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看到书院门口来来往往的官吏士子,荀小将军摇摇头收回刚才的话。枕头送早了,现在是还没开始打瞌睡就先送来了枕头。
诸葛瑾最近经常往书院跑很清楚现在的进度,一边派人去通知院长夫子们州牧大人来访一边讲解哪座建筑已经投入使用哪座建筑还在建造中。
没错,虽然临淄城中书院、藏书阁的名气已经打出去,但是书院和藏书阁都还在建设中,只有其中一部分能正常使用。
建房需要时间,印书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延请大儒需要时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书院得百花齐放才有书院的样子,没见过哪家名校的师资只有一个人。
之前天气太冷施工进度慢,就算郑老爷子把信送出去也不能让人家冒着寒冬赶路,怎么着也得等到天气转暖再考虑出远门。
外面世道那么乱,没有大规模的劫匪盗贼还有小规模的强盗,路上遇到饿极了的野兽也很要命,开春后再出门比冬天出门安全的多。
算算时间,老爷子的好友学生之类的也该陆陆续续过来了吧?
这年头太不安稳,书院没有建在依山傍水的郊外,而是直接在城里圈了片地来修建,目前还没有学生,到下半年才会开始正式招生。
大门方方正正,进门正对着的是尚在建设的藏书阁,左右两边是上课用的屋舍,后面是夫子们当值的办公场所,再往后则是大片供夫子们和远道而来求学的士子居住的屋舍。
虽然没有郊外环境好,但是也颇有闹中取静的意味。
既然是书院就少不了祭拜孔夫子,孔融是孔融孔夫子是孔夫子,虽然曲阜孔氏在天下读书人心中地位很高,但也没谁傻到把孔氏子孙当成孔老夫子本人一样尊崇。
荀晔带着诸葛瑾绕过香案直奔后面的办公场所,意料之中,郑老爷子已经准备好试卷只等能做主的州牧大人过来。
书院里没有闲杂人等,白天晚上都有兵丁巡逻,这些天要准备考试取才更是日夜重兵把守,除了出卷人本人连他们的家眷都不能出入。
郑玄等人最开始以为要被囚禁,被荀小将军唠了一会儿才明白不让他们和外界接触是什么意思。
此次考试意在为国选材,若是不小心透露了不该透露的消息那么考试便很难维持公平。
小将军用心良苦,是他们想岔了。
“先生们坐,我就是来看看书院有没有事。”荀小将军眉开眼笑的走过去,“快坐快坐,过些天考完试还要劳烦先生们批阅试卷,可不敢把先生们累着。”
如果不是亲眼见过他杀伐果断的一面,很容易就会被他表现出来的热情无害骗过去。
就算亲眼见过他杀伐果断的一面也很难不被骗过去。
比如现在,在座的几位大儒就一个比一个慈祥。
荀晔笑的开心,他才不说这是他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硬生生唠出来的好感度。
郑玄拿起书案上的那摞纸递过去,“将军,这些是我等根据将军的要求列出的题目,将军看看选择哪一份。”
半个月后便是考试,这几天要把题目定下来然后送去印刷。
聚到临淄的士子比他们预想中的多,再不定下题目可能直到考试当天试卷都印不出来完。
虽然也可以写到竹简上分发给士子再让士子们在竹简上作答,但是他们已经被最近这些日子的“奢靡”生活腐蚀了,轻薄便利的纸张是真好用啊。
真好用啊。
真好用啊。
真好用啊。
用一次就想感慨一次,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用的纸呢?
大儒们来到书院之后都觉醒了仓鼠属性,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看书案上用了一半的纸张有没有补全。
诶嘿,每天都有补。
不光他们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纸张,连半个月后的考试也都不再使用竹简,要知道报名参加考试的士子足足有六千多人,怕是青州和青州附近能赶过来的士子都赶过来了。
如此财大气粗,不愧是荀小将军。
财大气粗的荀小将军没有把纸张的真实价格告诉几位大儒,现在还不到公开真相的时候,老爷子们还是继续过他们的“奢靡”生活吧。
试卷很好选,毕竟已经分好甲卷乙卷丙卷,出卷之前也和老爷子们说过要学问和庶务兼备,现在只需要挑张顺眼的就行。
幸运卷和备用卷都要送去印刷,等到开考前一天再由精兵护送到书院,考试当天由他麾下的精兵负责监考,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能再卡一波心理素质。
试卷安排好,接下来就是唠嗑时间。
老爷子们要等到考试结束才能出门,虽然在书院里也能说话聊天看书写文章,但是总归没有在外面自由。
不来也就算了,来了就陪老爷子们解解闷。
他没文化不重要,他爹他叔他全家有文化就行,没本事凭学问融进大儒圈子还不许他套近乎走后门?
很巧,郑玄等人也有些事情想要确定。
竹简笨重,不管是传抄还是使用都不方便,用过小将军拿给他们的纸张和书本后没有人再想继续用笨重的竹简。
纸张轻便,所以容易传播。
郑玄出身农家深知求学不易,世家子有家学传承可以早早习六书明句读,没有家学传承的贫家子就算有老师愿意收也很难博览群书。
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来者不拒,更多的还是会挑学生的老师。
书简是传家宝,除了自家人以及被承认的得意门生也很少有哪个老师愿意把书房敞开来给其他学生看。
纸张轻便但昂贵,就算是皇家也不能随意取用,如果不方便用竹简他们更偏向用绢布而不是纸张。
然而根据他们这几个月的观察,荀小将军送来的这些纸张极有可能没那么贵,甚至可能“低廉”到寻常百姓也能买得起。
他们不知道这些纸张是怎么造出来的,也不知道那些书本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只听外面的传闻的话就是一个字“贵”,可还有一句话叫“传闻不可尽信”。
如果纸张真的和传闻中一样昂贵,他们书案上的纸不会每天都在补充。
养兵要花钱,赈灾济民要花钱,荀小将军初来乍到,就算荀氏家底丰厚也绝对不会把钱花在这种无关紧要的地方,有钱多买些粮多救些百姓不好吗?
荀小将军什么性情他们能看出来,有钱都花在刀刃上,也不会为了面子花冤枉钱。
没有意外的话,荀氏工匠造纸的成本不会高,印刷装订成册的成本也不会高。
知识是世家的根本,像现在这样以高价卖出或者只给自家人用还好,如果印有典籍的书本能大规模传播,全天下的世家大族都会对荀氏群起而攻之。
豫州是什么情况他们不清楚,并州是什么情况他们也不清楚,只看小将军在青州的行事风格,他们怀疑这胆大妄为的小将军真的敢站在所有世家的对立面肆意妄为。
身为读书人,他们希望所有读书人都能用上轻便易于携带的书本纸张,希望田间幼童也有机会拿起纸笔学习,希望全天下识荣辱知礼节。
但是身为小将军请来教书的士人,站在小将军身边人的立场上来想,他们觉得这是在玩火。
这几天在书院闲着没事儿他们几个老家伙聊了很多,从纸张书本再到小将军这新奇的考试选官之法,越聊越觉得心惊,越聊越觉得小将军要掀了世家的天。
虽然事情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小将军能不能稍微透露一下好让他们有点心理准备?
和全天下世家对着干还挺吓人的,他们得先把各地的老友学生喊过来,不然以后就喊不过来了。
反正就,他们几个要么农家出身要么家世不显,荀小将军这种正统世家子都敢冒天下世家之大不韪,他们也不能拖后腿。
几个六七十岁的老爷子目光灼灼看着敢为天下先的荀小将军,试图从他口中打探出几句惊天动地的话。
然而……
“您说什么呢?没有的事没有的事,这些纸和书本都可贵了,出了书院和官署别地儿都没有呢。”
啊哈哈哈哈,他那么乖巧懂事胆小谨慎一州牧,怎么会光明正大的砍全天下世家的命根子呢?
不会的啦不会的啦,先生们想多啦。
老爷子们:……
所以小将军想的比他们猜测的更可怕是吗?
插科打诨很有用,不管老爷子们信不信,反正荀小将军坚信他是个胆小谨慎的好儿郎。
愉快的聊天时间结束,老爷子们送走忙碌的州牧大人,然后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行吧,就当小将军是个胆小谨慎不出格的州牧。
他们干他们的,不耽误小将军谨慎。
……
半个月的时间一闪而逝,大汉第一场科举考试(简易版)在青州齐国临淄城顺利完成。
诸葛瑾最近经常往书院跑很清楚现在的进度,一边派人去通知院长夫子们州牧大人来访一边讲解哪座建筑已经投入使用哪座建筑还在建造中。
没错,虽然临淄城中书院、藏书阁的名气已经打出去,但是书院和藏书阁都还在建设中,只有其中一部分能正常使用。
建房需要时间,印书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延请大儒需要时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书院得百花齐放才有书院的样子,没见过哪家名校的师资只有一个人。
之前天气太冷施工进度慢,就算郑老爷子把信送出去也不能让人家冒着寒冬赶路,怎么着也得等到天气转暖再考虑出远门。
外面世道那么乱,没有大规模的劫匪盗贼还有小规模的强盗,路上遇到饿极了的野兽也很要命,开春后再出门比冬天出门安全的多。
算算时间,老爷子的好友学生之类的也该陆陆续续过来了吧?
这年头太不安稳,书院没有建在依山傍水的郊外,而是直接在城里圈了片地来修建,目前还没有学生,到下半年才会开始正式招生。
大门方方正正,进门正对着的是尚在建设的藏书阁,左右两边是上课用的屋舍,后面是夫子们当值的办公场所,再往后则是大片供夫子们和远道而来求学的士子居住的屋舍。
虽然没有郊外环境好,但是也颇有闹中取静的意味。
既然是书院就少不了祭拜孔夫子,孔融是孔融孔夫子是孔夫子,虽然曲阜孔氏在天下读书人心中地位很高,但也没谁傻到把孔氏子孙当成孔老夫子本人一样尊崇。
荀晔带着诸葛瑾绕过香案直奔后面的办公场所,意料之中,郑老爷子已经准备好试卷只等能做主的州牧大人过来。
书院里没有闲杂人等,白天晚上都有兵丁巡逻,这些天要准备考试取才更是日夜重兵把守,除了出卷人本人连他们的家眷都不能出入。
郑玄等人最开始以为要被囚禁,被荀小将军唠了一会儿才明白不让他们和外界接触是什么意思。
此次考试意在为国选材,若是不小心透露了不该透露的消息那么考试便很难维持公平。
小将军用心良苦,是他们想岔了。
“先生们坐,我就是来看看书院有没有事。”荀小将军眉开眼笑的走过去,“快坐快坐,过些天考完试还要劳烦先生们批阅试卷,可不敢把先生们累着。”
如果不是亲眼见过他杀伐果断的一面,很容易就会被他表现出来的热情无害骗过去。
就算亲眼见过他杀伐果断的一面也很难不被骗过去。
比如现在,在座的几位大儒就一个比一个慈祥。
荀晔笑的开心,他才不说这是他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硬生生唠出来的好感度。
郑玄拿起书案上的那摞纸递过去,“将军,这些是我等根据将军的要求列出的题目,将军看看选择哪一份。”
半个月后便是考试,这几天要把题目定下来然后送去印刷。
聚到临淄的士子比他们预想中的多,再不定下题目可能直到考试当天试卷都印不出来完。
虽然也可以写到竹简上分发给士子再让士子们在竹简上作答,但是他们已经被最近这些日子的“奢靡”生活腐蚀了,轻薄便利的纸张是真好用啊。
真好用啊。
真好用啊。
真好用啊。
用一次就想感慨一次,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用的纸呢?
大儒们来到书院之后都觉醒了仓鼠属性,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看书案上用了一半的纸张有没有补全。
诶嘿,每天都有补。
不光他们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纸张,连半个月后的考试也都不再使用竹简,要知道报名参加考试的士子足足有六千多人,怕是青州和青州附近能赶过来的士子都赶过来了。
如此财大气粗,不愧是荀小将军。
财大气粗的荀小将军没有把纸张的真实价格告诉几位大儒,现在还不到公开真相的时候,老爷子们还是继续过他们的“奢靡”生活吧。
试卷很好选,毕竟已经分好甲卷乙卷丙卷,出卷之前也和老爷子们说过要学问和庶务兼备,现在只需要挑张顺眼的就行。
幸运卷和备用卷都要送去印刷,等到开考前一天再由精兵护送到书院,考试当天由他麾下的精兵负责监考,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能再卡一波心理素质。
试卷安排好,接下来就是唠嗑时间。
老爷子们要等到考试结束才能出门,虽然在书院里也能说话聊天看书写文章,但是总归没有在外面自由。
不来也就算了,来了就陪老爷子们解解闷。
他没文化不重要,他爹他叔他全家有文化就行,没本事凭学问融进大儒圈子还不许他套近乎走后门?
很巧,郑玄等人也有些事情想要确定。
竹简笨重,不管是传抄还是使用都不方便,用过小将军拿给他们的纸张和书本后没有人再想继续用笨重的竹简。
纸张轻便,所以容易传播。
郑玄出身农家深知求学不易,世家子有家学传承可以早早习六书明句读,没有家学传承的贫家子就算有老师愿意收也很难博览群书。
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来者不拒,更多的还是会挑学生的老师。
书简是传家宝,除了自家人以及被承认的得意门生也很少有哪个老师愿意把书房敞开来给其他学生看。
纸张轻便但昂贵,就算是皇家也不能随意取用,如果不方便用竹简他们更偏向用绢布而不是纸张。
然而根据他们这几个月的观察,荀小将军送来的这些纸张极有可能没那么贵,甚至可能“低廉”到寻常百姓也能买得起。
他们不知道这些纸张是怎么造出来的,也不知道那些书本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只听外面的传闻的话就是一个字“贵”,可还有一句话叫“传闻不可尽信”。
如果纸张真的和传闻中一样昂贵,他们书案上的纸不会每天都在补充。
养兵要花钱,赈灾济民要花钱,荀小将军初来乍到,就算荀氏家底丰厚也绝对不会把钱花在这种无关紧要的地方,有钱多买些粮多救些百姓不好吗?
荀小将军什么性情他们能看出来,有钱都花在刀刃上,也不会为了面子花冤枉钱。
没有意外的话,荀氏工匠造纸的成本不会高,印刷装订成册的成本也不会高。
知识是世家的根本,像现在这样以高价卖出或者只给自家人用还好,如果印有典籍的书本能大规模传播,全天下的世家大族都会对荀氏群起而攻之。
豫州是什么情况他们不清楚,并州是什么情况他们也不清楚,只看小将军在青州的行事风格,他们怀疑这胆大妄为的小将军真的敢站在所有世家的对立面肆意妄为。
身为读书人,他们希望所有读书人都能用上轻便易于携带的书本纸张,希望田间幼童也有机会拿起纸笔学习,希望全天下识荣辱知礼节。
但是身为小将军请来教书的士人,站在小将军身边人的立场上来想,他们觉得这是在玩火。
这几天在书院闲着没事儿他们几个老家伙聊了很多,从纸张书本再到小将军这新奇的考试选官之法,越聊越觉得心惊,越聊越觉得小将军要掀了世家的天。
虽然事情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小将军能不能稍微透露一下好让他们有点心理准备?
和全天下世家对着干还挺吓人的,他们得先把各地的老友学生喊过来,不然以后就喊不过来了。
反正就,他们几个要么农家出身要么家世不显,荀小将军这种正统世家子都敢冒天下世家之大不韪,他们也不能拖后腿。
几个六七十岁的老爷子目光灼灼看着敢为天下先的荀小将军,试图从他口中打探出几句惊天动地的话。
然而……
“您说什么呢?没有的事没有的事,这些纸和书本都可贵了,出了书院和官署别地儿都没有呢。”
啊哈哈哈哈,他那么乖巧懂事胆小谨慎一州牧,怎么会光明正大的砍全天下世家的命根子呢?
不会的啦不会的啦,先生们想多啦。
老爷子们:……
所以小将军想的比他们猜测的更可怕是吗?
插科打诨很有用,不管老爷子们信不信,反正荀小将军坚信他是个胆小谨慎的好儿郎。
愉快的聊天时间结束,老爷子们送走忙碌的州牧大人,然后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行吧,就当小将军是个胆小谨慎不出格的州牧。
他们干他们的,不耽误小将军谨慎。
……
半个月的时间一闪而逝,大汉第一场科举考试(简易版)在青州齐国临淄城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