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陛下,老臣先不说,你先说说傍晚时和那两位将军商量了什么。”
  “其实也没商量什么,就是把两位将军说的馊主意驳回了而已。”小皇帝不好意思的笑笑,“学狐狸叫、往鱼肚子里塞小纸条还有给路边放条大白蛇都是以前用过的,咱们小将军又不是没本事,干嘛要用别人用过的?”
  所以他就提了点儿小建议让那两位将军想事情别太死板,要多开动脑筋,他们荀小将军配得上最好的主意和最大的排场,就算要用前人用过的法子也不能那么直白的模仿。
  再往前瞅瞅,看看人家上古贤王的做法,看看春秋战国田氏代齐的过程,再看看那些万众瞩目的圣君,那才是他们要参考的对象。
  上古贤王尧舜禹都是禅让,禅,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让出帝位。他和上古贤王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人家快去世的时候禅让而他活的好好的就退位让贤。
  四舍五入他也是尧舜禹一样的圣君。
  叉腰.jpg
  “不过还有个问题,小将军这会儿不在颍川没法和他商量,这事儿得等他回来或者过段时间我们进京才好安排。”小皇帝撑着脸发愁,“太傅,您觉得这事儿什么时候挑明合适?”
  除了受禅的当事人不知道,他连禅让时的具体流程都想好了。
  想当年商朝开国的时候商汤召开三千诸侯大会,会上商汤“三让王位”,那场面想想就恢弘壮阔。
  到时候他和小将军在禅让台上三辞三让,再安排史官和画师在旁边把他们互相谦让的画面记录下来,他蹭着小将军的名气也能青史留名。
  别管名声怎么样,就问是不是青史留名吧?
  太傅大人掀起眼皮幽幽开口,“燕王哙效仿尧舜禅让给权臣子之,太子平与将军市不满图谋复辟却为百姓所杀,齐国趁机攻燕,燕王哙与权臣子之双双被杀。”
  小皇帝毫不在意的摆摆手,“朕不是燕王哙也没有太子,朕自己还是个孩子,小将军也不是子之,百姓更不会阻挠小将军受禅。”
  大汉自有国情在,不要他们小将军这几年攒下来的声望不存在呀,
  太傅大人抖抖胡子,继续给他泼冷水,“赵武灵王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之后沙丘政变被困在宫中活活饿死。”
  “这就更不需要操心了。”小皇帝挺直腰杆,“小将军最重视农耕,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他就是直接砍了朕的脑袋都不会让朕饿死。”
  之前小将军在京城的时候说过饿肚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他们俩在这上面意见空前的一致,人固有一死,可以直接死但绝对不能慢慢饿死。
  以他们俩的交情,就算出了意外必须死一个也绝对不会用饿死这么凶残的法子。
  “王莽当年也是禅让,朕知道朕知道朕都知道,太傅您真的不用说了。”小皇帝拍着胸脯保证,“民间不是说小孩儿有天眼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吗?您这么想,朕属于大器晚成直到十几岁还保留天眼,荀小将军头顶瑞云萦绕紫气东来,所以朕才如此放心的退位让贤与小将军成为一时尧舜。怎么样?心里是不是好受多了?”
  杨彪张了张嘴,愣是不知道该怎么回。
  说实话,他要是有他们家陛下这心态肯定不会天天晚上都愁的睡不着。
  还一时尧舜,可把他美死了。
  尧帝知道后世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屁孩往他身上蹭吗?
  “太傅您先别开口,听朕给您说理由。”小皇帝理直气壮,“尧帝不曾当面反对朕的说法,也不曾入梦和朕说他觉得朕不行,由此可见他老人家本人非常赞同朕的说法,要是有人在您面前胡说八道您就让他去找尧帝或者大汉的列祖列宗要说法。”
  他觉得他没问题,别人觉得有问题那是别人的问题。
  日子已经那么难过了,少管点闲事不好吗?
  杨彪耐着性子听他们家陛下说完他的歪理,然后揉揉他的脑袋瓜试图结束今天的谈话。
  陛下的意思他已经知道了,和之前完全没有区别,总之就是荀小将军生下来就是为了从他手中接过皇位,天下能者居之,他们荀小将军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能者”。
  他懂他懂他都懂,陛下不用再强调了。
  这话谈的,简直比在宫里还要累人。
  杨太傅抿口水润润嗓子,顺便给他们家陛下也倒一杯。
  他怀疑陛下这两天话越来越多就是觉得到颍川后有靠山了。
  洛阳虽是国都但却不安宁,相比之下竟然是颍川更能让天子放开了玩。
  来到颍川后自觉有靠山越发自在的小皇帝不想那么快结束,“太傅,朕说完了,您的想法呢?”
  那么大的事情不能只让他自己说,太傅的意见更重要。
  真的,这事儿只要太傅不松口,他就是再属意荀小将军也不会擅自禅位。
  看着他真诚的双眼,他是发自内心的觉得和太傅更亲,比亲爹和亲祖父都亲。
  杨彪被说的绷不住表情,板着脸板着脸还是笑了出来,“陛下已经念叨了那么久,老臣还有什么好反对的?”
  “那就这么说定了。”小皇帝重重点头,“今后朕给太傅养老,如果朕穷到活不下去,太傅把朕带走也行。”
  以后天下改姓荀,他这刘姓的前朝皇室待遇肯定比不过现在,不过太傅家大业大多养个他跟毛毛雨似的肯定不会介意他跟着蹭饭对吧?对吧对吧对吧?
  “好了好了,回去休息。”杨彪也准备收拾收拾睡觉去,“今天养足精神,明天去找荀仲豫和荀文若谈谈,到时还需要有陛下在场。”
  小皇帝喜笑颜开,“太傅放心,朕肯定不会拖后腿。”
  回来之前和张将军管将军约好了明天午后继续密谈,现在看来也不用秘密的谈了,待会儿让人去门口说一声,免得让两个将军扑个空。
  ……
  与此同时,荀氏府邸。
  张饶把下午发生的事情交代干净,看那老实巴交的模样根本看不出那么会搞事。
  管亥低眉顺眼的等待处罚,这次算他倒霉,下次他从别的地方讨回来。
  荀彧眉头微蹙,“陛下的反应当真是迫不及待?”
  张饶确定一定以及肯定,“陛下不光比我俩着急,还把我俩商量出来的法子都推翻了重新想新法子。”
  管亥瞅了他一眼,怕给荀治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没有反驳。
  什么他们俩商量出来的法子?分明是这人一直在自说自话。
  他耐着性子等着,想着等这家伙说完就告辞离开,结果还没等到他能说话陛下就到了。
  荀彧看看两位垂头丧气的将领,这事儿说严重很严重说不严重也能轻轻揭过,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两位私下里说不该说的话被陛下抓个正着,而是负责别院巡防的为什么是黄巾出身的张饶。
  张饶和他的兵?巡防?
  郭奉孝你出来,你自己看看这合适吗?
  张大帅本人不觉得他负责巡防有什么问题,当贼和防贼没啥区别,当过贼的人才知道怎么能更好的防贼,也能知道万一有贼人打过来最该从哪里防守。
  让他来防守很合适,他们贼匪出身的正规军就是这么攻守皆宜。
  一人做事一人当,他知道他们不该在外面说不该说的话,治中大人罚他们两个就行,能不能不要牵连底下的弟兄?
  张饶期期艾艾认错求情,听的管亥像捏紧拳头和他干架。
  一人做事一人当!划重点:一人!
  真要按照他说的那样一人做事一人当直接罚他自己不就得了?怎么说着说着又变成罚他们两个了?
  非得拉个垫背的是吧?
  荀彧注意到两个人之间的暗潮涌动,没说要重罚,只是让他们回去好好反省,在不耽误正事的前提下把《春秋》抄三遍,半个月后送来给他检查。
  管亥眼睛一亮,“遵命!”
  他是正经上过学的人,抄书对他而言不在话下,荀治中一定是听出来了罪魁祸首是张饶才想出来这么个处罚。
  《春秋》全文不到两万字,半个月的时间抄三遍对他来说轻轻松松,对张某人而言就不轻松了。
  治中大人青天大老爷!就这么罚!
  张饶:???
  不是?抄书?要不直接打他三十军棍吧!
  《春秋》是啥啊?书多厚啊?里面的字好画吗?他半个月抄不完可咋整啊?
  治中大人!治中大人咱直接上军棍吧!抄书真的不行啊!惨叫——
  张饶反应过来后想申请换个处罚,可惜他慢了一步,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管亥捂住嘴拖了出去。
  换什么换?就要抄书!
  治中大人忙,他们马上回去抄书,不打扰治中大人休息。
  荀彧:……
  荀彧捏捏眉心,看看外面的天色,犹豫了一下还是准备去隔壁寻郭嘉。
  书童提着灯走在前面,听到他说去找郭嘉很是诧异,“主君,郭郎就在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