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谢容与点头,笑意不减,“那我们且看看。今日陛下已经下旨去查办李家了,众人皆应接不暇,否则你猜猜他们为何不来这儿就救你?”
他随即说不出话。
谢容与松开手,直直地看向他道:“还有什么想说的?再给你说几句话的机会。”
庄蘅忍不住,上前几步道:“谢侍郎,你真的就不能暂且放过他吗?”
他淡淡道:“你只不过是心里过意不去,但我也说过,你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本就与你无关。对了,方才你不累么?不如回去好好歇歇,否则等会身上酸痛,又要怨我太不怜香惜玉了些。”
谢容止瞪大了眼,眼中恨意更深。
庄蘅只装作没听见他后头的话。她并不会用什么高超的技巧去劝他,他又一直守口如瓶,她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只是黔驴技穷。
她只能再看谢容止一眼,心想既然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先离开,省得自己看见了什么心里难受。
她刚转身向外头走去,却听到身后谢容与对着谢容止道:“没有话说?那便我来说。”
她本已经走到了门口,这会子听到这话,还是悄悄躲在墙后,静静听着。
“那个时候,你是不是以为我永远都不会来报复你们,所以才敢这般放肆?那么现在你告诉我,你后悔么?”
谢容止哑着嗓子笑了声,“后悔?你本来就不该在谢府。”
他如墨玉般的眼眸里凝了层霜,“不知悔改。”
“呵,我知悔改又能如何?你能放过我吗?这是你的命,你怨我又能如何?你不是要杀了我吗?不如快些动手。”
谢容与却顿了顿,转身对着躲在墙后的庄蘅道:“你不是想知道么?出来,我现在告诉你。”
承平五年的冬,腊月廿三。
这日同往年一样,下了纷纷扬扬的雪,琼玉生华,落尽梅庭,银粟纷纷,天地俱白。前人说这雪如撒盐,倒也生动。果然书中文字,皆要用凡胎肉眼在这世间亲自看一遭,才能解其中味。
但他却并没有“烹雪试新茶”的意趣,只有“袁门闭雪无人问,独守寒窗读《汉书》”的孤寂,即便这日是他的生辰。
他如往日一般晨起,在下人按响铜钲之前。天气严寒,他虽同自己的弟弟都是夫人的孩子,但到底不同,他并不会被夫人带在身边细心抚育。房中碳火不足,他冷得立刻穿上衣裳,这便往书斋去。
他去得早,谁知书斋里却已经有人了。
是自己的父亲,他正握着弟弟的手腕,带着他写字。他唇边挂着笑,温和如春风,怀中的孩子也是一副因被宠爱眷顾而感到幸福的脸,两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他僵了僵,正准备退出去,却看到父亲抬眸,眼神变得冰冷,“过来。”
他只能走了过去,垂着头,漂亮的眼眸里是一片死寂,正如书斋外的那片雪。
父亲冷道:“跪下。”
他只能跪下。
衣裳穿得单薄,跪下去的那刻,他便能想象到后头膝盖会经受怎样的痛楚,但他并不敢说什么。
“你昨日欺辱你弟弟了?”
“我没有。”
父亲却是一脸厌恶,“伸手。”
他伸出手,却不小心看到了弟弟眼里闪过的狡黠的光。
戒尺毫不留情地落在他手上,渐渐延伸至手腕。半只手臂变得红肿,他却咬唇,不敢发出声。
墙上挂着的像里,孔夫子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他。
好不容易才停下,
他听见戒尺砸落在桌上从而发出沉闷的声响,尔后是父亲喘着气道:“你若再敢动什么不好的心思,莫要怪我对你狠心。”
他摸了摸弟弟的头,转身离去,带着凌厉的风。
他默默垂头,轻轻抚了抚手心,却听到弟弟道:“愣着做什么?先生就要来了。”
是趾高气昂的气势,是因为被偏爱得逞后而无处展示的得意。他咬牙,红着眼看向只比自己小一个月的弟弟,“你为何要血口喷人?”
他却只是轻哼一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夫子随即便来了书斋,一切如常。
案头早备妥用汤婆子焐热的温砚,书童研磨着墨锭。
晨课先诵《论语》一章,需用“吟诵调”。
读时弟弟错漏一字,夫子便以戒尺轻叩书案,令其跪读三遍。
他恨恨地咬唇,却只能照做。
弟弟不如他,显而易见,所以他对自己的恨意也显而易见。
譬如读书,譬如弹琴,他都不如自己。
父亲喜欢弹琴,所以想让他们也学。被寄予厚望的人是弟弟,但弟弟却弹得不好,反倒是他颇得旁人称赞。他本以为父亲会夸赞他,像是他夸赞弟弟一般,但他并没有。他只是厌恶地看着他的脸,然后云淡风轻地命人收了他的琴,对他道:“你往后不必学了。”
他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唯一做过的事情便是战战兢兢地活着。他猜想,兴许自己刚出生时便受了用于罪犯的墨刑,额上顶了一个自己看不见的“罪”字,所以他们才会这般对他。
面前的弟弟跪念完毕,起身回了座位。
书斋外是寒梅,夫子说起应景的诗句,以竹箸轻点“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这句,命两位孩子解之。
弟弟没有说话,却只是看着窗外的梅花发愣。不知是没有想到,还是不屑于作答。
他只能道:“放翁以梅喻志,雪愈猛而香愈冽,恰如君子处困厄而守节。”
先生抚须而笑,赞了他几句。后头的课中,他又批评了几句弟弟。
结课后,他抱着书冒着雪去了藏书阁。
谢家的藏书阁全京城都有名,藏书万千,浩如烟海,他无事时便喜欢去里头或看书或练字。
弟弟一向不愿去,谁知今日却不怀好意地跟在他后头,一起进了藏书阁内。
他没有理会他,只是将纸张铺开,开始练字。
他的字写得好,夫子一直赞这字有风骨。
弟弟在藏书阁内走了几圈,终于走到他身边,对他道:“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比我聪慧?先生夸你时,我瞧你那般得意。我且告诉你,这谢家,没有人喜欢你,你再聪慧又有何用?不过是犬马之养。”
他的手顿了顿,却仍旧没有说话。
弟弟有些恼了,推了他一把,刚写好的字被大滴的墨水洇湿,也算是毁了。
他也忍不住,下意识地也推了他一把。弟弟却直直地栽在地上,发出沉闷的一声,震得他心里发颤。
他愣了愣,准备去扶起弟弟。他眸中却像是喷着火,大声道:“你且等着。”
其实并不用等很久。
先是夫人找到了他。
他同自己的母亲却并不是格外熟稔。她不喜他,他也不喜她,所以他们从未有过温情时刻。
她让他跪下,捏着他的下颔,长长的指甲钻进他的肉里。尔后玉掌忽至,耳畔惊雷乍起,他伏在地面。
再然后是父亲。
他手里握的是条笞鞭。
其实他身上有过很多伤,有匕首刺入的,有鞭子和戒尺留下的,但都是拜他们所赐。
人其实如果一直忍受痛苦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会渐渐的忽略自己这副躯体。浅而短的疼痛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重而久的疼痛也只能让他蹙眉。这样的本事并没有随着他长大而消失,反而愈发娴熟。
今日是他的生辰。
被惩戒完后他几乎不能移动。
在冰天雪地之中他等了很久,这才起身,慢慢地挪回了自己房中。
房中也是一片冰凉,甚至没有烛火亮着。
今日是他的生辰,但他只得到了疼痛。
他很多次都想从谢府逃出去,他觉得这里不是他的归宿。他也曾在无数个午夜梦回,想要让他们得到他们应得的报应。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他除了会读书,其他什么也不会。他还小,距离及冠还有很多个年头,太遥远的事情他从来都不去想。
但不久后的某日,一切就都变了。
他会遇到一个人,那个人告诉他,他应该怎么做。
他从此下定决心,要倾尽所有地报答他。
然后他就逐渐成长成今日的自己。
第74章 回忆(下)他不是我兄长
当今太子格外年幼,同他是一般年纪。
他对谢府以外的事情并不了解,因为同他无关。
但他这几日却偶尔听见夫子说起陛下要为年幼的东宫选伴读。谢家的孩子自然很有可能被选中,毕竟谢家煊赫,府中子女读书之事从不敢耽搁分毫。
弟弟洋洋得意道:“我马上就要成为东宫的伴读了。”
他说得对,因为他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
那日天子下令,说让父亲带上府中孩子入宫一趟。
父亲本来只愿带弟弟入宫的,但夫子曾在天子面前说起谢府的两个孩子都十分聪慧,天子便特意叮嘱父亲将两个孩子都带进宫中。
他随即说不出话。
谢容与松开手,直直地看向他道:“还有什么想说的?再给你说几句话的机会。”
庄蘅忍不住,上前几步道:“谢侍郎,你真的就不能暂且放过他吗?”
他淡淡道:“你只不过是心里过意不去,但我也说过,你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本就与你无关。对了,方才你不累么?不如回去好好歇歇,否则等会身上酸痛,又要怨我太不怜香惜玉了些。”
谢容止瞪大了眼,眼中恨意更深。
庄蘅只装作没听见他后头的话。她并不会用什么高超的技巧去劝他,他又一直守口如瓶,她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只是黔驴技穷。
她只能再看谢容止一眼,心想既然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先离开,省得自己看见了什么心里难受。
她刚转身向外头走去,却听到身后谢容与对着谢容止道:“没有话说?那便我来说。”
她本已经走到了门口,这会子听到这话,还是悄悄躲在墙后,静静听着。
“那个时候,你是不是以为我永远都不会来报复你们,所以才敢这般放肆?那么现在你告诉我,你后悔么?”
谢容止哑着嗓子笑了声,“后悔?你本来就不该在谢府。”
他如墨玉般的眼眸里凝了层霜,“不知悔改。”
“呵,我知悔改又能如何?你能放过我吗?这是你的命,你怨我又能如何?你不是要杀了我吗?不如快些动手。”
谢容与却顿了顿,转身对着躲在墙后的庄蘅道:“你不是想知道么?出来,我现在告诉你。”
承平五年的冬,腊月廿三。
这日同往年一样,下了纷纷扬扬的雪,琼玉生华,落尽梅庭,银粟纷纷,天地俱白。前人说这雪如撒盐,倒也生动。果然书中文字,皆要用凡胎肉眼在这世间亲自看一遭,才能解其中味。
但他却并没有“烹雪试新茶”的意趣,只有“袁门闭雪无人问,独守寒窗读《汉书》”的孤寂,即便这日是他的生辰。
他如往日一般晨起,在下人按响铜钲之前。天气严寒,他虽同自己的弟弟都是夫人的孩子,但到底不同,他并不会被夫人带在身边细心抚育。房中碳火不足,他冷得立刻穿上衣裳,这便往书斋去。
他去得早,谁知书斋里却已经有人了。
是自己的父亲,他正握着弟弟的手腕,带着他写字。他唇边挂着笑,温和如春风,怀中的孩子也是一副因被宠爱眷顾而感到幸福的脸,两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他僵了僵,正准备退出去,却看到父亲抬眸,眼神变得冰冷,“过来。”
他只能走了过去,垂着头,漂亮的眼眸里是一片死寂,正如书斋外的那片雪。
父亲冷道:“跪下。”
他只能跪下。
衣裳穿得单薄,跪下去的那刻,他便能想象到后头膝盖会经受怎样的痛楚,但他并不敢说什么。
“你昨日欺辱你弟弟了?”
“我没有。”
父亲却是一脸厌恶,“伸手。”
他伸出手,却不小心看到了弟弟眼里闪过的狡黠的光。
戒尺毫不留情地落在他手上,渐渐延伸至手腕。半只手臂变得红肿,他却咬唇,不敢发出声。
墙上挂着的像里,孔夫子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他。
好不容易才停下,
他听见戒尺砸落在桌上从而发出沉闷的声响,尔后是父亲喘着气道:“你若再敢动什么不好的心思,莫要怪我对你狠心。”
他摸了摸弟弟的头,转身离去,带着凌厉的风。
他默默垂头,轻轻抚了抚手心,却听到弟弟道:“愣着做什么?先生就要来了。”
是趾高气昂的气势,是因为被偏爱得逞后而无处展示的得意。他咬牙,红着眼看向只比自己小一个月的弟弟,“你为何要血口喷人?”
他却只是轻哼一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夫子随即便来了书斋,一切如常。
案头早备妥用汤婆子焐热的温砚,书童研磨着墨锭。
晨课先诵《论语》一章,需用“吟诵调”。
读时弟弟错漏一字,夫子便以戒尺轻叩书案,令其跪读三遍。
他恨恨地咬唇,却只能照做。
弟弟不如他,显而易见,所以他对自己的恨意也显而易见。
譬如读书,譬如弹琴,他都不如自己。
父亲喜欢弹琴,所以想让他们也学。被寄予厚望的人是弟弟,但弟弟却弹得不好,反倒是他颇得旁人称赞。他本以为父亲会夸赞他,像是他夸赞弟弟一般,但他并没有。他只是厌恶地看着他的脸,然后云淡风轻地命人收了他的琴,对他道:“你往后不必学了。”
他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唯一做过的事情便是战战兢兢地活着。他猜想,兴许自己刚出生时便受了用于罪犯的墨刑,额上顶了一个自己看不见的“罪”字,所以他们才会这般对他。
面前的弟弟跪念完毕,起身回了座位。
书斋外是寒梅,夫子说起应景的诗句,以竹箸轻点“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这句,命两位孩子解之。
弟弟没有说话,却只是看着窗外的梅花发愣。不知是没有想到,还是不屑于作答。
他只能道:“放翁以梅喻志,雪愈猛而香愈冽,恰如君子处困厄而守节。”
先生抚须而笑,赞了他几句。后头的课中,他又批评了几句弟弟。
结课后,他抱着书冒着雪去了藏书阁。
谢家的藏书阁全京城都有名,藏书万千,浩如烟海,他无事时便喜欢去里头或看书或练字。
弟弟一向不愿去,谁知今日却不怀好意地跟在他后头,一起进了藏书阁内。
他没有理会他,只是将纸张铺开,开始练字。
他的字写得好,夫子一直赞这字有风骨。
弟弟在藏书阁内走了几圈,终于走到他身边,对他道:“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比我聪慧?先生夸你时,我瞧你那般得意。我且告诉你,这谢家,没有人喜欢你,你再聪慧又有何用?不过是犬马之养。”
他的手顿了顿,却仍旧没有说话。
弟弟有些恼了,推了他一把,刚写好的字被大滴的墨水洇湿,也算是毁了。
他也忍不住,下意识地也推了他一把。弟弟却直直地栽在地上,发出沉闷的一声,震得他心里发颤。
他愣了愣,准备去扶起弟弟。他眸中却像是喷着火,大声道:“你且等着。”
其实并不用等很久。
先是夫人找到了他。
他同自己的母亲却并不是格外熟稔。她不喜他,他也不喜她,所以他们从未有过温情时刻。
她让他跪下,捏着他的下颔,长长的指甲钻进他的肉里。尔后玉掌忽至,耳畔惊雷乍起,他伏在地面。
再然后是父亲。
他手里握的是条笞鞭。
其实他身上有过很多伤,有匕首刺入的,有鞭子和戒尺留下的,但都是拜他们所赐。
人其实如果一直忍受痛苦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会渐渐的忽略自己这副躯体。浅而短的疼痛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重而久的疼痛也只能让他蹙眉。这样的本事并没有随着他长大而消失,反而愈发娴熟。
今日是他的生辰。
被惩戒完后他几乎不能移动。
在冰天雪地之中他等了很久,这才起身,慢慢地挪回了自己房中。
房中也是一片冰凉,甚至没有烛火亮着。
今日是他的生辰,但他只得到了疼痛。
他很多次都想从谢府逃出去,他觉得这里不是他的归宿。他也曾在无数个午夜梦回,想要让他们得到他们应得的报应。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他除了会读书,其他什么也不会。他还小,距离及冠还有很多个年头,太遥远的事情他从来都不去想。
但不久后的某日,一切就都变了。
他会遇到一个人,那个人告诉他,他应该怎么做。
他从此下定决心,要倾尽所有地报答他。
然后他就逐渐成长成今日的自己。
第74章 回忆(下)他不是我兄长
当今太子格外年幼,同他是一般年纪。
他对谢府以外的事情并不了解,因为同他无关。
但他这几日却偶尔听见夫子说起陛下要为年幼的东宫选伴读。谢家的孩子自然很有可能被选中,毕竟谢家煊赫,府中子女读书之事从不敢耽搁分毫。
弟弟洋洋得意道:“我马上就要成为东宫的伴读了。”
他说得对,因为他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
那日天子下令,说让父亲带上府中孩子入宫一趟。
父亲本来只愿带弟弟入宫的,但夫子曾在天子面前说起谢府的两个孩子都十分聪慧,天子便特意叮嘱父亲将两个孩子都带进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