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58节
  方言翘起了腿。
  “知道,知道。”
  王硕尴尬道:“您是不是早就认出我了?”
  “你说呢?
  “那您刚刚还……”
  “批评教育的事,电影院已经做了。”
  方言摆手说:“我的工作是编辑,挖掘作者,指导作者,这才是我的本职,明白吗?”
  “明白明白,方老师,要不稿子还是明天再改吧?”
  “好吧,瞧你这状态,今儿也改不了稿。”
  “谢谢您内。”
  王硕约好改稿的时间,然后就像耗子见了猫,头也不回,溜之大吉,直奔回训总大院。
  “叶晶!叶晶!”
  爬着楼梯,喊着发小的名儿。
  叶晶家跟他家是上下楼的邻居,他们两人,一起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嘿呦,咱的大作家回来了。”
  叶晶打趣道:“怎么着,见到方言了?”
  “见到了,见到了鬼了!”
  王硕心有余悸道:“还记得上次电影院逃票的时候,不给我让座害我被抓的人嘛?”
  “知道啊,你不天天惦记找他算帐嘛,你找到那人了,要不要哥们跟你一起去出气?”
  叶晶挑了挑眉。
  “那个人就是方言,还认出了我。”
  “什么?真的假的!”
  “我能拿这种事开玩笑嘛。”
  “那你,不,他有没有怎么着你,有没有故意打击报复?”叶晶好奇不已。
  “那倒没有,他人怪好嘞。”
  王硕说:“尽心尽责地指导我写作,我已经和他约好了明天去编辑部开始改稿子。”
  “没准他会在改稿的时候,故意刁难你。”
  叶晶开起了玩笑。
  “他敢!”
  王硕抖落起自己大院子弟的威风。
  叶晶调侃道:“人方老师也不是吃素的,文学界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除非咱拼爹。”
  “拼爹?”
  王硕苦笑道:“你别忘了我爹以前是干什么的?侦听破译敌电的,他是方老师的正经书迷,一有空就抱着谍战看,前些天听说我的稿子要被方老师指导,可把他高兴坏了。”
  “嘿呦,我怎么把这茬儿忘了,你爸还找我爸喝酒炫耀呢。”
  叶晶一拍大腿,“对咯,咱俩爸让你去要方老师的签名,那两本《潜伏》签名了没?”
  “糟了糟了,光顾着逃了,把这事忘了。”
  王硕正惊慌失措的时候,屋外传来一阵阵脚步声,就见王父站姿笔挺地出现在门口。
  叶晶打了声招呼,立马开溜。
  “你这孙贼!”
  看到发小搁下自己,王硕心里暗骂。
  王父板着脸,“你不是说要在《十月》改稿吗,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今天只是认识认识,约好了明天再改。”
  王硕见老子站着,自己这儿子也不敢坐。
  “见到方言方老师了?”
  “见着了,我一激动,把签名这事给忘了,明天我一定去给您俩要。”
  “这事不急。”王父盯着他看,“改稿的这段时间,好好听方老师的,别跟平常一样,吊儿郎当的,你能得到他的指导,是你的福气。”
  “他能指导我,没准也是他的荣幸。”
  王硕小声嘀咕道。
  “你胡说八道什么呢,你知道他的老师是谁嘛?”王父一脸严肃道:“是沈雁氷先生!”
  “啊?这消息您从哪儿打听来的?”
  王硕双肩颤抖,心跟着也颤。
  明明跟自己岁数差不多,真人不露相啊!
  “你以为几个院里就我和你叶叔是方老师的书迷嘛。”
  王父说:“你给老子好好跟着方老师进步,听到没有!这么难得的机会,别错过了!”
  “诶。”
  王硕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敬了个礼。
  千头万绪,慢慢地汇成一个疑问:
  方老师,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你咋就这么牛逼呢?
  第142章 《那山那人那狗》发表
  按上辈子的印象,方言本以为指导王硕这样的刺儿头改稿,并不容易,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
  觉得王硕不是扎手的刺猬,也该是头倔脾气的野驴,结果没想到温顺得像生产队的驴。
  王硕别说跟方言尥蹶子,呲牙都不敢。
  让怎么写就怎么写,让怎么改就怎么改。
  就差被关在小黑屋,拿着鞭子狠狠地抽。
  得亏方小将心善,只是让王硕照要求,老老实实地改,让稿子的质量配得上在《十月》上发表的水平,毕竟,他的文学基础很薄弱。
  在手把手指导的这些天里,王硕对这位年龄相仿但背景深厚的方老师,心里越发服气:
  “方老师,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说难听点,就是疯狗,咬死人不偿命。”
  “照你这意思,逃票被逮的时候,你岂不是很想咬死我。”方言笑道,“现在还想不想?”
  “不想了,我仔细捋了捋逃票这事,是我理亏,等发了稿费,我请您到老莫吃饭赔罪。”
  王硕摇了摇头,语气诚恳。
  “吃饭的事以后再说,先把稿子改好吧。”
  方言写了一张书单,交代他去看。
  两人在出版社的门口分开,方言骑着车,像往常一样,上故宫外贸服务部买字画。
  买回来的东西,都囤在自己屋里的黄花梨柜子里。
  至于后鼓楼苑宅子,已经请建筑队到现场勘查,画好了设计施工图,制定了拆建方案。
  先拆建了前院,再轮到后院。
  毕竟过几年,《城市规划法》就要颁布了。
  到时候,需要新建、扩建、改建任何建筑物,都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申请。
  于是乎,生活里多了一项定期去四合院看一看的安排,日复一日,就这么到了12月。
  方言一如既往地教王硕改稿,买字画,只有在午饭或者晚饭的时候,就像个孤独的美食家,满四九城溜达,挨个去吃开张的饭庄。
  吃饱喝足了,回到家里,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统统写成《舌尖上的中国》的一部分。
  “叮铃铃。”
  “方老师在家吗!有您的信件!”
  伴随着车铃声,胡同里传来熟悉的声音。
  方言从桌上拿起《燕京文学》的样刊,快步地往屋外走:“来了来了。”
  “方老师。”
  胡师傅靠在光秃秃的大槐树下,裹得严严实实,顶着凛冽的寒风,双腿不住地打颤。
  “胡师傅,您这是怎么了?”
  方言语气里透着关切,“要不要紧啊?”
  “不打紧,不打紧,老毛病了。”
  胡师傅说自己是老寒腿,大冷的天就抽搐,回去贴一副狗皮膏药就好了。
  方言松了口气,把前天从《燕京文学》编辑部拿来的的样刊,递了过去,一共3本。
  两本给胡师傅父子,一本给他的战友。
  “方老师,那、那个能不能再给我一本?”
  胡师傅张了张嘴,难为情道。
  方言一问才知,胡师傅的领导和同事听说自己专门给邮递员写了本书,也想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