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没几日,阮宁便递帖子要上门见阮蓁。
阮蓁一见是阮家的帖子,料想没有好事,便让门房回了,说自己不再府中。
转头就找到沈氏,说楚洵一直不回信,担心他有危险,想要去临安寻他。
沈氏却早已习以为常:“从前你表哥在外办案时,也是不会往府中递消息的,因有一回没来得及回信,我以为他出了事,吓得犯了心疾,自此以后,未免这样的事儿再发生,他便谁的信也不回了。”
想起往事,沈氏就有一箩筐的话要说,“你表哥这个人,别看他不声不响,其实比谁都孝顺,当初你公爹闹着要抬孙氏为平妻时,你表哥才六岁,那天我哭了一整夜,他也陪了我一整夜,从那天起,他每日鸡鸣时分便起床练剑,用过饭便跟着夫子学习六艺,每日至夜深方才肯歇息,再没有任何怠慢,再不同小厮们打闹,也再没给我添过麻烦,似乎一夕之间,他就长大了。”
“旁人都羡慕我生了个懂事的儿子,但只有我知道,他那是为了给我撑腰,不让我给人欺负。”
“实际上,他也做到了。”
说到此处,沈氏红了眼眶。
阮蓁忙递上帕子,沈氏搵了搵泪继续道:“三年后,他还不到十岁,便考入嵩山书院,作为最年幼的学子,同来自各地学识最顶尖、家世最煊赫的学子的一起念书。你公爹见他如此出息,虽心里仍旧偏心孙氏,却再没提过平妻一事,也再没因孙氏拂我面子,对我也算得上是相敬如宾。”
“你姨母是个不中用的,本该是我护着你表哥,结果却反过来让你表哥一个几岁的孩子护我。”
孙姨娘同姨母交锋时,楚洵一直冷眼旁观,阮蓁还怪楚洵这人冷漠,连亲娘也不管,没想到他竟然默默地为姨母做了这么多事。可见这不会表达爱意的人有多吃亏,便是连她这个身边人也误会他。只要一想到,楚洵才不过六七岁,便为了护着母亲,每日过着苦行僧的日子,阮蓁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原来他并不是一帆风顺长大的,幼时也曾同她一般,吃过不少苦。
见阮蓁陷入了沉思,沈氏道:“哎,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不提也罢。你说你要去临安,姨母是支持你的。丈夫、丈夫,一丈之内方为夫,你表哥可是个香饽饽呢,莫让那些狐媚子钻了空子去,你尽管去吧,记得把昌平带上,再多带些侍卫和丫鬟。”
阮蓁犹豫道:“可是孙姨娘天天在姨母跟前碍眼,我若去了,谁陪着你解闷儿?”
沈氏捏了捏她的脸,“你就放心吧,你姨母没
你想的那般不中用。”
阮蓁一走,张妈妈就从暗处走了出来,“夫人,如今临安可不太平,你怎么由着少夫人胡来?”
年前,临安连降大雪,几十个村寨受了灾,大雪压跨了房屋,牲畜被冻死,百姓无家可归,饱受饥寒交迫的苦楚。朝廷倒是也拨款了二十万两白银,派了钦差大臣前往赈灾,但没想到依旧上万人饿死、冻死在乡野之间,而此次的钦差大臣,更是一条白绫去了,且留下了遗书,道是贪墨了灾银,怕事情暴露,这才畏罪自杀,并言明了藏你灾银的地方,以求不要累及家人。
但后来派去的钦差,却并没有从他信中指定地点搜出灾银来,反倒是在查探过程中遇到多方阻拦,最终是铩羽而归。
没有法子,皇上只能派不论在金陵还是在地方,都颇具威信的楚洵前往查明真相。
可以说,临安如今就是一趟浑水,在张妈妈看来,夫人委实不该放世子夫人前往。
沈氏道:“文仲说是一个月,但我看却说不准,这刚成婚的小夫妻,正是热乎的时候,何必让他们分开。再者说,临安的官场水深,那个郑府台最喜使美人计,我怕文仲招架不住,让蓁蓁去挡一挡也好。”
张妈妈道:“世子爷什么阵仗没有见过,怎么会上当,夫人你多虑了。”
沈氏又道:“这谁说得准,老爷当年还许我一生一世一双人呢,结果我怀着文仲不便跟他去边关,还不是转头就给我带了个女人回来。文仲虽是我儿子,却到底是个男人,这男人嘛,哪会嫌女人多?若是别人也就罢了,蓁蓁是我侄女儿,我总不能让她走我的老路,便是文仲他日一定要纳妾,那也决不能是这几年,总是要蓁蓁多生几个孩儿,站稳了脚跟再说。”
“更何况。”沈氏顿了顿又道,“这孩子走了也好,留下来,我怕脏了她的眼。”
“夫人!”张妈妈左右一扫,尽管并没有人在,她还是压低了声音,“那件事,夫人决定了?”
沈氏艰难地点头,“这么多年,都是文仲护着我,这一回也该换我护他了。”
要张妈妈说,这孙姨娘也是太嚣张,便是真想要抬平妻,也等生下儿子再说也不迟,再或者私底下同国公爷嘀咕,哪想她竟敢当着丫鬟的面就说起,真当是不把夫人放在眼里,也难怪一向绵软的夫人要整治她了。
但孙姨娘毕竟得宠多年,夫人便是要整治她,少不得会得罪国公爷,张妈妈不得不劝道:“还望夫人三思,国公爷不是训斥过她了,可见国公爷还没有昏头,夫人又何必为了她,伤了同国公爷多年的情分?”
但沈氏却不听劝,“人的贪欲是无穷的,她今日想要平妻之位,难保明日就想要她儿子做这国公府的世子,届时定然视我儿为眼中钉,肉中刺,虽说我打量她有这个心,却没有这个能耐,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不能让文仲处于这危险的境地,唯有先发制人,将一切从根源铲除。”
“更何况,我和他本也没多少夫妻情分”
“他享了这么多年的齐人之福,也该够了。”
.
金陵至临安有直通的官道,不过两日功夫,便已经抵达临安地界的板桥镇。
这一路,阮蓁也从昌平口中得知,楚洵如今来临安,是作为钦差大臣查明贪墨灾银的去向,并查清第一任钦差大臣的死因。但临安官场由上而下铁桶一样,楚洵如今正派人在从灾区寻找证据。
阮蓁是在山野间待过,知晓那些人通常日子都不好过,即便是因灾情病了,也舍不得花银子去看大夫,就这般生生地熬着,一如从前的她。便在板桥镇购得药材十车,由侍卫驾车一同前往临安城,届时她请了大夫,去给这些灾民看诊,或许可以帮楚洵撬开那些人的嘴。
十车的药材,装车需要时间,昌平便定了个茶楼包厢,供阮蓁稍作歇息。
茶楼是沿着钱塘江建的,他们处在二楼,往南窗望去,是板桥镇的市集。往北望去,宽阔的江面是江州澜沧江的五倍不止,天斩一般隔开了对面的临安城和这边的板桥镇。
一想到,等过了钱塘江,便要见到楚洵,阮蓁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便来找他,又得挨一顿训吧?
不过,或许她带去的十车药材,能够将功抵过?
阮蓁正在想,等会见到楚洵,要如何哄他,却这时候玲珑突然紧张地攥着她的胳膊,“小姐,你看那是什么?”
玲珑指着的方向,是茶楼南窗的方向。
阮蓁转过身,将手拢在额上,眺目望去,视线尽头,许多甲胄士兵,骑着高头大马,举着红缨枪,正以踏破山河的声势往临安城来。
众人顿时僵在原地,谁都没有坑声。直到昌平惊若寒蝉地开口,“怎么是黑甲军?秦王难道还没死?”
“叛王再现,只怕是来者不善。”
昌平带着众人飞快地下了楼,往码头去,一面指着一艘船道:“一会夫人跟着裴阆回金陵去。”
裴阆是楚洵的侍卫,负责此次阮蓁的护卫。
玲珑问:“昌平大哥,你不跟我们一起走吗?”
昌平摇了摇头,“你们先回去,我去找世子爷。”
说罢,掉了个头,往另一只船走去。
玲珑没有再问,只要搀着阮蓁要上船,然阮蓁却挡开她的手,“玲珑,我不能跟你走,我要去找表哥。”
昌平没走远,闻言都傻眼了,脑子一片空白,众人也是面面相觑。
玲珑急声道:“小姐,你去能干嘛啊?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帮不到世子爷不说,没得还要给他拖后腿。”
莲清也劝道:“对啊,小姐,我们还是不要给世子爷添麻烦了。”
昌平也折返回来,劝道:“少夫人,您就听劝吧。这不是闹着玩的,会要人命的。”
但阮蓁却异常地坚定,“我主意已定,你们不要再劝了。”
“如今时间紧急,我不与你们多说。”
她先是吩咐昌平,“我看码头上有运粮食的船只,你想法子把他们运往临安城中,若是、若是来不及,就把它们倒入江中。”
昌平本也正有此意,但还是诧异于少夫人的聪慧,正要前去安排,又被叫住了,“昌平,你可有表哥的信物?”
昌平疑惑地看向阮蓁。
阮蓁道:“我有个表舅舅在隔壁的余杭县当县丞,他这个人善钻营,或许能帮我们借兵,但你得有能证明表哥身份的信物,否则我是使唤不动他的。”
阮蓁一见是阮家的帖子,料想没有好事,便让门房回了,说自己不再府中。
转头就找到沈氏,说楚洵一直不回信,担心他有危险,想要去临安寻他。
沈氏却早已习以为常:“从前你表哥在外办案时,也是不会往府中递消息的,因有一回没来得及回信,我以为他出了事,吓得犯了心疾,自此以后,未免这样的事儿再发生,他便谁的信也不回了。”
想起往事,沈氏就有一箩筐的话要说,“你表哥这个人,别看他不声不响,其实比谁都孝顺,当初你公爹闹着要抬孙氏为平妻时,你表哥才六岁,那天我哭了一整夜,他也陪了我一整夜,从那天起,他每日鸡鸣时分便起床练剑,用过饭便跟着夫子学习六艺,每日至夜深方才肯歇息,再没有任何怠慢,再不同小厮们打闹,也再没给我添过麻烦,似乎一夕之间,他就长大了。”
“旁人都羡慕我生了个懂事的儿子,但只有我知道,他那是为了给我撑腰,不让我给人欺负。”
“实际上,他也做到了。”
说到此处,沈氏红了眼眶。
阮蓁忙递上帕子,沈氏搵了搵泪继续道:“三年后,他还不到十岁,便考入嵩山书院,作为最年幼的学子,同来自各地学识最顶尖、家世最煊赫的学子的一起念书。你公爹见他如此出息,虽心里仍旧偏心孙氏,却再没提过平妻一事,也再没因孙氏拂我面子,对我也算得上是相敬如宾。”
“你姨母是个不中用的,本该是我护着你表哥,结果却反过来让你表哥一个几岁的孩子护我。”
孙姨娘同姨母交锋时,楚洵一直冷眼旁观,阮蓁还怪楚洵这人冷漠,连亲娘也不管,没想到他竟然默默地为姨母做了这么多事。可见这不会表达爱意的人有多吃亏,便是连她这个身边人也误会他。只要一想到,楚洵才不过六七岁,便为了护着母亲,每日过着苦行僧的日子,阮蓁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原来他并不是一帆风顺长大的,幼时也曾同她一般,吃过不少苦。
见阮蓁陷入了沉思,沈氏道:“哎,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不提也罢。你说你要去临安,姨母是支持你的。丈夫、丈夫,一丈之内方为夫,你表哥可是个香饽饽呢,莫让那些狐媚子钻了空子去,你尽管去吧,记得把昌平带上,再多带些侍卫和丫鬟。”
阮蓁犹豫道:“可是孙姨娘天天在姨母跟前碍眼,我若去了,谁陪着你解闷儿?”
沈氏捏了捏她的脸,“你就放心吧,你姨母没
你想的那般不中用。”
阮蓁一走,张妈妈就从暗处走了出来,“夫人,如今临安可不太平,你怎么由着少夫人胡来?”
年前,临安连降大雪,几十个村寨受了灾,大雪压跨了房屋,牲畜被冻死,百姓无家可归,饱受饥寒交迫的苦楚。朝廷倒是也拨款了二十万两白银,派了钦差大臣前往赈灾,但没想到依旧上万人饿死、冻死在乡野之间,而此次的钦差大臣,更是一条白绫去了,且留下了遗书,道是贪墨了灾银,怕事情暴露,这才畏罪自杀,并言明了藏你灾银的地方,以求不要累及家人。
但后来派去的钦差,却并没有从他信中指定地点搜出灾银来,反倒是在查探过程中遇到多方阻拦,最终是铩羽而归。
没有法子,皇上只能派不论在金陵还是在地方,都颇具威信的楚洵前往查明真相。
可以说,临安如今就是一趟浑水,在张妈妈看来,夫人委实不该放世子夫人前往。
沈氏道:“文仲说是一个月,但我看却说不准,这刚成婚的小夫妻,正是热乎的时候,何必让他们分开。再者说,临安的官场水深,那个郑府台最喜使美人计,我怕文仲招架不住,让蓁蓁去挡一挡也好。”
张妈妈道:“世子爷什么阵仗没有见过,怎么会上当,夫人你多虑了。”
沈氏又道:“这谁说得准,老爷当年还许我一生一世一双人呢,结果我怀着文仲不便跟他去边关,还不是转头就给我带了个女人回来。文仲虽是我儿子,却到底是个男人,这男人嘛,哪会嫌女人多?若是别人也就罢了,蓁蓁是我侄女儿,我总不能让她走我的老路,便是文仲他日一定要纳妾,那也决不能是这几年,总是要蓁蓁多生几个孩儿,站稳了脚跟再说。”
“更何况。”沈氏顿了顿又道,“这孩子走了也好,留下来,我怕脏了她的眼。”
“夫人!”张妈妈左右一扫,尽管并没有人在,她还是压低了声音,“那件事,夫人决定了?”
沈氏艰难地点头,“这么多年,都是文仲护着我,这一回也该换我护他了。”
要张妈妈说,这孙姨娘也是太嚣张,便是真想要抬平妻,也等生下儿子再说也不迟,再或者私底下同国公爷嘀咕,哪想她竟敢当着丫鬟的面就说起,真当是不把夫人放在眼里,也难怪一向绵软的夫人要整治她了。
但孙姨娘毕竟得宠多年,夫人便是要整治她,少不得会得罪国公爷,张妈妈不得不劝道:“还望夫人三思,国公爷不是训斥过她了,可见国公爷还没有昏头,夫人又何必为了她,伤了同国公爷多年的情分?”
但沈氏却不听劝,“人的贪欲是无穷的,她今日想要平妻之位,难保明日就想要她儿子做这国公府的世子,届时定然视我儿为眼中钉,肉中刺,虽说我打量她有这个心,却没有这个能耐,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不能让文仲处于这危险的境地,唯有先发制人,将一切从根源铲除。”
“更何况,我和他本也没多少夫妻情分”
“他享了这么多年的齐人之福,也该够了。”
.
金陵至临安有直通的官道,不过两日功夫,便已经抵达临安地界的板桥镇。
这一路,阮蓁也从昌平口中得知,楚洵如今来临安,是作为钦差大臣查明贪墨灾银的去向,并查清第一任钦差大臣的死因。但临安官场由上而下铁桶一样,楚洵如今正派人在从灾区寻找证据。
阮蓁是在山野间待过,知晓那些人通常日子都不好过,即便是因灾情病了,也舍不得花银子去看大夫,就这般生生地熬着,一如从前的她。便在板桥镇购得药材十车,由侍卫驾车一同前往临安城,届时她请了大夫,去给这些灾民看诊,或许可以帮楚洵撬开那些人的嘴。
十车的药材,装车需要时间,昌平便定了个茶楼包厢,供阮蓁稍作歇息。
茶楼是沿着钱塘江建的,他们处在二楼,往南窗望去,是板桥镇的市集。往北望去,宽阔的江面是江州澜沧江的五倍不止,天斩一般隔开了对面的临安城和这边的板桥镇。
一想到,等过了钱塘江,便要见到楚洵,阮蓁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便来找他,又得挨一顿训吧?
不过,或许她带去的十车药材,能够将功抵过?
阮蓁正在想,等会见到楚洵,要如何哄他,却这时候玲珑突然紧张地攥着她的胳膊,“小姐,你看那是什么?”
玲珑指着的方向,是茶楼南窗的方向。
阮蓁转过身,将手拢在额上,眺目望去,视线尽头,许多甲胄士兵,骑着高头大马,举着红缨枪,正以踏破山河的声势往临安城来。
众人顿时僵在原地,谁都没有坑声。直到昌平惊若寒蝉地开口,“怎么是黑甲军?秦王难道还没死?”
“叛王再现,只怕是来者不善。”
昌平带着众人飞快地下了楼,往码头去,一面指着一艘船道:“一会夫人跟着裴阆回金陵去。”
裴阆是楚洵的侍卫,负责此次阮蓁的护卫。
玲珑问:“昌平大哥,你不跟我们一起走吗?”
昌平摇了摇头,“你们先回去,我去找世子爷。”
说罢,掉了个头,往另一只船走去。
玲珑没有再问,只要搀着阮蓁要上船,然阮蓁却挡开她的手,“玲珑,我不能跟你走,我要去找表哥。”
昌平没走远,闻言都傻眼了,脑子一片空白,众人也是面面相觑。
玲珑急声道:“小姐,你去能干嘛啊?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帮不到世子爷不说,没得还要给他拖后腿。”
莲清也劝道:“对啊,小姐,我们还是不要给世子爷添麻烦了。”
昌平也折返回来,劝道:“少夫人,您就听劝吧。这不是闹着玩的,会要人命的。”
但阮蓁却异常地坚定,“我主意已定,你们不要再劝了。”
“如今时间紧急,我不与你们多说。”
她先是吩咐昌平,“我看码头上有运粮食的船只,你想法子把他们运往临安城中,若是、若是来不及,就把它们倒入江中。”
昌平本也正有此意,但还是诧异于少夫人的聪慧,正要前去安排,又被叫住了,“昌平,你可有表哥的信物?”
昌平疑惑地看向阮蓁。
阮蓁道:“我有个表舅舅在隔壁的余杭县当县丞,他这个人善钻营,或许能帮我们借兵,但你得有能证明表哥身份的信物,否则我是使唤不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