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赵阔抓着穆宜华的手,用自己的体温暖着她,为难道:“那我……我走了,你要照顾好自己。若是有什么难以应付的事,一定要传书于我。”
穆宜华点点头,二人松开手,赵阔转身钻出假山。他披着青灰色的斗篷立在一片茫茫中回头,雪落满身,璧玉独立,蓦然回首。穆宜华忍不住往前走了几步,想叫住他却硬生生收了声。
赵阔笑着朝她摆摆手:回去吧,别冻着了。
穆宜华就这样站着,看着他微弓着身子消失在蜿蜒亭台中。
穆同知在府中待了近一月,本以为还要再等下去,可不承想这一日宫里下了旨,说是要将当日当庭驳斥皇帝的人的姓名刻进碑石,立在各州县的衙署外昭告天下——这群人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即日贬谪,无召不得回京,奸党子嗣族人不得入京为官,宗室不得与奸党子孙互通姻亲。这已是莫大的罪名与处罚,而当日最先站出来的穆同知,更是罪加一等:谄媚君上,奸言惑众。
若是其余的罪名是因为朝堂而来,可这“谄媚君上”的罪名怕是因穆宜华与赵阔而起的了。
穆宜华在接到旨意的当日,大内便让人取走了她的入宫令牌。宫里的人告诉她,三大王在圣旨颁布的前两天,在延福宫当着官家的面与太子大吵了一架。皇后禁了三大王的足,气得都病了。
穆宜华竭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问道:“为什么会吵架?”
那人笑睨着她,阴阳怪气:“穆娘子当真猜不出来吗?还是懂却要装作不懂呀?穆娘子不会就是端着这副天真无邪的傻样子讨好三大王的吧?”
穆宜华从小到大何时被人这般奚落,她气得发抖,咬着牙挤出一个极为难看的笑容:“大内之事,宜华如何比得过宫中诸位贵人消息灵通呢?还请诸位赏个脸,告知一二吧。”
那人斜着眼看她,嘴角勾着玩味的笑,微微凑近说道:“皇太子殿下不过就是说穆大人似有献女谄媚,又夸了句穆娘子貌美聪慧,很得三大王喜爱。这么些年,穆娘子与三大王的情义奴婢们都看在眼里,皇太子殿下这说得不句句都是实话吗?”
穆宜华敛下眼眸,咬了咬腮边的肉,笑道:“多谢贵人告知,宜华恭送。”
赵阔被禁了足,穆宜华被勒令十日内必须离京。她收拾清点了家中田产房产地契,变卖了一些换了银票打算跟父亲贬谪到明州后能买一间屋子。这府邸是柳月鸣生前一手料理,他们不忍心变卖,便留了几个府中老人留下打理,余下的全部遣散。
穆宜华不知他们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回京,但只要不到万不得已,这府宅也是会一直留着的。
她收拾行囊时,翻出了珍藏在书柜上架的楠木盒子,里头藏着的都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可却是再也不适合她这个罪臣之女了。
穆宜华拿起那独支的凤钗,趁着无人将它戴在了头上。金子与珍珠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明艳夺目。她神色暗淡,将凤钗拿下重新锁在了箱子里,一并交给宁之南保管。
“你当真不带去?”宁之南看着盒子里的东西,“这支凤钗好歹拿走做个念想吧。”
“不了,你日后若能见到他,便帮我……帮我还给他吧。”穆宜华望着那盒子,强忍着泪水。
两个小姑娘相顾无言,哭了好一阵才算结束。
穆宜华离开的那日,春寒料峭。穆宜华在春儿的搀扶下钻进马车。穆长青昨日晚上刚刚哭过,如今真要走了,抱着穆宜华又是一顿抽噎。穆宜华揉着他的脑袋低声安慰,忽然听春儿附耳低声说道:“大姑娘,三大王在外边。”
穆宜华怔忪,她惊愕地探出头去,四下寻找,却只见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见那个让自己朝思暮想的少年。
她的身子又探出去一些,望见不远处阁楼上,一男子扒着栏杆紧紧地盯着他们,身后还站着两个魁梧的侍卫。被禁足了十几日的赵阔面容极其憔悴,他望见了穆宜华,神色急迫,张嘴就想喊她,可声音到了喉咙却又生生咽了回去。他立即转身要跑下楼,却被身后的侍卫拦住:“三大王,皇后娘娘有吩咐,不可。”
赵阔恶狠狠地瞪了那二人一眼,只好转过身去回到原地。
马车驶动,穆宜华维持着方才的动作,就一直望着阁楼上的赵阔。她不知自己是否落泪,只觉眼前模糊,面颊微凉。
穆宜华不想让他瞧见自己这般模样,她缩回马车,怔怔地发了会儿呆。忽然屈膝,将自己埋在双臂间,哀哀戚戚地哭了起来。
第11章
穆宜华这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起床时,穆长青已经在屋外等候多时了。
穆长青过几日便要去宁家私塾读书,虽说课业在南边时并未落下,但若要与汴京相比,那还是有些距离的。穆宜华不想弟弟居于人后,便想趁着这几日临时抱佛脚,能读一些是一些,就叫了他一同上街买书。
科举将至,汴京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学子口音各异,寻街问路,神色匆忙却见欣喜期盼,有坐着押货车仍在苦读的学子;也有家中富裕,举家来京,四五辆马车前后连成线一般行在御街车轨上;亦不乏有出手阔绰,带着两三个仆人丫鬟的公子哥,甫一进京就直接钻进了汴京城里最好的酒楼——樊楼安顿歇脚。
穆宜华在颜如玉书楼下了马车,春儿一路跟过来,瞧了不少书生模样的男子,不禁在穆宜华身后轻声感慨:“这可都是我们大宋的青年才俊啊。”
穆长青插科打诨:“那可不一定都是青年。”
春儿听出此话意味,没忍住笑出声来。
穆宜华拍了拍穆长青的脑袋,说道:“我倒要看看你自己考进士时,还说不说的出来这句话。”
穆长青心虚地挠了挠头,跟着穆宜华进了书店。
“言以载物,文以饰言。你如今辞藻华丽有余,但却缺乏所言道理与心意,须得多读史书,以弥补因年少而导致的世情阅历不足。引经据典,以史论今,这史不仅仅要是史事,古人先贤的警句也要多背多记。”穆宜华一边说道,一边在书架上挑书,“《四书章句集注》是日后要在宁家学的,《战国策》《左传》《史记》……我先给你拿这几本,先从晦涩的开始嚼,往后看书就方便了。”
穆宜华翻阅检查里头的油墨印刷和纸页装订,开口询问:“掌柜的,这是杭州来的吧?”
掌柜的听见方才穆宜华说得头头是道,也知道她是饱读诗书的名门大小姐,上前招呼道:“娘子好眼光啊,这不是马上就要科考了吗?往年科考,学子们都爱来买书,所以我就从杭州进了批货,娘子看着如何?”
穆宜华笑着点头:“整个大宋要论印刷之首,必定是杭州了。长青,你过来看看这几本你可喜欢?”
穆长青凑上前来,也没仔细看,便随口敷衍:“可以可以,都买了吧。”
穆宜华瞪了他一眼,啐道:“不学无术。”
穆长青的心思早已不在书店里,屋外闹哄哄的,巡防营的士兵将路人推挤到御街两侧,将车轨道空出来。春儿想要拉住他,他却如同泥鳅一般溜到了外面,看了好一会儿热闹,逮住身边的人仔细问道:“哪位将军回京了?”
“三大王呀!我们与金人联合攻打辽国,三大王凯旋而归啊!”
穆长青听见这话,神思一愣,连忙跑回去喊姐姐。
穆宜华那会儿正在询问书籍存货,掌柜的拿起微有破损的样书一瞧,难为道:“娘子,实在不巧,这书方才那位郎君已经定下了。”掌柜的朝书店另一角抬了抬下巴。
穆宜华转身看去,只见一书生模样的人站在那儿看书,一袭淡青祥云暗纹纱织圆领长袍,点缀织金菱形格,腰间并未配什么玉佩宫绦,只用一根简单的青色绳子系着,外头罩了件鸦色合领半袖夹袄,未带幞头,露出梳理齐整的发冠与美人尖,眉目细长,清隽温柔,鼻梁高挺,薄唇微抿,颇有南人风姿。
他似是听见谈论,转过头来看着他们。
穆宜华回头对掌柜的说:“那不用了,多谢,其余的包起来吧。”
“这位娘子是想要《苏氏文集注校》吗?”那人冷不丁地问道。
穆宜华有些惊讶,以笑答之:“正是。”
“娘子若是要给令弟,《苏氏文集注校》恐怕并不适宜,如娘子方才所言,令弟不能言之有物,言以载道,那《韩退之文集》想来更适合他。”
掌柜的闻言,连忙递上《韩退之文集》给穆宜华看。穆宜华瞧瞧书又瞧瞧那个人,他说完话后便不再看她,容色沉静的看书。
半晌,那人将书合上走到柜台前,将手中三四本典籍和钱一并递给掌柜:“就要这几本,多谢。”
掌柜的收了钱,笑道:“您慢走。”
穆宜华想对那人道谢,可还没张口,他却拿着书从她身侧匆匆而过,未曾侧目。
“他是明州的解元,叫左衷忻,进京赶考的。这些日子就宿在这附近的客栈里,得空便来我这店里看书。我有些书错字漏页的,他看见了都能十分详细地说出来,真真是博览群书啊。我还拿了我儿子的文章给他看,说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不愧是考上解元的人啊,要是我儿子能有他的一分好我都心满意足了。”
穆宜华点点头,二人松开手,赵阔转身钻出假山。他披着青灰色的斗篷立在一片茫茫中回头,雪落满身,璧玉独立,蓦然回首。穆宜华忍不住往前走了几步,想叫住他却硬生生收了声。
赵阔笑着朝她摆摆手:回去吧,别冻着了。
穆宜华就这样站着,看着他微弓着身子消失在蜿蜒亭台中。
穆同知在府中待了近一月,本以为还要再等下去,可不承想这一日宫里下了旨,说是要将当日当庭驳斥皇帝的人的姓名刻进碑石,立在各州县的衙署外昭告天下——这群人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即日贬谪,无召不得回京,奸党子嗣族人不得入京为官,宗室不得与奸党子孙互通姻亲。这已是莫大的罪名与处罚,而当日最先站出来的穆同知,更是罪加一等:谄媚君上,奸言惑众。
若是其余的罪名是因为朝堂而来,可这“谄媚君上”的罪名怕是因穆宜华与赵阔而起的了。
穆宜华在接到旨意的当日,大内便让人取走了她的入宫令牌。宫里的人告诉她,三大王在圣旨颁布的前两天,在延福宫当着官家的面与太子大吵了一架。皇后禁了三大王的足,气得都病了。
穆宜华竭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问道:“为什么会吵架?”
那人笑睨着她,阴阳怪气:“穆娘子当真猜不出来吗?还是懂却要装作不懂呀?穆娘子不会就是端着这副天真无邪的傻样子讨好三大王的吧?”
穆宜华从小到大何时被人这般奚落,她气得发抖,咬着牙挤出一个极为难看的笑容:“大内之事,宜华如何比得过宫中诸位贵人消息灵通呢?还请诸位赏个脸,告知一二吧。”
那人斜着眼看她,嘴角勾着玩味的笑,微微凑近说道:“皇太子殿下不过就是说穆大人似有献女谄媚,又夸了句穆娘子貌美聪慧,很得三大王喜爱。这么些年,穆娘子与三大王的情义奴婢们都看在眼里,皇太子殿下这说得不句句都是实话吗?”
穆宜华敛下眼眸,咬了咬腮边的肉,笑道:“多谢贵人告知,宜华恭送。”
赵阔被禁了足,穆宜华被勒令十日内必须离京。她收拾清点了家中田产房产地契,变卖了一些换了银票打算跟父亲贬谪到明州后能买一间屋子。这府邸是柳月鸣生前一手料理,他们不忍心变卖,便留了几个府中老人留下打理,余下的全部遣散。
穆宜华不知他们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回京,但只要不到万不得已,这府宅也是会一直留着的。
她收拾行囊时,翻出了珍藏在书柜上架的楠木盒子,里头藏着的都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可却是再也不适合她这个罪臣之女了。
穆宜华拿起那独支的凤钗,趁着无人将它戴在了头上。金子与珍珠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明艳夺目。她神色暗淡,将凤钗拿下重新锁在了箱子里,一并交给宁之南保管。
“你当真不带去?”宁之南看着盒子里的东西,“这支凤钗好歹拿走做个念想吧。”
“不了,你日后若能见到他,便帮我……帮我还给他吧。”穆宜华望着那盒子,强忍着泪水。
两个小姑娘相顾无言,哭了好一阵才算结束。
穆宜华离开的那日,春寒料峭。穆宜华在春儿的搀扶下钻进马车。穆长青昨日晚上刚刚哭过,如今真要走了,抱着穆宜华又是一顿抽噎。穆宜华揉着他的脑袋低声安慰,忽然听春儿附耳低声说道:“大姑娘,三大王在外边。”
穆宜华怔忪,她惊愕地探出头去,四下寻找,却只见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见那个让自己朝思暮想的少年。
她的身子又探出去一些,望见不远处阁楼上,一男子扒着栏杆紧紧地盯着他们,身后还站着两个魁梧的侍卫。被禁足了十几日的赵阔面容极其憔悴,他望见了穆宜华,神色急迫,张嘴就想喊她,可声音到了喉咙却又生生咽了回去。他立即转身要跑下楼,却被身后的侍卫拦住:“三大王,皇后娘娘有吩咐,不可。”
赵阔恶狠狠地瞪了那二人一眼,只好转过身去回到原地。
马车驶动,穆宜华维持着方才的动作,就一直望着阁楼上的赵阔。她不知自己是否落泪,只觉眼前模糊,面颊微凉。
穆宜华不想让他瞧见自己这般模样,她缩回马车,怔怔地发了会儿呆。忽然屈膝,将自己埋在双臂间,哀哀戚戚地哭了起来。
第11章
穆宜华这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起床时,穆长青已经在屋外等候多时了。
穆长青过几日便要去宁家私塾读书,虽说课业在南边时并未落下,但若要与汴京相比,那还是有些距离的。穆宜华不想弟弟居于人后,便想趁着这几日临时抱佛脚,能读一些是一些,就叫了他一同上街买书。
科举将至,汴京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学子口音各异,寻街问路,神色匆忙却见欣喜期盼,有坐着押货车仍在苦读的学子;也有家中富裕,举家来京,四五辆马车前后连成线一般行在御街车轨上;亦不乏有出手阔绰,带着两三个仆人丫鬟的公子哥,甫一进京就直接钻进了汴京城里最好的酒楼——樊楼安顿歇脚。
穆宜华在颜如玉书楼下了马车,春儿一路跟过来,瞧了不少书生模样的男子,不禁在穆宜华身后轻声感慨:“这可都是我们大宋的青年才俊啊。”
穆长青插科打诨:“那可不一定都是青年。”
春儿听出此话意味,没忍住笑出声来。
穆宜华拍了拍穆长青的脑袋,说道:“我倒要看看你自己考进士时,还说不说的出来这句话。”
穆长青心虚地挠了挠头,跟着穆宜华进了书店。
“言以载物,文以饰言。你如今辞藻华丽有余,但却缺乏所言道理与心意,须得多读史书,以弥补因年少而导致的世情阅历不足。引经据典,以史论今,这史不仅仅要是史事,古人先贤的警句也要多背多记。”穆宜华一边说道,一边在书架上挑书,“《四书章句集注》是日后要在宁家学的,《战国策》《左传》《史记》……我先给你拿这几本,先从晦涩的开始嚼,往后看书就方便了。”
穆宜华翻阅检查里头的油墨印刷和纸页装订,开口询问:“掌柜的,这是杭州来的吧?”
掌柜的听见方才穆宜华说得头头是道,也知道她是饱读诗书的名门大小姐,上前招呼道:“娘子好眼光啊,这不是马上就要科考了吗?往年科考,学子们都爱来买书,所以我就从杭州进了批货,娘子看着如何?”
穆宜华笑着点头:“整个大宋要论印刷之首,必定是杭州了。长青,你过来看看这几本你可喜欢?”
穆长青凑上前来,也没仔细看,便随口敷衍:“可以可以,都买了吧。”
穆宜华瞪了他一眼,啐道:“不学无术。”
穆长青的心思早已不在书店里,屋外闹哄哄的,巡防营的士兵将路人推挤到御街两侧,将车轨道空出来。春儿想要拉住他,他却如同泥鳅一般溜到了外面,看了好一会儿热闹,逮住身边的人仔细问道:“哪位将军回京了?”
“三大王呀!我们与金人联合攻打辽国,三大王凯旋而归啊!”
穆长青听见这话,神思一愣,连忙跑回去喊姐姐。
穆宜华那会儿正在询问书籍存货,掌柜的拿起微有破损的样书一瞧,难为道:“娘子,实在不巧,这书方才那位郎君已经定下了。”掌柜的朝书店另一角抬了抬下巴。
穆宜华转身看去,只见一书生模样的人站在那儿看书,一袭淡青祥云暗纹纱织圆领长袍,点缀织金菱形格,腰间并未配什么玉佩宫绦,只用一根简单的青色绳子系着,外头罩了件鸦色合领半袖夹袄,未带幞头,露出梳理齐整的发冠与美人尖,眉目细长,清隽温柔,鼻梁高挺,薄唇微抿,颇有南人风姿。
他似是听见谈论,转过头来看着他们。
穆宜华回头对掌柜的说:“那不用了,多谢,其余的包起来吧。”
“这位娘子是想要《苏氏文集注校》吗?”那人冷不丁地问道。
穆宜华有些惊讶,以笑答之:“正是。”
“娘子若是要给令弟,《苏氏文集注校》恐怕并不适宜,如娘子方才所言,令弟不能言之有物,言以载道,那《韩退之文集》想来更适合他。”
掌柜的闻言,连忙递上《韩退之文集》给穆宜华看。穆宜华瞧瞧书又瞧瞧那个人,他说完话后便不再看她,容色沉静的看书。
半晌,那人将书合上走到柜台前,将手中三四本典籍和钱一并递给掌柜:“就要这几本,多谢。”
掌柜的收了钱,笑道:“您慢走。”
穆宜华想对那人道谢,可还没张口,他却拿着书从她身侧匆匆而过,未曾侧目。
“他是明州的解元,叫左衷忻,进京赶考的。这些日子就宿在这附近的客栈里,得空便来我这店里看书。我有些书错字漏页的,他看见了都能十分详细地说出来,真真是博览群书啊。我还拿了我儿子的文章给他看,说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不愧是考上解元的人啊,要是我儿子能有他的一分好我都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