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今年会试第一简允璋。
年仅十七。
第70章 陷阱
那日闻大人离开后,画阁管事抱着底账正欲回账房,忽听小闻大人问了句:“瞧着面生,新来的么?”
漫不经心的语气。
管事立即领会他问的谁,弓腰回“是的”,又多补了几句夸赞:“黄画员可不得了,咱们大康的女画魁,闻大人第一个,她是第二个。”
大有前途的女娃娃。
在年近六旬的老管事眼里,长得如此乖觉的女娃娃最有旺夫相。
果不其然嫁进了高门大户。
但这些八卦新闻就没必要在小闻大人跟前絮叨了。
他揣着手候在一旁,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吩咐。
小闻大人站了片刻,举步朝着外院的方向而去。
且说初二这日得到简珣高中的喜讯,整好也是黄时雨的旬假,安国公府来人接程氏婆媳赴家宴。
因为会试与殿试之间间隔极短,时下通常都是等殿试结束再一起庆贺,因此安国公府仅办的家宴,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个饭,自个儿关着门热闹,只等殿试后再大操大办。
纵然已经是家宴,在黄时雨眼里也足够气派,到处都是仆妇丫鬟簇拥的贵妇人和小姐。
好在她记性不差,女眷这边尤其是长辈皆刻进了心里,断不会出大错,男性亲戚记不住脸也不打紧,听到名字心里有数即可。
所谓的家宴男女也不同席的,办在了三面环水的两层画舫,家里的女眷从楼廊便可直接进入画舫二楼,男子们则在一楼。
宴会途中,小少爷与小小姐楼上楼下跑着玩,一会要找祖母,一会要找祖父的,他们的乳母气喘吁吁追在后头,丫鬟也忙前忙后。
黄时雨顾盼生辉,含笑瞧着他们。
一个胖乎乎的雪团子扑进她怀里,喊阿娘,她微怔,粉靥顷刻烧红一片。
雪团子被身后的乳母抱起,一面给黄时雨施礼一面教雪团子说话:“彬哥儿,这是婶娘,宣道坊的婶娘,你允璋叔父的小媳妇。”
雪团子咧嘴一笑,喊“婶娘”,露出一排糯米珍珠似的小乳牙,黄时雨这才知是长房大少爷的嫡子,她不由莞尔,“嗳”了声,摸了摸彬哥儿的小脑袋。
老太君对程氏笑道:“珣哥儿的媳妇是个喜欢孩子的,说不定今年就有动静。”
程氏抿唇而笑,“承老太君您吉言,梅娘这个月就满十七,下半年若能有动静再好不过。”
“彬哥儿的娘也是这个年纪生的他,咱们这样的门第请的动宫里的医女医正,又有付妈妈那样一等一的稳婆,定会逢凶化吉。”老太君道。
程氏认同颔首,“您说的是,这孩子瞧着是个有福气的。”
虽然梅娘的骨架不大腰肢又十分纤细,但臀型饱满丰腴,水蜜桃似的,像极了好生养的。
程氏至今还留着简珣的小襁褓与一些小衣裳,保存完好,时不时拿出来瞅瞅,可爱极了,时光如梭,豆丁儿大的小人人,仿佛昨日还在她怀里咿咿呀呀,一眨眼就长成了他爹的模样,马上也能自己当爹了。
因为程氏乃孀居之人,又有为亡夫守孝九年的宏愿,府里为她准备了许多清淡饮食,极少荤腥,可味道却别有一番鲜美,黄时雨陪着婆母用膳,吃的很是香甜。
打量她进膳的模样,程氏觉得自己也能多吃两口饭。
这孩子吃什么都香,偏吃相还斯文。
春日河鲜颇多,正是吃河豚的大好季节,黄时雨头一回吃,幸亏养气功夫略有火候,心里已是鲜美地飘飘然,世上竟有这般好吃的鱼!
程氏爱吃清蒸的,她爱吃红烧的,程氏便吩咐人给她上了些炙烤羊排,果然黄时雨也很爱吃。
这是个能吃肉的。
安国公府重养生,米饭种类繁多,除了碧粳米也有红稻米,有的长辈甚至还要加点糙米粟米豆类,但是似黄时雨这般年纪的都只爱吃碧粳米。
饭后点心,安国公府的萝卜糕与马蹄糕乃一绝。
尤其马蹄糕,除了加入牛乳红豆还加了椰瓤汁液,清甜乳香,勋贵人家,一啄一饮,炊金馔玉。
黄时雨品尝美味佳肴之时,简珣正埋首功课中。
三元已拿下两元,并没有旁人以为的那么轻松,而是八成的勤奋与两成的幸运。
叶学士满意地望着自己的学生,这是一个天赋异禀却又比旁人勤奋十倍百倍之人。
也是迄今为止最令他看好的孩子。
安国公这只老狐狸,当真送了他一份大礼。
越是大考在即,简珣的饮食就越清淡,唯一的休息时刻便是陪叶学士打坐。
冥思打坐养神静气。
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放下诸多执念与杂念。
别人只要考中进士便能光宗耀祖,而他不可以,进士与同进士还是有差别的,差一丝可能就需要未来数年光阴来弥补。
为了缩短未来仕途的差距,他必须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起点高一些,再高一些,最好是最高的一甲。
男子唯有功名利禄加身,方有能力守住自己的一切,比如女人与尊严。
初五殿试,仅考策问,应试者九十六人,黎明时分验明正身进入保和殿赞拜、行礼。考官颁发策题,今年的策题足有千字。
皇帝亲自出的题。
日暮前,九十六位全国精英必须上交答卷。
所有答卷当场就被封存,由金吾卫押送至特殊场合,经过特殊处理,糊上考生姓名,再由阅卷官以朱笔誊抄,等在另一处的八名主考官看到的便是他们誊抄的朱笔,此举完美地规避了考官与考生勾连的可能,这亦是肃王提出的方案,深得帝心。
第一轮筛选出十张行文字句最为精彩的答卷,这些答卷在有限的字数以及规定的格式内,不仅言之有物,亦辞藻优美。
再由掌卷官负责挑出这十张答卷的原卷,进呈皇帝。
第二轮即由皇帝亲自审阅,从中钦定御批一甲三进士。
这一轮考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才思敏捷,对于书写也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必须为标准的馆阁体,大小间隔肉眼望去分毫不错。
因此每个精英从会说话开始就在练习写字,毕竟谁也不想因为字丑被皇帝在保和殿上否定十年乃至数十年苦读吧。
关于书写还真出过被当场丢出保和殿的案例,皇帝因考生的鬼爬字体龙颜大怒。
故而,现今能走到保和殿这一步的精英们,就没有不是书法高手的。
皇帝眯眸打量丹墀下垂首肃立的十位才子,年纪最大的五十六,最小的才十七。
他的目光定在十七岁的简珣身上,有明显地惊讶闪过。
也终于理解了懿阳公主的胡搅蛮缠。
长成这副模样,确实配得上公主的痴心。
皇帝心想,今年定要给简允璋一个探花,在琼林宴上让探花郎好好见识初长成的懿阳公主,抛开地位不谈,只谈容貌,世间也难有郎君舍得拒绝。
不过皇帝的想法在翻到写着简允璋三个字的策问时停滞。
不得不说,这是他近几年所见过的最漂亮的字,秀逸而不失力量,方正、光园、乌黑、体大无一不做到了完美,过目难忘。
单凭这笔好字,只要策问内容不是胡言乱语,就当得起探花。
然而简珣的策问不仅不是胡言乱语还写得相当绝妙,圆融,字字深入帝心。
皇帝在心里笑了。
这是一个狡猾的年轻人。
虽然在心计深沉如海的帝王眼里还稍许稚嫩,却真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
皇帝默看了片刻,又将十张答卷再从头翻阅一遍。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始终安静地立在帝王左侧,但以他对帝王的诸多了解,今年的三甲已定。
安国公府是最大的赢家。
可纵观几朝几代,也没有这么年轻美貌的状元先例,再看看另外两位的年纪与容貌,倘若做了探花,而简允璋做状元,怪异得很。
帝王犹豫了,看向秉笔太监。
秉笔太监知悉自己可以开口说话,弓着腰一笑:“从先帝爷就开始任人唯贤,贤者居之,不问出身,依奴才愚见那也不应以貌取人,简会元固然年少俊美,可这才华也是实打实的,因外貌而失了皇上的认可,那多可惜呀。”
因外貌屈居第三,确实冤屈,当得起就是当得起。皇帝哈哈大笑。
秉笔太监顺水推舟一把,既合了皇帝心意,又卖了叶学士与简状元一笔人情。
两头都落着好。
三月初六,保和殿,皇帝钦定一甲,第一名简允璋,状元及第,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掌修实录、会要。
轰动京师。
不出三日十七岁状元郎就被编进了各种话本子,文曲星下凡。
比正史更有趣的稗史记载了状元郎貌若谪仙,古今罕见。
再说初六的琼林宴,也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懿阳公主含羞带怯盛妆出席,坐在了父皇身侧,满目柔情望向等待了两年的郎君。
年仅十七。
第70章 陷阱
那日闻大人离开后,画阁管事抱着底账正欲回账房,忽听小闻大人问了句:“瞧着面生,新来的么?”
漫不经心的语气。
管事立即领会他问的谁,弓腰回“是的”,又多补了几句夸赞:“黄画员可不得了,咱们大康的女画魁,闻大人第一个,她是第二个。”
大有前途的女娃娃。
在年近六旬的老管事眼里,长得如此乖觉的女娃娃最有旺夫相。
果不其然嫁进了高门大户。
但这些八卦新闻就没必要在小闻大人跟前絮叨了。
他揣着手候在一旁,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吩咐。
小闻大人站了片刻,举步朝着外院的方向而去。
且说初二这日得到简珣高中的喜讯,整好也是黄时雨的旬假,安国公府来人接程氏婆媳赴家宴。
因为会试与殿试之间间隔极短,时下通常都是等殿试结束再一起庆贺,因此安国公府仅办的家宴,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个饭,自个儿关着门热闹,只等殿试后再大操大办。
纵然已经是家宴,在黄时雨眼里也足够气派,到处都是仆妇丫鬟簇拥的贵妇人和小姐。
好在她记性不差,女眷这边尤其是长辈皆刻进了心里,断不会出大错,男性亲戚记不住脸也不打紧,听到名字心里有数即可。
所谓的家宴男女也不同席的,办在了三面环水的两层画舫,家里的女眷从楼廊便可直接进入画舫二楼,男子们则在一楼。
宴会途中,小少爷与小小姐楼上楼下跑着玩,一会要找祖母,一会要找祖父的,他们的乳母气喘吁吁追在后头,丫鬟也忙前忙后。
黄时雨顾盼生辉,含笑瞧着他们。
一个胖乎乎的雪团子扑进她怀里,喊阿娘,她微怔,粉靥顷刻烧红一片。
雪团子被身后的乳母抱起,一面给黄时雨施礼一面教雪团子说话:“彬哥儿,这是婶娘,宣道坊的婶娘,你允璋叔父的小媳妇。”
雪团子咧嘴一笑,喊“婶娘”,露出一排糯米珍珠似的小乳牙,黄时雨这才知是长房大少爷的嫡子,她不由莞尔,“嗳”了声,摸了摸彬哥儿的小脑袋。
老太君对程氏笑道:“珣哥儿的媳妇是个喜欢孩子的,说不定今年就有动静。”
程氏抿唇而笑,“承老太君您吉言,梅娘这个月就满十七,下半年若能有动静再好不过。”
“彬哥儿的娘也是这个年纪生的他,咱们这样的门第请的动宫里的医女医正,又有付妈妈那样一等一的稳婆,定会逢凶化吉。”老太君道。
程氏认同颔首,“您说的是,这孩子瞧着是个有福气的。”
虽然梅娘的骨架不大腰肢又十分纤细,但臀型饱满丰腴,水蜜桃似的,像极了好生养的。
程氏至今还留着简珣的小襁褓与一些小衣裳,保存完好,时不时拿出来瞅瞅,可爱极了,时光如梭,豆丁儿大的小人人,仿佛昨日还在她怀里咿咿呀呀,一眨眼就长成了他爹的模样,马上也能自己当爹了。
因为程氏乃孀居之人,又有为亡夫守孝九年的宏愿,府里为她准备了许多清淡饮食,极少荤腥,可味道却别有一番鲜美,黄时雨陪着婆母用膳,吃的很是香甜。
打量她进膳的模样,程氏觉得自己也能多吃两口饭。
这孩子吃什么都香,偏吃相还斯文。
春日河鲜颇多,正是吃河豚的大好季节,黄时雨头一回吃,幸亏养气功夫略有火候,心里已是鲜美地飘飘然,世上竟有这般好吃的鱼!
程氏爱吃清蒸的,她爱吃红烧的,程氏便吩咐人给她上了些炙烤羊排,果然黄时雨也很爱吃。
这是个能吃肉的。
安国公府重养生,米饭种类繁多,除了碧粳米也有红稻米,有的长辈甚至还要加点糙米粟米豆类,但是似黄时雨这般年纪的都只爱吃碧粳米。
饭后点心,安国公府的萝卜糕与马蹄糕乃一绝。
尤其马蹄糕,除了加入牛乳红豆还加了椰瓤汁液,清甜乳香,勋贵人家,一啄一饮,炊金馔玉。
黄时雨品尝美味佳肴之时,简珣正埋首功课中。
三元已拿下两元,并没有旁人以为的那么轻松,而是八成的勤奋与两成的幸运。
叶学士满意地望着自己的学生,这是一个天赋异禀却又比旁人勤奋十倍百倍之人。
也是迄今为止最令他看好的孩子。
安国公这只老狐狸,当真送了他一份大礼。
越是大考在即,简珣的饮食就越清淡,唯一的休息时刻便是陪叶学士打坐。
冥思打坐养神静气。
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放下诸多执念与杂念。
别人只要考中进士便能光宗耀祖,而他不可以,进士与同进士还是有差别的,差一丝可能就需要未来数年光阴来弥补。
为了缩短未来仕途的差距,他必须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起点高一些,再高一些,最好是最高的一甲。
男子唯有功名利禄加身,方有能力守住自己的一切,比如女人与尊严。
初五殿试,仅考策问,应试者九十六人,黎明时分验明正身进入保和殿赞拜、行礼。考官颁发策题,今年的策题足有千字。
皇帝亲自出的题。
日暮前,九十六位全国精英必须上交答卷。
所有答卷当场就被封存,由金吾卫押送至特殊场合,经过特殊处理,糊上考生姓名,再由阅卷官以朱笔誊抄,等在另一处的八名主考官看到的便是他们誊抄的朱笔,此举完美地规避了考官与考生勾连的可能,这亦是肃王提出的方案,深得帝心。
第一轮筛选出十张行文字句最为精彩的答卷,这些答卷在有限的字数以及规定的格式内,不仅言之有物,亦辞藻优美。
再由掌卷官负责挑出这十张答卷的原卷,进呈皇帝。
第二轮即由皇帝亲自审阅,从中钦定御批一甲三进士。
这一轮考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才思敏捷,对于书写也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必须为标准的馆阁体,大小间隔肉眼望去分毫不错。
因此每个精英从会说话开始就在练习写字,毕竟谁也不想因为字丑被皇帝在保和殿上否定十年乃至数十年苦读吧。
关于书写还真出过被当场丢出保和殿的案例,皇帝因考生的鬼爬字体龙颜大怒。
故而,现今能走到保和殿这一步的精英们,就没有不是书法高手的。
皇帝眯眸打量丹墀下垂首肃立的十位才子,年纪最大的五十六,最小的才十七。
他的目光定在十七岁的简珣身上,有明显地惊讶闪过。
也终于理解了懿阳公主的胡搅蛮缠。
长成这副模样,确实配得上公主的痴心。
皇帝心想,今年定要给简允璋一个探花,在琼林宴上让探花郎好好见识初长成的懿阳公主,抛开地位不谈,只谈容貌,世间也难有郎君舍得拒绝。
不过皇帝的想法在翻到写着简允璋三个字的策问时停滞。
不得不说,这是他近几年所见过的最漂亮的字,秀逸而不失力量,方正、光园、乌黑、体大无一不做到了完美,过目难忘。
单凭这笔好字,只要策问内容不是胡言乱语,就当得起探花。
然而简珣的策问不仅不是胡言乱语还写得相当绝妙,圆融,字字深入帝心。
皇帝在心里笑了。
这是一个狡猾的年轻人。
虽然在心计深沉如海的帝王眼里还稍许稚嫩,却真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
皇帝默看了片刻,又将十张答卷再从头翻阅一遍。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始终安静地立在帝王左侧,但以他对帝王的诸多了解,今年的三甲已定。
安国公府是最大的赢家。
可纵观几朝几代,也没有这么年轻美貌的状元先例,再看看另外两位的年纪与容貌,倘若做了探花,而简允璋做状元,怪异得很。
帝王犹豫了,看向秉笔太监。
秉笔太监知悉自己可以开口说话,弓着腰一笑:“从先帝爷就开始任人唯贤,贤者居之,不问出身,依奴才愚见那也不应以貌取人,简会元固然年少俊美,可这才华也是实打实的,因外貌而失了皇上的认可,那多可惜呀。”
因外貌屈居第三,确实冤屈,当得起就是当得起。皇帝哈哈大笑。
秉笔太监顺水推舟一把,既合了皇帝心意,又卖了叶学士与简状元一笔人情。
两头都落着好。
三月初六,保和殿,皇帝钦定一甲,第一名简允璋,状元及第,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掌修实录、会要。
轰动京师。
不出三日十七岁状元郎就被编进了各种话本子,文曲星下凡。
比正史更有趣的稗史记载了状元郎貌若谪仙,古今罕见。
再说初六的琼林宴,也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懿阳公主含羞带怯盛妆出席,坐在了父皇身侧,满目柔情望向等待了两年的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