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魂魄颜色变浓,便意味着她该往生了。魂魄一般会自行往生,而倘或浓到一定程度还没有消失,说明有执念在身,这时我们就该出手了。”朋友说,“你想试试么?送魂魄往生。”
“我可以吗?”沈知书问。
“当然。”朋友说,“我教你结印。”
待沈知书结完了人生中第一个印后,画面又是一转。
黑云漫空,天色灰沉。烈火铺天盖地,哭嚎漫山遍野。
仙门大战接近尾声,灵气即将消耗殆尽。
沈知书垂下头,看见自己手中死死抓着一柄剑。
她继而抬眼,视线顺着剑身往外滑,看见剑的末端插在朋友的胸口上。
朋友魂魄离体,似乎有许多话要讲,最终却只是摇摇头。
沈知书如梦初醒,颤巍巍松开手。不属于自己的鲜血粘了满手满身,她双唇颤着,感受不到自己是不是在哭。
谁杀了朋友?是自己么?
她一点一点抬起头,看见朋友的魂魄逐渐颜色变浓,却始终未消失。
——魂魄有执念。
她听见朋友说:“我大约不能自行转世了。”
“送我往生吧,佑书。”
第79章 “黄之文乃将军亡妻转世。”
沈知书再度醒来的时候,已过晌午,日光从窗棂间漫进来。
她抱着枕头在床上枯坐了会儿,忽然感觉有点难过。
这种情绪毫无来由,硬要说的话,可能是梦中的最后一幕令人神伤。
这个梦实在太真了。她想。险些令她虚实不分。
大概是噩梦太耗费精气神了,以至于她呆呆地坐了许久,听着檐下的风铃响了三声,惆怅却半分也没褪去。
算了。沈知书心道。出去找口吃的吧。
她披衣趿鞋,推门走出去,登时有俩侍子围上来,一个嚷着“将军醒了”,另一个笑着回禀道:“淮安殿下来了,正在花厅内坐着。”
“嗯?”沈知书有些错愕,“她怎么来了?”
“说是有要事相商。”
……要事么?
沈知书抿了一下唇,说不清内心是什么滋味。
就好像有人翻山越岭地来,只为看你一眼。分明不久前才分开,但时时刻刻腻在一块儿似乎已成了常事,短暂的分离反而令人不习惯。
那侍子替沈知书披上大氅,“将军先吃点东西垫垫,再去见淮安殿下不迟。小厨房温着鸡丝丸子汤,将军可要来上一碗么?”
沈知书点点头,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忽然又道:“给长公主也盛一碗,端去花厅,我的那碗也端去花厅。”
说罢,她转过身,三步并两步下了台阶,大步流星往外走。
侍子忙应“是”,憋着笑进了小厨房,抓过一个备膳的厨娘,眉飞色舞地说:“诶,你知道么,将军刚醒来就急着要去见淮安殿下,我劝她先吃饭,她说和淮安殿下一块儿吃。”
厨娘当即丢下了手里的活,也激动地八卦起来:“将军这几日都没多少时辰在府里待着,倒是时时刻刻都与淮安殿下腻在一块儿,她俩关系铁定不一般!说不准将军快成驸马了呢!你说到时是将军住进长公主府,还是淮安殿下住过来?”
“不拘谁住过来谁住过去,横竖都是美事。”侍子笑道,“淮安殿下待下亲和,短短几日便记住了我们的名姓,且听她的侍子说,殿下时常打赏,出手比将军还阔绰呢!这样的主子便是多来一百个也没妨碍的。”
厨娘点点头,叹了一口气:“只可惜咱们的将军似乎不解风情……诶,不若咱们帮她一把,如何?”
“怎么帮?”
厨娘神秘兮兮地说:“你且看着。”
厨娘向灶上的罐中盛了两碗鸡丝丸子汤,而后执起筷子,从汤中揪出几缕鸡丝,三两下弯成了心形。
于是两碗汤面上俱浮着一个爱心,厨娘左看看右看看,满意地点点*头:“这便是了,端去罢。”
侍子大赞“好主意”,小心翼翼地端着汤往花厅行去。
于是一盏茶后,沈知书与姜虞在花厅里与两碗爱心鸡丝汤大眼瞪小眼。
姜虞眨眨眼:“这是将军的主意?”
沈知书:……
嘻嘻,小厨房真是好样的。
请问现在将这批侍子发卖了还来得及么?
-
沈知书与姜虞安安静静喝完了汤,坐一块儿聊起了天。
日头偏西,屋子两侧都摆了盆腊梅,姜虞往旁瞥了一眼,且不急着说正事,转而问:“前些日子不见有这个。”
“管事家里送的,我看着好看,便命人摆在了这儿。”沈知书笑道,“殿下可是喜欢?待走时,我命人给殿下装车。”
姜虞摇摇头:“我家中有。”
“倒未曾见。”
姜虞揶揄道:“将军在这等小事上一向不留心,便连你府中侍子的名儿都不记得,如何能记得我屋内的摆设?”
“这话可不兴说。”沈知书顺口接话,“谁说我在小事上不留心?我记得殿下屁股上有三颗痣。”
姜虞:……
对上姜虞无波无澜的眸光后,沈知书才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装腔作势地攥着杯盏喝了一口茶,继而连忙转移话题:“那什么,殿下今儿来所为何事?才睡了这么会儿,不困?”
“睡了四个时辰,够了。”姜虞也抿了一小口花茶,“倒是将军,这会儿才起,得有五个时辰了?”
沈知书“嗐”了一声:“昨儿实在有些累,便睡得久了些。再者,殿下不知道,我今早被谢瑾闹了一通。”
“谢将军来做甚?”
“她说梦着了一个名儿,问我认不认识。我说你都不认识我怎么会认识呢?我又说帮她问问殿下,将她打发走了。”
“什么名儿?”
“稽元。”
姜虞的眉心微微蹙起来:“这名儿……”
“殿下认得?”
“有些耳熟。”姜虞想了半日,恍然大悟,“大帝姬曾提过,是黄世忠幺女的表字。”
沈知书挑眉问:“我记得她女儿尚未及笈,这便有表字了么?”
“正是前几日起的。大帝姬说小姑娘近日有些心神不宁,黄世忠便替女儿起了表字,说是给压一压。”
沈知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身吩咐侍子:“去请谢瑾来。”
两刻钟后,谢瑾飞奔而至。
她来得匆匆忙忙,独身一人骑着马,侍子都未带,一进门便直奔花厅而来,笑道:“到底是殿下有能耐,这便有结果了。说罢,‘稽元’是谁?”
沈知书神秘兮兮地说:“你猜。”
“我可猜不着。”谢瑾将头一扭,自顾自抓起茶盏灌了一口,喘着气说,“快些罢,别卖关子了。”
沈知书于是道:“说出来你可别吃惊。是你女儿新交的朋友,黄……黄啥来着?”
姜虞接话:“黄之文。”
沈知书点点头:“对,黄之文。”
谢瑾挑眉问:“黄之文是谁?”
沈知书笑道:“我看你对谢大是一点儿不上心。黄之文,黄三,黄将军幺女。”
“怎么会是她?!”谢瑾一阵错愕,“她不是有自己名字么?怎么又叫‘稽元’?”
沈知书于是将姜虞方才那“表字”的说辞如此这般地复述了一遍。
谢瑾苦着脸说:“你别蒙我。实话告诉你罢,我梦见了我夫人的脸,她在梦中便是叫这名儿。”
沈知书“嘶”了一声:“竟是如此么?照理说黄三不应当与嫂子扯上关系啊。又许是同音,其实两者并不搭界。”
谢瑾长舒一口气:“我也觉着如此。亦或是不拘在哪儿听着了这个词,又太想我夫人了,于是在梦中便稀里糊涂地将它安到了我夫人头上。”
沈知书道“定是如此”,待话音出口,却忽然感觉身边少了点什么。
她继而意识到,姜虞已然很久很久没有出声了。
“殿下……”沈知书眨眨眼,“殿下莫非想到了何事?”
姜虞转向谢瑾,开门见山:“夫人是十二年前亡故的么?”
“不错。”谢瑾拱手道,“殿下心细如发,竟能留意至此。能被殿下记得,也是她的荣幸。”
“将军不必如此客套。”姜虞淡声道,“只是我突然想起来……黄之文今年恰好十二。”
话音落下,殿内蓦地安静下来。
“是啊……”沈知书拍拍谢瑾的肩,“嫂子前脚病逝,黄三后脚出生。”
谢瑾恍若未闻。
怎会如此之巧?她想。梦中那长得与亡妻相似之人与黄三同名,而亡妻刚死,黄三便呱呱坠地。
就好像……黄三正是为她夫人而生。
谢瑾兀自出神半晌,一盏茶的功夫后终于出了声:“殿下这是何意?”
“将军可曾闻得与国师相关的讯息?”姜虞说,“说国师身负诅咒,活了三百余年。”
“是有闻得。”谢瑾琢磨半晌,点点头。
“我可以吗?”沈知书问。
“当然。”朋友说,“我教你结印。”
待沈知书结完了人生中第一个印后,画面又是一转。
黑云漫空,天色灰沉。烈火铺天盖地,哭嚎漫山遍野。
仙门大战接近尾声,灵气即将消耗殆尽。
沈知书垂下头,看见自己手中死死抓着一柄剑。
她继而抬眼,视线顺着剑身往外滑,看见剑的末端插在朋友的胸口上。
朋友魂魄离体,似乎有许多话要讲,最终却只是摇摇头。
沈知书如梦初醒,颤巍巍松开手。不属于自己的鲜血粘了满手满身,她双唇颤着,感受不到自己是不是在哭。
谁杀了朋友?是自己么?
她一点一点抬起头,看见朋友的魂魄逐渐颜色变浓,却始终未消失。
——魂魄有执念。
她听见朋友说:“我大约不能自行转世了。”
“送我往生吧,佑书。”
第79章 “黄之文乃将军亡妻转世。”
沈知书再度醒来的时候,已过晌午,日光从窗棂间漫进来。
她抱着枕头在床上枯坐了会儿,忽然感觉有点难过。
这种情绪毫无来由,硬要说的话,可能是梦中的最后一幕令人神伤。
这个梦实在太真了。她想。险些令她虚实不分。
大概是噩梦太耗费精气神了,以至于她呆呆地坐了许久,听着檐下的风铃响了三声,惆怅却半分也没褪去。
算了。沈知书心道。出去找口吃的吧。
她披衣趿鞋,推门走出去,登时有俩侍子围上来,一个嚷着“将军醒了”,另一个笑着回禀道:“淮安殿下来了,正在花厅内坐着。”
“嗯?”沈知书有些错愕,“她怎么来了?”
“说是有要事相商。”
……要事么?
沈知书抿了一下唇,说不清内心是什么滋味。
就好像有人翻山越岭地来,只为看你一眼。分明不久前才分开,但时时刻刻腻在一块儿似乎已成了常事,短暂的分离反而令人不习惯。
那侍子替沈知书披上大氅,“将军先吃点东西垫垫,再去见淮安殿下不迟。小厨房温着鸡丝丸子汤,将军可要来上一碗么?”
沈知书点点头,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忽然又道:“给长公主也盛一碗,端去花厅,我的那碗也端去花厅。”
说罢,她转过身,三步并两步下了台阶,大步流星往外走。
侍子忙应“是”,憋着笑进了小厨房,抓过一个备膳的厨娘,眉飞色舞地说:“诶,你知道么,将军刚醒来就急着要去见淮安殿下,我劝她先吃饭,她说和淮安殿下一块儿吃。”
厨娘当即丢下了手里的活,也激动地八卦起来:“将军这几日都没多少时辰在府里待着,倒是时时刻刻都与淮安殿下腻在一块儿,她俩关系铁定不一般!说不准将军快成驸马了呢!你说到时是将军住进长公主府,还是淮安殿下住过来?”
“不拘谁住过来谁住过去,横竖都是美事。”侍子笑道,“淮安殿下待下亲和,短短几日便记住了我们的名姓,且听她的侍子说,殿下时常打赏,出手比将军还阔绰呢!这样的主子便是多来一百个也没妨碍的。”
厨娘点点头,叹了一口气:“只可惜咱们的将军似乎不解风情……诶,不若咱们帮她一把,如何?”
“怎么帮?”
厨娘神秘兮兮地说:“你且看着。”
厨娘向灶上的罐中盛了两碗鸡丝丸子汤,而后执起筷子,从汤中揪出几缕鸡丝,三两下弯成了心形。
于是两碗汤面上俱浮着一个爱心,厨娘左看看右看看,满意地点点*头:“这便是了,端去罢。”
侍子大赞“好主意”,小心翼翼地端着汤往花厅行去。
于是一盏茶后,沈知书与姜虞在花厅里与两碗爱心鸡丝汤大眼瞪小眼。
姜虞眨眨眼:“这是将军的主意?”
沈知书:……
嘻嘻,小厨房真是好样的。
请问现在将这批侍子发卖了还来得及么?
-
沈知书与姜虞安安静静喝完了汤,坐一块儿聊起了天。
日头偏西,屋子两侧都摆了盆腊梅,姜虞往旁瞥了一眼,且不急着说正事,转而问:“前些日子不见有这个。”
“管事家里送的,我看着好看,便命人摆在了这儿。”沈知书笑道,“殿下可是喜欢?待走时,我命人给殿下装车。”
姜虞摇摇头:“我家中有。”
“倒未曾见。”
姜虞揶揄道:“将军在这等小事上一向不留心,便连你府中侍子的名儿都不记得,如何能记得我屋内的摆设?”
“这话可不兴说。”沈知书顺口接话,“谁说我在小事上不留心?我记得殿下屁股上有三颗痣。”
姜虞:……
对上姜虞无波无澜的眸光后,沈知书才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装腔作势地攥着杯盏喝了一口茶,继而连忙转移话题:“那什么,殿下今儿来所为何事?才睡了这么会儿,不困?”
“睡了四个时辰,够了。”姜虞也抿了一小口花茶,“倒是将军,这会儿才起,得有五个时辰了?”
沈知书“嗐”了一声:“昨儿实在有些累,便睡得久了些。再者,殿下不知道,我今早被谢瑾闹了一通。”
“谢将军来做甚?”
“她说梦着了一个名儿,问我认不认识。我说你都不认识我怎么会认识呢?我又说帮她问问殿下,将她打发走了。”
“什么名儿?”
“稽元。”
姜虞的眉心微微蹙起来:“这名儿……”
“殿下认得?”
“有些耳熟。”姜虞想了半日,恍然大悟,“大帝姬曾提过,是黄世忠幺女的表字。”
沈知书挑眉问:“我记得她女儿尚未及笈,这便有表字了么?”
“正是前几日起的。大帝姬说小姑娘近日有些心神不宁,黄世忠便替女儿起了表字,说是给压一压。”
沈知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身吩咐侍子:“去请谢瑾来。”
两刻钟后,谢瑾飞奔而至。
她来得匆匆忙忙,独身一人骑着马,侍子都未带,一进门便直奔花厅而来,笑道:“到底是殿下有能耐,这便有结果了。说罢,‘稽元’是谁?”
沈知书神秘兮兮地说:“你猜。”
“我可猜不着。”谢瑾将头一扭,自顾自抓起茶盏灌了一口,喘着气说,“快些罢,别卖关子了。”
沈知书于是道:“说出来你可别吃惊。是你女儿新交的朋友,黄……黄啥来着?”
姜虞接话:“黄之文。”
沈知书点点头:“对,黄之文。”
谢瑾挑眉问:“黄之文是谁?”
沈知书笑道:“我看你对谢大是一点儿不上心。黄之文,黄三,黄将军幺女。”
“怎么会是她?!”谢瑾一阵错愕,“她不是有自己名字么?怎么又叫‘稽元’?”
沈知书于是将姜虞方才那“表字”的说辞如此这般地复述了一遍。
谢瑾苦着脸说:“你别蒙我。实话告诉你罢,我梦见了我夫人的脸,她在梦中便是叫这名儿。”
沈知书“嘶”了一声:“竟是如此么?照理说黄三不应当与嫂子扯上关系啊。又许是同音,其实两者并不搭界。”
谢瑾长舒一口气:“我也觉着如此。亦或是不拘在哪儿听着了这个词,又太想我夫人了,于是在梦中便稀里糊涂地将它安到了我夫人头上。”
沈知书道“定是如此”,待话音出口,却忽然感觉身边少了点什么。
她继而意识到,姜虞已然很久很久没有出声了。
“殿下……”沈知书眨眨眼,“殿下莫非想到了何事?”
姜虞转向谢瑾,开门见山:“夫人是十二年前亡故的么?”
“不错。”谢瑾拱手道,“殿下心细如发,竟能留意至此。能被殿下记得,也是她的荣幸。”
“将军不必如此客套。”姜虞淡声道,“只是我突然想起来……黄之文今年恰好十二。”
话音落下,殿内蓦地安静下来。
“是啊……”沈知书拍拍谢瑾的肩,“嫂子前脚病逝,黄三后脚出生。”
谢瑾恍若未闻。
怎会如此之巧?她想。梦中那长得与亡妻相似之人与黄三同名,而亡妻刚死,黄三便呱呱坠地。
就好像……黄三正是为她夫人而生。
谢瑾兀自出神半晌,一盏茶的功夫后终于出了声:“殿下这是何意?”
“将军可曾闻得与国师相关的讯息?”姜虞说,“说国师身负诅咒,活了三百余年。”
“是有闻得。”谢瑾琢磨半晌,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