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29节
  虽然不不是故意的。
  但牛车里就那么大点儿地方,杨蔓娘还是听了一耳朵小娘子的八卦。
  不由的对这位说书的李解元有些好奇了。
  之前老二杨士林就说,这位李解元每次说书,都有好多汴京的高门贵女和夫人们去捧场,显然这两位来自殷实人家的小娘,也是这位李解元的拥趸。
  显然,用现代的话来说的话。
  这位李解元在瓦子里还是个流量明星似的人物。
  牛车走的并不快。
  一路上走走停停,又拉了两个上了年纪的妇人和一个出来买鸟食儿的中年男子。
  冬日里本就昼短夜长。
  杨蔓娘回到南熏门这边儿的时候。
  天儿已经黑透了。
  借着空中皎洁的月光,和周围人家门前零星儿的灯笼的亮光。
  牛车不紧不慢的驶进了小鱼仔儿巷子。
  刚一停稳。
  便听见不远处的屋子里。
  咯吱咯吱拉开门栓儿的声音。
  “大姐,是你回来了吗?”
  第21章
  黑夜里。
  传来老二杨士林不确定的问话。
  “当然是我,老二老三,快来帮忙搬东西!”
  屋子里顿时亮起了油灯。
  没一会儿。
  老二杨士林和老三杨盼娘便迅速裹上衣裳的跑了出来。
  “啊,大姐,你终于回来了!”
  看到牛车上的一大堆东西。
  因为有外人在。
  两个小的努力的克制住当场询问的欲望。
  一脸喜色的将牛车上的东西往屋里搬。
  杨蔓娘最后下了车,结了车夫的车钱。
  才抱着最后的东西,慢吞吞的走回屋子。
  一进屋。
  便对上老二老三亮晶晶的眼神。
  七嘴八舌的问道:
  “大姐,你买了好多东西啊!”
  “大姐,你的小说这是真的卖出去啦?”
  外间厨房里,杨蔓娘被老二老三围着。
  耐心的说了今天卖东西的经过,满足了两人的好奇心。
  她并没有夸大或者避重就轻,而是实事求是的将所见所闻都讲了一遍。
  毕竟,家里就兄妹三人,未来这两个都是自己的助手,自然不能养成傻白甜,而是要早早的培养起来。
  接下来。
  自然是收拾买回来的东西。
  羊皮裘,猪肉,大米,红糖。
  杨蔓娘每从袋子里掏出来一样,两个小的便惊喜的两眼发亮。
  尤其是得了那二手的羊皮裘,老三杨盼娘更是欢喜的直拍巴掌,她一点儿也不嫌弃。
  直接将羊皮裘套在了身上。
  转了一圈儿:
  “天哪天哪,大姐,我不是做梦吧,我也有一件羊皮裘啦!嘻嘻,有了羊皮裘以后我也可以出门啦。”
  小骷髅似的眼中,满满的都是喜悦。
  像个快乐的小麻雀似的。
  围着买来的东西。
  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大姐,这猪肉有一斤啦,还有肥油呢,咱们切了熬成猪油,能吃到开春儿啦!”
  “还有红糖,咱们也可以喝红糖水啦。”
  杨盼娘拉着杨蔓娘的胳膊。
  有些撒娇的道:
  “大姐,现在还不算晚,咱们煮一点红糖水喝吧!”
  “好。”
  杨蔓娘轻轻的点了点头。
  这一刻她才发现。
  原来自己这个小妹妹,竟然是这样活泼的性子。
  “对了。”
  杨蔓娘从袋子里掏出油纸包着的羊肉小葱饼。
  递给老三杨盼娘:
  “还有这个,这是在潘楼南街那边儿买的羊肉小葱饼,有点冷了,顺便烧水的的时候也热一下,你俩分着吃了。”
  “啊......大姐你真买了羊肉小葱饼啊?”
  老二和老三拿着羊肉小葱饼有些发懵。
  他俩以为杨蔓娘是说着玩的。
  毕竟,这一片儿住的人家,无论比自家好的还是比自家条件差的,就没有哪家能舍得给自家孩子买这个吃的。
  “那是自然,我不是说了吗,若是卖了小说,就要买羊肉小葱饼吃的。”
  “可是......这很贵的。”
  老二杨士林有些踟蹰的道。
  毕竟。
  这对于过了这么久穷日子的两个小的来说,很贵很奢侈了。
  四个羊肉小葱饼就要二十文。
  若是买成米面的话,能买一斗多了,足够一家人吃三四天的。
  所以。
  两个小的虽然嘴上一直盼着吃,却也只是一个念想说说罢了。
  根本没想着大姐会真的买。
  “没事儿,放心吃吧,买了也退不回去的,咱们还有钱。”
  杨蔓娘本来就不是扣扣嗖嗖的性子。
  之前是实在没有钱,自然是万般省着的,有了钱的话,她还是想尽可能的在能力范围内提高生活品质,补养补养身体的,羊肉小葱饼虽然有些小贵,也不是天天吃,偶尔吃一次解解馋也没什么。
  “老二去拿钱匣子。”
  杨蔓娘脱了身上的羊皮裘。
  将揣在怀里剩下的四百多文钱全掏了出来放在小八仙桌上。
  忍不住轻轻的呼了口气。
  还好冬天穿的厚。
  要是夏天,想把这四百多钱揣起来可不是容易的事儿。
  “大姐这......这些都是你今天赚到的吗?”
  老二从卧室里抱出边缘磨得都没颜色的木头钱匣子。
  望着八仙桌上的一小堆儿铜钱。
  结结巴巴的道。
  他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钱,当年杨老爹在的时候,家里或许也有钱,不过他一个小孩子,最多能得个几文钱零花,后来,家里的光景不行了,他每个月最多就赚个六十多文,也还很快的便花了养家,买木炭,买米面油盐,根本存不下多少。
  所以,家里的钱匣子,除了发薪的那一日,其他时候也总是空空荡荡的。
  如今,这四百多文,堆在一起,可想而知冲击力有多大。
  一旁热羊肉小葱饼的老三杨盼娘。
  端着冲好的热红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