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东郡官署在曹孟德来之前已经散的七七八八,郡中世家大族情急之下无计可施才迎他当太守,黑山贼一退立刻就想翻脸不认人将其逼走。
  然而东郡终究需要一个太守,他们重新推举出来的太守未必比曹操强。
  如果黑山贼来犯时率军支援东郡的是袁氏或者荀氏,战事结束后整个东郡都得唯他们马首是瞻。
  曹孟德麾下只有猛将没有谋臣,既能御敌又没有足够的能力站到东郡世族的对立面,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太守人选。
  曹仁还在掰着手指头数他们家大哥有多少优点,陈宫正襟危坐,更加笃定他的选择没有错。
  颍川荀氏派小辈掺和进袁绍袁术兄弟二人的争斗,战事结束后却没有离开的意思,反而越过豫州刺史孙坚安排人手处理颍川政务。
  如果没有意外,荀氏这是要留在颍川不走了。
  朝廷任命官员有属籍回避的规矩,不管是县令、太守还是刺史都不能在籍贯所在地任职。但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朝廷早已成为摆设,这时候没人会在意那么多。
  天下会越来越乱,曹操是适合他们拿捏的东郡太守。
  会客厅中热热闹闹,单方面的热情也是热闹。
  不多时,得到消息的曹操终于赶过来,人还没进屋声音就先进来,“操盼先生久矣。”
  他缺人缺的厉害,病急乱投医也不管什么人品德行,但凡有点名气的文士他都发帖子征辟,能招来一个是一个。
  姓陈还是东武阳本地人,征辟的帖子发的有点多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是谁,反正喊声先生不会有错。
  陈宫连忙起身,“东郡久无明主,幸得曹府君率兵前来救百姓于危难之间。宫才疏学浅,承蒙府君看重,荣幸之至不敢不从。”
  “公台足智多谋,切莫自谦。”陈宫的客套话说完,曹操便从他话中透露出的消息确定了他的身份,然后就是比曹仁更加热情直白的“我今得公台实乃上天眷顾”云云。
  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真情实感,就算知道陈宫来投不是真的看好他曹孟德也没关系,只要能干活儿他来者不拒。
  曹洪趁里面俩人正在肉麻朝曹仁使了个眼色,等人挪到身边才小声耳语,“大哥是不是表现的太过了?”
  曹仁不着痕迹的摇摇头,“不会,我刚才比大哥还热情。”
  曹洪:……
  这样显得很掉价啊。
  算了,能招来人就行,别的都不重要。
  ……
  京师洛阳,秋风秋雨冷煞人。
  小皇帝对着竹简昏昏欲睡,直到外面落下一声惊雷才慌慌张张抬起头,“太傅太傅,刚才是打雷了吗?”
  杨太傅无声叹气,起身关上窗子,“秋天打雷很正常,陛下莫怕。”
  雷打秋,冬半收。
  今冬怕是还要有灾。
  小皇帝不知道民间俗语,也不知道秋天打雷到底正不正常,听到杨彪这么说很快放松下来,听课听出来的困劲儿也被刚才的惊雷给吓跑了。
  精神头儿回来了也不想学习,小皇帝放下竹简眨巴着眼睛撒娇,“太傅,剩下的明天再学好不好,朕今日不想看了。”
  “陛下记住今天听到了哪儿,不明白的老臣明日再讲一遍,不要似懂非懂。”杨彪对他的要求也没那么高,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开开心心的就好。
  如今朝中王允一家独大,他这个太傅形同虚设,好在天子乖巧,教导起来也算省心。
  现在天子年纪小不能教太多,等过几年看看什么情况,帝王权术该学还得学。
  小皇帝不管那么多,他觉得现在这样就很不错,“太傅,豫州刺史孙坚表荀小将军为颍川太守,王司徒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他要是能当家做主任命书当场就能让乌程侯的信使带走,任命别人可以纠结,任命他们荀小将军有半分犹豫都对不起之前的诛董的情分。
  太守而已让他当,他们荀小将军值得!
  杨太傅对上小皇帝亮晶晶的眼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如今地方主官多拥兵自重,王司徒不愿意也没人在乎,为了颜面上过得去自然是答应。”
  小皇帝乐的看王允吃瘪,“让他嚣张,朕管不了他天底下有的是人能治他。”
  “陛下,荀氏乃颍川世族。”杨彪知道他们家陛下不似寻常孩童单纯无知,这两年经历那么多变故,该知道的事情他心里门儿清,“若荀氏权势过大,朝廷当如何应对?”
  “反正比别家只手遮天强。”小皇帝哼了一声,煞有其事的反问道,“太傅,荀氏现在做的出格吗?”
  杨彪失笑,“并没有。”
  他身在京城却没少关注外面的情况,荀慈明这位并州牧当的非常不错,到并州后重置官署收复失地,百姓安居乐业将士战意盎然,原本只剩下太原、上党的并州在他过去后这大半年里愣是打回来了大半。
  前几日的最新消息,现在并州只有最北边的五原、云中两郡尚在胡人之手。
  盘踞五原、云中二郡的鲜卑人也不是傻子,雁门、定襄、朔方等地的胡人死伤惨重,到时只怕不用大军压境他们自个儿就会投降求饶。
  荀慈明是当朝名士,干什么都有分寸,就连这次派小辈回颍川也是为了迎家乡士人到并州出仕,阴差阳错才弄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说起出格,袁氏那两位才是真正的出格。
  杨彪想起前些日子袁绍另立天子的闹剧就气不打一处来,董卓废立天子已经让朝廷威严扫地,他袁本初当初冠冕堂皇拉起大旗讨董,怎么董卓刚死就要当第二个董卓?
  有一有二,那三还远吗?
  真要让他在外面弄出个皇帝,日后岂不是谁都能找借口另立天子?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汉室宗亲数量那么多,一天换一个从年头换到年尾都换不过来,到时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他想过吗?
  光盯着眼前那点蝇头小利,前半辈子读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杨太傅掩在长袖底下的手攥成拳头,想想袁氏遭难之后无法无天的袁绍,荀氏小子回乡当个颍川太守完全不是事儿。
  颍川离京城不远,那小子要是真的能将四战之地治理好还能给京城添个屏障。
  荀氏子弟盛名在外不会胡来,荀氏子坐镇颍川比其他阿猫阿狗占据颍川耀武扬威好太多了。
  “陛下聪慧,是老臣着相了。”
  “太傅是关心则乱。”小皇帝笑眯眯回了一句,然后托着脸问道,“算算时间,荀小将军应该拿到印绶了吧?”
  小将军弯弓搭箭的样子真是好看极了,他长大了也想学。
  ……
  把持朝政的王司徒没有从中作梗,或者说,形势所迫,他想从中作梗也无人在意。
  不管王允同不同意,颍川太守的人选都已经定下。所以乌程侯的信使抵达京城的第二天,天使便带着符节到颍川来走过场。
  兵荒马乱的去哪儿都不安全,天使一行以为颍川几经战乱必然白骨满地饿殍遍野,万万没想到走在官道上看到的会是忙碌且充满希望的秋收秋种。
  不到两个月的功夫,荀小将军甚至不曾在郡县招兵买马,仅靠从并州远道而来的温侯和原本驻扎在阳城的乌程侯合力清剿郡内贼匪,俘虏的贼匪就足有六万之巨。六万青壮再加上这六万青壮带来的老弱妇孺,总数怕是得有十多万。
  这还是没开始正经招兵,要是再算上那些可以从军的良家子,颍川的兵力还能再翻一番。
  贼匪出身的青壮不能立刻收为己用,十多万人的吃喝嚼用也不是小数,荀小将军当真舍得用郡县仓储去养那些不一定老实的俘虏?
  来自京城的使臣们不敢想。
  京城的百姓尚且惶惶不可终日,颍川境内的百姓竟无半分惊慌之色,等天使返回京城将路上的所见所闻告知天子和朝中众臣,满殿无一人出声。
  而另一边,弃官离京的钟繇也一路无惊无险回到长社。
  从最开始的震撼到看到什么都心如止水,中间只隔了不到一天。
  年前应召进京的时候也是这条路,从长社到洛阳短短三百多里,路上遇到了五拨流匪和数不清的流民乞食。这还是他带足了护卫的情况,要是孤身上路,怕是刚出城就被抢的连衣裳都不剩。
  局势越来越乱,他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情况,但是却有种这次离京就不会再来的预感,因此将京城的家当都安排的妥妥当当才离开。
  朝堂的乱象没比外面好哪儿去,再继续留在京城也无甚意义,如今最重要的是保全宗族,别自个儿在外打拼回头一看家族却惹出了灭门之祸。
  他不是袁绍袁术,钟氏也没有袁氏那么大的家底儿,灭门的噩耗他真的遭不住。
  问题来了,长社家中的族人到底怎么想的,袁绍许给他们多少好处能让他们跟没了脑子似的蹚浑水?
  先前荀文若已经和他打过招呼,他也和族人说过愿意出远门的可以直接去并州为官,汝南世家的内斗和他们颍川世家八竿子打不着,钟氏子弟脑袋被门夹了也不至于晕乎到掺和进这种事情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