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范嘉:
  豆腐,她家饭桌上的常客。
  早知道是黄豆做的她该下令让整个青石县都多多种黄豆!
  这豆腐做起来可容易?她脑子转得飞快,面色不自觉的带上了一分急切。
  十文一斤的豆腐,在青石县都不算贵,在府城,每天至少能卖一千斤去!
  林染神色不变:豆腐是整个柳树村的生意,婶子们日夜忙碌,赚个辛苦钱。
  范嘉面上闪过一丝失望之色,整个村子的生意,她就不好插手了。
  张弄瓦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忙打岔:那炕烧了半个时辰了吧?要不要熄火了?
  林染:吃过饭就可以熄了。
  这话一出,范嘉立刻加快了吃饭速度。
  火炕才是最重要的,能赚点小钱的吃食,不值一提。
  吃完饭,林染给客人们各倒一杯菊花茶,再煮一釜绿豆汤。
  肉吃得多,菊花茶下火解腻。这位县令大人今晚要守大半夜的炕,喝点绿豆汤解暑。
  炕面滚烫,范嘉面上笑意盈盈:不错!就算是冬日,想必这炕面也应该是热的。
  林染压上火,关上灶孔和烟囱的插板。
  范嘉:我今晚就睡这屋。按寻常人家的床铺一样,垫一层秸秆,铺上床单。
  林染迟疑:我们寻常人家,夏天铺凉席,睡着凉快。
  大夏天的睡热炕,这位大人是想体验一把汗蒸?
  谢韵仪轻言慢语:村里柳婶子家有竹床,大人今晚何不睡竹床,安置在炕边,大人伸手就能摸到炕的热度。
  范嘉:方才是我一时心急,想差了。竹床就放置在廊下吧,凉爽。许久没有夜观天象,今晚想来是个不错的天气。
  你俩平日里作何消遣?范嘉问,家里可有围棋?
  林染:搓麻绳。
  谢韵仪:打草鞋。
  范嘉:
  她忘了,这是两个村里姑娘。
  谢韵仪:不知大人可否指点下我二人的文章?
  她给林染说文章时,就发现自己讲的没有体系。她是多年潜移默化,自然就会了写文章。
  而林染需要迅速学会写策论,最好是有一个简明扼要的框架体系,能照着往里添。这样的文章,在言辞上可能不会多出彩,但中规中矩,能通过秀才试就够了。
  范嘉矜持的颔首:可。
  林染立刻心虚的笑:大人,我还没写过策论。
  范嘉:
  刚吃了人家的好肉好饭,未来可能因为人家的巧思升官,她就*当教自家孩子吧。
  首先是破题这几句要简明扼要举例论证可用典故,结合时政需含蓄忌文辞堆砌浮夸
  林染适时提问:破题的方向选三个适宜否?字数要求是多少,超过减少会不合格么?
  分条对策,可否引用前人的方法?自己提出的建议,没有实证,如何看起来有道理?
  何为文辞堆砌?一句话不能超过三个形容词?
  典故能否引用原文?引用字数不能超过多少?
  范嘉口干舌燥的回答完这些问题,觉得比自己一口气写八篇文章都累,明日一整天都不想开口说话了。
  谢韵仪默默送上凉好的绿豆汤。
  让一个进士回答这些,或简单,或奇怪,或匪夷所思的问题,是有些难为人了。
  这位范大人,至少脾气修养还不错。
  反正,谢韵仪觉着,也就阿染问,她不会想打人。
  换了其她人这样问她,呵,先背个百八十篇,自己就知道好孬了。
  林染上了一节策论速成班,想了想,进屋给范大人倒一杯蜂蜜水,以表感谢之情。
  喝了一肚子水的范嘉,体验了下林家的茅房,立刻找到吴云山:明日给县衙砌三个林家这样的茅房。
  吴云山挠头:明日得给恩师家砌灶,还有
  张弄瓦踢她一脚:大人的事排前面。
  吴云山:哦,那好。
  张弄瓦想了想不放心:青砖我叫人给县衙送,不用你去找青碧要。
  吴云山欢喜:那太好了!
  她就怕要不来青砖。
  张弄瓦:
  这么大个人了,还想什么都写脸上!你说县令大人要的,青碧还会推不成?
  算了算了,懒得骂人。
  她多看看阿清阿染两个伶俐面孔,洗洗眼睛!
  给县令大人睡的竹床抬回来,林春兰又去各家借艾草。
  睡廊檐下,也不怕被蚊子给抬走了!
  不是范嘉傻,她是真担心,夜里她睡着了,有人偷偷来添一把柴。
  她就守在门口,能多晚睡,就多晚睡!
  尽量多摸几次炕。
  陶釜离了火,半个时辰都凉透了,怎么炕就不会凉呢?
  若是夜里得不断起来添柴,那炕的好处,就要大打折扣了。每年都有人在睡梦中被冻死,这炕若是半夜凉了,也一样有人可能被冻死。
  两个衙役留在柳春生家过夜,吴云山和李翠翠去林朝霞家,张弄瓦决定和林春兰林秀菊一起睡炕。
  那炕,横着躺,一排五六个人都不嫌挤。
  夜色降临,范嘉摸了一把炕,回来躺竹床上琢磨奏折怎么写。
  仅仅只是她治下出了这样的好物,不足以显出她的功绩。
  嗯,她和林染的师生之情可以提一提。
  这位弟子因为家贫,只能偶尔聆听教诲。但聪慧过人,因见她为即将来临的寒冬发愁,愁老师之所愁,琢磨出了火炕!
  不错,前因有了!
  火炕砌成后,她第一时间来到弟子家,亲自加柴点火,守着火炕一整晚,确认火炕确确实实能暖一晚,这才上奏。
  很好,她不光有识人之才,见了火炕立刻想到北方诸州府更需要这个,确认了事实就上奏国君。
  显示出她忧国忧民,时刻想着为国君分忧。
  再说说火炕的原理,表明她是真懂!
  最后,说她青石县治下,各家已经建成新灶火炕。
  行动有力,治下有方。
  这还不升官!
  范嘉睡不着了,瞪大眼,在心里一字一句打磨奏折。
  天光破晓,她再一次爬起来,摸摸火炕,仍有余热。
  她知道换了是冬日里,可能已经凉了。但冬日可以烧久一点再熄火,且这么长时间的热度,已经足够了!
  林染开门出来:大人,起这么早啊?
  范嘉瞪她:叫什么大人,叫老师。
  林染疑惑,这位大人昨晚还嫌弃她,问的问题低级来着。
  拜了师,逢年过节都得去送礼问好,麻烦死了。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林家在青石县可以横着走了。
  范嘉:不用你拜师。我昨晚教你一次,也算是有缘。你对外称我一声老师,虚礼就不必了。
  她看得出来,她这个学生志不在科考,顶多考个秀才。当她的弟子,哎,功名拿不出手。
  林染:老师早上好。
  只顶着学生的名头,得好处便利,实际不用真当老师恭敬着,林染才不会往外推。
  范嘉看看打着哈欠出来的谢韵仪:阿清也跟着唤一声老师。
  谢韵仪抿唇微笑:老师早上安。
  范嘉点点头,这才是个科举的好苗子。可惜,她真没教她什么。
  在林家吃完早饭,范嘉带着张弄瓦几人回县城。
  各家各户的火炕,要快速建起来!
  驴车上,范嘉问跟来的衙役柳禾和曾安:你们都打听到什么了?柳禾就是柳树村的吧,你先说。
  柳禾一副公事公办的语气:林春兰和林秀菊就是寻常村人,性情老实柔弱。林染自小胆大且力气不小,吴清是林春兰和林秀菊,半袋粗粮换来的儿媳妇。
  我不清楚吴清的情况,我阿娘阿妈说,她原本是府城大户小姐家的丫鬟,因为聪慧比小姐会读书,糟了嫉恨,寻了错处发卖出来。
  曾安:说来巧得很,林染和吴清原本各自病重,吴清来林家后,两人竟然第二天就都好了。之后林家就处处遇吉,仅两个月时间,就从一贫苦人家,变成了富户。
  范嘉来了兴趣:吉在哪?
  柳禾目露迟疑:林染和吴清进山,两个月内捡漏一头野猪、一匹狼,一只鹿,还有灵芝。
  阿娘阿妈跟她说这些的时候,她都不敢相信。但,阿娘阿妈不会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