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重燃斗志的七个孩子,欢天喜地的收拾着自己的小家。这是他们一生中的第一个家。
  后半晌,村子里热闹起来,卖鱼的村民不管怎样,晚饭前都会回到村子。
  卖不掉的鱼会被婆娘制成咸鱼,等着天气冷了卖给商队,商队会卖到更远的地方,他们去不了的远方。
  小顺村没有村长里正,但是有事都会找金老大,渔村的人来了又走,或者出海了再也未归。每次有新邻居,大家都拿出十分的热情。
  渔村里的孩子不多,一下子来七个,女人们最高兴。盼儿猜,他们应该是刚听说就一窝蜂的来看他们。
  “叶大郎在家吗?俺是老金家婶子。”
  菱角和叶青竹去后边挑水还没回来,刚好柳承和汤圆在院子里整理渔网。听见妇人说话声齐齐扭头。
  金婶子一看,心疼的直咋舌。
  “啧啧啧~可怜见的,咋这么瘦哎!你们哪个是大郎?”
  两人放下渔网,汤圆拿了屋里唯一的木墩子请人坐下。
  柳承道:“金婶子好,我大哥和二姐挑水去了,这是老三,我是老四,剩下的在屋里呢。”
  说话的功夫,不远处又传来女子豪爽的说笑声,原来是几家伯娘婶子的一起过来了。
  “呀,金大嫂子在呢?就你腿快。”
  金婶子拉过两个孩子让他们认人。
  “后边那个胖的,喊她姜嫂子,就跟这隔了一家的那个。这个瘦高些的住我家东头,当家的姓赵,你们得喊伯娘。那个……”
  “我呀,就住你家旁边,喏,就是那家,喊我李二婶。”
  屋里的盼儿几个正在刷锅烧水,听见说话连忙把柴火收拾好,擦了手来到屋外。
  一溜的小脑袋瓜都跟水里的海苔似的,同样瘦的皮包骨头,嘴唇干裂。
  挨着喊了人,妇人们哎哎的应着。家里还有活呢,金婶子问家里缺什么,赵伯娘问晚上有没有吃喝。
  汤圆一一答了,还说了家里的吃食是谁家老太太送的。打过招呼妇人们也不啰嗦,纷纷回家伺候家小。临近晚饭的时候,总算把住人的屋子收拾出来。
  床只有一个,挤不下这么多人,好在席子还能用,晚上关了门窗,打几天地铺还能扛得住。
  西屋小些,床挪过去给姐妹三个。他们男孩子在东屋睡地上。
  盼儿忙着切白菜时,屋外又热闹起来,这家端一碗糊肚,那家送一点豆沫子,还有的收拾了家里的旧衣裳旧被子的。
  “俺家这破被子,棉絮都硬了,不嫌弃就拿去铺身下隔点潮气。”
  “顾大娘可真是帮大忙了,正好晚上打地铺席子不够呢。”
  “丫头啊,这衣裳是俺们几家凑的,你别看补丁摞补丁的,百家衣是传福气的。”
  “谢谢孟嫂子,我们连个多余的布条都没有,这可真是……”
  “客气个啥,以后都是邻居了,改天来家里串门啊。”
  “大郎啊,你这身子忒单薄,下海撒网都没力气呀!”
  “二叔,我这是饿的,从前在我们镇上打架,我就没输过。”
  “嘿嘿,好小子,养两天,叔带你出海见识见识。”
  屋外站着十几号人,男女都有,常年日晒,大部分都黑的发光。叶青竹带着弟弟妹妹,含泪收下这些善意。
  没想到有一天,他也能像个寻常人一样,住在房子里,得到邻人的善意温暖。
  第20章 第一步
  渔村的男人们都很爽朗,布满老茧的大手啪啪拍在男孩子们的肩上头上,那欢喜劲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自家儿子呢。
  到小顺村的第一天,想象不到的平顺。七人盘膝坐在地上,吃着各家送来的各种当地吃食。
  食物跟他们葛州完全不一样,但是,这是被接纳,被善待的味道。那天邻居送来的东西,一滴都没浪费。
  盼儿跟雅儿将碗洗刷干净,叶青竹带着汤圆去挨家归还顺便感谢。当晚,七人分了男女两间,互相依偎中,听着波涛入眠。
  当阳光穿过窗户照进小屋,几人都伸着懒腰不想动弹。不过五脏庙不乐意,咕噜声响出九曲十八弯。
  小顺村落在一处断崖下边,往村子后边走,不光有一口共用的水井,远处断崖上头还长着植被。菱角盼儿简单做了白菜汤对付一口,捡柴的,烧水的,洗澡的,一个上午叶青竹都不知道挑了多少水。
  逃荒后半截拉着板车把肩膀磨出来了,就这还火辣辣的疼。昨天菱角摘了不少的皂荚,长头发洗起来麻烦,脾气暴躁的菱角直接用刀割了打结的地方。
  “废什么话,赶紧撒手。我连爹娘姓啥都不知道,哪来那么多规矩!”
  雅儿用小手紧紧抓着自己梳理不开的头发,眼泪汪汪将求救的目光望向盼儿。
  “五姐~”
  盼儿正在抖头发,没办法,帕子不够用,拧了水只能晾着。
  “喊我没用,头发还会再长的,快让二姐下刀吧。等会儿收拾完还得洗衣裳呢。”
  小可怜雅儿无奈,一点一点松开小手,认命的闭上眼睛。
  菱角手起刀落,唰唰几下就把干枯不像样的头发割了。狗屁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她爹娘若是在意她,就算是讨饭也应该带她在身边。
  昨天邻居送来的衣裳正好七身,一看就能猜得出,他们私底下商量过的。有衣裳的出衣裳,有吃食的出吃食,再不然,就送上破被子粗盐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