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她怎么可能丝毫无动于衷。
若他不是那么疯,若他不是她堂兄,她也不是不能接受他,至少她愿意为她放弃一切,而楚洵不会。
但又想起方才席间,她爹说楚洵反了,又似乎冤枉了他。
这么说起来,她多少有些乱世妖姬的本事在,能让各方英雄尽折腰。
既如此,阮蓁便想着少祸害一个是一个,“对,没有喜欢,我谁也不喜欢,我只喜欢我自己。”
“所以,你不要再执着于我,没有任何结果的。”
“我走了。”
说罢,决然转身,但那背影多少有些落荒而逃。
谢卿山不舍离开,然女子背影决然,他也只能是隐忍地闭嘴,但当女子渐去渐远,马上就要消失在街角,他终于是忍不住跑过去,“蓁蓁。”
阮蓁驻足回眸,谢卿山站在她三步之外。
男子皱眉,湿漉漉的眼望着她,张开双臂哑声祈求:“我走之前,你能让我抱一抱吗?”
本是该快刀斩乱麻的,却不知为何,在阮蓁看到那忧郁的眉眼时,拒绝的话说不出口。
趁着她愣神的当口,谢卿山已经欺近,将她按在他宽阔的胸膛,埋首在她发丝中猛地一吸,有淡淡的甜香,让人感到安心。
一想到要离开她,从此再无任何寄托,孤苦伶仃一个人,谢卿山只觉得心中刺痛不已,他帮女子将耳边的碎发往后抿去,看着女子清凌凌的眉眼,几分认真几分戏谑:“金陵我是回不去了,江州只怕也不行,我父皇一定会找过去,我如今是无路可走了。”
“不知蓁妹妹,可否收容一下你这个可怜的堂兄,让他不至于流落街头?”
阮蓁却很是为难,“只要你不再胡说八道,暴露你的身份,倒也不是不可。但你又能做什么呢?让你去参军,去打你父皇?总归是有违人伦。做生意,如今又逢乱世,你又没有这方面的历练。你说你能做什么呢?”
谢卿山委屈地看向阮蓁,“蓁妹妹是不是忘了,我可是举人出身,若不是我那黑心兄长拦着,如今只怕也是进士老爷,不如你去跟你那父王,我那叔父说一声,让我去桃源书院当教书先生,你认为如何?”
桃源书院是明州最有名的书院,便是在大梁也是排得上号的,地处明州城外的三清山上,下上一趟都要半日,倒也是个放逐人的好去处。
“好,我答应你。”
日子一晃就过去了五年。
年初,秦王打入金陵,夺回了皇位,而城破之际,永业帝则不知所终,有人说他被乱刀砍死扔进了秦淮河,也有人说在去江州的船上见过他。
永业帝或许对不起天下人,却独独没有对不起谢卿山,谢卿山怎么会对他不管不顾。
将永业帝悄悄送回江州,拜托他养父照料后,谢卿山又回到了金陵。
他如今不再是桃源书院的先生,而是成了金陵嵩山书院的先生,不过他回到金陵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嵩山书院,而是急匆匆往玉华公主府赶去。
因为他在回金陵的路上听说了,那个威震天下的银发将军,也是如今的北魏皇帝,这几日便要来金陵,意图和新帝洽谈两国的边界划分。
第81章
楚洵在阮蓁“死”后,一夜白头的事,几年前就传开了,自此楚洵的痴情天下皆知,而后楚洵多年不近女色,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阮蓁得知此事时,是在陆家的家宴上,彼时谢卿山也在,他没有错过她眼里的泪花,和仓皇跑开的背影。
当时谢卿山并未放在心上,只当她是一时感动罢了,毕竟若是她有那个心思,看在小钰儿的份上,也早该一家团聚了。
但后来,她爹娘要给她招婿,她的百般推却,却又叫他摸不着头脑。
家世好的嫌弃人太丑,俊美的又嫌弃人无才,有才的又嫌弃人性子孤高不会疼人,性子和顺会疼人的又嫌人没本事。
这让谢卿山不禁怀疑,她这是还惦记着楚洵,对楚洵余情未了,这才不肯成婚。
但她嫁谁都行,却不能是楚洵,这厮若是同蓁蓁和好,以他那小肚鸡肠的性子,一定容不下他在蓁蓁左右,一定会将他赶得远远的。
他已经不奢求娶她了,若是连偶尔见她一面也不成,他想他会疯的。
他得阻止他们旧情复燃。
皇宫东面,玉华公主府毗邻东宫,背靠九龙山,前有燕雀湖,依山傍水而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乃是集金陵钟灵毓秀之地,是前朝一位长公主的府邸,在阮蓁之前是一位宗室的居所,后来成安帝登基,这位宗室有意卖成安帝一个好,便将这府邸无偿赠与成安帝。
阮蓁因不想整日被困在皇宫,出个门都不便宜,便问成安帝讨来这处宅子。一来的确喜欢,二来离皇宫也近,也方便去看她爹娘。
这府邸极大,几乎囊括了半个九龙山,半壁燕雀湖,屋子更是成百上千,但正经主子却只有她和陆钰两个,未免太过冷清,阮蓁便养了一些舞姬、乐师、小戏,有时候她也会上手一学,倒也是个打发日子的好消遣。
这日,阮蓁刚学了一曲舞,在燕雀湖畔的草地上苦练,湖绿地月皎纱衣裙泛着柔和的光,将女子眼波流转的面庞衬得越发白璧无瑕,更不必提那不堪一握的柔韧腰肢,无须有精湛的舞技,只这般简单地一仰身,一抬袖,捏起裙摆柔柔一旋身,便已然是仪态万千,美人翩然入画不外如是。
便是一旁奏乐的乐师,平生不知伴奏过多少绝色舞姬,却不得不承认,玉华公主只消往那里一站,随意摆几个动作,便胜却人间无数。
无论是舞者还是乐师都沉醉其中,便是连山上的鸟雀也被吸引过来,停驻在枝头上,观赏这难得一见的盛宴。
忽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美好。
玲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站稳后依旧是气喘吁吁,“公主,谢三公子又来了。”
彼时,阮蓁正以袖遮面,轻柔地转着圈,被玲珑这般一吓唬,直接没站稳,摔在了草地上。
“公主,您没事吧?”四位乐师分分起立,担忧之色溢于言表。
谁人不知玉华公主乃是成安帝的心头宝,非但让她参与政务,便是她的儿子也是姓的陆。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位公主的儿子,地位等同于皇孙,并非是
外姓人,与其他宗室享有同等权利。
这若是在她们伺候之时,玉华公主出了个好歹,皇后还不知要如何责罚她们。
好在公主在宫女的搀扶下起身,看样子并没有摔伤,几个乐师这才把心放回肚子里。
“你们先下去。”
阮蓁一挥手,几个乐师如蒙大赦,赶紧收拾家伙离开了。
阮蓁坐在铺设了虎皮的草地上,接过莲清拧好的热帕子擦去脸上的细汗,这才看向玲珑:“他不是回江州去了?我还以为至少得消停几个月,怎地又来了?”
说起这个谢卿山,阮蓁真是懊恼万分,当初就不应该心软收留他,以至于让他得寸进尺至此。
这几年,他真格把自己当做她兄长,把钰儿当做他外甥,每月一回,雷打不动会送些东西来,有时候是一只拨浪鼓,有时候是一把自制的短弓,有时候是新鲜的零嘴儿,有时候是亲自摘的果子。
他总能找各种理由上门,阮蓁也不是没有说过他,但他却反驳得振振有词,“我是来看我外甥的,又不是看你。”
偏钰儿是个不争气的,自小没有爹,便总喜欢和成年男子玩。再加上谢卿山甚是耐烦,自小钰儿出生起,就一直陪着他,有时候奶娘不在,还会给他喂羊奶,换尿布,渐渐地小钰儿对他很是亲厚,阮蓁猜测钰儿是把他当做爹来依赖了。
对于谢卿山的殷勤,林鸳是看在眼里的,也曾撮合过两人,后来看阮蓁实在不愿,便也没有再提,但对于这个待女儿亲厚的后生,却是十分看重,不仅认他做义子,平常对他也很是可心,让谢卿山来嵩山书院,也是她的主意。
原本想着,等她来到金陵就可以摆脱谢卿山,不想却被她娘背刺,阮蓁也是欲哭无泪,
玲珑摇摇头,“不知道,不过我看他脸色不太好,想来是遇到什么事。”
“这样啊。”阮蓁想了想道:“既如此,那本宫便勉为其难见他一面吧。”
旁人见玉华公主,即便提前递上帖子,通传又通传也未必能得见。但谢卿山因是玉华公主的义兄,则被恭恭敬敬地请入了待客的花厅。
待茶稍凉,阮蓁才款款出现。
谢卿山按捺住心中的情绪,先是过问了小钰儿近日的起居,又呈上了在江州给小钰儿买的点心及稀奇玩意儿,就在阮蓁要添茶送客时,他这才捏着袖子,别别扭扭地道:“你听说他要来金陵了吗?”
“哪个他?”阮蓁是真不知道。
“还能是谁,楚洵,我在回金陵的客船上听说了,他带了几万兵马下金陵,要同皇上商定两国边界。”
若他不是那么疯,若他不是她堂兄,她也不是不能接受他,至少她愿意为她放弃一切,而楚洵不会。
但又想起方才席间,她爹说楚洵反了,又似乎冤枉了他。
这么说起来,她多少有些乱世妖姬的本事在,能让各方英雄尽折腰。
既如此,阮蓁便想着少祸害一个是一个,“对,没有喜欢,我谁也不喜欢,我只喜欢我自己。”
“所以,你不要再执着于我,没有任何结果的。”
“我走了。”
说罢,决然转身,但那背影多少有些落荒而逃。
谢卿山不舍离开,然女子背影决然,他也只能是隐忍地闭嘴,但当女子渐去渐远,马上就要消失在街角,他终于是忍不住跑过去,“蓁蓁。”
阮蓁驻足回眸,谢卿山站在她三步之外。
男子皱眉,湿漉漉的眼望着她,张开双臂哑声祈求:“我走之前,你能让我抱一抱吗?”
本是该快刀斩乱麻的,却不知为何,在阮蓁看到那忧郁的眉眼时,拒绝的话说不出口。
趁着她愣神的当口,谢卿山已经欺近,将她按在他宽阔的胸膛,埋首在她发丝中猛地一吸,有淡淡的甜香,让人感到安心。
一想到要离开她,从此再无任何寄托,孤苦伶仃一个人,谢卿山只觉得心中刺痛不已,他帮女子将耳边的碎发往后抿去,看着女子清凌凌的眉眼,几分认真几分戏谑:“金陵我是回不去了,江州只怕也不行,我父皇一定会找过去,我如今是无路可走了。”
“不知蓁妹妹,可否收容一下你这个可怜的堂兄,让他不至于流落街头?”
阮蓁却很是为难,“只要你不再胡说八道,暴露你的身份,倒也不是不可。但你又能做什么呢?让你去参军,去打你父皇?总归是有违人伦。做生意,如今又逢乱世,你又没有这方面的历练。你说你能做什么呢?”
谢卿山委屈地看向阮蓁,“蓁妹妹是不是忘了,我可是举人出身,若不是我那黑心兄长拦着,如今只怕也是进士老爷,不如你去跟你那父王,我那叔父说一声,让我去桃源书院当教书先生,你认为如何?”
桃源书院是明州最有名的书院,便是在大梁也是排得上号的,地处明州城外的三清山上,下上一趟都要半日,倒也是个放逐人的好去处。
“好,我答应你。”
日子一晃就过去了五年。
年初,秦王打入金陵,夺回了皇位,而城破之际,永业帝则不知所终,有人说他被乱刀砍死扔进了秦淮河,也有人说在去江州的船上见过他。
永业帝或许对不起天下人,却独独没有对不起谢卿山,谢卿山怎么会对他不管不顾。
将永业帝悄悄送回江州,拜托他养父照料后,谢卿山又回到了金陵。
他如今不再是桃源书院的先生,而是成了金陵嵩山书院的先生,不过他回到金陵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嵩山书院,而是急匆匆往玉华公主府赶去。
因为他在回金陵的路上听说了,那个威震天下的银发将军,也是如今的北魏皇帝,这几日便要来金陵,意图和新帝洽谈两国的边界划分。
第81章
楚洵在阮蓁“死”后,一夜白头的事,几年前就传开了,自此楚洵的痴情天下皆知,而后楚洵多年不近女色,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阮蓁得知此事时,是在陆家的家宴上,彼时谢卿山也在,他没有错过她眼里的泪花,和仓皇跑开的背影。
当时谢卿山并未放在心上,只当她是一时感动罢了,毕竟若是她有那个心思,看在小钰儿的份上,也早该一家团聚了。
但后来,她爹娘要给她招婿,她的百般推却,却又叫他摸不着头脑。
家世好的嫌弃人太丑,俊美的又嫌弃人无才,有才的又嫌弃人性子孤高不会疼人,性子和顺会疼人的又嫌人没本事。
这让谢卿山不禁怀疑,她这是还惦记着楚洵,对楚洵余情未了,这才不肯成婚。
但她嫁谁都行,却不能是楚洵,这厮若是同蓁蓁和好,以他那小肚鸡肠的性子,一定容不下他在蓁蓁左右,一定会将他赶得远远的。
他已经不奢求娶她了,若是连偶尔见她一面也不成,他想他会疯的。
他得阻止他们旧情复燃。
皇宫东面,玉华公主府毗邻东宫,背靠九龙山,前有燕雀湖,依山傍水而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乃是集金陵钟灵毓秀之地,是前朝一位长公主的府邸,在阮蓁之前是一位宗室的居所,后来成安帝登基,这位宗室有意卖成安帝一个好,便将这府邸无偿赠与成安帝。
阮蓁因不想整日被困在皇宫,出个门都不便宜,便问成安帝讨来这处宅子。一来的确喜欢,二来离皇宫也近,也方便去看她爹娘。
这府邸极大,几乎囊括了半个九龙山,半壁燕雀湖,屋子更是成百上千,但正经主子却只有她和陆钰两个,未免太过冷清,阮蓁便养了一些舞姬、乐师、小戏,有时候她也会上手一学,倒也是个打发日子的好消遣。
这日,阮蓁刚学了一曲舞,在燕雀湖畔的草地上苦练,湖绿地月皎纱衣裙泛着柔和的光,将女子眼波流转的面庞衬得越发白璧无瑕,更不必提那不堪一握的柔韧腰肢,无须有精湛的舞技,只这般简单地一仰身,一抬袖,捏起裙摆柔柔一旋身,便已然是仪态万千,美人翩然入画不外如是。
便是一旁奏乐的乐师,平生不知伴奏过多少绝色舞姬,却不得不承认,玉华公主只消往那里一站,随意摆几个动作,便胜却人间无数。
无论是舞者还是乐师都沉醉其中,便是连山上的鸟雀也被吸引过来,停驻在枝头上,观赏这难得一见的盛宴。
忽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美好。
玲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站稳后依旧是气喘吁吁,“公主,谢三公子又来了。”
彼时,阮蓁正以袖遮面,轻柔地转着圈,被玲珑这般一吓唬,直接没站稳,摔在了草地上。
“公主,您没事吧?”四位乐师分分起立,担忧之色溢于言表。
谁人不知玉华公主乃是成安帝的心头宝,非但让她参与政务,便是她的儿子也是姓的陆。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位公主的儿子,地位等同于皇孙,并非是
外姓人,与其他宗室享有同等权利。
这若是在她们伺候之时,玉华公主出了个好歹,皇后还不知要如何责罚她们。
好在公主在宫女的搀扶下起身,看样子并没有摔伤,几个乐师这才把心放回肚子里。
“你们先下去。”
阮蓁一挥手,几个乐师如蒙大赦,赶紧收拾家伙离开了。
阮蓁坐在铺设了虎皮的草地上,接过莲清拧好的热帕子擦去脸上的细汗,这才看向玲珑:“他不是回江州去了?我还以为至少得消停几个月,怎地又来了?”
说起这个谢卿山,阮蓁真是懊恼万分,当初就不应该心软收留他,以至于让他得寸进尺至此。
这几年,他真格把自己当做她兄长,把钰儿当做他外甥,每月一回,雷打不动会送些东西来,有时候是一只拨浪鼓,有时候是一把自制的短弓,有时候是新鲜的零嘴儿,有时候是亲自摘的果子。
他总能找各种理由上门,阮蓁也不是没有说过他,但他却反驳得振振有词,“我是来看我外甥的,又不是看你。”
偏钰儿是个不争气的,自小没有爹,便总喜欢和成年男子玩。再加上谢卿山甚是耐烦,自小钰儿出生起,就一直陪着他,有时候奶娘不在,还会给他喂羊奶,换尿布,渐渐地小钰儿对他很是亲厚,阮蓁猜测钰儿是把他当做爹来依赖了。
对于谢卿山的殷勤,林鸳是看在眼里的,也曾撮合过两人,后来看阮蓁实在不愿,便也没有再提,但对于这个待女儿亲厚的后生,却是十分看重,不仅认他做义子,平常对他也很是可心,让谢卿山来嵩山书院,也是她的主意。
原本想着,等她来到金陵就可以摆脱谢卿山,不想却被她娘背刺,阮蓁也是欲哭无泪,
玲珑摇摇头,“不知道,不过我看他脸色不太好,想来是遇到什么事。”
“这样啊。”阮蓁想了想道:“既如此,那本宫便勉为其难见他一面吧。”
旁人见玉华公主,即便提前递上帖子,通传又通传也未必能得见。但谢卿山因是玉华公主的义兄,则被恭恭敬敬地请入了待客的花厅。
待茶稍凉,阮蓁才款款出现。
谢卿山按捺住心中的情绪,先是过问了小钰儿近日的起居,又呈上了在江州给小钰儿买的点心及稀奇玩意儿,就在阮蓁要添茶送客时,他这才捏着袖子,别别扭扭地道:“你听说他要来金陵了吗?”
“哪个他?”阮蓁是真不知道。
“还能是谁,楚洵,我在回金陵的客船上听说了,他带了几万兵马下金陵,要同皇上商定两国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