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古往今来能凭军功青云直上的寥寥无几,安安心心当个光吃饭不干活的兵也不错。
  好州牧可遇不可求,大方的韩州牧被迫退位让贤,鬼知道新上任的袁州牧是什么情况。
  于是袁绍接手的邺城官署就成了这么个样子,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将领礼数周全没有太亲近但也不疏远,部分没有背景的官员将领上赶着表忠心,部分没有背景的官员当透明人,还有一部分直接摆明了在袁州牧拿出真本事之前他们干什么都不会配合。
  当然,还有鹤立鸡群的他麹义麹将军,不管袁本初有没有真本事他都不会配合。
  整个邺城都知道他麹义出身凉州桀骜不驯,麾下精锐皆是私兵部曲,他来冀州是看得起冀州,哪天待的不开心了要走谁也拦不住他。
  袁本初派他去护送荀氏进太行山,十个人里有十一个都会觉得这是要借刀杀人灭荀氏的族。
  但凡派那些态度不明的官员护送都能找到理由辩解几句,偏偏千挑万选选了个他,这不是诚心的是什么?
  还好他已经提前和荀氏达成合作,还悄无声息去了趟并州,不然荀氏这一大家子八成真得身死他乡。
  诶嘿,他偏不杀。
  西凉有董卓那等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之徒,也有他麹义这种赤胆忠肝竭诚尽节的好后生,袁本初点他来护送荀氏真是点对人了。
  黑山贼的发难不在计划之内,耽误时间情有可原。
  就算荀小将军按照启程的时间算,路上远超半个月也不能怪他。
  ——并州缺人,非常缺。
  这是荀小将军的原话,荀氏平时家书往来肯定也提过这事儿,所以他们一边走一边收拢流民贼匪好为并州补充丁口完全没问题。
  麹义觉得路上用那么长时间责任不在他,他只是随行护送的将领,做不了队伍的主,有什么事儿请去找能做主的人,就算抱怨也不要带上他。
  理直气壮.jpg
  说真的,他之前一直听人说袁绍最看重身边那位出自颍川荀氏的谋士,虽然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俩人之间有了隔阂,但是并没有严重到一拍两散的程度。
  后来袁绍带领亲信抵达邺城,荀谌依旧在袁绍身边为官,这时候还多了个本在邺城任职的荀衍。
  亲兄弟之间的关系肯定比即将破裂的臣属关系好,他以为荀谌到邺城后就会撂担子不干,没想到反而是荀衍被他带去帮袁绍稳定局势了,弄得他好长时间都摸不着头脑。
  ——咱不是要离开了吗?冀州乱就乱呗,让袁绍自个儿头疼得了,何必上赶着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荀氏这兄弟几个瞧着都温文尔雅讲道理,他当时真的很怕这一大家子都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死心眼。
  隔壁大好并州在等着他们,真的不至于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
  直到进入太行山之前,他的心里都一直在打鼓。
  世道那么乱,当好人没前途。
  冀州的前任州牧韩馥是好人吗?是。
  结果呢?好人没好报。
  诚然韩馥这事儿他自身问题更大,但是也确实吃了吃了不愿与人交恶的亏。
  让他剿匪他说山里的贼匪都是无以为生的百姓,提醒他山贼背后有世家大族的影子他说那是世家掺和其中是为了不让百姓全都饿死。
  总之什么坏事儿都能往好处想,良善的不像个正常人。
  万一、他是说万一、万一颍川世家都这个德行,荀州牧当了州牧后也变成韩馥那样怎么办?
  别说什么荀州牧在京城筹谋诛杀董卓绝对不会是善恶不分之人,当年韩馥也是看不惯董卓才离开的京城,当时谁也看不出来他韩文节实际上是个任人拿捏的面团儿。
  提心吊胆的日子不好过,麹义甚至都想好了万一事情真的朝最坏的方向发展他就带上亲兵灰溜溜的回西凉。
  他们凉州的各方势力内斗的时候打的很凶不假,但是打不赢就是死至少不憋屈,他宁肯去死也不愿意再受这个委屈。
  再然后,队伍进入太行山,荀氏兄弟喊他秉烛夜谈,他才知道原来他看到的只是表面。
  荀衍荀谌兄弟俩这些天帮袁绍站稳脚跟不是单纯的帮,毫不夸张的说,现在袁绍本人都没有这兄弟俩了解冀州的情况。
  荀悦荀彧这兄弟俩闭门不出也不是什么都不干,他都数不过来到底要送出去多少封信多少封征辟任命。
  那几个年轻的更没闲着,邺城各大世家的年轻一辈基本上都和他们称兄道弟,真感情谈不上,但是万一将来荀氏和袁氏起冲突而荀氏又占上风,邺城的世家绝对不会一门心思帮袁绍。
  更可怕的是,他们不光把冀州扒拉了个底儿朝天,还把邺城到晋阳三条常走的路上的山贼派系梳理的明明白白。
  不是,你们关东世家……
  麹义:恍恍惚惚.jpg
  他自认为是个聪明人,但是这些看上去一拳能打死十个的世家子已经不是“聪明”能形容的了,一个个的简直都见鬼了。
  所以他之前的担心都白担心了呗?
  麹将军为他之前的浅薄报以万分歉意,然后彻底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正常情况下半个月足够从邺城到晋阳,但是他们的情况不正常,看随行的“百姓”就知道,这个成果绝对拿得出手。
  所有人籍贯年龄全都登记造册,比官府的户籍册子都清楚。
  这哪儿是帮着袁绍站稳脚跟,这分明是已经想好怎么挖空冀州。
  嘶,这次应该没有跟错人。
  自觉道德水准很不错的麹将军如是道。
  信上说不清楚,好不容易见到人必须得当面说,麹义简单解释完,务必让这位恨不得亲自到邺城接人的小将军明白迟到这么多天责任不在他。
  荀晔吸吸鼻子,朝周围见过的没见过的叔父们打过招呼,然后才回过来问道,“麹将军,袁州牧不是说让你把强弩兵都留下吗?你怎么没给他留?”
  麹义撇撇嘴,“他说留就留啊?世上哪儿有那么好的事儿。”
  兵是韩馥分给他的,和他袁绍有什么关系?
  就算袁州牧有资格调动冀州境内所有兵马,那也得看士兵的意愿。
  他如实的向那些跟了他许久的强弩兵传达了袁州牧的意思,但是士兵不愿意留在冀州可怪不了他。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良兵也要择将领而追随。
  那三千强弩兵咬死了要追随他,他身为备受兵丁爱戴的将领总不能把人家拒之门外。
  再说了,太行山越来越危险,单让他和麾下亲兵护送荀氏离开冀州路上风险很大,袁州牧那么好的心肠,应该不介意再多派点精兵护送。
  路上没出事还好,要是真的出事他袁本初逃不掉借刀杀人的罪名,荀氏全族安稳抵达并州没准儿还能挽救一下他那岌岌可危的名声。
  问题不大。
  荀晔听完来龙去脉,已经能想到袁绍暴跳如雷的样子。
  当年董卓以麾下将士离不开他为由硬是不肯交出兵马到京城赴任,如今麹义以麾下将士离不开他为由直接将兵马带离冀州。
  不愧是和董相国出自同一个地方的猛将,嚣张起来都如出一辙。
  麹将军可不觉得这么做嚣张,他走之前没带麾下精骑和强弩兵围攻州牧府邸已经够讲道理了,真要和董卓一样嚣张跋扈可不是现在这样。
  董卓能废立天子他就能废立州牧,新州牧的人选都是现成的,直接从荀氏兄弟里挑就行,反正邺城那点儿兵力挡不住他的亲兵。
  就算前脚杀了袁绍后脚就有一堆人打着为袁绍报仇的旗号讨伐他也没关系,他打不过还不会逃吗?
  他不嚣张,他可讲道理了。
  荀晔:……
  嗯,自知之明是个好东西,希望麹将军以后能有。
  从壶口关到晋阳还有两三日的路程,荀晔安排好壶关县的事情便跟着大部队一起走。
  白天是沉稳可靠的将军,晚上到亲爹面前立刻恢复原形。
  “阿父阿父,我可以进来吗?”
  帐篷里,荀悦已经洗漱好准备休息,听到声音抬起头,看到已经钻进来的小脑袋瓜没忍住笑出声,“进来。”
  “来了来了。”荀晔屁颠屁颠进来,怀里还抱着他的枕头,明显早有预谋要和许久未见的亲爹抵足而眠,“阿父,麹将军上次到晋阳的时候说过冀州也不太安稳,北边西边的山里贼匪多到数不清,这些随行的百姓是冀州流民还是山里的贼匪?”
  他也就提了句并州缺人,没非得让麹义想办法给他偷渡人口,没想到阿爹和叔父们直接超神了。
  荀悦许久不见儿子,看他和离家之前没什么区别也松了口气。
  性情没有变化说明没吃过苦头,他们家阿牞还小呢。
  “冀州不似看上去那般太平,山里的贼匪和逃亡的流民其实是一回事。”荀悦缓缓开口,“百姓过不下去要么逃往幽州要么逃入山里,逃入山里衣食无着就要当山贼,当山贼就要劫掠乡里,乡间百姓被侵扰到过不下去于是也开始逃亡。都说黑山贼聚众百万是夸大其词,但是以冀州的现状来看,贼众数量可能并没有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