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还有那天幕,依我看也是偏心那汉人,说不定是汉人的神,根本不是咱们的神,大家也都别信啊!”
……
牧民营地可谓被愤怒的情绪所笼罩,如果说之前他们有多高的期待,现在就有多少失望。
中原汉人百姓的村落中,百姓们也是一阵叹息。
“虽然俺不是特别清楚那些胡人究竟是怎么放牧的,但俺知道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大家应该不会经常迁徙的,毕竟天高路远的,谁知道会出现什么意外。这强行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怕是不太好吧。”
“俺倒是知道点,听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慢,所以那些个牧民必须不断迁徙寻找新的草,这才能让牛羊继续生长,若是不让他们去别地找新的草了,这跟让他们等死有什么差别?”
“你们就是瞎操心,那么关心那些个牧民干什么?他们的死活关我们什么事?吃瓜看戏呗。”
“你这人可真是没心没肺,大家都是平头百姓,有点兔死狐悲之感怎么了?”
“好了好了,大家别吵了,继续看吧。不过俺相信,安乐大帝绝不是那样不管百姓死活的人。”
此刻的默啜可汗却是兴奋不已,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政策会让无数牧民逆反。
他不禁大笑起来,“哈哈哈哈,那李云乐果真只是个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根本不清楚草原的情况,就想当然安排那些政策。她这条政策一出还想让牧民们服她?可笑!”
默啜可汗自然不担心牧民们的死活,他治下的牧民们过得也不算好。
但此刻他却觉得牧民跟着他总算还有一条活路,若是归顺中原朝廷,那可真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那些牧民只要不傻,就应该知道怎么选。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这下总算不用担心牧民们受到天幕蛊惑倒戈对付我了。”
这般想着,他当即站起身,对着自己的亲卫军宣布,“将马迁回马厩,不必再回阴山以北乐,相反,本汗要去带着自己的子民,抵抗中原皇帝的暴政!”
“虽然那中原皇帝有火枪那样的神器,但只要咱们殊死一搏,也未尝没有胜利的可能。更何况,归顺也是个死,咱们还不如有骨气地战死!”
他的这番话显然对突厥牧民极具煽动性,很快亲卫军们的拥护之声便响彻整个营地。
“誓死追随可汗!”
“反抗中原皇帝暴政!”
“跟他们拼啦!”
……
通天殿内也是沉默一片,不管是武皇还是朝臣们都知道这项政策将要为突厥的牧民带来何种影响。
但他们更知道这项政策如果真能实施,又将带来多大的好处。
当然他们其实并不那么关心牧民们的生活,但却担心重压之下牧民们的民意反弹会否让这一政策难以实施。
武皇此时实在是有些迫不及待,她不由望向李云乐,想要通过她的神情辨别她是否有把握。
然后她便发现大多数时候都很淡定且胸有成竹的李云乐此刻望向天幕的眼神中带着担忧和忐忑。
武皇一愣,这丫头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吗?
旋即她收回了眼神,心中叹气,看来眼下的李云乐还是太年轻了,无法完全预知道天幕中那位未来“安乐大帝”的心机手段。
不过按理来说,天幕的女声是“安乐大帝”的粉丝,想来不会这么宣扬她失败的政策吧。
想来这政策可能会有波折,但应当不会彻底失败。
想到这,武皇心情淡定了几分,还想开口宽慰有些忐忑的李云乐。
但武皇不知道的是李云乐忐忑的并不是这项政策能否成功实施,毕竟历史早已经证明牧民们也终归会随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抛弃掉原本的生活方式。
李云乐忐忑的是这项政策会导致多少牧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限制牧民的行动区域,不准牧民像从前那般到处放牧,寻找新鲜的草场便是对牧民显得很是残忍的政策,但李云乐却不得不做的政策。
毕竟若还是如同以往那般让他们随意迁徙,那人口如何统计?税收怎么收?一切的大一统控制手段就都成了笑话。
只是若真限制牧民们四处游牧,那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必然照成重大影响。
虽然改革总会照成部分人利益的损失,但她却还是想尽可能减轻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能不能做到呢?
不过李云乐虽然有些忐忑,却也并不抵触天幕的提前播报。
哪怕没有天幕,等到政策颁布之时,牧民们的反应也会极大,她到时候也不得不解决与面对。
而如今天幕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查漏补缺,如果原本的她有什么缺漏,那如今的自己便可以通过天幕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尽量减少伤亡。
很快天幕说出了那个让李云乐无比牵挂的答案。
【这里我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条政策的确对当时的牧民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安乐大帝却用她的卓越目光和提前准备尽可能减少了对牧民生活的影响,甚至在十年后,大部分牧民的生活都过得比改革之前要好。】
第41章
【安乐大帝深知这一政策会极大地影响牧民的生活,所以在正式颁布法令之前,她便做了许多准备帮助牧民度过这段过度时期。】
【首先她早就准备了许多救济灾粮,在冬日里分发给牧民们,帮他们度过最难熬的时光,确保牧民不至于因为饥饿而大量死亡。】
【其次在相对合适种植业的区域教会牧民开垦土地,同时引入相对适宜草原环境的农作物进行种植,譬如土豆、燕麦、荞麦等等相对耐寒、耐旱的作物,让游牧民族转变为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减少牧民对放牧的依赖。】
【同时,她还开放了边境汉民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通商,彼时因为高产粮种在全华夏中原地区推广开来,所以当时的粮食产量相对华夏的人口已经多有富裕。而且游牧民族的人口相对中原地区人口还是要少得多得多,如果能够合理的交易的话,那些多余的粮食不仅能够养活牧民,还能让汉族百姓多一份收入。】
【为了避免商人趁着游牧民族虚弱之时谋取暴利,她还规定商人在跟草原通商时的利润率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如有违反规定,面对的便将是天价罚单和吊销通商执照。】
【当然除此之外,她还充分发掘游牧民族的优势,在各地建立羊毛织物工坊,先是手工,再逐渐引入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出产羊毛地毯等等编制产物与汉族百姓互市,要知道羊毛地毯这些产物在中原地区卖得向来不便宜。。】
【总的来讲就是让牧民在放牧之外多一些别的收入,减轻对放牧的依赖,同时通过经商、赈灾等行动为游牧民族补贴不够的粮食。】
草原上牧民们再次陷入一阵沉默。
半晌后才有牧民开口道,“听着这些措施,咱怎么感觉安乐大帝不像是故意想要害死咱们,削弱草原的实力哩。如果她是故意的,又何必给咱们粮食呢?”
“我也有这种感觉,安乐大帝已经在尽量降低影响了。”
但依旧有许多人并不同意,“呵,猫哭耗子假慈悲,她要是真的在意,就不会禁止咱们到处放牧了,不过是为了麻痹咱们,避免咱们真被逼急了造反。”
“对,会信那中原皇帝的也太单纯了,真是被打了一巴掌,然后又给了颗甜枣,然后你们就记得那颗甜枣,觉得她是好人。”
……
很快,整个营地便闹哄哄地吵了起来,牧民们各执己见,一时间很难达成统一认识。
武皇则是瘪了瘪嘴,在心中感叹,这丫头还是太好心了,何至于浪费这么多的钱财去救助那些个外族人?
那些个胡人往往只有将他们打狠了才会真正的心服口服,她这般作态反倒是会让胡人们心怀侥幸。
就如当初的太宗那般,一开始相信胡汉都是他的子民,甚至宣称“朕独爱之如一”。
然后他便在贞观十三年时被突厥人背叛,对胡人大失所望,宣称“戎狄人面兽心”,从此在政策上对胡人们多有防范。
等她跟当年的太宗一般,在胡人身上跌个跟头后便会学乖。
朝臣们自然也跟武皇差不多的想法,哪怕是最为“善心”的儒臣们也很是不赞同对突厥人的仁慈。
相较于武皇的克制,有几个朝臣当即便开口道,“戎狄向来畏威而不怀德,安乐郡主虽然有怜爱百姓之心,但也最好是用在汉人身上,何必在胡人身上花这么多心思?”
“对啊,这些粮食还不如多分些给咱们汉家百姓。”
“如果那年粮食的确大丰收的话,不如将粮食存在义仓中,以备后续灾年使用啊!”
……
对于朝臣们的反应,李云乐一点不意外,武皇没有直接开口教训她已经算是不易了。
她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对胡人的想法,也不指望他们真的会在意胡人们的死活,所以她早就想好了另一套安抚说辞。
……
牧民营地可谓被愤怒的情绪所笼罩,如果说之前他们有多高的期待,现在就有多少失望。
中原汉人百姓的村落中,百姓们也是一阵叹息。
“虽然俺不是特别清楚那些胡人究竟是怎么放牧的,但俺知道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大家应该不会经常迁徙的,毕竟天高路远的,谁知道会出现什么意外。这强行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怕是不太好吧。”
“俺倒是知道点,听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慢,所以那些个牧民必须不断迁徙寻找新的草,这才能让牛羊继续生长,若是不让他们去别地找新的草了,这跟让他们等死有什么差别?”
“你们就是瞎操心,那么关心那些个牧民干什么?他们的死活关我们什么事?吃瓜看戏呗。”
“你这人可真是没心没肺,大家都是平头百姓,有点兔死狐悲之感怎么了?”
“好了好了,大家别吵了,继续看吧。不过俺相信,安乐大帝绝不是那样不管百姓死活的人。”
此刻的默啜可汗却是兴奋不已,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政策会让无数牧民逆反。
他不禁大笑起来,“哈哈哈哈,那李云乐果真只是个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根本不清楚草原的情况,就想当然安排那些政策。她这条政策一出还想让牧民们服她?可笑!”
默啜可汗自然不担心牧民们的死活,他治下的牧民们过得也不算好。
但此刻他却觉得牧民跟着他总算还有一条活路,若是归顺中原朝廷,那可真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那些牧民只要不傻,就应该知道怎么选。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这下总算不用担心牧民们受到天幕蛊惑倒戈对付我了。”
这般想着,他当即站起身,对着自己的亲卫军宣布,“将马迁回马厩,不必再回阴山以北乐,相反,本汗要去带着自己的子民,抵抗中原皇帝的暴政!”
“虽然那中原皇帝有火枪那样的神器,但只要咱们殊死一搏,也未尝没有胜利的可能。更何况,归顺也是个死,咱们还不如有骨气地战死!”
他的这番话显然对突厥牧民极具煽动性,很快亲卫军们的拥护之声便响彻整个营地。
“誓死追随可汗!”
“反抗中原皇帝暴政!”
“跟他们拼啦!”
……
通天殿内也是沉默一片,不管是武皇还是朝臣们都知道这项政策将要为突厥的牧民带来何种影响。
但他们更知道这项政策如果真能实施,又将带来多大的好处。
当然他们其实并不那么关心牧民们的生活,但却担心重压之下牧民们的民意反弹会否让这一政策难以实施。
武皇此时实在是有些迫不及待,她不由望向李云乐,想要通过她的神情辨别她是否有把握。
然后她便发现大多数时候都很淡定且胸有成竹的李云乐此刻望向天幕的眼神中带着担忧和忐忑。
武皇一愣,这丫头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吗?
旋即她收回了眼神,心中叹气,看来眼下的李云乐还是太年轻了,无法完全预知道天幕中那位未来“安乐大帝”的心机手段。
不过按理来说,天幕的女声是“安乐大帝”的粉丝,想来不会这么宣扬她失败的政策吧。
想来这政策可能会有波折,但应当不会彻底失败。
想到这,武皇心情淡定了几分,还想开口宽慰有些忐忑的李云乐。
但武皇不知道的是李云乐忐忑的并不是这项政策能否成功实施,毕竟历史早已经证明牧民们也终归会随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抛弃掉原本的生活方式。
李云乐忐忑的是这项政策会导致多少牧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限制牧民的行动区域,不准牧民像从前那般到处放牧,寻找新鲜的草场便是对牧民显得很是残忍的政策,但李云乐却不得不做的政策。
毕竟若还是如同以往那般让他们随意迁徙,那人口如何统计?税收怎么收?一切的大一统控制手段就都成了笑话。
只是若真限制牧民们四处游牧,那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必然照成重大影响。
虽然改革总会照成部分人利益的损失,但她却还是想尽可能减轻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能不能做到呢?
不过李云乐虽然有些忐忑,却也并不抵触天幕的提前播报。
哪怕没有天幕,等到政策颁布之时,牧民们的反应也会极大,她到时候也不得不解决与面对。
而如今天幕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查漏补缺,如果原本的她有什么缺漏,那如今的自己便可以通过天幕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尽量减少伤亡。
很快天幕说出了那个让李云乐无比牵挂的答案。
【这里我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条政策的确对当时的牧民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安乐大帝却用她的卓越目光和提前准备尽可能减少了对牧民生活的影响,甚至在十年后,大部分牧民的生活都过得比改革之前要好。】
第41章
【安乐大帝深知这一政策会极大地影响牧民的生活,所以在正式颁布法令之前,她便做了许多准备帮助牧民度过这段过度时期。】
【首先她早就准备了许多救济灾粮,在冬日里分发给牧民们,帮他们度过最难熬的时光,确保牧民不至于因为饥饿而大量死亡。】
【其次在相对合适种植业的区域教会牧民开垦土地,同时引入相对适宜草原环境的农作物进行种植,譬如土豆、燕麦、荞麦等等相对耐寒、耐旱的作物,让游牧民族转变为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减少牧民对放牧的依赖。】
【同时,她还开放了边境汉民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通商,彼时因为高产粮种在全华夏中原地区推广开来,所以当时的粮食产量相对华夏的人口已经多有富裕。而且游牧民族的人口相对中原地区人口还是要少得多得多,如果能够合理的交易的话,那些多余的粮食不仅能够养活牧民,还能让汉族百姓多一份收入。】
【为了避免商人趁着游牧民族虚弱之时谋取暴利,她还规定商人在跟草原通商时的利润率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如有违反规定,面对的便将是天价罚单和吊销通商执照。】
【当然除此之外,她还充分发掘游牧民族的优势,在各地建立羊毛织物工坊,先是手工,再逐渐引入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出产羊毛地毯等等编制产物与汉族百姓互市,要知道羊毛地毯这些产物在中原地区卖得向来不便宜。。】
【总的来讲就是让牧民在放牧之外多一些别的收入,减轻对放牧的依赖,同时通过经商、赈灾等行动为游牧民族补贴不够的粮食。】
草原上牧民们再次陷入一阵沉默。
半晌后才有牧民开口道,“听着这些措施,咱怎么感觉安乐大帝不像是故意想要害死咱们,削弱草原的实力哩。如果她是故意的,又何必给咱们粮食呢?”
“我也有这种感觉,安乐大帝已经在尽量降低影响了。”
但依旧有许多人并不同意,“呵,猫哭耗子假慈悲,她要是真的在意,就不会禁止咱们到处放牧了,不过是为了麻痹咱们,避免咱们真被逼急了造反。”
“对,会信那中原皇帝的也太单纯了,真是被打了一巴掌,然后又给了颗甜枣,然后你们就记得那颗甜枣,觉得她是好人。”
……
很快,整个营地便闹哄哄地吵了起来,牧民们各执己见,一时间很难达成统一认识。
武皇则是瘪了瘪嘴,在心中感叹,这丫头还是太好心了,何至于浪费这么多的钱财去救助那些个外族人?
那些个胡人往往只有将他们打狠了才会真正的心服口服,她这般作态反倒是会让胡人们心怀侥幸。
就如当初的太宗那般,一开始相信胡汉都是他的子民,甚至宣称“朕独爱之如一”。
然后他便在贞观十三年时被突厥人背叛,对胡人大失所望,宣称“戎狄人面兽心”,从此在政策上对胡人们多有防范。
等她跟当年的太宗一般,在胡人身上跌个跟头后便会学乖。
朝臣们自然也跟武皇差不多的想法,哪怕是最为“善心”的儒臣们也很是不赞同对突厥人的仁慈。
相较于武皇的克制,有几个朝臣当即便开口道,“戎狄向来畏威而不怀德,安乐郡主虽然有怜爱百姓之心,但也最好是用在汉人身上,何必在胡人身上花这么多心思?”
“对啊,这些粮食还不如多分些给咱们汉家百姓。”
“如果那年粮食的确大丰收的话,不如将粮食存在义仓中,以备后续灾年使用啊!”
……
对于朝臣们的反应,李云乐一点不意外,武皇没有直接开口教训她已经算是不易了。
她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对胡人的想法,也不指望他们真的会在意胡人们的死活,所以她早就想好了另一套安抚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