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桌上一套笔墨,别的什么都没有。
进来之后就不许再交头接耳了,除非考官或是陛下有问,否则谁也不许开口。违规者,罢辍考试资格。
今儿吏部的官员,以及三阁重臣加起来,数十人之多。
可以说,一人监考两人的程度。
进来检查了笔墨,再等了不过半盏茶的时间,就听到‘陛下驾到——’的声音。
所有的人朝着中间那条御道转过方向,然后拱手,躬身行礼,等着御驾亲临。
桐桐的大袖子就派上用场了,该拱手的时候她没拱手,她是双手交叠,双手的拇指都朝上,手心刻意的朝下压。别人都躬身,她则微微倾斜了方向,绝不对着小辈的方向躬身。
礼仪之邦,晚辈对长辈行礼,但是长辈对晚辈并不是完全没有礼仪。
在礼不被看的特别重的情况下,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动作。
都没见过皇上,因此,也都偷眼去看这位帝王。
小皇帝一张娃娃脸,脸蛋圆鼓鼓的,笑眯眯的,一咧嘴,那脸上的小奶膘都要飞起来了。
他往龙椅前一站,众人见礼,他朝着大臣的方向还礼,行的是弟子礼。未曾亲政,国事全赖大臣,他行这一礼,是该的。朝臣避让,这是自谦。
这一套都行完了,他才往龙椅上一坐,袖袍一挥,便有人来送考卷。
当场查验,当场开卷,然后分发下去。
卷子一到手,依次落座。
桐桐扫了一眼卷子,就又不由的朝这小皇帝看了一眼:这是出什么事了吗?
殿试的题目当然得皇帝出,这次这个试卷出的吧……估计满朝的大臣都不自在了。
是的!他的第一道题是问:王莽是如何篡位的?
紧跟着第二道题又问:曹丕又是如何实现通过‘禅让’之法代汉称帝的?
第三道还是围绕着这个话题,他问:赵匡胤能篡位成功,关键是什么?
最后一道题,他给了一个总结:想要篡位,朕以为得分三步,第一步清君侧,第二步做权臣,第三步接受禅让。诸位以为如何?说说你的看法。
然后大殿里连呼吸声都浅淡了,桐桐甚至都能听到‘噗通噗通’的心跳声。
小皇帝一脸的笑意,那笑意干净的如同一个稚子。可就问满朝陪着的大臣什么感觉?帝王亮出小爪子这么挠一下,威力不小。这爪子可是龙爪,毫无征兆的来这么一下,谁都未曾防备。
齐文超后背都出汗了,小主子聪慧,敢这么干,必有依仗。
当年祖娘娘以武而立天下,更是有大名鼎鼎的朱字营,后来朱字营在太宗一朝就慢慢的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了。那可是皇家私卫,有人猜测,朱字营应该是驻守台弯或是南越各地了,有监察之责;也有人猜测,朱字营由明转暗,乃是皇家暗卫。
可到底如何,无人得知了。
前明王朝之时,宦官当政,东厂等内卫为祸,按说新明王朝该是没有这样的特务机构才是。可细想,真没有吗?
有的!一定是有的。
小皇帝这就是在震慑,若是谁敢轻举妄动,他就敢动用朱字营杀人。
大殿里静的真的可怕。
小皇帝坐在上面,他的手也藏在袖子里,微微有些颤抖。昨天才收到消息,有人已经在买卖火器,京城中出现大量的火器,且是不受管制的火器,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不管谁在背后勾连这件事,都不能装聋作哑。
这已然是威胁到皇宫和京城的安全了,该叫他们知道:朕的消息很灵通,你们背后的勾当朕能知道!逼急了朕,朕也能杀人。
桐桐叹气,这种问题怎么答呢?
客观的说吧,王莽此人,按照史学家的看法,此人就是巨奸。可其实呢,新明的建立,很多政策上就有王莽改制的影子。比如说,奴婢改为私属,不得买卖。盐铁官营,山川河流都收归国有。
不能因为这个人改制失败了,就说他的想法全部是错误的。这是不客观的。
而对于曹丕代汉而立,这个也得实话实说。汉室不姓,名存实亡,于天下而言,是拥立所谓的正统好呢?还是顺时代洪流好呢?这个答案显而易见。
提起赵匡胤,桐桐就说此人的不好,不好在有私欲而无公心。无能之人窃取天下,连王朝的完整性都不能保证,此帝王便是开国之君,也不值得赞赏。
至于说帝王总结的篡位的三步骤,桐桐深以为然。她就写:任何人若因私心膨胀而置天下于不顾,都当被清除。无论是帝王还是朝廷,存在的意义是保障国家安全百姓安宁的。若于国于民无利而有害,此便为贼,人人当得而诛之!
一收笔,她再看了一遍。便将笔放下了,不再答题。
紧跟着,四爷也放下了笔,静静的等着卷面完全干透。
一干透,两人都动手,将卷子卷起来,横放在书案中间。
这么一摆放,马上就有人来收走了,这代表着再不答题了。
然后卷子就被呈送到小皇帝手里。
小皇帝展开看了名字,这才朝两人看去。这两人眼观鼻鼻观心的坐着。男子威武不凡,面容不怒自威;女子神情严肃,凛然不可犯。
他歪头看了又看,总觉得这个表情……瞧着可亲。
应该是……朕看重他们的才华吧。
他看了一遍卷子,然后面无表情的将卷子给了齐文超:“阁老不妨看看。”
齐文超双手接过去,先看了林叔珩的卷面。他心说,怪不得这孩子复试倒数第一呢!感情是没说到帝王的心坎上。就比如她这份卷子上说的,曹丕代汉而立,她并不反对。她认为坚守所谓的正统毫无意义,帝王值不值得拥护的标准不是血统,而是他是否有益于天下。
这个……帝王不爱听呀!
小皇帝的手攥在袖子里:不!朕很爱听。
因为新明皇室弟子入学先学的便是:若是你的存在不能有益于天下,那皇室便不必存在。
第114章 万里扶摇(13)三更
齐文超又看向金肆晔的卷子,然后看了金镇北一眼。
这个卷面字迹练的不错,仿的是太祖的字体。太祖的书法之盛,世人皆赞,这一手字练的,下了大功夫了。
再看着内容,他说这个王莽,他也承认王莽改制的政策是有可取之处的,但他说王莽错在太急躁了,步子太大了。将利弊罗列的很明白。
不以王莽的人品说事,只论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对天下的影响在哪里。
说到曹丕,他也不谈这个人篡汉的问题,只说曹丕执政,比如曹丕对有一统江山的志向;比如,曹丕施政的方向是富国强兵;比如他改革官制,整顿官风;再比如他消除割据、促进民族融合。
完整的讲述一个历史人物,这点时间是不够的。他特意摘出来的这些,可都是意有所指的。
比如,富国强兵,整顿官风、消除割据、促进民族融合。
哪一条点不是点在了要命的地方。
他在说古,却也在喻今。
齐文超有些理解金镇北的心态了,他这个儿子当真是允文允武,乃非凡之才。怪不得一个意外伤他动了那么大的怒气。
他将这两份卷子传下去,而后大家就都知道了:哦!那个是林叔珩,这个是金肆晔呀。
不管这两份答案帝王喜欢不喜欢,但就凭着才情见识,肯定是不能辍落的。
再陆续送来的试卷,就有些乏善可陈了。
像是林伯琼的答案,这就是史书上的标准答案,肯定都是对的。但却并无多少自己的看法。
像是罗君如的答案,她的答案中有情绪,那便是对窃国者的不屑,这种态度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感情之强烈,读的人都能感知到。
常青莲将一目十行的看完便传下去了:临考班出来的,怎么这个水准?
她再打量了打量这个姑娘,容貌极好,打扮的再素朴,也遮挡不住她这傲人的姿容。
常青莲:“……”这个吴广知呀,她这个院正做的,小心思可真多。
倒是有个寒门出身的黄千蕊的姑娘,她的卷子叫常青莲多看了几眼。黄千蕊说王莽之过,在于她想颠覆天下的根基。
文章怎么写其实都没差,现在挑的是每个人的想法和理念。
若要选,常青莲觉得黄千蕊该在林叔珩之上。林叔珩这题目答的,指向性太强了,她太会揣摩人的心思,反倒是不如黄千蕊纯粹。
等卷子交完了,也都阅完了。
当殿并没有宣布结果,考试到此为止,能不能考中,宫外等候结果吧。一般情况下,一个时辰之内必出结果。
桐桐跟着众人往出退,谁都没有说话。
宫外都有家人等着呢,林宪怀请了假,专门等在外面。
林伯琼在那里念叨,说这个题目出的相对简单,且都集中在史书上。可林宪怀吓的头上的汗当时都下来。
https:///yanqing/03_b/bjzgr.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a href="https:///zuozhe/linmuer.html" title="林木儿"target="_blank">林木儿
进来之后就不许再交头接耳了,除非考官或是陛下有问,否则谁也不许开口。违规者,罢辍考试资格。
今儿吏部的官员,以及三阁重臣加起来,数十人之多。
可以说,一人监考两人的程度。
进来检查了笔墨,再等了不过半盏茶的时间,就听到‘陛下驾到——’的声音。
所有的人朝着中间那条御道转过方向,然后拱手,躬身行礼,等着御驾亲临。
桐桐的大袖子就派上用场了,该拱手的时候她没拱手,她是双手交叠,双手的拇指都朝上,手心刻意的朝下压。别人都躬身,她则微微倾斜了方向,绝不对着小辈的方向躬身。
礼仪之邦,晚辈对长辈行礼,但是长辈对晚辈并不是完全没有礼仪。
在礼不被看的特别重的情况下,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动作。
都没见过皇上,因此,也都偷眼去看这位帝王。
小皇帝一张娃娃脸,脸蛋圆鼓鼓的,笑眯眯的,一咧嘴,那脸上的小奶膘都要飞起来了。
他往龙椅前一站,众人见礼,他朝着大臣的方向还礼,行的是弟子礼。未曾亲政,国事全赖大臣,他行这一礼,是该的。朝臣避让,这是自谦。
这一套都行完了,他才往龙椅上一坐,袖袍一挥,便有人来送考卷。
当场查验,当场开卷,然后分发下去。
卷子一到手,依次落座。
桐桐扫了一眼卷子,就又不由的朝这小皇帝看了一眼:这是出什么事了吗?
殿试的题目当然得皇帝出,这次这个试卷出的吧……估计满朝的大臣都不自在了。
是的!他的第一道题是问:王莽是如何篡位的?
紧跟着第二道题又问:曹丕又是如何实现通过‘禅让’之法代汉称帝的?
第三道还是围绕着这个话题,他问:赵匡胤能篡位成功,关键是什么?
最后一道题,他给了一个总结:想要篡位,朕以为得分三步,第一步清君侧,第二步做权臣,第三步接受禅让。诸位以为如何?说说你的看法。
然后大殿里连呼吸声都浅淡了,桐桐甚至都能听到‘噗通噗通’的心跳声。
小皇帝一脸的笑意,那笑意干净的如同一个稚子。可就问满朝陪着的大臣什么感觉?帝王亮出小爪子这么挠一下,威力不小。这爪子可是龙爪,毫无征兆的来这么一下,谁都未曾防备。
齐文超后背都出汗了,小主子聪慧,敢这么干,必有依仗。
当年祖娘娘以武而立天下,更是有大名鼎鼎的朱字营,后来朱字营在太宗一朝就慢慢的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了。那可是皇家私卫,有人猜测,朱字营应该是驻守台弯或是南越各地了,有监察之责;也有人猜测,朱字营由明转暗,乃是皇家暗卫。
可到底如何,无人得知了。
前明王朝之时,宦官当政,东厂等内卫为祸,按说新明王朝该是没有这样的特务机构才是。可细想,真没有吗?
有的!一定是有的。
小皇帝这就是在震慑,若是谁敢轻举妄动,他就敢动用朱字营杀人。
大殿里静的真的可怕。
小皇帝坐在上面,他的手也藏在袖子里,微微有些颤抖。昨天才收到消息,有人已经在买卖火器,京城中出现大量的火器,且是不受管制的火器,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不管谁在背后勾连这件事,都不能装聋作哑。
这已然是威胁到皇宫和京城的安全了,该叫他们知道:朕的消息很灵通,你们背后的勾当朕能知道!逼急了朕,朕也能杀人。
桐桐叹气,这种问题怎么答呢?
客观的说吧,王莽此人,按照史学家的看法,此人就是巨奸。可其实呢,新明的建立,很多政策上就有王莽改制的影子。比如说,奴婢改为私属,不得买卖。盐铁官营,山川河流都收归国有。
不能因为这个人改制失败了,就说他的想法全部是错误的。这是不客观的。
而对于曹丕代汉而立,这个也得实话实说。汉室不姓,名存实亡,于天下而言,是拥立所谓的正统好呢?还是顺时代洪流好呢?这个答案显而易见。
提起赵匡胤,桐桐就说此人的不好,不好在有私欲而无公心。无能之人窃取天下,连王朝的完整性都不能保证,此帝王便是开国之君,也不值得赞赏。
至于说帝王总结的篡位的三步骤,桐桐深以为然。她就写:任何人若因私心膨胀而置天下于不顾,都当被清除。无论是帝王还是朝廷,存在的意义是保障国家安全百姓安宁的。若于国于民无利而有害,此便为贼,人人当得而诛之!
一收笔,她再看了一遍。便将笔放下了,不再答题。
紧跟着,四爷也放下了笔,静静的等着卷面完全干透。
一干透,两人都动手,将卷子卷起来,横放在书案中间。
这么一摆放,马上就有人来收走了,这代表着再不答题了。
然后卷子就被呈送到小皇帝手里。
小皇帝展开看了名字,这才朝两人看去。这两人眼观鼻鼻观心的坐着。男子威武不凡,面容不怒自威;女子神情严肃,凛然不可犯。
他歪头看了又看,总觉得这个表情……瞧着可亲。
应该是……朕看重他们的才华吧。
他看了一遍卷子,然后面无表情的将卷子给了齐文超:“阁老不妨看看。”
齐文超双手接过去,先看了林叔珩的卷面。他心说,怪不得这孩子复试倒数第一呢!感情是没说到帝王的心坎上。就比如她这份卷子上说的,曹丕代汉而立,她并不反对。她认为坚守所谓的正统毫无意义,帝王值不值得拥护的标准不是血统,而是他是否有益于天下。
这个……帝王不爱听呀!
小皇帝的手攥在袖子里:不!朕很爱听。
因为新明皇室弟子入学先学的便是:若是你的存在不能有益于天下,那皇室便不必存在。
第114章 万里扶摇(13)三更
齐文超又看向金肆晔的卷子,然后看了金镇北一眼。
这个卷面字迹练的不错,仿的是太祖的字体。太祖的书法之盛,世人皆赞,这一手字练的,下了大功夫了。
再看着内容,他说这个王莽,他也承认王莽改制的政策是有可取之处的,但他说王莽错在太急躁了,步子太大了。将利弊罗列的很明白。
不以王莽的人品说事,只论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对天下的影响在哪里。
说到曹丕,他也不谈这个人篡汉的问题,只说曹丕执政,比如曹丕对有一统江山的志向;比如,曹丕施政的方向是富国强兵;比如他改革官制,整顿官风;再比如他消除割据、促进民族融合。
完整的讲述一个历史人物,这点时间是不够的。他特意摘出来的这些,可都是意有所指的。
比如,富国强兵,整顿官风、消除割据、促进民族融合。
哪一条点不是点在了要命的地方。
他在说古,却也在喻今。
齐文超有些理解金镇北的心态了,他这个儿子当真是允文允武,乃非凡之才。怪不得一个意外伤他动了那么大的怒气。
他将这两份卷子传下去,而后大家就都知道了:哦!那个是林叔珩,这个是金肆晔呀。
不管这两份答案帝王喜欢不喜欢,但就凭着才情见识,肯定是不能辍落的。
再陆续送来的试卷,就有些乏善可陈了。
像是林伯琼的答案,这就是史书上的标准答案,肯定都是对的。但却并无多少自己的看法。
像是罗君如的答案,她的答案中有情绪,那便是对窃国者的不屑,这种态度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感情之强烈,读的人都能感知到。
常青莲将一目十行的看完便传下去了:临考班出来的,怎么这个水准?
她再打量了打量这个姑娘,容貌极好,打扮的再素朴,也遮挡不住她这傲人的姿容。
常青莲:“……”这个吴广知呀,她这个院正做的,小心思可真多。
倒是有个寒门出身的黄千蕊的姑娘,她的卷子叫常青莲多看了几眼。黄千蕊说王莽之过,在于她想颠覆天下的根基。
文章怎么写其实都没差,现在挑的是每个人的想法和理念。
若要选,常青莲觉得黄千蕊该在林叔珩之上。林叔珩这题目答的,指向性太强了,她太会揣摩人的心思,反倒是不如黄千蕊纯粹。
等卷子交完了,也都阅完了。
当殿并没有宣布结果,考试到此为止,能不能考中,宫外等候结果吧。一般情况下,一个时辰之内必出结果。
桐桐跟着众人往出退,谁都没有说话。
宫外都有家人等着呢,林宪怀请了假,专门等在外面。
林伯琼在那里念叨,说这个题目出的相对简单,且都集中在史书上。可林宪怀吓的头上的汗当时都下来。
https:///yanqing/03_b/bjzgr.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a href="https:///zuozhe/linmuer.html" title="林木儿"target="_blank">林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