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非也,皇上赏的,自然样样是好的。”沈知书摇摇头,“我随意瞅瞅罢了。晚饭不在家吃,娘别张罗。”
松松散散的雪又下起来了,沈知书略为宽厚的肩上停了几瓣晶莹的雪花。
随从递上大氅,沈知书利落披上,驾马出了门。
而直到真出了门,她忽然又觉得无处可去。
上下左右的视线热切地盯着她看,各处都飘来“问小沈大人安”,沈知书回以微笑的同时,咬着牙关问随从:“我八年没回京,为何都认识我?”
随从在马上笑得花枝乱颤:“您的画像在京都都传遍了。小沈大人,您可知为何?”
“为何?”
“倒是有两个缘故。一来您平战乱,是南安国大功臣,百姓们爱戴您,自然许多人将您的画像买回去,贴在房内为您祝祷。二则……您年纪轻轻又已是将军,前途无量。您可不知道,多少京城贵子眼巴巴盯着将军夫人的位置,四处打听您的喜好……”
话还没说完,沈知书便咳了一声:“我已知晓,切莫再言。”
随从笑得险些停不下来,被沈知书一记眼刀止住了。她清清嗓子,还想揶揄:“所以小沈大人……您可看上的?若有心上人,明儿入宫请皇上赐婚,一准成。”
“无。”沈知书摇摇头,睨她一眼,“你若再开此等玩笑,我便将你扔进泥沼喂猪。”
随从脑子里乍然蹦出一句话:
怪不得大家都说,小沈大人是极为难得的、有书卷气的武将。
书卷气并不是指外形——沈知书在军营呆了十年,早练得胸背宽厚,能将几十公斤的长枪刷出花,能单手将人提起来,而后抡圆膀子甩出去。
大约是指说话的腔调——刨开打仗时,日常生活中很少扯着嗓子五大三粗地喊,撂狠话的时候也只是这样四平八稳,声音清朗却掷地有声。
甚至有时候唇角还勾着。
但她如此行事,似乎反而比高声吼叫更有威慑力,具体表现为,一旦露出这样似笑非笑的表情,旁人便不敢再忤逆了。
随从缩了缩脖子,转了话音:“大人您若不喜人多,属下倒知道有个好去处。”
“嗯?”
“城郊有一大片林,您可在那儿跑马,逍遥逍遥。”
沈知书“哦”了一声:“你是觉得我嫌在沙场上跑马跑得还不够?”
随从耸耸肩,道:“那可再没地儿去了。如若不然,您蒙个面?”
沈知书叹了口气,任命地接过随从递来的口巾,行至小巷无人处的转角,把下半张脸围上了。
第2章 马和影子擦肩而过,一同叫出了声
沈知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个很谨慎的人。
具体表现为,她把口巾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又放至鼻下闻了闻,检查了约有半炷香,才把它围上脸。
随从笑道:“您这也是小心过余,难不成还能不信属下么?属下自您出京后便跟了何夫人的。”
沈知书摇摇头:“非不信你,是怕连你也神不知鬼不觉被人下了套。”
她下半张脸都被蒙上了,只露了一双桃花眼出来。眼睫浓密,眼底蕴着光,直勾勾盯着人看的时候,会显出几分……没来由的深情。
随从在这“深情”的目光里立了会儿,忽然不自在起来,垂下头去撩发。
撩了有半柱香,余光却瞥见沈知书还盯着自己瞧,她心里陡然浮起惊涛骇浪——
这小沈大人不会瞧上自己了吧?
说起来,这将军夫人的位置尚且空悬……
随从心绪流转,登时变得有些羞怯。她极轻极缓地抬眼,原本刚直的声音倏忽间柔媚下去:“将军这么看着奴家作甚。”
沈知书:“你中午可吃了青菜?”
随从:“将军连奴家吃了什么都留意了么?”
“不曾。”沈知书四平八稳道,“只是你齿间沾了菜叶,我瞧了半天,原不好意思提醒你,然你始终没发现,故此我问上这么一句。”
随从:……
随从被气跑了。
其实也不是气跑的,而是沈知书后头紧跟了一句:“你留滞此处歇歇脚,容我一人逛逛。”
腿下的那匹马并非自己常骑的,瘦瘦小小,沈知书都不忍心骑着它快马加鞭。她安静地在巷道里溜着,慢慢往城西行。
日薄西山,小巷里每隔一段距离便升起一阵炊烟,正是寻常百姓家开火做饭。
沈知书住了马,昂头看了一阵,蓦然想,倘或自己并未参军,而是跟着夫子学文,踏踏实实走她沈娘的老路,不知此刻会是什么情形。
——大约是自己并不会出京,一家人一直其乐融融住在一块儿。于是每至傍晚,沈宅上空也会这么升起一股炊烟。
不像眼下,已然分离八年,她都快抹平记忆里沈娘何娘的样貌。
她这么想着,再度恍然回神时,不自觉已然逛到了沈宅前。
沈娘升至礼部尚书,沈宅早已往外扩了许多,历经重修,雕梁画栋,气派恢弘。
大门上方挂着一块金灿灿的匾,上头用隶书题着:沈府。
府门闭着,沈知书迟疑了会儿,在门口的石狮子上栓了马,缓步上前,敲了敲门。
然而待敲完门,她又后悔了。
沈娘已然入了宫,何娘此刻在将军府,两位老夫人又都已然过世了——那么,如今在沈府里的会是谁呢?
沈知书缓缓闭上眼,在心内一声长叹,暗道,自己此去八年,不知那群印象里过分欢腾的姨娘转性了没有。
想来应是没有的——厚重的大门内已然隐隐传来薛姨娘那爽朗的笑声了。
-
沈知书学武正是因为薛姨娘。
她六岁开蒙,跟着曾教过沈娘的老夫子念“之乎者也”。她聪敏过人,老夫子总对沈娘说:“我看这孩子迟早越过你去。”
那时的沈娘还是礼部主事。她揽着沈知书的肩,摸摸她毛茸茸的脑袋,笑道:“全看这孩子今后的造化了。”
沈娘名沈寒潭。
沈知书就这么跟着老夫子学到了十二岁。
十二岁那年,沈寒潭迎了一位新姨娘进门。
三妻四妾在南国是常事。婚前,双方便要商定好今后的角色:是嫁方,还是娶方。
后嫁方跟着娶方回家,娶方要给嫁方家中一笔不菲的聘礼。
此后娶方主外,嫁方主内,娶方若有想法与条件可以再娶,只是需得征询嫁方的意见。
亦有不愿分嫁方娶方的,约定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婚后共同承担经济压力,便称为“平婚”。
沈寒潭与何娘并非平婚。何娘家境不好,沈寒潭娶她时予了一百两银子并六十六匹布、六十六匹罗,并许了何家一生的荣华。
生孩子的活一般由嫁方承担。然沈寒潭心疼何娘体弱,便一己揽了去,怀胎十月诞下沈知书,在礼部挂了小半年的假。
因此若说沈寒潭对何夫人不好,那是万万不能的。但若说好吧……沈寒潭亦已有了五房小妾。
薛姨娘便是第六房。
薛姨娘是沈寒潭跟随皇上北上巡游时带回来的外族人。游牧人性子都烈,红缨枪耍得虎虎生风,眼角眉梢都是原野上恣意自由的味道。
沈知书问薛姨娘草原长什么样,薛姨娘眨眨眼,爽朗道:“我同寒潭说声,带你去瞧瞧。”
这一瞧,沈知书的心便扑在了马背上,再也回不来了。
思绪归笼,沈知书瞧着面前那应声而开的大铁门,顿觉有些头疼。
不为别的,只是……
记忆里,沈寒潭的姨娘们都太能闹腾了!
自打她记事起,沈宅上空总是成日间萦绕着此消彼长的笑声。大姨娘酷爱爬树,二姨娘迷上了学戏,三姨娘要把屋顶掀了以便夜观天象,四姨娘大冬天要去结冰的池子里捞鲤鱼……
更别提每回见到自己,姨娘们都像是见着了长毛三花猫,非得亮着眼扑过来,将自己揉面团似的揉搓一顿才肯罢休。
何娘文静,不同她们闹,只是裹着毯子笑盈盈地坐在葡萄架下,同新进门的、还未被“带坏”的姨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
门口站着的门童很眼生,门童对于围着口巾的沈小将军也很眼生。她大约很少见气质如此出众、登沈府也不自报姓名的人,一时有些呆,片刻后才问:
“您哪位?来沈府所为何事?”
沈知书装模作样咳了一声:“这原是沈府么?我走岔了。”
“你就这是扯谎,沈府是你能胡来的地儿么?”门童瞪她一眼,蓦地伸出手,把她的口巾摘掉了,“还带着口巾,生怕我们认出……不是,小沈大人??!!!”
沈知书:“……非也,你认错人了。”
“我这双眼从未看岔过!您的画像城南城北都卖呢,我早瞧过一万遍了!”门童只以为看见了活龙,以能叫裂玻璃窗的音量嚎了一嗓子,“小沈大人!是小沈大人!小沈大人亲自登门了!”
松松散散的雪又下起来了,沈知书略为宽厚的肩上停了几瓣晶莹的雪花。
随从递上大氅,沈知书利落披上,驾马出了门。
而直到真出了门,她忽然又觉得无处可去。
上下左右的视线热切地盯着她看,各处都飘来“问小沈大人安”,沈知书回以微笑的同时,咬着牙关问随从:“我八年没回京,为何都认识我?”
随从在马上笑得花枝乱颤:“您的画像在京都都传遍了。小沈大人,您可知为何?”
“为何?”
“倒是有两个缘故。一来您平战乱,是南安国大功臣,百姓们爱戴您,自然许多人将您的画像买回去,贴在房内为您祝祷。二则……您年纪轻轻又已是将军,前途无量。您可不知道,多少京城贵子眼巴巴盯着将军夫人的位置,四处打听您的喜好……”
话还没说完,沈知书便咳了一声:“我已知晓,切莫再言。”
随从笑得险些停不下来,被沈知书一记眼刀止住了。她清清嗓子,还想揶揄:“所以小沈大人……您可看上的?若有心上人,明儿入宫请皇上赐婚,一准成。”
“无。”沈知书摇摇头,睨她一眼,“你若再开此等玩笑,我便将你扔进泥沼喂猪。”
随从脑子里乍然蹦出一句话:
怪不得大家都说,小沈大人是极为难得的、有书卷气的武将。
书卷气并不是指外形——沈知书在军营呆了十年,早练得胸背宽厚,能将几十公斤的长枪刷出花,能单手将人提起来,而后抡圆膀子甩出去。
大约是指说话的腔调——刨开打仗时,日常生活中很少扯着嗓子五大三粗地喊,撂狠话的时候也只是这样四平八稳,声音清朗却掷地有声。
甚至有时候唇角还勾着。
但她如此行事,似乎反而比高声吼叫更有威慑力,具体表现为,一旦露出这样似笑非笑的表情,旁人便不敢再忤逆了。
随从缩了缩脖子,转了话音:“大人您若不喜人多,属下倒知道有个好去处。”
“嗯?”
“城郊有一大片林,您可在那儿跑马,逍遥逍遥。”
沈知书“哦”了一声:“你是觉得我嫌在沙场上跑马跑得还不够?”
随从耸耸肩,道:“那可再没地儿去了。如若不然,您蒙个面?”
沈知书叹了口气,任命地接过随从递来的口巾,行至小巷无人处的转角,把下半张脸围上了。
第2章 马和影子擦肩而过,一同叫出了声
沈知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个很谨慎的人。
具体表现为,她把口巾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又放至鼻下闻了闻,检查了约有半炷香,才把它围上脸。
随从笑道:“您这也是小心过余,难不成还能不信属下么?属下自您出京后便跟了何夫人的。”
沈知书摇摇头:“非不信你,是怕连你也神不知鬼不觉被人下了套。”
她下半张脸都被蒙上了,只露了一双桃花眼出来。眼睫浓密,眼底蕴着光,直勾勾盯着人看的时候,会显出几分……没来由的深情。
随从在这“深情”的目光里立了会儿,忽然不自在起来,垂下头去撩发。
撩了有半柱香,余光却瞥见沈知书还盯着自己瞧,她心里陡然浮起惊涛骇浪——
这小沈大人不会瞧上自己了吧?
说起来,这将军夫人的位置尚且空悬……
随从心绪流转,登时变得有些羞怯。她极轻极缓地抬眼,原本刚直的声音倏忽间柔媚下去:“将军这么看着奴家作甚。”
沈知书:“你中午可吃了青菜?”
随从:“将军连奴家吃了什么都留意了么?”
“不曾。”沈知书四平八稳道,“只是你齿间沾了菜叶,我瞧了半天,原不好意思提醒你,然你始终没发现,故此我问上这么一句。”
随从:……
随从被气跑了。
其实也不是气跑的,而是沈知书后头紧跟了一句:“你留滞此处歇歇脚,容我一人逛逛。”
腿下的那匹马并非自己常骑的,瘦瘦小小,沈知书都不忍心骑着它快马加鞭。她安静地在巷道里溜着,慢慢往城西行。
日薄西山,小巷里每隔一段距离便升起一阵炊烟,正是寻常百姓家开火做饭。
沈知书住了马,昂头看了一阵,蓦然想,倘或自己并未参军,而是跟着夫子学文,踏踏实实走她沈娘的老路,不知此刻会是什么情形。
——大约是自己并不会出京,一家人一直其乐融融住在一块儿。于是每至傍晚,沈宅上空也会这么升起一股炊烟。
不像眼下,已然分离八年,她都快抹平记忆里沈娘何娘的样貌。
她这么想着,再度恍然回神时,不自觉已然逛到了沈宅前。
沈娘升至礼部尚书,沈宅早已往外扩了许多,历经重修,雕梁画栋,气派恢弘。
大门上方挂着一块金灿灿的匾,上头用隶书题着:沈府。
府门闭着,沈知书迟疑了会儿,在门口的石狮子上栓了马,缓步上前,敲了敲门。
然而待敲完门,她又后悔了。
沈娘已然入了宫,何娘此刻在将军府,两位老夫人又都已然过世了——那么,如今在沈府里的会是谁呢?
沈知书缓缓闭上眼,在心内一声长叹,暗道,自己此去八年,不知那群印象里过分欢腾的姨娘转性了没有。
想来应是没有的——厚重的大门内已然隐隐传来薛姨娘那爽朗的笑声了。
-
沈知书学武正是因为薛姨娘。
她六岁开蒙,跟着曾教过沈娘的老夫子念“之乎者也”。她聪敏过人,老夫子总对沈娘说:“我看这孩子迟早越过你去。”
那时的沈娘还是礼部主事。她揽着沈知书的肩,摸摸她毛茸茸的脑袋,笑道:“全看这孩子今后的造化了。”
沈娘名沈寒潭。
沈知书就这么跟着老夫子学到了十二岁。
十二岁那年,沈寒潭迎了一位新姨娘进门。
三妻四妾在南国是常事。婚前,双方便要商定好今后的角色:是嫁方,还是娶方。
后嫁方跟着娶方回家,娶方要给嫁方家中一笔不菲的聘礼。
此后娶方主外,嫁方主内,娶方若有想法与条件可以再娶,只是需得征询嫁方的意见。
亦有不愿分嫁方娶方的,约定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婚后共同承担经济压力,便称为“平婚”。
沈寒潭与何娘并非平婚。何娘家境不好,沈寒潭娶她时予了一百两银子并六十六匹布、六十六匹罗,并许了何家一生的荣华。
生孩子的活一般由嫁方承担。然沈寒潭心疼何娘体弱,便一己揽了去,怀胎十月诞下沈知书,在礼部挂了小半年的假。
因此若说沈寒潭对何夫人不好,那是万万不能的。但若说好吧……沈寒潭亦已有了五房小妾。
薛姨娘便是第六房。
薛姨娘是沈寒潭跟随皇上北上巡游时带回来的外族人。游牧人性子都烈,红缨枪耍得虎虎生风,眼角眉梢都是原野上恣意自由的味道。
沈知书问薛姨娘草原长什么样,薛姨娘眨眨眼,爽朗道:“我同寒潭说声,带你去瞧瞧。”
这一瞧,沈知书的心便扑在了马背上,再也回不来了。
思绪归笼,沈知书瞧着面前那应声而开的大铁门,顿觉有些头疼。
不为别的,只是……
记忆里,沈寒潭的姨娘们都太能闹腾了!
自打她记事起,沈宅上空总是成日间萦绕着此消彼长的笑声。大姨娘酷爱爬树,二姨娘迷上了学戏,三姨娘要把屋顶掀了以便夜观天象,四姨娘大冬天要去结冰的池子里捞鲤鱼……
更别提每回见到自己,姨娘们都像是见着了长毛三花猫,非得亮着眼扑过来,将自己揉面团似的揉搓一顿才肯罢休。
何娘文静,不同她们闹,只是裹着毯子笑盈盈地坐在葡萄架下,同新进门的、还未被“带坏”的姨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
门口站着的门童很眼生,门童对于围着口巾的沈小将军也很眼生。她大约很少见气质如此出众、登沈府也不自报姓名的人,一时有些呆,片刻后才问:
“您哪位?来沈府所为何事?”
沈知书装模作样咳了一声:“这原是沈府么?我走岔了。”
“你就这是扯谎,沈府是你能胡来的地儿么?”门童瞪她一眼,蓦地伸出手,把她的口巾摘掉了,“还带着口巾,生怕我们认出……不是,小沈大人??!!!”
沈知书:“……非也,你认错人了。”
“我这双眼从未看岔过!您的画像城南城北都卖呢,我早瞧过一万遍了!”门童只以为看见了活龙,以能叫裂玻璃窗的音量嚎了一嗓子,“小沈大人!是小沈大人!小沈大人亲自登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