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她在宫里,是喊皇后为姨母的。
只是在姐妹们面前,不愿意让她们觉得她是特殊的。
“行了,就你话多。”
探春扯了妹妹一下。
皇商出身的薛家,哪怕薛大哥哥开拓不足,守成还是行的。
更何况,他们还有宝姐姐保驾护航。
探春知道薛二哥哥是疼妹子的,他们二房的产业,几乎划了一多半给他妹子当嫁妆。
宝琴嫁到陆家……,从薛家这边看,陆家是天作之合。从陆家这边看,薛家也是天作之合。
不过,皇后娘娘可以说幸好剩下了,但妹妹还小,传这样的话……
“我就只在家里说。”
贾玥抱着姐姐的胳膊撒娇。
李家家风好,她不担心李纹姐妹在外面乱说。
再说了,皇后姨母说那话,就是给别人听的。
那些人看不起陆家。
听说就她侄子被剩下了,她还跟她娘吐槽过。
“哈哈,我们也只在这边说。”
李纹大笑。
后罩房一时快乐无比,女孩们的笑声让贾母脸上的笑容都多了些。
不过,这一次李婶娘是过来给探听贾母口风,给探春说亲的。
“……是南阳我娘家那边的侄子,今年十七,才考中举人。”
该寒暄的,都寒暄的差不多了,李婶娘开始说到正事,“我娘家在南阳也是大族,堂弟在任上没了,弟媳性子单纯,那家里啊,一直都是我婶子当家。”
大家族争产,表面不见血,其实内里血流成河。
也幸好她婶娘辈份高,压住了。
但婶娘年纪渐大,三年后侄子考中还好,这要是考不中……
几代在族产周边置的产业,只怕都要被吞并了。
听到她进京,和贾家这边还走的近,她堂婶就生了点希望。
“其实中了举人后,他也该进京赶考的,只是他娘突然之间生了重病,这才误了的。”
事实上就是被暗算了。
某些人就是不想他进京赶考。
生怕他考中了,再看不上她们娘家的姑娘。
这事虽然在最后查清了,也给了惩戒,可对外,一家子还是和和气气。
李婶娘因两个女儿也进了女学,跟着长了不少见识,对娘家这事,心里挺不舒服的。
一个进士对家族有多重要啊!
那几个糊涂人,就那么生生的给堵在了家里。
“唉,我老了,这事儿……”
贾母看了一眼脸上有些僵的大孙媳妇李纨,道:“得听她大伯的。就是东府那边,我那侄媳妇一向疼爱三丫头,只怕也会过问。”
少年举人确实挺好,但大昭的少年举人多着了。
“这样,回头我跟她大伯说说。”
“那好那好。”
李婶娘也没想过一下子就成。
侄子的最大缺点是没有长辈帮衬。
家世跟贾家更是没法比。
可能是所有跟贾家提亲的人中,最差的一个。
但不说一下,心里总是不得劲。
她来说了,成不成的,就看天意了。
李纨没想到,她婶娘是来给三妹妹说亲的。
婶娘出身南阳唐家,唐家在开国的时候还好,但这些年,族中子弟好多都止步在秀才、举人上。
“婶娘,您该跟我说一声的。”
回梨香院的时候,李纨叹气。
“唉,婶娘也是没法子,跟你说,你要是阻了我,我可能就再也没法跟老太太开口了。”
李婶娘道:“我这侄子,他曾祖父也曾是京中御史,可惜开国那会,被人刺杀,去的早,他祖父在长沙任知府没两年,又因为剿匪中箭,高烧不退后,也没了。
他爹……”
李婶娘叹了一口气,“我那堂兄在苏州任上,一场大水,至今连个尸骨都没找到。”
一家子都是能干人。
可就是这个命……,难的很。
堂兄去世那年,太上皇才退位,朝中正是乱的时候。
他们好些人都怀疑,堂兄是被人害了。
“您说的是唐五叔?”
李纨听父亲提过。
姻亲中,唐五叔是她父亲最可惜的一个人。
“是他。”
李婶娘又叹了一口气,“那回进京,我们路上还曾遇到一个,他曾救助过的女孩子,叫妙玉的。”
一家子一直积德行善,按理不该是这样的。
李婶娘絮絮叨叨,李纨想了想,到底没再说什么。
唐家这一脉确实挺可惜的。
这事……,就听长辈们的吧!
长辈们怎么说,她就怎么做。
探春番外(三)
人人都觉得唐家是不可能成的。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不过三个月,唐家老太太带着媳妇和孙子直接进京了。
唐家老太爷在长沙剿匪未成,最后收尾的是贾代善。
两人还曾是同门,关系很好。
没想到……
贾母看到比她年轻好几岁的唐老太太头发尽白,甚为唏嘘。
他们年轻时,因为男人相交过的。
如今人家来求娶她孙女,难免就多问了些。
知道唐老太太尽卖南阳一切,带着媳妇和孙子,迁来京城,就更同情了些。
不到万不得已,谁会在年老的时候,如此背井离乡?
好在京城也有他家早年置办的两进院子。
这搬来京城,远离那些糟心族人,唐嘉树的条件,无形中就提了一个档次。
元春要不了多久,就要和程洛一起去安南,迎春去了奴儿干都司,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探春……,不管是老太太还是贾赦等,全都不想她嫁远了。
贾珠陪着唐嘉树说些读书的事,聊完了,对他赞不绝口。
当然,只他们称赞还不行,贾家谁都知道,沈柠很是关注女孩们的婚事,唐家的资料也在第一时间送到她手上。
“唐嘉树你也远远见到了吧?”
沈柠在探春过来陪着遛弯的时候,轻声问她,“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我不想离家太远。”
探春这样道:“大哥说,唐家在京城独木难支,就更会倚重贾家,以后我想回家,会容易许多。”
贾珠跟她说的可多可多了。
什么唐嘉树的性子好,亲事成了,他会拉他到族学附学。
这样跟贾家就更加亲近了。
但他们家老太太的身体不太好,唐嘉树最开始的官途大概不会很好。
不过稳扎才能稳打。
这世上,厚积薄发的文人,比比皆是。
大姐去南边,二姐去北边,四妹妹每每想起就眼泪汪汪。
搞的她也心酸的很。
尤其最近家里给她说亲以后,四妹妹晚上都常常歇在她屋里。
“……确实如此!”
沈柠牵了探春的手,其实也不想她远嫁。
红楼里,探春嫁的多远啊!
大概一生都不曾回来过。
想家了,只能在梦里。
可是梦醒……又该有多伤心?
“唐家既然迁来了京城,那自然是以京城为家。”
京城可做的官多着了。
沈柠看出来了,唐家老太太大概也是怕了,只想她孙儿平安一生了。
既然探春也愿意,那就愿意吧!
婚事就这么定了。
赵姨娘心酸且高兴的发现,加上男方将要送来的聘礼,以及老太太和东府大太太等人给的添妆,女儿的嫁妆光现银就有五千两。
再加上庄子、铺子、屋子等等,三万两都打不住。
哎呀~
这么多。
一想到这么多都是女儿的,她是又高兴又难受。
高兴的是这些东西都是女儿的,是可以传给外孙的私产。
难受的是儿子以后怎么办?
东府大太太准备的老酒啥的,可只有女儿的,没有儿子的。
而且那一位一直重女轻男,珍大爷都那么大的官了,手上的银子从来都没超过二十两。
她自己的亲儿子都不给,能给环儿吗?
赵姨娘郁闷的要死。
“儿孙自有儿孙福,环儿已经很好了。”
赵姨娘不知道,周姨娘有多羡慕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爷是不会再去考官了,二爷又志不在官场,我们二房啊,以后还要看环儿。”
她没孩子,但大爷贾珠是个知礼的,这些年从来没短过她什么。
二爷宝玉也是好孩子,能文又能武。
老三环儿跟着两个哥哥,也上进的很。
对比去世的老爷,他们三个,在周姨娘看来,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他好生读书练武,以后考了官,什么没有?”
三千两的嫁、娶银子,在这京城不算少了。
更何况,环儿他们以后还能分二房的产业。
只是在姐妹们面前,不愿意让她们觉得她是特殊的。
“行了,就你话多。”
探春扯了妹妹一下。
皇商出身的薛家,哪怕薛大哥哥开拓不足,守成还是行的。
更何况,他们还有宝姐姐保驾护航。
探春知道薛二哥哥是疼妹子的,他们二房的产业,几乎划了一多半给他妹子当嫁妆。
宝琴嫁到陆家……,从薛家这边看,陆家是天作之合。从陆家这边看,薛家也是天作之合。
不过,皇后娘娘可以说幸好剩下了,但妹妹还小,传这样的话……
“我就只在家里说。”
贾玥抱着姐姐的胳膊撒娇。
李家家风好,她不担心李纹姐妹在外面乱说。
再说了,皇后姨母说那话,就是给别人听的。
那些人看不起陆家。
听说就她侄子被剩下了,她还跟她娘吐槽过。
“哈哈,我们也只在这边说。”
李纹大笑。
后罩房一时快乐无比,女孩们的笑声让贾母脸上的笑容都多了些。
不过,这一次李婶娘是过来给探听贾母口风,给探春说亲的。
“……是南阳我娘家那边的侄子,今年十七,才考中举人。”
该寒暄的,都寒暄的差不多了,李婶娘开始说到正事,“我娘家在南阳也是大族,堂弟在任上没了,弟媳性子单纯,那家里啊,一直都是我婶子当家。”
大家族争产,表面不见血,其实内里血流成河。
也幸好她婶娘辈份高,压住了。
但婶娘年纪渐大,三年后侄子考中还好,这要是考不中……
几代在族产周边置的产业,只怕都要被吞并了。
听到她进京,和贾家这边还走的近,她堂婶就生了点希望。
“其实中了举人后,他也该进京赶考的,只是他娘突然之间生了重病,这才误了的。”
事实上就是被暗算了。
某些人就是不想他进京赶考。
生怕他考中了,再看不上她们娘家的姑娘。
这事虽然在最后查清了,也给了惩戒,可对外,一家子还是和和气气。
李婶娘因两个女儿也进了女学,跟着长了不少见识,对娘家这事,心里挺不舒服的。
一个进士对家族有多重要啊!
那几个糊涂人,就那么生生的给堵在了家里。
“唉,我老了,这事儿……”
贾母看了一眼脸上有些僵的大孙媳妇李纨,道:“得听她大伯的。就是东府那边,我那侄媳妇一向疼爱三丫头,只怕也会过问。”
少年举人确实挺好,但大昭的少年举人多着了。
“这样,回头我跟她大伯说说。”
“那好那好。”
李婶娘也没想过一下子就成。
侄子的最大缺点是没有长辈帮衬。
家世跟贾家更是没法比。
可能是所有跟贾家提亲的人中,最差的一个。
但不说一下,心里总是不得劲。
她来说了,成不成的,就看天意了。
李纨没想到,她婶娘是来给三妹妹说亲的。
婶娘出身南阳唐家,唐家在开国的时候还好,但这些年,族中子弟好多都止步在秀才、举人上。
“婶娘,您该跟我说一声的。”
回梨香院的时候,李纨叹气。
“唉,婶娘也是没法子,跟你说,你要是阻了我,我可能就再也没法跟老太太开口了。”
李婶娘道:“我这侄子,他曾祖父也曾是京中御史,可惜开国那会,被人刺杀,去的早,他祖父在长沙任知府没两年,又因为剿匪中箭,高烧不退后,也没了。
他爹……”
李婶娘叹了一口气,“我那堂兄在苏州任上,一场大水,至今连个尸骨都没找到。”
一家子都是能干人。
可就是这个命……,难的很。
堂兄去世那年,太上皇才退位,朝中正是乱的时候。
他们好些人都怀疑,堂兄是被人害了。
“您说的是唐五叔?”
李纨听父亲提过。
姻亲中,唐五叔是她父亲最可惜的一个人。
“是他。”
李婶娘又叹了一口气,“那回进京,我们路上还曾遇到一个,他曾救助过的女孩子,叫妙玉的。”
一家子一直积德行善,按理不该是这样的。
李婶娘絮絮叨叨,李纨想了想,到底没再说什么。
唐家这一脉确实挺可惜的。
这事……,就听长辈们的吧!
长辈们怎么说,她就怎么做。
探春番外(三)
人人都觉得唐家是不可能成的。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不过三个月,唐家老太太带着媳妇和孙子直接进京了。
唐家老太爷在长沙剿匪未成,最后收尾的是贾代善。
两人还曾是同门,关系很好。
没想到……
贾母看到比她年轻好几岁的唐老太太头发尽白,甚为唏嘘。
他们年轻时,因为男人相交过的。
如今人家来求娶她孙女,难免就多问了些。
知道唐老太太尽卖南阳一切,带着媳妇和孙子,迁来京城,就更同情了些。
不到万不得已,谁会在年老的时候,如此背井离乡?
好在京城也有他家早年置办的两进院子。
这搬来京城,远离那些糟心族人,唐嘉树的条件,无形中就提了一个档次。
元春要不了多久,就要和程洛一起去安南,迎春去了奴儿干都司,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探春……,不管是老太太还是贾赦等,全都不想她嫁远了。
贾珠陪着唐嘉树说些读书的事,聊完了,对他赞不绝口。
当然,只他们称赞还不行,贾家谁都知道,沈柠很是关注女孩们的婚事,唐家的资料也在第一时间送到她手上。
“唐嘉树你也远远见到了吧?”
沈柠在探春过来陪着遛弯的时候,轻声问她,“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我不想离家太远。”
探春这样道:“大哥说,唐家在京城独木难支,就更会倚重贾家,以后我想回家,会容易许多。”
贾珠跟她说的可多可多了。
什么唐嘉树的性子好,亲事成了,他会拉他到族学附学。
这样跟贾家就更加亲近了。
但他们家老太太的身体不太好,唐嘉树最开始的官途大概不会很好。
不过稳扎才能稳打。
这世上,厚积薄发的文人,比比皆是。
大姐去南边,二姐去北边,四妹妹每每想起就眼泪汪汪。
搞的她也心酸的很。
尤其最近家里给她说亲以后,四妹妹晚上都常常歇在她屋里。
“……确实如此!”
沈柠牵了探春的手,其实也不想她远嫁。
红楼里,探春嫁的多远啊!
大概一生都不曾回来过。
想家了,只能在梦里。
可是梦醒……又该有多伤心?
“唐家既然迁来了京城,那自然是以京城为家。”
京城可做的官多着了。
沈柠看出来了,唐家老太太大概也是怕了,只想她孙儿平安一生了。
既然探春也愿意,那就愿意吧!
婚事就这么定了。
赵姨娘心酸且高兴的发现,加上男方将要送来的聘礼,以及老太太和东府大太太等人给的添妆,女儿的嫁妆光现银就有五千两。
再加上庄子、铺子、屋子等等,三万两都打不住。
哎呀~
这么多。
一想到这么多都是女儿的,她是又高兴又难受。
高兴的是这些东西都是女儿的,是可以传给外孙的私产。
难受的是儿子以后怎么办?
东府大太太准备的老酒啥的,可只有女儿的,没有儿子的。
而且那一位一直重女轻男,珍大爷都那么大的官了,手上的银子从来都没超过二十两。
她自己的亲儿子都不给,能给环儿吗?
赵姨娘郁闷的要死。
“儿孙自有儿孙福,环儿已经很好了。”
赵姨娘不知道,周姨娘有多羡慕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爷是不会再去考官了,二爷又志不在官场,我们二房啊,以后还要看环儿。”
她没孩子,但大爷贾珠是个知礼的,这些年从来没短过她什么。
二爷宝玉也是好孩子,能文又能武。
老三环儿跟着两个哥哥,也上进的很。
对比去世的老爷,他们三个,在周姨娘看来,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他好生读书练武,以后考了官,什么没有?”
三千两的嫁、娶银子,在这京城不算少了。
更何况,环儿他们以后还能分二房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