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快滚!”几名老工人笑道,“走运的小丫头,当谁都能住在那里吗,回头把你家里的东西都搬走!”
  伊拉拉嘻嘻哈哈地抱着包裹离开,一踏出火柴厂大门,克里斯蒂娜就追了出来。
  “哈德利女士,福尔摩斯小姐。”她拦住二人,“究竟是什么事,出了什么情况?”
  “白磷有问题,”伊拉拉压低声音开口,“要做的不止是罢工。”
  她脸上的调笑和不正经瞬间消失殆尽,严肃的神情和话语让克里斯蒂娜大吃一惊:“什么?”
  如果是白磷的问题,那所有的工人,岂不是自从找到工作起就在送死?!
  哈德利女士同样肃穆,她抓住克里斯蒂娜的手:“今晚来夜校我会一五一十地告诉你,放心,福尔摩斯小姐是自己人。”
  克里斯蒂娜步入夜校的女红教室时,伊拉拉特地看了一眼怀表:十点零十五分。
  火柴厂早上八点开工,她整整工作了十四个小时。
  伊拉拉暗自咋舌:说十四个小时,还真十四个小时啊。如果天天这个时间结束工作,当然没时间上夜校——夜校都已经下课结束了!
  都说现代打工人是牛马,那十九世纪的工人,真是连畜生都不如。
  克里斯蒂娜因白日的消息担忧了一整天,她摘下帽子,直奔正题:“福尔摩斯小姐白天说的白磷有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
  伊拉拉:“是白磷有毒,大家的所有症状,包括因此死亡,都是因为摄入白磷中毒。”
  克里斯蒂娜:“该死!”
  她骂出声,而后又接连痛斥好几句好几句脏话。
  最终克里斯蒂娜坐在了椅子边,她神情愤怒,却不如白日那般震惊。
  想也知道了,如果这么多人出现症状,不是疫病,不是水源,只可能是大家天天接触的原材料问题。
  而且,克里斯蒂娜和其他工人不一样,她早就有所耳闻,说是有其他城市的火柴厂,已经将白磷和黄磷更换成了红磷。
  如果不是白磷有问题,为什么要更换呢。
  克里斯蒂娜一声叹息。
  她沉默许久,最终看向伊拉拉:“福尔摩斯小姐,你为什么帮助我们?你骗的了大家,骗不了我,你不是工人子弟。”
  能当工人代表,可见克里斯蒂娜确实聪明。
  伊拉拉也不狡辩,而是歪了歪头,思索着出言:“不完全是,我还在调查另外一个案子。将白磷有毒的事情公布于众,推动禁令实施,对案子有利。”
  “你这么说,是想让我安心吗?”克里斯蒂娜又问。
  “是的,”伊拉拉很是坦诚,“比吃饱了撑到没事干的大小姐乱发善心有说服力,对吧?”
  克里斯蒂娜勉强笑了笑。
  伊拉拉不和她玩闹,绕回话题:“白磷和火柴已经送去了莱恩教授的实验室。我想问问你计划罢工的情况,看白天的情况,估计没多少人响应你。”
  “莫里亚蒂教授聘请医生过来的那几天,大家确实义愤填膺,”克里斯蒂娜无奈开口,“但没过几天,心气就散了。迟迟等不到结果,只会让工人们越发失去信心。今日你来,大伙好歹是打起了精神。”
  伊拉拉:“但不够。”
  哈德利女士:“要担心的还不止这些,几个报社的记者骚扰我很久了。”
  克里斯蒂娜闻言张开嘴,似乎想说什么。但触及到哈德利女士忧心忡忡的模样,她又有些失去了信心。
  伊拉拉敏锐地捕捉到了克里斯蒂娜的反应。
  她抛出自己早就存在的困惑:“为什么要提防记者?”
  哈德利女士疲惫地揉了揉额角:“我怕他们乱写,而且会走漏风声。”
  “反正也瞒不住了呀,我不就找上门了么,”伊拉拉说,“为什么不反过来利用起媒体呢。”
  “什么?”哈德利女士的手猛然一顿。
  “怕他们乱写,就自己来写,然后找到主编直接登报,”伊拉拉语速不自觉加快,把菲罗拉姨妈关于“淑女”的教导全部丢到一边,“告诉所有人,火柴厂的女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在踏进夜校之前,伊拉拉可不敢这么大胆。
  她能理解哈德利女士的担忧:公开意味着成为众矢之的。她的担心合情合理,万一女工们的登报抗议,反倒是成为火柴厂进一步苛责工人的把柄呢?
  在这个时代,做什么都是需要钱的。
  写文章要钱,登报要钱,奔走呼吁自然也需要钱。恰恰女工们没这么多钱,就怕是声音还没呐喊出来,就已经被扼杀在了喉咙里——甚至被做好准备的监工们用“枕头”活活闷死。
  但见到莫里亚蒂之后,伊拉拉有了信心。
  诚然他说的冠冕堂皇:为了工人着想、在调查邪()教。可也确实实打实在搞事。
  毕竟英国政府可不想看到工人罢工。
  不过,这样搞事,伊拉拉喜欢。
  而且有莫里亚蒂资金支持,还能愁没钱么?
  “写一篇没有用,”她说,“天天写,去大肆宣传,宣传到不止火柴厂,连其他工厂、行业都无法忽视的程度。能写的东西太多了,该让那些锦衣玉食的老爷们意识到,还有人连饭钱都被克扣。”
  一顿饭两个土豆,一周就强收一先令,周扒皮都不带这么干的!
  见过火柴工的午餐后,伊拉拉多少也有些不平:“这和奴隶有什么区别?奴隶吃奴隶主的饭菜都不需要花钱。”
  “没错,该死的格雷福斯!”
  克里斯蒂娜一拍桌子,“这都是他的主意!怕什么,我早就觉得该昭告天下了,大不了我拉上几个同事,去众议院门口抗议,看那些有钱人管不管!”
  这也确实是个法子,伊拉拉心想,甚至历史上多少人用过。
  冒着被逮捕、被判刑,乃至生命危险,也要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呐喊。
  哈德利女士僵硬在原地,她沉思许久,终于做出了反应。
  “你们说的对,”她坦诚道,“我之前只想着怕出麻烦,可罢工本就是在制造麻烦。”
  一旦打开思路,哈德利女士也理清楚了其中关键。
  “最好是在化验报告得出结论之前就做好铺垫,”哈德利女士说,“我在女校的同学,有几位嫁给了有钱有势的人,甚至能联络一下,让她们打听打听众议院的线索。”
  这种情况,自然要抓紧一切能用的机会。
  不止是上层线索,还有下层。
  “其他工厂不也在罢工吗,”伊拉拉看向克里斯蒂娜,“是否能联系到他们的工人代表?我们也可以组起罢工委员会,请他们传授经验,以及互通有无。”
  一个“我们”,让克里斯蒂娜不禁攥紧拳头。
  哈德利女士越想越激动,她同样站了起来。
  “对,对,对,”她连说三个对,而后看向伊拉拉,“诉求不能只是更换白磷,还有取消强制午餐,以及重新规定工时和涨薪。文章我可以来写,福尔摩斯小姐——你刚刚的那句话,完全可以拿来做标题!”
  “嗯?”
  轮到伊拉拉惊讶了:“我的哪句话。”
  哈德利女士掷地有声:“《伦敦的白奴制》!”
  伊拉拉蓦然瞪大眼。
  在现实历史中,确实有这么一篇文章,用来阐述火柴厂女工的苦难经历,可谓是打响了女工罢工第一枪。
  只是文章的作者并非夏洛蒂·哈德利,而是安妮·贝赞特,十九世纪著名的女性运动和社会活动家。
  这……
  看来混合了多个名著的世界中,站在伊拉拉眼前的哈德利女士就是这里的安妮·贝赞特女士。
  而大名鼎鼎的文章,点燃了女性运动、工人运动的炮火,居然是被自己随口一说启发出来的!
  伊拉拉……伊拉拉都有些心虚了。
  不过,她相信,自己的影响甚微。
  现实世界中的安妮·贝赞特女士,不也写出了同样的文章吗。
  哪怕不叫这个名字,哪怕不是同一个人,当矛盾积累到如此程度,该出现的一定会出现。
  这不是为个人或者某个势力能阻止的。
  伊拉拉所做的,不过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已。想到这里她心里舒服多了。
  “我来撰写文章,”哈德利女士说,“刊登不成问题,相信我的上司会支持我们。”
  尤其是莫里亚蒂,伊拉拉在心中嘀咕,不管他动机是什么,估计都巴不得期待事情闹得更大一些。
  只是,搞垮辉光火柴厂的股东,对调查邪()教有什么具体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