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我想和你们出去玩。。”
“嗯……那去田里摸螃蟹如何?”
莺语兴奋地拍掌,“这个好啊!正好最近螃蟹肥美~”
几人商量好时间和要带的东西便散了。
由于很晚才睡,翌日三人午前都在补觉,午后才出行。
摸螃蟹不用像野炊时那样背一堆拎一把,三人各自一个小木桶和网兜,李荞安还多带了些调料。
他们搭了辆顺路的双牛车,三个人坐在草堆后头,车轱辘嘎哒嘎哒碾过石子路。
秋高气爽,风迎面吹来,携来草木的清香和飞鸟的鸣叫。
莺语晃着脚丫,哼着小曲,她只记得一半的词,所以唱一半,“啦”一半:
“……烟光淡荡,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台榭好、莺燕语。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
李荞安笑道:“你这秋天是过成春日模样了。”
“写春天的怎么不能唱?春秋本就差不多,少打岔。哼。”
宜尔躺下去,靠在有些硬的草垛上。她的眼中是轻轻飘动的云彩,耳中是他俩的说话声,心中无比惬意。
“对了,红璎你不是唱歌很好吗?你快给咱献唱一曲!”莺语也躺下来,挨着宜尔肩臂。
李荞安颇为无奈,他想了想,歌声沉稳、温柔:“别离后渐长起恩情价,音书内细写着衷肠话。雕栏外盼望的眼晴花,不见俺薄情人到家……”
莺语抗议:“你这还不如我呢,唱个喜庆点的呀。”
李荞安:“还挑上了。”
莺语声音小了一些,“宜尔说想听喜庆点的。”
宜尔笑了一声,附和道:“是啊。”
李荞安轻笑,清清嗓子,换了首欢乐的。他唱得喜气洋洋,将宜尔、莺语逗得捧腹大笑。
三人在车上,等到宜尔兴致所来高歌一曲时,词调两分离,众人笑成一团,连赶车的大哥都没忍住笑了。
等到了乡野,三人下车,头发里都沾着草。
莺语跳了两下,看到远处的熟人赶紧招手,“诶!刀鱼!”
刀鱼指了指右边,“从那边过来呐!”
几人会合。
“呐,这头到那头都是我家的地,前几日雨水大,漫上来不少。你们把杂草拔完,想捉什么都成。”
宜尔:“多谢刀鱼。”
李荞安:“回头请你吃饭。”
刀鱼摆摆手,“跟我客气什么?我还得去亲戚家串门,走了啊。”他笑着跑远。
宜尔三人将袖子、裤管撸起,拿着竹夹和木桶下水田。
即使穿着草鞋,湿滑的泥巴还是从脚趾缝中挤出来了,凉得莺语一哆嗦,“上次下田还是小时候,都快忘记这感觉了。”
宜尔:“我也是。”
李荞安作为三人中经验最充足的,最为淡定,也最早找到螃蟹出没的地方。
他守在一旁保持不动,静静等待,直到灰色的螃蟹眼冒出来,他眼疾手快夹住,在水里甩了甩,洗掉点泥巴再丢进桶里。
没多久小桶中就有了好几只螃蟹。
莺语羡慕地看了好几眼,再看向宜尔——宜尔虽然也没摸着螃蟹,但运气好逮到条鱼,放进桶里直扑腾。
怕鱼渴死,她往桶里灌了水,但桶又变重了,宜尔干脆将桶放在田埂上,又走回田里继续找螃蟹。
三人专心捕捉时,一只圆滚滚的橘色肥猫靠近田埂上的桶。
莺语刚好瞧见,用手挥挥,“坏猫!走开走开!”
猫缩了一下,但还是将上半身探进去,叼出了鱼就赶紧跑走,莺语着急要追过去,被泥巴里的草根绊倒,摔进田里。
“莺语!”宜尔赶紧走过去将莺语扶起来。
莺语忿忿不平:“臭猫!胖成那样了还偷吃!”
宜尔无奈,“你都变泥人了,还有空管它?去刀鱼家换身衣裳如何?”
莺语甩了甩手,“没事,抓完再说,省得要洗两件衣裳。”
又忙活好一阵,几人也算满载而归。莺语身上的泥巴都干了,她习惯以后干脆不换了。
三人前往附近山中,找到一处有溪水淌过的石子路。
李荞安去找了一块薄石板,放在堆好的石头上,然后又捡了柴木放在石板底下烧。
莺语则去水边把身上泥巴洗净,湿漉漉地回来坐在火旁,搓手取暖,“有点冷嘞。”
宜尔端着处理好的螃蟹回来,顺便将外衫脱给她。
眼见火候差不多了,莺语夹过几只螃蟹按在石板上烤,中途她起身去找了点山里的香料倒在石板上翻炒两下。
宜尔怕腥,莺语拿出酒壶,毫不吝惜地往变红的螃蟹上猛倒,嗤地一声,烟雾腾起。
坐在她身后的宜尔感叹道:“好香。”
莺语骄傲得扬起脸,“谁叫我厨艺了得呢?”
坐在宜尔身旁的李荞安撑着下巴,“大厨,人要饿死了。”
“快了快了!”
莺语倒了碗酱油,又切了些辣椒丢进去,“好了,来吃吧!”
宜尔和李荞安走过去,莺语正用木棍刨出来些木柴,减小火候。
三人围着石板坐,宜尔用筷子夹起一块放在采来的叶片上,吹吹凉。
莺语铁手无情,刚拿出来没吹两下就开始掰蟹壳了。
白嫩的蟹肉露出来,她用筷子夹出来往酱油里一蘸,入嘴时露出幸福的神情。
李荞安看向一旁已经变得光秃秃的树干,“要到冬天了。”
宜
尔也看过去,“应该还有一阵子。”
第27章 有一个孩子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闭城的冬日已至。
只在秋衣外套了一件外衫的莺语持着铁铲在后门门口铲雪——一铲子下去舀起大团被踩脏的污雪块,往外一抛,在两边堆起两道小山坡。
将门槛前的雪都清尽时,莺语舒了口气,白汽扑漫。她提着铁铲走到雪堆处,将铲边轻敲在上面抖雪。
砰、砰、砰的撞击声中,莺语瞧见一名戴着斗笠的女子抱着团布疾奔而来。
一片雪花正好飘进莺语一只眼中,冰凉,还有点疼,她眨了下眼。
另一处,也是一片雪花,它悠悠扬扬地飘进案台上的杯盏中,在温热的黄酒里渐渐消融,一同散出醉人的香气与暖意。
王乌端着酒杯一斟,手暖胃也暖。
坐于对面的友人金数两看着窗外纷扬的雪花,“今年雪下得真早,看来是要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了。”
王乌感叹:“是啊。对了老金,你们这回途经都城,里头情形如何?”
金数两摇摇头,“我只是去做生意,朝堂的事跟你一样道听途说罢了。”
“欸!你在都城听到的自然比我的真些不是?快说来听听,别卖关子了。”
金数两无奈笑笑,“那你听了可别慌张,毕竟还不知真假。据说那位不是病了,是遇刺了,伤重数月未愈。”
王乌吓得脸上的肉一抖,“宫里戒备森严,到底是谁有这样通天的本事?”
“不是一个人,据传是有个叫乌啼会的组织,不知背后是哪位皇子皇女还是大臣,反正闹得满城风雨,人人自危啊。我原本打算在都城过完冬的,被吓得赶紧离开来投靠好友你。”
王乌摆摆手,“唉!你别嫌弃咱这儿就行。这庙堂风波与江湖恶浪倒真是一般凶险呐。我俩能在这岁暮天寒之际对坐饮酒,实在幸运。”他想起伤心事,有些眼酸,“不多说了,来,再饮!”王乌挽袖为金数两斟满酒杯。
窗前雪愈下愈大。
檐下铃风中不止,叮当作响。
小院中,身着浅褐色棉衣的女子正持着剪刀剪红梅枝准备插瓶。乌发上落了层白雪。
“一日不见,你都白发苍苍了啊。”轻笑声从后传来。
女子转首,正见一柄油纸伞撑递而来,伞面向上一抬,露出伞主淡色的唇、高挺的鼻梁和鼻上两点黑痣,还有那双狭长的眼睛。
“荞安?账房先生不是带你们去集市买冬衣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宜尔攥着红梅枝问到。
“反正我都一个色,哪种样式都行,我就随便买了,早些回来找你玩。”
宜尔笑了笑,“你不是不喜欢红色吗?那怎么不趁机买些其他颜色的衣裳?”
李荞安接过她的剪刀,剪了几枝红梅下来,“那些颜色要留着我‘从良’后穿。”
“原来如此。”
李荞安将红梅虚放在耳前,骄傲一笑,“不过红色也挺衬我是不是?”
宜尔眉眼弯弯,“是,显得你五官明艳,人比花美。”
李荞安被她逗笑,“你怎么越来越会说话了?”
“看书学来的。”
“那你以后多说点,我爱听。”
“好~”宜尔接过红梅枝。
“宜尔!红璎!”莺语从外头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怀里抱着一大团布。
快跑到二人面前时她又刹住脚,匆匆忙忙跑回去将门关上又跑回来,“大事不妙!你们看!”她将布团伸过去。
“嗯……那去田里摸螃蟹如何?”
莺语兴奋地拍掌,“这个好啊!正好最近螃蟹肥美~”
几人商量好时间和要带的东西便散了。
由于很晚才睡,翌日三人午前都在补觉,午后才出行。
摸螃蟹不用像野炊时那样背一堆拎一把,三人各自一个小木桶和网兜,李荞安还多带了些调料。
他们搭了辆顺路的双牛车,三个人坐在草堆后头,车轱辘嘎哒嘎哒碾过石子路。
秋高气爽,风迎面吹来,携来草木的清香和飞鸟的鸣叫。
莺语晃着脚丫,哼着小曲,她只记得一半的词,所以唱一半,“啦”一半:
“……烟光淡荡,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台榭好、莺燕语。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
李荞安笑道:“你这秋天是过成春日模样了。”
“写春天的怎么不能唱?春秋本就差不多,少打岔。哼。”
宜尔躺下去,靠在有些硬的草垛上。她的眼中是轻轻飘动的云彩,耳中是他俩的说话声,心中无比惬意。
“对了,红璎你不是唱歌很好吗?你快给咱献唱一曲!”莺语也躺下来,挨着宜尔肩臂。
李荞安颇为无奈,他想了想,歌声沉稳、温柔:“别离后渐长起恩情价,音书内细写着衷肠话。雕栏外盼望的眼晴花,不见俺薄情人到家……”
莺语抗议:“你这还不如我呢,唱个喜庆点的呀。”
李荞安:“还挑上了。”
莺语声音小了一些,“宜尔说想听喜庆点的。”
宜尔笑了一声,附和道:“是啊。”
李荞安轻笑,清清嗓子,换了首欢乐的。他唱得喜气洋洋,将宜尔、莺语逗得捧腹大笑。
三人在车上,等到宜尔兴致所来高歌一曲时,词调两分离,众人笑成一团,连赶车的大哥都没忍住笑了。
等到了乡野,三人下车,头发里都沾着草。
莺语跳了两下,看到远处的熟人赶紧招手,“诶!刀鱼!”
刀鱼指了指右边,“从那边过来呐!”
几人会合。
“呐,这头到那头都是我家的地,前几日雨水大,漫上来不少。你们把杂草拔完,想捉什么都成。”
宜尔:“多谢刀鱼。”
李荞安:“回头请你吃饭。”
刀鱼摆摆手,“跟我客气什么?我还得去亲戚家串门,走了啊。”他笑着跑远。
宜尔三人将袖子、裤管撸起,拿着竹夹和木桶下水田。
即使穿着草鞋,湿滑的泥巴还是从脚趾缝中挤出来了,凉得莺语一哆嗦,“上次下田还是小时候,都快忘记这感觉了。”
宜尔:“我也是。”
李荞安作为三人中经验最充足的,最为淡定,也最早找到螃蟹出没的地方。
他守在一旁保持不动,静静等待,直到灰色的螃蟹眼冒出来,他眼疾手快夹住,在水里甩了甩,洗掉点泥巴再丢进桶里。
没多久小桶中就有了好几只螃蟹。
莺语羡慕地看了好几眼,再看向宜尔——宜尔虽然也没摸着螃蟹,但运气好逮到条鱼,放进桶里直扑腾。
怕鱼渴死,她往桶里灌了水,但桶又变重了,宜尔干脆将桶放在田埂上,又走回田里继续找螃蟹。
三人专心捕捉时,一只圆滚滚的橘色肥猫靠近田埂上的桶。
莺语刚好瞧见,用手挥挥,“坏猫!走开走开!”
猫缩了一下,但还是将上半身探进去,叼出了鱼就赶紧跑走,莺语着急要追过去,被泥巴里的草根绊倒,摔进田里。
“莺语!”宜尔赶紧走过去将莺语扶起来。
莺语忿忿不平:“臭猫!胖成那样了还偷吃!”
宜尔无奈,“你都变泥人了,还有空管它?去刀鱼家换身衣裳如何?”
莺语甩了甩手,“没事,抓完再说,省得要洗两件衣裳。”
又忙活好一阵,几人也算满载而归。莺语身上的泥巴都干了,她习惯以后干脆不换了。
三人前往附近山中,找到一处有溪水淌过的石子路。
李荞安去找了一块薄石板,放在堆好的石头上,然后又捡了柴木放在石板底下烧。
莺语则去水边把身上泥巴洗净,湿漉漉地回来坐在火旁,搓手取暖,“有点冷嘞。”
宜尔端着处理好的螃蟹回来,顺便将外衫脱给她。
眼见火候差不多了,莺语夹过几只螃蟹按在石板上烤,中途她起身去找了点山里的香料倒在石板上翻炒两下。
宜尔怕腥,莺语拿出酒壶,毫不吝惜地往变红的螃蟹上猛倒,嗤地一声,烟雾腾起。
坐在她身后的宜尔感叹道:“好香。”
莺语骄傲得扬起脸,“谁叫我厨艺了得呢?”
坐在宜尔身旁的李荞安撑着下巴,“大厨,人要饿死了。”
“快了快了!”
莺语倒了碗酱油,又切了些辣椒丢进去,“好了,来吃吧!”
宜尔和李荞安走过去,莺语正用木棍刨出来些木柴,减小火候。
三人围着石板坐,宜尔用筷子夹起一块放在采来的叶片上,吹吹凉。
莺语铁手无情,刚拿出来没吹两下就开始掰蟹壳了。
白嫩的蟹肉露出来,她用筷子夹出来往酱油里一蘸,入嘴时露出幸福的神情。
李荞安看向一旁已经变得光秃秃的树干,“要到冬天了。”
宜
尔也看过去,“应该还有一阵子。”
第27章 有一个孩子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闭城的冬日已至。
只在秋衣外套了一件外衫的莺语持着铁铲在后门门口铲雪——一铲子下去舀起大团被踩脏的污雪块,往外一抛,在两边堆起两道小山坡。
将门槛前的雪都清尽时,莺语舒了口气,白汽扑漫。她提着铁铲走到雪堆处,将铲边轻敲在上面抖雪。
砰、砰、砰的撞击声中,莺语瞧见一名戴着斗笠的女子抱着团布疾奔而来。
一片雪花正好飘进莺语一只眼中,冰凉,还有点疼,她眨了下眼。
另一处,也是一片雪花,它悠悠扬扬地飘进案台上的杯盏中,在温热的黄酒里渐渐消融,一同散出醉人的香气与暖意。
王乌端着酒杯一斟,手暖胃也暖。
坐于对面的友人金数两看着窗外纷扬的雪花,“今年雪下得真早,看来是要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了。”
王乌感叹:“是啊。对了老金,你们这回途经都城,里头情形如何?”
金数两摇摇头,“我只是去做生意,朝堂的事跟你一样道听途说罢了。”
“欸!你在都城听到的自然比我的真些不是?快说来听听,别卖关子了。”
金数两无奈笑笑,“那你听了可别慌张,毕竟还不知真假。据说那位不是病了,是遇刺了,伤重数月未愈。”
王乌吓得脸上的肉一抖,“宫里戒备森严,到底是谁有这样通天的本事?”
“不是一个人,据传是有个叫乌啼会的组织,不知背后是哪位皇子皇女还是大臣,反正闹得满城风雨,人人自危啊。我原本打算在都城过完冬的,被吓得赶紧离开来投靠好友你。”
王乌摆摆手,“唉!你别嫌弃咱这儿就行。这庙堂风波与江湖恶浪倒真是一般凶险呐。我俩能在这岁暮天寒之际对坐饮酒,实在幸运。”他想起伤心事,有些眼酸,“不多说了,来,再饮!”王乌挽袖为金数两斟满酒杯。
窗前雪愈下愈大。
檐下铃风中不止,叮当作响。
小院中,身着浅褐色棉衣的女子正持着剪刀剪红梅枝准备插瓶。乌发上落了层白雪。
“一日不见,你都白发苍苍了啊。”轻笑声从后传来。
女子转首,正见一柄油纸伞撑递而来,伞面向上一抬,露出伞主淡色的唇、高挺的鼻梁和鼻上两点黑痣,还有那双狭长的眼睛。
“荞安?账房先生不是带你们去集市买冬衣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宜尔攥着红梅枝问到。
“反正我都一个色,哪种样式都行,我就随便买了,早些回来找你玩。”
宜尔笑了笑,“你不是不喜欢红色吗?那怎么不趁机买些其他颜色的衣裳?”
李荞安接过她的剪刀,剪了几枝红梅下来,“那些颜色要留着我‘从良’后穿。”
“原来如此。”
李荞安将红梅虚放在耳前,骄傲一笑,“不过红色也挺衬我是不是?”
宜尔眉眼弯弯,“是,显得你五官明艳,人比花美。”
李荞安被她逗笑,“你怎么越来越会说话了?”
“看书学来的。”
“那你以后多说点,我爱听。”
“好~”宜尔接过红梅枝。
“宜尔!红璎!”莺语从外头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怀里抱着一大团布。
快跑到二人面前时她又刹住脚,匆匆忙忙跑回去将门关上又跑回来,“大事不妙!你们看!”她将布团伸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