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就好比得着这消息的小冯氏,便忍不住撇撇嘴,小声自言自语了一句:不过是个亲戚家的小丫头片子,如何稀罕成这样,倒把正经的侄孙女都比下去了。
只有本来就知道今天要回娘家的杨氏最平静,坐在梳妆台前点点头,表示这事她知道了。
关如琅和杨氏除了关继业这个儿子之外,前头还生了两个女儿。
大女儿宝珠四年前出嫁,就嫁在京城里。夫家姓孔,就是孔圣人的那个孔。他家只是旁支中的旁支,但近些年在京城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人物。
大女儿的公爹如今在国子监当祭酒,孔家的后人总管国子监事务,给天下的举人监生们授业教课,再便是圣上偶尔召见去宫里给皇帝讲经。
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官职,多么清贵多么风雅。
风雅清贵之余,孔祭酒的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毕竟从国子监考出去的进士,和补到各处为官的监生太多了,那么多人提起师承来,又怎么会漏下孔府后人孔祭酒。
这样的人家,是关如琅能给女儿找得到的最好的人家。
可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情,嫁过去了关宝珠和关如琅夫妻才发现这孔家的规矩特别大,大得有些吓人。
关宝珠的丈夫孔文远四年前在翰林院为检讨,从七品的官。去年升任编修,正七品的官。
作为女婿,正经进士出身的孔文远模样好性情好才情也好,每次来关家见关如琅和杨氏,都是十二分的恭敬。
来了还要单独给老太太请安,每次去颐寿堂都不空着手。专门让人去城南城北买来的点心匣子,市面上正时兴的熏香布料,拿来的东西不见得多贵重,但都是他个做女婿、孙女婿的心意。
跟关宝珠成亲之后,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一直不错。嫁过去还不到一年关宝珠就怀孕生了个儿子,今年又生了个女儿,丈夫体贴儿女双全,不知道羡煞京城多少女子。
可内里的苦,只有关宝珠自己最清楚。
孔家的规矩大,大到关宝珠进门四年,每天早上都还要早起去婆母院子里站规矩。早上要先伺候婆婆洗漱吃饭,过后才能赶紧回自己的院子吃饭。
中午晚上也是一样,晨昏定省一日不能落。关宝珠这四年,除了回娘家的时候就没吃过一顿安生饭。
在关家,媳妇伺候婆婆吃饭,也就是过年过节或是什么大日子的时候表示一下,夹个菜盛碗汤意思到了就行,谁也不会真的让儿媳妇从头站着伺候到尾。
关宝珠在家里这么些年哪里受过这种委屈,嫁过去之后各种不习惯,行动坐卧间的规矩大得吓人不说,就连自己和丈夫的小院子里,也有专门的嬷嬷和管事,负责看着主子们的一言一行。
一日三餐该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吃完,什么时节该吃什么菜不该吃什么菜。每一季做新衣裳,什么身份什么年纪该挑什么样的花色,孔家都有个框框摆在那里。
要是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那管事的嬷嬷就可以当场指出来,你若不改隔天这事就得告到自家婆母跟前去,孔家的家规总有办法叫你改。
要说虐待肯定不至于,关宝珠每月的例钱都有十两银子。而关家媳妇奶奶们一个月也就六两,没出嫁的姑娘才二两银子。
但光有银子有什么用,当着主子奶奶却依旧连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没个自由,其他的事情再好也就不那么好了。
起初关宝珠每次回娘家,都要跟杨氏说起这些不习惯。后来时间长了她便不怎么说了,现在只要杨氏不问关宝珠是多一个字都不说的。
回了娘家就只当时逃出那个笼子松快几日,等回去了又能靠着回味这几天多高兴一会儿。
今年关宝珠刚生了女儿坐完月子,按理说这都年底了孔府的事情又多又杂,她作为长房的儿媳妇,即便上面还有两个嫂子也绝腾不出时间回娘家。
但谁让今年裴元和谢九九来了,作为姻亲孔家当然也知道关家有裴元这么个身份拿不出手,学识却很拿得出手的外甥。
他们一边看不上裴元,一边又嘱咐孔文远多准备些东西陪着关宝珠回了关家。有关家当靠山,裴元的前程简直是肉眼可见的好,日后孔文远跟他说不定还是同僚,眼下自然要把关系处好。
“既回来了,就多住几日。今天你爹要带着阿满和你弟弟回你外祖父家,你也一起去松快松快。”
“娘,二妹过完年就要出门子了,不如我就留在家里陪着她。”
“福慧也去,谁也不用留下。你看着吧,等会儿老太太那里必定不止一个人想要跟着一起去,你和福慧又何必留在家里,多没意思。”
杨氏虽温婉娴静,却也不是脑筋古板的人。看着大女儿这个样子,她心里全是说不出的心疼。要不是看在女婿还有个人模样的份上,她早就想把女儿从孔家给接回来了。
“凡事自有定数,非人力所能及。”在关宝珠见母亲蹙眉只得赶紧劝慰,自己的日子是不好过,可整个孔府的日子都是这么过的。
‘孔圣人后代’这个名头困住的不止是自己,还有整个孔家所有人,即便是自己的丈夫自己每日都要去伺候的婆婆,亦或是还不懂事还不知道什么是规矩的儿女,都一样。
女儿都把这样的话说出来了,杨氏又还能说什么。摆摆手再不提这等叫人扫兴的事,起身牵着女儿出门往颐寿堂去。
哪怕关宝珠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了,在杨氏这里她依旧是需要自己庇护的孩子,跟谢九九眼里的阿满没有什么不一样。
杨氏带着关宝珠到颐寿堂的时候,谢九九正在看热闹。
第一个找来的是领着两个儿子过来的金氏,金氏跟关平业成亲五年之后才生了长子关川,之后又过了六年才得了次子关林。
两个孩子如今一个九岁一个三岁,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俩孩子从小身子骨就弱,裴元和谢九九来关家前几天这俩小少爷接连染了风寒。
那天接风宴上,两人虽出席了但一看就还蔫得很,跟阿满同一桌吃饭就听见阿满跟这个聊两句跟那个说两句的,关家的孩子都长得好,阿满就跟进了花丛一样,看谁都喜欢。
今天再见两个外甥,看着精神头倒是不错。尤其关川,虚岁十岁的男孩儿虽还没长开,但五官眉目已经能看出来,这小子以后也得晃花不少姑娘家的眼。
两人规规矩矩坐在金氏身边,听着金氏迂回又曲折的哄着老太太,希望老太太开口让杨氏把两个隔房的侄儿也带上。
杨氏就赶上个尾巴,她不说不带也不说带,就装作刚来什么都没听明白,只自顾自地跟老太太和关令仪说话。
冯氏管家,这些日子她作为管家奶奶大出风头,杨氏作为弟媳跟冯氏这个嫂子之间虽没有矛盾,但两房的下人之间却难免有争执拌嘴的时候。
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到哪里都是一样。即便冯氏从没有故意打压西院的心,但府里的管事和婆子们为了
自己的利益,就免不了互相争斗。
‘我背后有管家的大夫人撑腰,你们西院牛气什么。府里的事务怎么安排都是管家的太太说了算,西院的人等着就是,每日里催什么催。’
‘大夫人不过是占了个长幼有序,我们老爷在东宫太子跟前那都是说话算得上话的人物,杨家老太爷还是鸿胪寺卿,你们东院少狗眼看人低。’
这种类似的话,两房之间的下人吵起来没少说。传到主子耳朵里主子们只能当做不知道没听见,可心里谁又能一点疙瘩都不留呢。
杨家原先是侯爵,如今虽没了爵位但姻亲旧故也还是那一批老牌勋贵。杨家的老太太好热闹,每年到了年底家里的宴席就隔三差五的开。
赏雪赏梅、听戏吃酒,便是专门的冰嬉也要下帖子把亲戚朋友叫到府里一起乐呵。
这种宴会的帖子送到关家,都是直接送到西院杨氏手中。
以前金家在京城,冯氏和两个儿媳妇要是有时候想去又正好跟西院闹了矛盾,不好开这个口,就直接让金氏带着大房的人跟着金家老太太一起过去。
现在金家不在京城了,后宅女眷这些暗戳戳的矛盾又从来不往关如琅和关如璋跟前摆,可不就只能硬着头皮来老太太跟前磨,想要老太太开口,让杨氏主动把人给带上。
但庞氏是什么人啊,别看人家病了多年又住在颐寿堂不问外边的事,可府里上下又有谁真的敢把老太太真当做个泥菩萨?
这其中除了庞氏本身身有诰命和儿女们孝顺,还跟庞氏这些年的经历,和她不管病成什么样子,颐寿堂里外的人都还是她一个个挑选出来的心腹有关。
老太太家底子极厚,老太太这些年对关家旁支大多有恩,老太太耳聪目明一点儿也不糊涂,是关家上下一致认定的。这么个老太太,又怎么可能因为这点小事,把水给端不平呢。
所以不管金氏怎么旁敲侧击,老太太都笑着不松口,妯娌之间有矛盾太正常了,这么大的一个家要是妯娌之间没矛盾,那才是唬鬼。
只有本来就知道今天要回娘家的杨氏最平静,坐在梳妆台前点点头,表示这事她知道了。
关如琅和杨氏除了关继业这个儿子之外,前头还生了两个女儿。
大女儿宝珠四年前出嫁,就嫁在京城里。夫家姓孔,就是孔圣人的那个孔。他家只是旁支中的旁支,但近些年在京城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人物。
大女儿的公爹如今在国子监当祭酒,孔家的后人总管国子监事务,给天下的举人监生们授业教课,再便是圣上偶尔召见去宫里给皇帝讲经。
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官职,多么清贵多么风雅。
风雅清贵之余,孔祭酒的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毕竟从国子监考出去的进士,和补到各处为官的监生太多了,那么多人提起师承来,又怎么会漏下孔府后人孔祭酒。
这样的人家,是关如琅能给女儿找得到的最好的人家。
可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情,嫁过去了关宝珠和关如琅夫妻才发现这孔家的规矩特别大,大得有些吓人。
关宝珠的丈夫孔文远四年前在翰林院为检讨,从七品的官。去年升任编修,正七品的官。
作为女婿,正经进士出身的孔文远模样好性情好才情也好,每次来关家见关如琅和杨氏,都是十二分的恭敬。
来了还要单独给老太太请安,每次去颐寿堂都不空着手。专门让人去城南城北买来的点心匣子,市面上正时兴的熏香布料,拿来的东西不见得多贵重,但都是他个做女婿、孙女婿的心意。
跟关宝珠成亲之后,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一直不错。嫁过去还不到一年关宝珠就怀孕生了个儿子,今年又生了个女儿,丈夫体贴儿女双全,不知道羡煞京城多少女子。
可内里的苦,只有关宝珠自己最清楚。
孔家的规矩大,大到关宝珠进门四年,每天早上都还要早起去婆母院子里站规矩。早上要先伺候婆婆洗漱吃饭,过后才能赶紧回自己的院子吃饭。
中午晚上也是一样,晨昏定省一日不能落。关宝珠这四年,除了回娘家的时候就没吃过一顿安生饭。
在关家,媳妇伺候婆婆吃饭,也就是过年过节或是什么大日子的时候表示一下,夹个菜盛碗汤意思到了就行,谁也不会真的让儿媳妇从头站着伺候到尾。
关宝珠在家里这么些年哪里受过这种委屈,嫁过去之后各种不习惯,行动坐卧间的规矩大得吓人不说,就连自己和丈夫的小院子里,也有专门的嬷嬷和管事,负责看着主子们的一言一行。
一日三餐该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吃完,什么时节该吃什么菜不该吃什么菜。每一季做新衣裳,什么身份什么年纪该挑什么样的花色,孔家都有个框框摆在那里。
要是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那管事的嬷嬷就可以当场指出来,你若不改隔天这事就得告到自家婆母跟前去,孔家的家规总有办法叫你改。
要说虐待肯定不至于,关宝珠每月的例钱都有十两银子。而关家媳妇奶奶们一个月也就六两,没出嫁的姑娘才二两银子。
但光有银子有什么用,当着主子奶奶却依旧连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没个自由,其他的事情再好也就不那么好了。
起初关宝珠每次回娘家,都要跟杨氏说起这些不习惯。后来时间长了她便不怎么说了,现在只要杨氏不问关宝珠是多一个字都不说的。
回了娘家就只当时逃出那个笼子松快几日,等回去了又能靠着回味这几天多高兴一会儿。
今年关宝珠刚生了女儿坐完月子,按理说这都年底了孔府的事情又多又杂,她作为长房的儿媳妇,即便上面还有两个嫂子也绝腾不出时间回娘家。
但谁让今年裴元和谢九九来了,作为姻亲孔家当然也知道关家有裴元这么个身份拿不出手,学识却很拿得出手的外甥。
他们一边看不上裴元,一边又嘱咐孔文远多准备些东西陪着关宝珠回了关家。有关家当靠山,裴元的前程简直是肉眼可见的好,日后孔文远跟他说不定还是同僚,眼下自然要把关系处好。
“既回来了,就多住几日。今天你爹要带着阿满和你弟弟回你外祖父家,你也一起去松快松快。”
“娘,二妹过完年就要出门子了,不如我就留在家里陪着她。”
“福慧也去,谁也不用留下。你看着吧,等会儿老太太那里必定不止一个人想要跟着一起去,你和福慧又何必留在家里,多没意思。”
杨氏虽温婉娴静,却也不是脑筋古板的人。看着大女儿这个样子,她心里全是说不出的心疼。要不是看在女婿还有个人模样的份上,她早就想把女儿从孔家给接回来了。
“凡事自有定数,非人力所能及。”在关宝珠见母亲蹙眉只得赶紧劝慰,自己的日子是不好过,可整个孔府的日子都是这么过的。
‘孔圣人后代’这个名头困住的不止是自己,还有整个孔家所有人,即便是自己的丈夫自己每日都要去伺候的婆婆,亦或是还不懂事还不知道什么是规矩的儿女,都一样。
女儿都把这样的话说出来了,杨氏又还能说什么。摆摆手再不提这等叫人扫兴的事,起身牵着女儿出门往颐寿堂去。
哪怕关宝珠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了,在杨氏这里她依旧是需要自己庇护的孩子,跟谢九九眼里的阿满没有什么不一样。
杨氏带着关宝珠到颐寿堂的时候,谢九九正在看热闹。
第一个找来的是领着两个儿子过来的金氏,金氏跟关平业成亲五年之后才生了长子关川,之后又过了六年才得了次子关林。
两个孩子如今一个九岁一个三岁,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俩孩子从小身子骨就弱,裴元和谢九九来关家前几天这俩小少爷接连染了风寒。
那天接风宴上,两人虽出席了但一看就还蔫得很,跟阿满同一桌吃饭就听见阿满跟这个聊两句跟那个说两句的,关家的孩子都长得好,阿满就跟进了花丛一样,看谁都喜欢。
今天再见两个外甥,看着精神头倒是不错。尤其关川,虚岁十岁的男孩儿虽还没长开,但五官眉目已经能看出来,这小子以后也得晃花不少姑娘家的眼。
两人规规矩矩坐在金氏身边,听着金氏迂回又曲折的哄着老太太,希望老太太开口让杨氏把两个隔房的侄儿也带上。
杨氏就赶上个尾巴,她不说不带也不说带,就装作刚来什么都没听明白,只自顾自地跟老太太和关令仪说话。
冯氏管家,这些日子她作为管家奶奶大出风头,杨氏作为弟媳跟冯氏这个嫂子之间虽没有矛盾,但两房的下人之间却难免有争执拌嘴的时候。
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到哪里都是一样。即便冯氏从没有故意打压西院的心,但府里的管事和婆子们为了
自己的利益,就免不了互相争斗。
‘我背后有管家的大夫人撑腰,你们西院牛气什么。府里的事务怎么安排都是管家的太太说了算,西院的人等着就是,每日里催什么催。’
‘大夫人不过是占了个长幼有序,我们老爷在东宫太子跟前那都是说话算得上话的人物,杨家老太爷还是鸿胪寺卿,你们东院少狗眼看人低。’
这种类似的话,两房之间的下人吵起来没少说。传到主子耳朵里主子们只能当做不知道没听见,可心里谁又能一点疙瘩都不留呢。
杨家原先是侯爵,如今虽没了爵位但姻亲旧故也还是那一批老牌勋贵。杨家的老太太好热闹,每年到了年底家里的宴席就隔三差五的开。
赏雪赏梅、听戏吃酒,便是专门的冰嬉也要下帖子把亲戚朋友叫到府里一起乐呵。
这种宴会的帖子送到关家,都是直接送到西院杨氏手中。
以前金家在京城,冯氏和两个儿媳妇要是有时候想去又正好跟西院闹了矛盾,不好开这个口,就直接让金氏带着大房的人跟着金家老太太一起过去。
现在金家不在京城了,后宅女眷这些暗戳戳的矛盾又从来不往关如琅和关如璋跟前摆,可不就只能硬着头皮来老太太跟前磨,想要老太太开口,让杨氏主动把人给带上。
但庞氏是什么人啊,别看人家病了多年又住在颐寿堂不问外边的事,可府里上下又有谁真的敢把老太太真当做个泥菩萨?
这其中除了庞氏本身身有诰命和儿女们孝顺,还跟庞氏这些年的经历,和她不管病成什么样子,颐寿堂里外的人都还是她一个个挑选出来的心腹有关。
老太太家底子极厚,老太太这些年对关家旁支大多有恩,老太太耳聪目明一点儿也不糊涂,是关家上下一致认定的。这么个老太太,又怎么可能因为这点小事,把水给端不平呢。
所以不管金氏怎么旁敲侧击,老太太都笑着不松口,妯娌之间有矛盾太正常了,这么大的一个家要是妯娌之间没矛盾,那才是唬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