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81节
第132章
七月流火,夜间仍是暑气不断,舒仪向来畏热,走出一段路后,身上便有汗意,把下人叫住放缓脚步,这时舒仪发现回房的小路旁站着一个瘦长的人影。
洁白如雪,风雅公子。
杨臣率先招呼:“师妹。”
下人驻足。
舒仪朝他看了一眼,问道,“这么晚了还有事?”
“白天发生那么多事,今夜能在这里安睡的人真不多,”杨臣走近道,“师妹不想找个人聊聊?”
舒仪翻了个白眼,道,“不想。”
杨臣咧嘴笑道,“好吧,是我想找师妹聊聊。”
舒仪仍是不客气,“有话快说,别耽误时间。”
“还生气?”杨臣问。
“要是我把你从袁州绑回昆州,你气不气?”
杨臣又笑,“有机会倒可以一试。”
舒仪斜睨他,“大半夜你就想说这个?”
杨臣朝下人看了一眼,接过他手中的灯笼,令其回去复命,站到舒仪身旁,提着灯笼缓缓向前走,说道,“今日押送明王时他说了一桩事。”
舒仪不置可否。
杨臣继续道:“明王说他是中了计。胡岚当时撺掇他点火焚宫,事后却立刻出来指证他。分明是一个计划好的陷阱。”
“今日审问的时候,胡岚说是明王的主意。”
“胡岚已死,死无对证。可明王已经承担弑君罪名,再说这些辩白又有何用?”
舒仪指出,“你相信明王的话。“
“实在是想不出他说谎的意义。”杨臣苦笑道,“我思来想去仍是想不通,师妹,你一向聪明,不如帮我想想。”
舒仪撇嘴道,“你都想不出,我想又有什么用。”
杨臣不在意她的态度,依旧温和说道,“胡岚是德王唤来的证人,我好奇之下打听一下,结果真是让我吃惊。”
他突然有点希望舒仪露出惊讶好奇的神色,提高了灯笼一看,舒仪面容恬静,什么反应也没有。
“胡岚是师尊推荐给德王的,还是在入京之后。”
舒仪脚下一顿。杨臣也停了下来,手提灯笼,两人视线撞在一处。
“你暗示什么?”舒仪问,声音在夜风中略凉。
杨臣苦笑,眉宇间露出疲惫,“但愿是我想多了。”
两人默默无语走路。
来到舒仪房门前,杨臣看着舒仪推开房门,忽然又问:“你心中真的没有疑问?”
舒仪却回过头来,在夜色中目光犹显澄澈,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就合上了门。
杨臣站在门前发愣,良久,长长叹息一声离去。
舒仪洗漱完,如同宗正府里其他人一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深夜,赵宝在寝殿外唤醒尉戈,口称:“紧急军报。”
尉戈猛然睁开眼,睡意全消,殿内很快点上宫灯,尉戈披衣而起,打开蜡封完整的信笺,一目十行,飞快扫完上面内容,表情平静,心情复杂。
赵宝躬身站在床脚,等他看完后又道,“殿下,姜姑娘求见。”
尉戈眉峰拢起又松开,没考虑很久,缓缓站起,吩咐赵宝,“带她去书房。”
姜湄来到书房时,身上穿着一身家常纱裙,脂粉不施,与往常娇妍不同,倒多了几分楚楚之态。她躬身行礼,“殿下。”
尉戈道:“这么晚了姜姑娘一定是有急事要将,闲话少叙,直接说吧。”
姜湄在昆州王府住了几个月,多少有些了解这位昆州王的性情,不重虚礼,注重实效,倒是难得一见的干将作风。她道,“殿下对京城的事了解多少?”
尉戈道:“倒忘了恭喜姑娘,明王率先攻破京城,只怕不久就要得偿所愿。”
姜湄却没有半丝笑意,脸色微微发白,“殿下这是反话还是真心话?”
尉戈脸上露出奇怪的表情,道,“明王一路奔袭就为京城,现已如愿,还不算好事?”
姜湄道:“只怕非但不喜,马上就要大祸临头。”
尉戈讶然,他当然不认为明王首先入京就能占得皇位,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套口风,但是看姜湄的神色不似作假,似乎真有什么祸事,他不免有些意外,“姜姑娘请直说。”
姜湄出身矩州姜家,是明王的妻族,自有一套通信的方式,快速有效,即使在明王行军途中也没有中断联系,因此姜湄所得到的情报内容比尉戈更多,其中密信内容关系重大,半点内情都不能向外人透露,姜湄虽然心中焦急,却仍是按耐住性子缓缓道,“明王殿下虽然率先入京,袁州军随后就跟着入城,夜里皇城着火,圣上只怕是凶多吉少,一旦圣上宾天,矩州袁州两军之间必有生死一战。”
“明王勇健,又有精兵强将,连朱雀旗都败了,还能怕袁州军?”尉戈道。
“明王再勇,也不能接连作战,矩州损兵折将,已是疲兵,袁州军行军路上并无战事,锐气正锋,谁胜谁败还很难说。”
尉戈接着她的话道,“姑娘不会无缘无故深夜找我分析军情,莫非又想劝我出兵?”
姜湄被他道穿来意,脸上稍红,转瞬又褪去血色,变得雪白,“只要殿下出兵,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尉戈靠在椅背上,姿态随意,脑中所想却很慎重。他只思考了一会儿,断然道,“不行。”
“为何?”姜湄声音扬高,有些不可置信,深呼吸两口稍稍平复情绪后,她道,“殿下刚才也说明王先入京城,有很大机会问鼎宝座。当初殿下拒绝出兵,因为京中天子仍在,出兵形同谋反,但现在圣上极可能已不在,殿下此刻出兵助明王一臂之力,功劳堪比开国之功。”
姜湄说的入情入理,情真意切。
尉戈听完摇头,仍是那两个字,“不行。”
姜湄贝齿咬唇,脸上又恼又怒,“殿下。”
尉戈摆摆手,道,“告诉你两点,其一,皇城大火,倘若只有明王一路大军入京,今日我会考虑你的建议。其二,皇城若是没有这场大火,我今日也依然会考虑你的建议。但是现在,昆州绝不会出兵襄助明王。”
姜湄听他说完两点,面如死灰,想到明王妃委托的任务,她还是追问一句,“明王愿以云州、矩州及云南戍边相让,殿下不需屈居任何人之下,称帝称王皆可。”
尉戈一笑置之,令赵宝,“送姜姑娘回去吧。”
姜湄知道没有条件能打动他,面色难看至极,转身之际,忽然道,“看殿下治下政令通达,本固邦宁,妾以为殿下志向不止于此,原来是错看。”
尉戈道:“我却觉得姑娘,不,矩州最大的毛病是不知命。心虽大,命却不及。”
姜湄噎住,一跺脚,转身就走。
第133章
京城内,权宦高官、士族勋贵有一大半全困在了宗正府。
第二日清晨,一群人三三两两聚在后堂,等待御医换药的时候,趁机打听德王的伤情。
杜岩的这一枪实在是狠,德王几乎已经是皇位所属,谁知这一伤,让天下形势都变得混乱起来。众人无不在心中忖度,德王若能养好伤,自然是下一任帝王,若是就此呜呼,那这个天下,到底该交到谁的手中?
祁王在清晨时分醒来,他并没有受伤,但惊吓受了不少,耄耋老者,身体衰败,经过昨日一遭已经伤了元气,御医开的全部都是温补方子,几碗汤药灌下去,人才慢慢缓过来。
祁王辈分大,是宗亲中的支柱,他醒来不久,听说明王下狱和德王伤情,沉默半晌,让人把安阳郡王请来。
宗亲们劝“叔公别太伤神了”“等等也不迟”。
祁王老眼一睁道,“老夫还有几日可活,现在不伤神还等什么时候,这一大烂摊子,我都没脸去见先祖列宗。”
郑穆来到祁王的房内,床前摆着矮几,银盆里温着汤药,浓郁的药味弥散在空气里,闻之生苦。
祁王半阖着眼,直到他走进才听见声音,张开眼招手让他上前。
“郑穆,”祁王口气严肃,“矩州、袁州两路大军在哪里?”
“还在京城外二十里候命。”
“候命,候谁的命?”祁王道,“明王弑君,罪不可恕,矩州军就是叛军,应及早收服。至于袁州军,让他们回袁州吧。这两张桩事,一前一后切不可顺序搞混。有袁州军在侧,才能压服矩州军。”
郑穆拿起汤药碗,轻轻用勺子搅动,喂到祁王嘴边,“叔公放心,大军无帅,不会再有攻京的逆举。”
祁王语重心长道:“局势乱成这样,不得不防啊。时间长了,群龙无首,下面就会滋生想法。处理兵事,宜早不宜迟。你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京中这些门阀世家想法极多,越是这种时候,魑魅魍魉越是多,想要以小博大的大有人在,一定先要稳住。无论如何,江山社稷不能乱。”
郑穆点头称是。
祁王一口气说了许多话,急喘起来,默默喝了几口药,面色好转,他道,“英宗生的好儿子啊,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搅得天下大乱,现在竟没有一个完好的。真真让人心痛。”
老王爷一脸悲痛惋惜,郑穆劝道,“叔公别急,德王伤势没有恶化,慢慢将养会好的。”
“你别拿好话来哄我,他……”祁王抿唇,眼中有些沉重,“他要是好不了,该如何?”
郑穆放下药碗,沉默不语。
祁王道:“国不可一日无君。”
郑穆道:“只要德王还在,就应德王为君。”
“倘若德王有个万一。”
郑穆神色凝重拢紧眉心,“德王膝下有嫡子。”
“胡闹。别的时候也就算了,短短两年内我朝已经宾天两位帝王,内乱未平,让一个黄口小儿来做皇帝,这不是引得天下躁动吗?平顺年间让小儿继位我没意见,但是这种时候,万万不能选一个儿皇帝。”
郑穆道,“叔公有主意?”
祁王浑浊的双眼直视他,眼神中有打量有探究,还有一些复杂的情绪,“按血缘来说,你是文帝一脉,也属正统。”
郑穆没有接话,冷峻的面容上一丝表情也无,半晌才一笑道,“等等看德王的情况。”
祁王知道他并没有拒绝,微微颔首,不再费神说话。
转眼又过了一天,德王寒热不退,整个人烧的迷迷糊糊,御医们轮值,十二个时辰不断守候,每用一样药都是慎之又慎,但凡病情有所反复,必要三位御医会诊。众人心里都清楚,这已经是未来的帝王,真能治好,御医们已经是立了大功。
但是伤在腹部,长枪几乎刺穿,御医们感觉棘手至极。也幸亏德王身体健壮,一般人受了这样重创,只怕早已支撑不住。
京城外驻扎的两路大军才是隐患。幸而两军对峙,没有军令的情况下无人敢动,郑穆令骁卫将军带一军前行,将矩州军各支统领召入京,逐个突破,不到两日,就将矩州军原地整编。但其中隐患不少,兵卒原籍大多都在矩州,其中有多少矩州门阀的关系,要等后续慢慢筛选。
随后打发袁州军就容易的多,德王病倒,军权基本已经落在郑穆手中,除了留下亲卫和一致五千人的精兵,其余全部由杨瑞带兵遣回袁州。
大军危机解除,宗正府也打开府门,让众人回家。
因接连两日戒严宵禁,禁军频繁在街上走动,京城气氛异常紧张,风声鹤唳。直至宗正府内那群官员士族回到家中,众人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
七月流火,夜间仍是暑气不断,舒仪向来畏热,走出一段路后,身上便有汗意,把下人叫住放缓脚步,这时舒仪发现回房的小路旁站着一个瘦长的人影。
洁白如雪,风雅公子。
杨臣率先招呼:“师妹。”
下人驻足。
舒仪朝他看了一眼,问道,“这么晚了还有事?”
“白天发生那么多事,今夜能在这里安睡的人真不多,”杨臣走近道,“师妹不想找个人聊聊?”
舒仪翻了个白眼,道,“不想。”
杨臣咧嘴笑道,“好吧,是我想找师妹聊聊。”
舒仪仍是不客气,“有话快说,别耽误时间。”
“还生气?”杨臣问。
“要是我把你从袁州绑回昆州,你气不气?”
杨臣又笑,“有机会倒可以一试。”
舒仪斜睨他,“大半夜你就想说这个?”
杨臣朝下人看了一眼,接过他手中的灯笼,令其回去复命,站到舒仪身旁,提着灯笼缓缓向前走,说道,“今日押送明王时他说了一桩事。”
舒仪不置可否。
杨臣继续道:“明王说他是中了计。胡岚当时撺掇他点火焚宫,事后却立刻出来指证他。分明是一个计划好的陷阱。”
“今日审问的时候,胡岚说是明王的主意。”
“胡岚已死,死无对证。可明王已经承担弑君罪名,再说这些辩白又有何用?”
舒仪指出,“你相信明王的话。“
“实在是想不出他说谎的意义。”杨臣苦笑道,“我思来想去仍是想不通,师妹,你一向聪明,不如帮我想想。”
舒仪撇嘴道,“你都想不出,我想又有什么用。”
杨臣不在意她的态度,依旧温和说道,“胡岚是德王唤来的证人,我好奇之下打听一下,结果真是让我吃惊。”
他突然有点希望舒仪露出惊讶好奇的神色,提高了灯笼一看,舒仪面容恬静,什么反应也没有。
“胡岚是师尊推荐给德王的,还是在入京之后。”
舒仪脚下一顿。杨臣也停了下来,手提灯笼,两人视线撞在一处。
“你暗示什么?”舒仪问,声音在夜风中略凉。
杨臣苦笑,眉宇间露出疲惫,“但愿是我想多了。”
两人默默无语走路。
来到舒仪房门前,杨臣看着舒仪推开房门,忽然又问:“你心中真的没有疑问?”
舒仪却回过头来,在夜色中目光犹显澄澈,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就合上了门。
杨臣站在门前发愣,良久,长长叹息一声离去。
舒仪洗漱完,如同宗正府里其他人一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深夜,赵宝在寝殿外唤醒尉戈,口称:“紧急军报。”
尉戈猛然睁开眼,睡意全消,殿内很快点上宫灯,尉戈披衣而起,打开蜡封完整的信笺,一目十行,飞快扫完上面内容,表情平静,心情复杂。
赵宝躬身站在床脚,等他看完后又道,“殿下,姜姑娘求见。”
尉戈眉峰拢起又松开,没考虑很久,缓缓站起,吩咐赵宝,“带她去书房。”
姜湄来到书房时,身上穿着一身家常纱裙,脂粉不施,与往常娇妍不同,倒多了几分楚楚之态。她躬身行礼,“殿下。”
尉戈道:“这么晚了姜姑娘一定是有急事要将,闲话少叙,直接说吧。”
姜湄在昆州王府住了几个月,多少有些了解这位昆州王的性情,不重虚礼,注重实效,倒是难得一见的干将作风。她道,“殿下对京城的事了解多少?”
尉戈道:“倒忘了恭喜姑娘,明王率先攻破京城,只怕不久就要得偿所愿。”
姜湄却没有半丝笑意,脸色微微发白,“殿下这是反话还是真心话?”
尉戈脸上露出奇怪的表情,道,“明王一路奔袭就为京城,现已如愿,还不算好事?”
姜湄道:“只怕非但不喜,马上就要大祸临头。”
尉戈讶然,他当然不认为明王首先入京就能占得皇位,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套口风,但是看姜湄的神色不似作假,似乎真有什么祸事,他不免有些意外,“姜姑娘请直说。”
姜湄出身矩州姜家,是明王的妻族,自有一套通信的方式,快速有效,即使在明王行军途中也没有中断联系,因此姜湄所得到的情报内容比尉戈更多,其中密信内容关系重大,半点内情都不能向外人透露,姜湄虽然心中焦急,却仍是按耐住性子缓缓道,“明王殿下虽然率先入京,袁州军随后就跟着入城,夜里皇城着火,圣上只怕是凶多吉少,一旦圣上宾天,矩州袁州两军之间必有生死一战。”
“明王勇健,又有精兵强将,连朱雀旗都败了,还能怕袁州军?”尉戈道。
“明王再勇,也不能接连作战,矩州损兵折将,已是疲兵,袁州军行军路上并无战事,锐气正锋,谁胜谁败还很难说。”
尉戈接着她的话道,“姑娘不会无缘无故深夜找我分析军情,莫非又想劝我出兵?”
姜湄被他道穿来意,脸上稍红,转瞬又褪去血色,变得雪白,“只要殿下出兵,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尉戈靠在椅背上,姿态随意,脑中所想却很慎重。他只思考了一会儿,断然道,“不行。”
“为何?”姜湄声音扬高,有些不可置信,深呼吸两口稍稍平复情绪后,她道,“殿下刚才也说明王先入京城,有很大机会问鼎宝座。当初殿下拒绝出兵,因为京中天子仍在,出兵形同谋反,但现在圣上极可能已不在,殿下此刻出兵助明王一臂之力,功劳堪比开国之功。”
姜湄说的入情入理,情真意切。
尉戈听完摇头,仍是那两个字,“不行。”
姜湄贝齿咬唇,脸上又恼又怒,“殿下。”
尉戈摆摆手,道,“告诉你两点,其一,皇城大火,倘若只有明王一路大军入京,今日我会考虑你的建议。其二,皇城若是没有这场大火,我今日也依然会考虑你的建议。但是现在,昆州绝不会出兵襄助明王。”
姜湄听他说完两点,面如死灰,想到明王妃委托的任务,她还是追问一句,“明王愿以云州、矩州及云南戍边相让,殿下不需屈居任何人之下,称帝称王皆可。”
尉戈一笑置之,令赵宝,“送姜姑娘回去吧。”
姜湄知道没有条件能打动他,面色难看至极,转身之际,忽然道,“看殿下治下政令通达,本固邦宁,妾以为殿下志向不止于此,原来是错看。”
尉戈道:“我却觉得姑娘,不,矩州最大的毛病是不知命。心虽大,命却不及。”
姜湄噎住,一跺脚,转身就走。
第133章
京城内,权宦高官、士族勋贵有一大半全困在了宗正府。
第二日清晨,一群人三三两两聚在后堂,等待御医换药的时候,趁机打听德王的伤情。
杜岩的这一枪实在是狠,德王几乎已经是皇位所属,谁知这一伤,让天下形势都变得混乱起来。众人无不在心中忖度,德王若能养好伤,自然是下一任帝王,若是就此呜呼,那这个天下,到底该交到谁的手中?
祁王在清晨时分醒来,他并没有受伤,但惊吓受了不少,耄耋老者,身体衰败,经过昨日一遭已经伤了元气,御医开的全部都是温补方子,几碗汤药灌下去,人才慢慢缓过来。
祁王辈分大,是宗亲中的支柱,他醒来不久,听说明王下狱和德王伤情,沉默半晌,让人把安阳郡王请来。
宗亲们劝“叔公别太伤神了”“等等也不迟”。
祁王老眼一睁道,“老夫还有几日可活,现在不伤神还等什么时候,这一大烂摊子,我都没脸去见先祖列宗。”
郑穆来到祁王的房内,床前摆着矮几,银盆里温着汤药,浓郁的药味弥散在空气里,闻之生苦。
祁王半阖着眼,直到他走进才听见声音,张开眼招手让他上前。
“郑穆,”祁王口气严肃,“矩州、袁州两路大军在哪里?”
“还在京城外二十里候命。”
“候命,候谁的命?”祁王道,“明王弑君,罪不可恕,矩州军就是叛军,应及早收服。至于袁州军,让他们回袁州吧。这两张桩事,一前一后切不可顺序搞混。有袁州军在侧,才能压服矩州军。”
郑穆拿起汤药碗,轻轻用勺子搅动,喂到祁王嘴边,“叔公放心,大军无帅,不会再有攻京的逆举。”
祁王语重心长道:“局势乱成这样,不得不防啊。时间长了,群龙无首,下面就会滋生想法。处理兵事,宜早不宜迟。你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京中这些门阀世家想法极多,越是这种时候,魑魅魍魉越是多,想要以小博大的大有人在,一定先要稳住。无论如何,江山社稷不能乱。”
郑穆点头称是。
祁王一口气说了许多话,急喘起来,默默喝了几口药,面色好转,他道,“英宗生的好儿子啊,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搅得天下大乱,现在竟没有一个完好的。真真让人心痛。”
老王爷一脸悲痛惋惜,郑穆劝道,“叔公别急,德王伤势没有恶化,慢慢将养会好的。”
“你别拿好话来哄我,他……”祁王抿唇,眼中有些沉重,“他要是好不了,该如何?”
郑穆放下药碗,沉默不语。
祁王道:“国不可一日无君。”
郑穆道:“只要德王还在,就应德王为君。”
“倘若德王有个万一。”
郑穆神色凝重拢紧眉心,“德王膝下有嫡子。”
“胡闹。别的时候也就算了,短短两年内我朝已经宾天两位帝王,内乱未平,让一个黄口小儿来做皇帝,这不是引得天下躁动吗?平顺年间让小儿继位我没意见,但是这种时候,万万不能选一个儿皇帝。”
郑穆道,“叔公有主意?”
祁王浑浊的双眼直视他,眼神中有打量有探究,还有一些复杂的情绪,“按血缘来说,你是文帝一脉,也属正统。”
郑穆没有接话,冷峻的面容上一丝表情也无,半晌才一笑道,“等等看德王的情况。”
祁王知道他并没有拒绝,微微颔首,不再费神说话。
转眼又过了一天,德王寒热不退,整个人烧的迷迷糊糊,御医们轮值,十二个时辰不断守候,每用一样药都是慎之又慎,但凡病情有所反复,必要三位御医会诊。众人心里都清楚,这已经是未来的帝王,真能治好,御医们已经是立了大功。
但是伤在腹部,长枪几乎刺穿,御医们感觉棘手至极。也幸亏德王身体健壮,一般人受了这样重创,只怕早已支撑不住。
京城外驻扎的两路大军才是隐患。幸而两军对峙,没有军令的情况下无人敢动,郑穆令骁卫将军带一军前行,将矩州军各支统领召入京,逐个突破,不到两日,就将矩州军原地整编。但其中隐患不少,兵卒原籍大多都在矩州,其中有多少矩州门阀的关系,要等后续慢慢筛选。
随后打发袁州军就容易的多,德王病倒,军权基本已经落在郑穆手中,除了留下亲卫和一致五千人的精兵,其余全部由杨瑞带兵遣回袁州。
大军危机解除,宗正府也打开府门,让众人回家。
因接连两日戒严宵禁,禁军频繁在街上走动,京城气氛异常紧张,风声鹤唳。直至宗正府内那群官员士族回到家中,众人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