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28节
  来大宋这么久,除了上一次在矾楼的员工餐的时候,吃了一小碟豆腐炖肉外。
  自己总算是再一次吃到肉了。
  这肉,怎么就这么好吃呢!
  杨蔓娘狼吞虎咽的吃完了一个羊肉小葱饼,才解了穿越过来这些天攒下的那股子馋劲儿。
  当然。
  赚了钱杨蔓娘,自然也不会忘了自己之前给家里弟弟妹妹的承诺。
  毕竟,自己能有机会成功,背后离不开老二杨士林和老三杨盼娘的背后支持。
  杨蔓娘自然也没有小气。
  又花了二十文钱,买了四个带走的羊肉小葱饼。
  让老板包好。
  第20章
  这会子还早,天还没有黑,倒是也不急着回家。
  杨蔓娘又拿起第二个羊肉小葱饼。
  一边慢条斯理的品味着,一边出了牛行街,沿着潘楼南街往南走。
  没一会儿功夫,便到了有名的界身巷,这里是汴京城最大的金银和丝帛的交易中心,交易金额动辄上千万,类似于现代的各大银行,很是财大气粗。
  所以。
  这一带房屋楼宇,都造的极为雄伟壮丽,店面也很宽阔。
  界身巷再往东走,便是著名的潘楼。
  所谓潘楼,也并不是一座楼。
  而是一座巨大的自由贸易市场。
  一进潘楼,就是一股子巨大的喧嚣和叫卖声儿。
  这里卖什么的都有,五花八门,种类齐全。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这里买不到的。
  卖二手衣物的、卖书画笔墨的、卖玉器珍玩的、卖鹿茸犀牛角、金器的,卖妇女的头饰、冠梳、领抹、日用品的。
  有卖菜的,卖羊头、肚肺子、红白腰子、牛肚、牛百叶、牛奶,活的鸡鸭鹅鹌鹑、兔子、斑鸠、鸽子的。
  也有卖螃蟹、卖鱼虾,蛏子,蛤蜊之类水产品的。
  还有各种手艺人卖捏泥人,糖人儿的,卖风筝灯笼,陶牛陶马的。
  还有各种小摊儿上现做的香甜的甜点心,如酥蜜食、桂花糕,枣饼 ,糍糕,豆沙馅汤圆、香糖果子、雕花蜜饯这些。
  摊主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断的高声叫卖着吸引顾客驻足。
  杨蔓娘进来潘楼也没有闲着,在卖二手衣裳的摊子上,跟老摊主讨价还价,花了八十文,给妹妹杨盼娘买了一件二手的羊皮裘。
  不是不想买新的,实在是八百文钱听起来很多,但用起来也不过是八百个铜子。还要留一部分交房租,买靴子,改善一下伙食,买炭,买米面,买以后写话本儿用的笔墨纸砚。
  所以。
  在下一笔稿费还没有到账之前,杨蔓娘只能精打细算,按最低的标准来买。
  不过,其他方面再怎么精打细算。
  伙食标准也必须提高了。
  家里三口人,都瘦的脱像,杨蔓娘和老二杨士林还好一点。尤其是在家里的老三杨盼娘,不像杨蔓娘还能中午偶尔在酒楼吃点好的,老三杨盼娘在家里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整个人都细细瘦瘦的,穿上衣裳都漏风,也就比难民略微好一点儿,头发和枯黄的稻草差不了多少,显然是长期缺乏营养所致。
  所以,吃食方面是决计不能再省了的。
  杨蔓娘算了算,又花一百文,在肉摊子上买了一斤土猪肉。
  花七十五文,买了五斗米。
  最后,又花了三十五文,买了一斤的红糖。
  才算结束了今天的潘楼购物之旅。
  这个时候,已经天黑了。
  潘楼这边儿的公共牛车依旧很多,杨蔓娘招手打了一辆。
  因为带着货,尤其是那五斗米,就将近占了一个人的位置,所以赶牛车的老师傅,要了她六文钱的车资。
  因着人还没有拉满。
  牛车便继续沿着潘楼往东拉客。
  经过了汴京有名的徐家瓠羹店。
  五彩的幡子随风招展。
  店前坐一个半大的穿着兔皮袄的少年,嘴里不停地叫卖着招揽顾客。
  “饶骨头、饶骨头……”。
  饶骨头,就是送骨头的意思,当然不是白送。
  意思就是只要进店吃瓠羹,就会附赠炖烂脱肉的骨头。
  大宋特别流行吃瓠羹。
  所谓瓠羹,就是是用葫芦与羊肉炖成的一种浓汤,非常的暖胃。
  尤其是冬天,汴京城几乎无论哪条街,都有两三家瓠羹店。
  味道飘的老远都能闻着。
  一大碗瓠羹加上饶的一大块带肉的大骨头,十文钱,价格也不算贵的离谱。
  闻着瓠羹的浓郁香味儿。
  杨蔓娘捏了捏怀里花剩下的四百多文钱。
  心里暗暗的思量着。
  等下一次来交稿子,得了银钱。
  就带了老二和老三来一起尝尝这瓠羹的滋味儿。
  牛车缓缓而行。
  没一会儿功夫,便行驶到了潘楼街的南面儿。
  这里便是是汴京城最大的演艺中心桑家瓦子了。
  杨蔓娘之前有一次帮客人买零嘴儿就来过一回。
  桑家瓦子里不光有各种说书将史,唱戏,滑稽戏表演,傀儡表演,杂技表演,蹴鞠比赛,投壶比赛,马球比赛。
  还有卖药的、占卦的、摔跤卖艺的、卖饮食的、理发的、剪纸花儿的、唱小曲儿的。
  可以说各种三教九流,小商小贩,鱼龙混杂。
  有闲钱的人,在里面呆上一整日,就光是吃喝玩乐消磨时间,就不知不觉就到了天黑。
  就跟现代的各种商业中心一样。
  一点儿也不无聊。
  “吁~”
  伴随着车夫扬鞭停车的声音。
  牛车的帘子被撩起。
  两个十五六岁年纪,一胖一瘦,头上带着素银簪,穿着一样儿的灰色兔皮袄子的小娘子,从瓦子里出来,手拉手笑嘻嘻的上了牛车。
  看到牛车里,身边带着一堆东西穿着寒酸的杨蔓娘。
  两人惊讶了一下,互相努了努嘴儿。
  便坐在了最远处。
  自顾自的说着话儿。
  别人不搭理,杨蔓娘自然不会自讨无趣的主动搭话儿。
  她靠在车厢壁上。
  一边盘算着明天上工的事儿。
  一边欣赏着瓦子周围繁华的街景。
  不过,牛车就这么大。
  不一会儿。
  两个小娘子的声音,还是不由自主的飘进了杨蔓娘的耳朵。
  “哎,早知道咱们今天就不该出来玩了,听说明儿个王团子和张七圣大师都在夜叉棚演出呢,还有李解元也要在象棚说那《梅花定情记》,咱们今日出来了,明日我娘定是不许我再出来的。”
  瘦一些的小娘子名叫苏月亮,家里住在曲院街那边儿。
  父亲是开绸缎庄的,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总是比较得宠,能从祖母那里得不少银钱,所以,才有钱和发小王彩儿跑出来瓦子里玩儿。
  “我倒是不喜欢王团子,他虽说滑稽戏演的好,可人长得跟个大团子似的太笨重,我喜欢李解元,他长得多斯文多出色啊,还那么风流倜傥,好想去听他说书啊!”
  一说到这儿。
  胖乎乎的小娘子王彩儿,眼中忍不住露出迷恋之色。
  显然是这位李解元的忠实拥趸。
  “没可能的,我娘不让出我去,你娘肯定也不会同意你单独出来玩的,不过,虽然听不了李解元说书,但我三姐姐买了那本《梅花定情记》的话本儿了,明儿个你来我家,咱们一起看。”
  “唔,那好吧,我明儿个带些我娘夏天晒得甜杏干儿过去,咱们一道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