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王司徒又不在他们这儿,挤兑荀侍郎也没法去王司徒那儿邀功,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荀悦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但也不是一点脾气都没有,过来恭喜他的他可以笑着互相调侃,过来挤兑他的他也能笑着挤兑回去。
他儿子就是有本事怎么了?天底下哪条道理规定不许儿子超过父亲?自个儿没本事生出有能耐的儿子就来酸别人,嫉妒的嘴脸已经藏不住了同僚们。
这些日子没有炫耀儿子他已经忍的很艰难,别逼着他天天闲下来就给满宫的同僚分享育儿经验。
呀,忘了,他们家明光有如今的成就全靠自身优秀,和他这个父亲没有多大关系。
很遗憾,育儿经验起不到多大用处,主要还是靠孩子自觉,如果家里孩子从小就不听话那就算了,不如父辈努力多给孩子攒点家产。
世道那么乱,孩子没本事当爹的再没本事还能好吗?
众同僚:……
噗~吐血.jpg
你说你招惹他干什么?
荀侍郎温声细气敌我不分,很快周围的同僚便都满脸菜色的回到自己的位置平复心情。
他们没有荀小将军那么优秀的儿子,也不如荀侍郎有学问,他们活着有什么用呜呜呜呜呜。
荀侍郎挥一挥衣袖,深藏功与名。
刚巧飘到附近的李二陛下:……
感觉臭小子对他爹的滤镜厚的有点吓人,这像是好欺负的样子?他不欺负别人已经很不错了好吧。
果然人不可貌相,臭小子一大家子都不可貌相。
天子寝宫,不可貌相的荀小将军正在给小皇帝讲他接下来的安排,杨太傅旁听。
因为他在杨太傅这里信用值太低,为了不让太傅觉得他悄悄忽悠小皇帝,和小皇帝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有太傅在场。
没办法,亲爹就在天子身边工作,他怕太傅一个不高兴让他爹遭受职场霸凌。
一个王司徒已经很难缠,再加上一个杨太傅,他爹得被欺负成什么样儿?
为了他柔弱的父亲能在京城安稳生活,杨太傅的好感度必须拉满。
说句不太礼貌的话,刷杨太傅的好感度比刷天子的好感度有用的多,也困难的多。
不管大汉乱成什么样,也不管士族在和外戚宦官的斗争中吃了多少亏,身为当今天下文化水平最高的一撮儿人,话语权依旧掌握在他们手中。
察举制的弊端就在这里,士族说什么就是什么,打不进士族圈子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
皇帝重用外戚宦官估计也是看到了弊端想解决,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搞成了天下大乱。
名声是个好东西,对于在乎名声的人而言,抹黑他的名声比直接要他的命还难受,对于不在乎名声的人来说……
这年头想当官就得有好名声,不管是真的好名声还是经营出来的好名声,总之必须得有。不在乎名声就等于放弃仕途,除了极少数真的不在乎前途的人外几乎没人不在乎名声。
名利场是士族的一言堂,不过也不是没有破局的法子。
正好这次来的是二凤爹,回来的路上他们俩没少讨论开科举可能遇到的阻碍。
讨论出来的结果就是,还得拳头大才行。
科举取士出现在隋朝,隋文帝杨坚初步以分科考试的法子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之后隋炀帝杨广设立进士科正式确立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标准的制度,如此来将选官的权利从士族手里夺走,也由此开始打破门阀垄断。
不过科举取士毕竟是个新东西,唐初的君臣也没少研究这玩意儿到底哪儿好哪儿坏。
唐初的科举好歹有隋朝的前例当研究对象,他们在九品中正制还没出现的时候就搞科举连个研究对象都没有,怎么说全靠他一张嘴。
没有研究对象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可以麻痹一下那些不知道科举取士是什么世家大族,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温水煮青蛙悄悄开搞。
这世上聪明人是少数,等到大部分世家都反应过来科举取士意味着什么,到时已经跻身官场的寒门势力也不是他们说掐死就能直接掐死的了。
计划通,开始忽悠。
啊不,开工。
荀小将军郑重其事的说道,“陛下,青州、兖州经过此番战乱急需休养生息,然而两州的官署都损失惨重,实在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安抚百姓恢复民生。”
“是这样,的确是大问题。”小皇帝也郑重其事的回道,“所以小将军想当青州牧还是兖州牧?或者北方牧?镇北大将军?”
“咳咳咳咳咳——”杨彪被口水呛了一下。
他在旁边看着都能胡说八道到这个地步,他不在旁边的话是不是就直接请小将军登基了啊?
小皇帝给官给的大方的很,虽然他手里一点实权都没有,他任命的官也都是些有名无实没啥用的空头口号,但是他们家小将军能凭本事把有职无权的官位变成有职有权的好官,和他亲自封小将军当实权大官完全没有区别。
身为傀儡皇帝却能任命实权大官他骄傲了吗?
是的,他骄傲!
杨彪:……
荀晔:……
小皇帝语出惊人,不只杨太傅惊到,荀小将军自己也懵了。
当、当着他的面商量啊?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劲?
虽然他本来就在北方几州里挑挑拣拣,但是天下毕竟还没改姓荀,他可以私底下挑挑拣拣,却不能将事情捅到明面上来,这样显得他很那啥。
“陛下,臣、臣有推荐的人选。”荀小将军吓的话都说不利索了,深吸了两口气才缓过来,“东郡太守曹孟德有勇有谋,臣以为可堪大任。”
虽然曹老板本人还在纠结,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兖州选不出比他更合适的州牧人选,除非从别处空降。
与其等兖州那些官联名推荐,不如他直接在天子面前提一句。
小皇帝无脑附和,“好,他当兖州牧。”
看这架势,好像接下来荀晔说一个名字他就能放出去一个州牧。
杨太傅终于忍无可忍,“陛下!”
“小将军稍等,朕先和太傅说几句。”小皇帝打了个激灵,二话不说拉着他们家太傅去屏风后面密谋,“太傅太傅,您先别生气,朕有自己的想法。”
朝廷已经不是那个能管大汉十三州的朝廷,他们在京城管不到地方,州牧的人选说白了他们选的也不算数。
让荀小将军来选就不一样了,不管选出来的是谁,只要经过小将军的手就肯定不会任由那人祸害百姓。
按照他们小将军的一贯作风,哪儿有战事他就会去哪儿,不管让他去哪儿当官他都不会在那儿待太长时间,但是他亲征之前肯定会提拔出靠谱的官员来治理地方,这不比朝廷费心劳力选人方便的多?
他这不是放权,好吧,他就是放权。
但是太傅自己说说,这样做是不是对百姓最好?
再说了,本来权力也不在他们手上,给荀小将军总比放给别人强。
第126章 文武双全牛(3w营养液加更)
*
小皇帝觉得他的想法完全没问题, 非但没问题,还是目前能选的最优解。
当摆设就要有当摆设的自觉,把操心的事情都交给别人, 他们安心在京城看热闹就行。
等到能干的小将军解决完所有的问题,诶嘿,他就可以拍拍屁股退位让贤啦。
后面的话不能让太傅知道, 至少现在不能让太傅知道, 不然他的两只爪子都会变成猪蹄, 连筷子都没法用的那种。
给太傅当崽不容易, 连他都有被打手板的时候, 太傅的亲儿子过的得是什么苦日子?
如果那天太傅的亲儿子进京, 他们俩一定很有话说。
不过都说严父慈母,太傅这么严厉那家中夫人大概率是个温婉的性子,太傅的亲儿子虽然没能陪伴在父亲左右,但是也许可能小日子过的比他舒服的多正。
等等, 也就是说是太傅的严厉只有他一个倒霉蛋承受?
苍天啊,得亏他是个皇帝, 这要是、好吧、他要是没有这个皇帝的身份太傅也不会搭理他。
天底下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 他能好吃好喝还有人护着已经很幸运了,不能再强求那么多。
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所以太傅觉得他刚才说的有道理吗?
小皇帝眼巴巴的看着他们家太傅,看太傅不说话再次把他的想法从头到尾梳理一遍。
“太傅,小将军在天上有仙脉, 他治下的百姓种田种的好。您看今年报上来的结果, 颍川一郡的税收比周围几州整州都多。”
让百姓都背井离乡投奔小将军显然不现实, 那就让小将军手底下的地盘变大。
如此机智,不愧是他。
完全没毛病。
杨太傅扶额长叹, “陛下开心就好。”
有没有可能,周围几州不像颍川那么实诚,人家收上来的税都扣下自己用了,反正朝廷也没本事亲自找他们要。
荀悦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但也不是一点脾气都没有,过来恭喜他的他可以笑着互相调侃,过来挤兑他的他也能笑着挤兑回去。
他儿子就是有本事怎么了?天底下哪条道理规定不许儿子超过父亲?自个儿没本事生出有能耐的儿子就来酸别人,嫉妒的嘴脸已经藏不住了同僚们。
这些日子没有炫耀儿子他已经忍的很艰难,别逼着他天天闲下来就给满宫的同僚分享育儿经验。
呀,忘了,他们家明光有如今的成就全靠自身优秀,和他这个父亲没有多大关系。
很遗憾,育儿经验起不到多大用处,主要还是靠孩子自觉,如果家里孩子从小就不听话那就算了,不如父辈努力多给孩子攒点家产。
世道那么乱,孩子没本事当爹的再没本事还能好吗?
众同僚:……
噗~吐血.jpg
你说你招惹他干什么?
荀侍郎温声细气敌我不分,很快周围的同僚便都满脸菜色的回到自己的位置平复心情。
他们没有荀小将军那么优秀的儿子,也不如荀侍郎有学问,他们活着有什么用呜呜呜呜呜。
荀侍郎挥一挥衣袖,深藏功与名。
刚巧飘到附近的李二陛下:……
感觉臭小子对他爹的滤镜厚的有点吓人,这像是好欺负的样子?他不欺负别人已经很不错了好吧。
果然人不可貌相,臭小子一大家子都不可貌相。
天子寝宫,不可貌相的荀小将军正在给小皇帝讲他接下来的安排,杨太傅旁听。
因为他在杨太傅这里信用值太低,为了不让太傅觉得他悄悄忽悠小皇帝,和小皇帝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有太傅在场。
没办法,亲爹就在天子身边工作,他怕太傅一个不高兴让他爹遭受职场霸凌。
一个王司徒已经很难缠,再加上一个杨太傅,他爹得被欺负成什么样儿?
为了他柔弱的父亲能在京城安稳生活,杨太傅的好感度必须拉满。
说句不太礼貌的话,刷杨太傅的好感度比刷天子的好感度有用的多,也困难的多。
不管大汉乱成什么样,也不管士族在和外戚宦官的斗争中吃了多少亏,身为当今天下文化水平最高的一撮儿人,话语权依旧掌握在他们手中。
察举制的弊端就在这里,士族说什么就是什么,打不进士族圈子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
皇帝重用外戚宦官估计也是看到了弊端想解决,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搞成了天下大乱。
名声是个好东西,对于在乎名声的人而言,抹黑他的名声比直接要他的命还难受,对于不在乎名声的人来说……
这年头想当官就得有好名声,不管是真的好名声还是经营出来的好名声,总之必须得有。不在乎名声就等于放弃仕途,除了极少数真的不在乎前途的人外几乎没人不在乎名声。
名利场是士族的一言堂,不过也不是没有破局的法子。
正好这次来的是二凤爹,回来的路上他们俩没少讨论开科举可能遇到的阻碍。
讨论出来的结果就是,还得拳头大才行。
科举取士出现在隋朝,隋文帝杨坚初步以分科考试的法子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之后隋炀帝杨广设立进士科正式确立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标准的制度,如此来将选官的权利从士族手里夺走,也由此开始打破门阀垄断。
不过科举取士毕竟是个新东西,唐初的君臣也没少研究这玩意儿到底哪儿好哪儿坏。
唐初的科举好歹有隋朝的前例当研究对象,他们在九品中正制还没出现的时候就搞科举连个研究对象都没有,怎么说全靠他一张嘴。
没有研究对象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可以麻痹一下那些不知道科举取士是什么世家大族,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温水煮青蛙悄悄开搞。
这世上聪明人是少数,等到大部分世家都反应过来科举取士意味着什么,到时已经跻身官场的寒门势力也不是他们说掐死就能直接掐死的了。
计划通,开始忽悠。
啊不,开工。
荀小将军郑重其事的说道,“陛下,青州、兖州经过此番战乱急需休养生息,然而两州的官署都损失惨重,实在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安抚百姓恢复民生。”
“是这样,的确是大问题。”小皇帝也郑重其事的回道,“所以小将军想当青州牧还是兖州牧?或者北方牧?镇北大将军?”
“咳咳咳咳咳——”杨彪被口水呛了一下。
他在旁边看着都能胡说八道到这个地步,他不在旁边的话是不是就直接请小将军登基了啊?
小皇帝给官给的大方的很,虽然他手里一点实权都没有,他任命的官也都是些有名无实没啥用的空头口号,但是他们家小将军能凭本事把有职无权的官位变成有职有权的好官,和他亲自封小将军当实权大官完全没有区别。
身为傀儡皇帝却能任命实权大官他骄傲了吗?
是的,他骄傲!
杨彪:……
荀晔:……
小皇帝语出惊人,不只杨太傅惊到,荀小将军自己也懵了。
当、当着他的面商量啊?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劲?
虽然他本来就在北方几州里挑挑拣拣,但是天下毕竟还没改姓荀,他可以私底下挑挑拣拣,却不能将事情捅到明面上来,这样显得他很那啥。
“陛下,臣、臣有推荐的人选。”荀小将军吓的话都说不利索了,深吸了两口气才缓过来,“东郡太守曹孟德有勇有谋,臣以为可堪大任。”
虽然曹老板本人还在纠结,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兖州选不出比他更合适的州牧人选,除非从别处空降。
与其等兖州那些官联名推荐,不如他直接在天子面前提一句。
小皇帝无脑附和,“好,他当兖州牧。”
看这架势,好像接下来荀晔说一个名字他就能放出去一个州牧。
杨太傅终于忍无可忍,“陛下!”
“小将军稍等,朕先和太傅说几句。”小皇帝打了个激灵,二话不说拉着他们家太傅去屏风后面密谋,“太傅太傅,您先别生气,朕有自己的想法。”
朝廷已经不是那个能管大汉十三州的朝廷,他们在京城管不到地方,州牧的人选说白了他们选的也不算数。
让荀小将军来选就不一样了,不管选出来的是谁,只要经过小将军的手就肯定不会任由那人祸害百姓。
按照他们小将军的一贯作风,哪儿有战事他就会去哪儿,不管让他去哪儿当官他都不会在那儿待太长时间,但是他亲征之前肯定会提拔出靠谱的官员来治理地方,这不比朝廷费心劳力选人方便的多?
他这不是放权,好吧,他就是放权。
但是太傅自己说说,这样做是不是对百姓最好?
再说了,本来权力也不在他们手上,给荀小将军总比放给别人强。
第126章 文武双全牛(3w营养液加更)
*
小皇帝觉得他的想法完全没问题, 非但没问题,还是目前能选的最优解。
当摆设就要有当摆设的自觉,把操心的事情都交给别人, 他们安心在京城看热闹就行。
等到能干的小将军解决完所有的问题,诶嘿,他就可以拍拍屁股退位让贤啦。
后面的话不能让太傅知道, 至少现在不能让太傅知道, 不然他的两只爪子都会变成猪蹄, 连筷子都没法用的那种。
给太傅当崽不容易, 连他都有被打手板的时候, 太傅的亲儿子过的得是什么苦日子?
如果那天太傅的亲儿子进京, 他们俩一定很有话说。
不过都说严父慈母,太傅这么严厉那家中夫人大概率是个温婉的性子,太傅的亲儿子虽然没能陪伴在父亲左右,但是也许可能小日子过的比他舒服的多正。
等等, 也就是说是太傅的严厉只有他一个倒霉蛋承受?
苍天啊,得亏他是个皇帝, 这要是、好吧、他要是没有这个皇帝的身份太傅也不会搭理他。
天底下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 他能好吃好喝还有人护着已经很幸运了,不能再强求那么多。
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所以太傅觉得他刚才说的有道理吗?
小皇帝眼巴巴的看着他们家太傅,看太傅不说话再次把他的想法从头到尾梳理一遍。
“太傅,小将军在天上有仙脉, 他治下的百姓种田种的好。您看今年报上来的结果, 颍川一郡的税收比周围几州整州都多。”
让百姓都背井离乡投奔小将军显然不现实, 那就让小将军手底下的地盘变大。
如此机智,不愧是他。
完全没毛病。
杨太傅扶额长叹, “陛下开心就好。”
有没有可能,周围几州不像颍川那么实诚,人家收上来的税都扣下自己用了,反正朝廷也没本事亲自找他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