来找我的。”
吕布摆摆手,“去吧去吧,自己家别客气。”
他和荀司空都只是点头之交,和荀侍郎更是没有半点交情,怎么想也不会是来找他。
除非明天计划有变。
吕布手上动作一顿,这时候亲自到他府上找人,该不会计划真的有变吧?
荀晔将忽然找过来的堂兄带去他住的小院儿,准备好茶点落座之后才问道,“兄长怎么亲自来了?”
将军府周边住的都是董卓亲信,之前有什么事都是派人来传消息然后他出去,他名不见经传去哪儿都不起眼,攸哥好歹是个名士被人看到就不好了。
“董卓急着迁都,为兄来寻幼弟合情合理。”荀攸说道,“明光,明日早朝你可愿随叔祖进宫?”
“随叔祖进宫?”荀晔不太明白,“可是宫中有变故?”
“并无。”荀攸抬眸,眼里是少见的郑重,“宫中没有变故,让你随叔祖进宫是为了将来。”
京城风起云涌,京城之外也不曾消停。关东联军陆续出兵,虽说胜少败多,但也牵制住了董卓手下大部分兵力。
前几日董卓令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和越骑校尉王瑰携诏书去河内、酸枣、鲁阳劝降,结果袁绍下令杀死胡母班、吴修、王瑰,袁术也将阴修捉拿处死,只有韩融因名望德行幸免于难。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袁氏兄弟独断专行不讲道理,盟军内部必然不会太平。
冀州牧韩馥坐镇邺城为河内的袁绍、王匡提供粮草,只是袁绍野心勃勃,且之前已经和他有过冲突,二者真要相争他冀州牧的位置坐不稳。
韩文节为人厚道,族人乡亲都已在邺城安顿好,没有意外的话他们会一直在那里避难。
即便冀州易主,有几位叔父上下打点,族人乡亲的安危也可以保证,但是袁本初的为人……总归不太稳当。
关东联盟的诸侯都有私心,董卓死后联盟各路兵马极有可能陷入内乱,到时哪儿都躲不开战乱。
董卓祸国殃民罪不可赦,他死后被他提拔上来的官员极有可能被黜落,不过奉诏除贼救天子于水火之中是天大的功劳,谋划诛杀董卓可以功过相抵。
荀氏在两次党锢之祸中损失惨重,家中已多年无人官至一方主官,叔祖被董卓提拔为司空完全是意外。
族中长辈位极人臣是好事,奈何提拔他的是狼子野心臭名昭著的窃国贼。
问题就出在这里。
忠义难两全,董卓再怎么作恶多端也是提拔了叔祖的人,若留在朝堂难保会有人以此攻讦,所以叔祖功成之后只能退隐。
即便不退隐,叔祖那么大年纪也不能再折腾。
稳妥起见,他们必须趁除掉董卓的机会给家族多谋几条出路。
荀晔听的认真,等荀攸说完才问道,“兄长的意思是,以诛灭董卓之功出任一方主官?”
荀攸点头,“冀州能保持安稳再好不过,如果将来冀州生乱,至少让族人还有别的地方可去。”
叔祖年迈无法远行,之后会在洛阳周边寻一灵山隐居,只要朝廷还在,筹谋除董的功劳足以保他老人家平安。
中原越来越乱,冀州远离中原又没有脱离中原,不知将来会如何发展,倒是蜀地山高路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这边事情结束他会去蜀地看看。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年纪尚小的从弟未有着落。
别说一直跟着吕布,筹谋诛杀董卓时以吕奉先为主那是依仗吕奉先的武力,那人勇武却无甚智谋,总不能一直跟在他身边当一小小主簿。
还有先前的安排,吕布进宫诛杀董卓,高顺将董卓亲信诱至相国府聚而杀之,张辽联络各营并州兵稳住局面,明光呢?为何要去看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尉?
平时谋划出力再多天子都看不到,所有人都在关注宫中,天子只会凭他看到的情况来论功行赏。
从弟年岁尚小,又不像他是应召进京,不在天子面前露脸等事情结束上奏表功会吃大亏。
荀晔纠结了一会儿,到底还是说道,“兄长,贾诩此人不可小觑。明日我随叔祖进宫,劳烦兄长去贾诩府上将人看住,寸步不离的那种,千万不要让他有机会和外人接触。”
虽然他感觉以他的资历当一方主官不够格,但是再一想也没什么不够格的,某些人寸功未立单凭家族威望都能官至高位,他这好歹还有点真功劳。
当就当,不心虚。
不过贾诩依旧不能放过。
话说回来,看守贾诩的活儿攸哥好像比他更合适。
既然贾诩那儿有攸哥,那他和张辽明早一起进宫,到时候宫里有什么意外也能搭把手。
荀攸不明所以,但是看他郑重其事的样子还是点了点头,“进宫虽有风险,但于你于家族皆利大于弊。你弓马娴熟精通武艺,若吕布刺董失败,有你在场也能以防万一。”
事关重大,有备无患。
他们本来准备让越骑校尉伍孚怀刀入宫,但是董卓纵横沙场几十年,伍校尉从未领过兵打过仗,只怕不是董贼的对手。
明光虽然也不曾见识过沙场征战,但是这些天的表现足以让众人信服,他比伍校尉更合适当那个后手。
荀晔:……
不知为何,感觉像是不放心吕布挑大梁所以才让他一起进宫,在天子面前露脸好方便事后论功行赏反倒是其次。
如果刺杀董卓失败,到时所有人都整整齐齐黄泉路上作伴,哪儿还有什么论功行赏?
刚还想着这次的风头都留给吕大将军,他再磨蹭磨蹭做做心理准备下次有机会再并肩作战,没想到机会硬追着他不放。
行吧,现在调整还来得及。
幸好吕奉先没跟来,要是让吕大老虎听出言下之意是对他不放心,这次的计划估计也要胎死腹中。
……
第二天,贾诩府邸。
平平无奇的贾校尉看着端坐在对面的荀侍郎,向来从容的脸上隐隐有些崩溃。
一上午了!一上午什么都不说就干坐着!这人到底干什么来了?
第23章 牛牛向前冲
*
——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
老话说的很有道理,奈何董相国进京后一手遮天,早已将修德立身忘的干干净净。
迁都不是小事, 即便今日不是朔望朝参,董卓还是将所有有资格上朝的官员都召至皇宫。
有资格上朝的官员很多,但能进殿的只有三公九卿和食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员, 其他官员都在殿外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