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大家都知道中原王朝之所以能成为统一大王朝,是因为秦始皇开始推行的郡县制,一直沿用了数千年,所以安乐大帝自然要搞草原版的“郡县制”。】
  【当然草原有草原的特殊性,自然不可能完全照搬中原的制度,所以安乐大帝先根据草原的环境将漠北草原划分为了三十个大部,部落首领虽依旧能世袭,但需要经中原朝廷册封,并且设置驻防大臣,监督部落首领,并随时向中央皇帝汇报。】
  默啜可汗瘪了瘪嘴,并不意外这样的操作。
  这不也就是当初天可汗对他们分化瓦解的同样办法吗?只是换了个称呼罢了。
  只是这部落也太多了,三十个!当年天可汗也就把他们分为两三个大国家。
  那安乐大帝也太黑心了,竟是想把他们切成那样的碎片!
  不过呵,她能分,他就不能再统一吗?毕竟部落总有强有弱,更何况如今的他们其实也就是从那些小部落中收收税,根本管不到具体事务。
  只要他能保持自己的核心权力,他就总有翻盘的机会。
  还有那驻防大臣监督?呵,就那些汉人官吏,他们有本事监督自己?谁会搭理他们?花架子罢了。
  默啜可汗老神在在地重新坐回了自己的王座上,那“安乐大帝”不过如此!
  然而就在这时天幕的话却是让他又从王座上跳了起来。
  【当然光是一个边防大臣定然是不够的,毕竟枪杆子里才出政权,边防大臣们若是没有兵的话不过就是个傀儡罢了。】
  【之前说过哪怕是现在草原大部分区域也不适合耕种,但这也不意味着所有地方都不能耕种,所以呢安乐大帝特意让人在草原上仔仔细细地调查了一番,在各个部落中选取一处可耕作的区域驻军囤田。再加上高产作物的推广,那些粮种虽然不能像在中原地区一般高产,但也基本上能保证驻军的自给自足。】
  【至于军队其他所需要的物资,可以通过商贸补给,军队也正好为之后开辟的商路进行保障和庇护。】
  【同时为了避免驻防大臣和当地的胡人首领相勾结,也避免战士在边境待得太久思念家乡,安乐大帝设置每三年一轮换。】
  默啜可汗只觉得自己冷汗直流,驻军?
  那到时候是驻防大臣们是傀儡,还是他们这些首领是傀儡了?特别是那些中原人的军队定然是有那最先进的枪炮的。
  叫那中原的皇帝为天可汗也就罢了,怎么听着这“驻藏大臣”听着也像是要成为他们的活爹了?
  【在军事和政治上避免了从前羁縻制度的松散后,而后便是教育与文化。】
  【众所周知,草原上的百姓比之中原地区的百姓读书更加不容易,甚至连不少贵族都不识字,也因此草原甚少有历史文献记载,现在的历史学家们研究草原的那段历史时都只能采用中原地区的历史文献资料,大家可以想见草原的文化水平是个什么样的吧。】
  【安乐大帝既然在中原地区推广了普适教育,自然也不会厚此薄彼对待草原牧民们。因此她特意在军营附近建立了学校,配备夫子,既能对军人们进行再教育,也能教化当地部落中的牧民。】
  【当然对于上层人士,安乐大帝显得更加的宽厚,她特许突厥部落的贵族都能送孩子到长安国子监学习汉家先进文化,接受最好的教育,等到他们学成后才能回到草原更好的管理部族。】
  默啜可汗猛地一拍,差点将王座扶手都给拍烂。
  这天幕虽然说得好听,但他怎么可能不懂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中原人是想从思想上彻底同化牧民。
  特别是那什么让贵族子弟去长安学习,这不是送质子是什么?
  可恶!狡诈的中原人真是太阴险了!
  武皇则是和朝臣们对视一笑,“安乐她考虑得倒还是全面,这番下来朝廷草原的控制的确是大大增加了,他们再想阳奉阴违,行反叛之事那可就难了。”
  狄仁杰等人也笑着点头,“安乐郡主虽然年轻,但一向考虑全面。”
  而就在这时,李云乐终于姗姗来迟到了通天殿,然后便听见了武皇和朝臣们对自己的夸奖。
  她看得出来,对于开疆拓土,对付北方的胡人,大家都很高兴,一点没有从前对于她对付世家和寒门时的纠结。
  所以这是当刀子终于没有割到自己身上后,便能够幸灾乐祸地吃瓜看戏了吗?
  李云乐如今也锻炼出来了,远不像之前那般爱尴尬。
  她欣然地接受了众人的夸赞,然后才“谦虚”道,“安乐只是结合华夏千年的历史经验罢了,大家若是仔细想想也是能想到的。”
  其实李云乐这番话倒也不完全是谦虚,她虽然知道自己应当是参考了后世大清统治蒙古的做法,但这些做法也几乎都能在华夏的历史中找到例子。
  从前的太宗、高宗还有武皇他们未尝不知道这些操作,但知道是一回事,能做到却是另一回事。
  未来的“安乐大帝”能这般做还是因为她的确将突厥人给打服了,让突厥人不敢不从。
  而这番操作下来,花费也是相当的巨大,如果不是之前的那些改革,恐怕也是支撑不起这庞大的开销的。
  太宗当年虽说也将突厥人给打服了让他们不敢不从,但是唐初时不仅穷,人口也少,哪里能抽出那么多的战士去草原驻军?
  不过嘛,对比起大清那些控制分化蒙古的做法,她倒的确觉得自己很是仁慈,天幕一点没夸错,她真真切切是个大好人。
  都说大清不把汉人当人,但其实他们把满人、蒙古人也不当人。
  他们将大量满人留在关外苦寒之地,让他们生活得无比贫穷,只能靠继续参军为清皇室卖命维持生活。
  以至于清末之时,驱除鞑虏这一口号喊出来时,最先响应的竟然是关外的满人。
  而对于蒙古,除了继续联姻、分化控制、驻军之外,他们还在蒙古地区大量推行“黄教”,也就是所谓的藏传佛教,高峰之时,几乎每户蒙古族人家中都有男丁出家当和尚,直接导致不少蒙古族家庭就这么绝户了。
  清朝时因为高产粮种的传入,汉族人翻了好几倍,但是蒙古族人口竟然成了负增长!
  原本骁勇善战的牧民们通通放下屠刀,改为吃斋念佛,再加上人口锐减,自然对中原造不成多大的威胁了。
  当然客观上草原上的人口控制下来之后,亚洲草原的“卷”度也终于大幅度降低,后期竟是比之中原百姓们还好过上了几分。
  不得不说满清的这一套操作的确给力,他们对华夏最终的版图确定贡献极大,毕竟最了解少数民族的定然是少数民族本身,汉人基本上不会有这样的心机手段。
  所以李云乐知道满清的不少手段虽然残忍,但她也必须参考,然后改进。
  譬如大清将蒙古划成了一百多个旗,而她则大大降低这个数目,应当是考虑到今后的交通条件将会大大改善,只要能将通行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便没必要划分得那么的零碎,统计起来也挺累的。
  同时她也不会去主动推行宗教,在思想上阉割突厥人,这不仅不符合她的思想,也会让中原地区的百姓觉得她双标。
  毕竟她总不能前脚跟中原百姓说世界上没有神佛,他们只能靠自己,后脚便去草原宣传佛祖和轮回转世吧?
  不过有些残忍的政策是她可以避免的,有些却是她不得不做的。
  李云乐心中百转千回之际,天幕也播报到了那一条。
  【说完政治、军事还有文化,就到了最重要的环节——经济,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草原的一切政治形态还有社会关系其实都因为他们的经济形势,那就是牧民们到处迁徙放牧,没有固定居所。】
  【然而想要建立的统一王朝,加强对草原的控制,就不能让牧民继续任意迁徙,所以很快安乐大帝便规定,牧民们只能在他们所属的部落中放牧,严禁跨部落放牧。】
  这条规定一出,草原上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牧民们经过短暂的沉默后,顿时发出了愤怒的声音。
  “怎么能不准我们迁徙?都不说天灾了,牛羊也不可能一直吃那块草地啊,一块地总要被吃光!吃光了我们就得换一块吧!”
  “对啊,更何况还有天灾,要是来了一场大雪那草全都被冻死了,牛羊也得都冻死,那咱们吃什么?不就只能等死了吗?”
  “俺看那安乐大帝就不可能真的像怜惜中原百姓一般怜惜咱们,她多半是想故意饿死咱们,好达到削弱草原的目的!”
  “很有这个可能,大家想想那以前的中原皇帝,哪个是真的对咱们好了?就拿那所谓的天可汗来说,说是仁君,但就是拿咱们突厥人当成打手,四处替他卖命征战罢了,最苦最累的活咱们都干了,但是得到的收获却远远不如唐军。”
  “那些中原帝王就是看不起咱们!咱们就不该对他们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