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皇帝拿到密报后,立刻派人调查,竟查到了沈彻闻麾下有调兵痕迹,不由分说便以谋逆的名头将太子软禁东宫。沈彻闻也因此遭到圈禁,连辩白的机会都没能得到。
直到天授十七年初一当夜,太子万念俱灰逝于东宫。
沈彻闻从不觉得太子是病逝,坚持认为他是被杀的。毕竟当初太子并未被废,以皇帝对他的宠信,说不定还有东山再起的那天。沈彻闻猜测是有人怕他复起,迫不及待地杀了他。
沈彻闻后来曾在皇帝遗物中找到太子临终前的上疏,其上太子自称“微臣”,称皇帝为“陛下”,字句含泪,奏折末尾落有两滴氤氲的血痕。
“……为臣一世,克己复礼,谨遵储君之道,未料行差踏错,因贼子构陷与陛下离心,一己之身未能保全,以至今日,实有负皇恩教诲。微臣叩首,求陛下善待妻儿,勿责东宫之众……”沈彻闻断断续续,诵出记忆中的奏折。
太子脸上表情消失,眼尾似有泪珠滑落:“我想,或许我还有话未曾写完。若早知今日,不若当初留在抚朔关外,只做寻常父子。纵然天为被,地为席,风餐露宿,也好过如今琼楼玉殿埋枯骨,利刃寒芒刺血亲……
“彻闻,继续说吧。”
这件没头没尾的谋逆案,随着太子的仓促薨逝,在一片混沌中落下了帷幕。
或许是太子死前的奏折唤回了天家父子埋藏在争权夺利下的那点亲情,皇帝没有再对这件事进行任何后续追究,也禁止宫中谈论。只是沈彻闻依然被禁足。
直到年尾乐书音求情,皇帝貌似终于从丧子之痛的迁怒中走出,于隔年初春放出了被圈禁一年有余的沈彻闻。
自太子死后,皇帝身体也大不如前,病了几场,仓促地撒手人寰。他死前留下遗诏,要二皇子继位,善待太子遗孀。
乐书音登基后,封太子遗孤为顺王,与太子妃一道送入封地,太子一脉远离了京中是非。
至此,便是未来十年间,沈彻闻知道的所有与太子有关的事。
“我不明白。”太子听罢沈彻闻的话,脸上的茫然大过伤心,“我为什么要营救奉安公?父亲又凭什么会信如此明显的栽赃?”
“我也不明白。”沈彻闻说。
整件事情都莫名其妙。
太子连奉安公的面都没见过,有什么动机去营救一个前朝废帝?而如此荒诞的理由,皇帝为什么信了,甚至因此软禁太子?
“或许一切还得从书乾哥你的身世找起。”沈彻闻说,“在被圈禁的日子里,我想了很多,始终觉得,追封你生母一事,是有人蓄意提起,这件事就是一切的开端。但我想不明白,奉安公与此事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不知道,你说奉安公会不会知道?”太子问。
“在先帝驾崩后,我曾经多次试图去找过奉安公,试图调查出真相。”沈彻闻说,“但他对我非常防备,一个字都不愿多说。我无法取得他的信任。”
“没关系,交给我吧。”
沈彻闻阻止道:“不行!你绝对不能和奉安公有任何接触!整个东宫都不行。”在不确定奉安公身上到底隐瞒了怎样的秘密之前,太子绝对不能被发现任何与他接触的痕迹。
沈彻闻怕太子冲动,补充说道:“况且,如今奉安公住处被陛下的亲信重兵把守,咱们根本没办法瞒住陛下,单独见到他。”
“那你说该如何是好?”
“还是由我在十年后去见奉安公。十年后陛下不在了,很多事情也尘埃落定,那时候去找他,最保险。”沈彻闻说,“只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得到他的信任。”
太子眉心紧蹙,起身在书房角落的箱子里翻了起来。很快,他拿出一枚玉扳指,交给了沈彻闻。
“我想,如果他真知道我的身世,必然知道生我那人的身份,或许甚至与其相识。”太子说,“这枚扳指自幼挂在我身上,父亲登基后嘱咐我收起来不要戴出来示人。我猜,这个可能就是那人留给我的。”
沈彻闻收下扳指。目前一切未知,只能试一试。如若玉扳指行不通,再做其他打算。
太子继续追问:“栽赃我的人你有头绪了吗?”
沈彻闻点头:“老三。”
“你确定?”太子蹙眉问道。
“老三既能害老二,也能害你。”
太子笑笑:“这不能作为理由。”
“你死得突然,木家有奇毒,可以让你病逝。而且冯家势大,党羽盘根错节,请求追封的那些官员,很可能都是冯家一党。”
“有毒药的又不止木家一个。况且那他如何调兵?”太子问,“你说了,陛下在你麾下找到了调兵痕迹。”
沈彻闻迟疑:“或许收买?”
“收买你?”
“那……”沈彻闻卡住,笑起来。
太子也笑起来:“你这全是推论。”
“可除了他,还有谁?”
太子:“你除了推论,还有偏见。总之你认定了是他。”
“乐书音不会,老四太小了……还是说有人想挟天子?”
太子继续追问:“乐书音为何不会?”
“他不是那样的人,你清楚的。”沈彻闻回答完也觉得自己很好笑,像个小孩一样,经历了这么多事,竟然还相信人心。
但他就是愿意给予朋友最大的信任,就像对乐书和,直到刺客都进了军帐,沈彻闻才不得不相信乐书和做了这么多错事。
他想起周贺丹评价自己,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或许是自己把老三划进了厌恶的一方,所以才觉得老三处处透着险恶。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愿意怀疑乐书音和乐书景。他不想再失去任何兄弟,只能祈求所有的错事都是老三一个人做的。
太子又再度笑了起来,摆摆手说:“好,书音不是那样的人,书景也不会做什么。你先调查清楚刚说的事吧,到底是谁害的我,不急在这一时半刻。”
沈彻闻摸了摸放在袖中的扳指,确定它还在,正欲告辞,突然想起来今日扯得太远,来东宫最主要的问题还没有问。
“书乾哥你知道二皇子身边有谁爱吃荷花糕吗?”沈彻闻问。
“荷花糕?怎么突然问这个?”
“二皇子似乎每年都会吃荷花糕,贺丹告诉我,是其他人爱吃,我觉得这件事有古怪,但从二皇子身边的人那里打听不到更详细的内容。他们似乎都清楚,但是在刻意隐瞒。”
沈彻闻十分在意,十年后的向之对自己说的那句话。
等你搞清楚荷花糕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不帮你救太子了。
荷花糕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
到底是谁喜欢吃荷花糕!
“我不知道书音身边有谁喜欢吃荷花糕。”太子说,“但那个人喜欢荷花糕,二皇子却每年都自己吃……你说像不像,他在怀念那个人?”
“你是说,喜欢吃荷花糕的人,已经死了?”
太子走到书房窗边,看着从窗缝处透出的阳光,似乎下定了决心,开口问道:“彻闻,你还记不记得阿青?”
“阿青?”沈彻闻瞬间露出了茫然的神色,但很快想起来了阿青是谁。
当年乐氏入主中原,陛下登基,几位皇子尚且年幼,仍旧住在宫中。宫里事务繁琐,皇子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于是挑选了几个前朝宫里留下的小太监分给几位皇子。
阿青就是分给二皇子的其中一个。
他办事仔细妥帖,性格又温和,似乎还读过些书,可以伺候笔墨。很快就得到了二皇子的信任,成为了他贴身伺候的大太监,几乎与二皇子形影不离。
只是沈彻闻从军营回来后,似乎就没再见过阿青。也因此甫一听到这个名字,沈彻闻也乍想不起来。
不过,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下人,有谁会去在意他去了哪儿。
第48章 天授十四年
从前阿青与乐书音几乎算得上形影不离, 沈彻闻总与乐书音在一处,自然也认得阿青。
但说是认得,也不尽然。
一个太监,没人关心他姓字名谁, 怎么进的宫、家乡在哪里。沈彻闻也只是知道他叫阿青而已。
阿青永远低垂着眉目, 温和恭敬, 讲话柔声细语。
如今让沈彻闻回忆,他连阿青的长相也记不清。非要说的话,应当是个清秀的人,再详细一些,沈彻闻也不知道了。
“老二身边那个太监?书乾哥怎么忽然提起他。”沈彻闻问,“难道他已经不在了?”
“死了, 你回京前他就死了。”
“怎么死的?”沈彻闻内心略有震动。虽说他已算得上生死见惯,但阿青到底也陪了乐书音十几年,竟然就这么突然没了。而且,自己竟也是在这次穿越后,才知晓阿青的死。
太子摇头,似乎不太想细说这件事,只是朝沈彻闻说:“阿青也是个可怜人。”
气氛变得越发沉重, 太子见状故作轻松地移开了话题, 招呼沈彻闻尝尝太子妃送来的点心。
直到天授十七年初一当夜,太子万念俱灰逝于东宫。
沈彻闻从不觉得太子是病逝,坚持认为他是被杀的。毕竟当初太子并未被废,以皇帝对他的宠信,说不定还有东山再起的那天。沈彻闻猜测是有人怕他复起,迫不及待地杀了他。
沈彻闻后来曾在皇帝遗物中找到太子临终前的上疏,其上太子自称“微臣”,称皇帝为“陛下”,字句含泪,奏折末尾落有两滴氤氲的血痕。
“……为臣一世,克己复礼,谨遵储君之道,未料行差踏错,因贼子构陷与陛下离心,一己之身未能保全,以至今日,实有负皇恩教诲。微臣叩首,求陛下善待妻儿,勿责东宫之众……”沈彻闻断断续续,诵出记忆中的奏折。
太子脸上表情消失,眼尾似有泪珠滑落:“我想,或许我还有话未曾写完。若早知今日,不若当初留在抚朔关外,只做寻常父子。纵然天为被,地为席,风餐露宿,也好过如今琼楼玉殿埋枯骨,利刃寒芒刺血亲……
“彻闻,继续说吧。”
这件没头没尾的谋逆案,随着太子的仓促薨逝,在一片混沌中落下了帷幕。
或许是太子死前的奏折唤回了天家父子埋藏在争权夺利下的那点亲情,皇帝没有再对这件事进行任何后续追究,也禁止宫中谈论。只是沈彻闻依然被禁足。
直到年尾乐书音求情,皇帝貌似终于从丧子之痛的迁怒中走出,于隔年初春放出了被圈禁一年有余的沈彻闻。
自太子死后,皇帝身体也大不如前,病了几场,仓促地撒手人寰。他死前留下遗诏,要二皇子继位,善待太子遗孀。
乐书音登基后,封太子遗孤为顺王,与太子妃一道送入封地,太子一脉远离了京中是非。
至此,便是未来十年间,沈彻闻知道的所有与太子有关的事。
“我不明白。”太子听罢沈彻闻的话,脸上的茫然大过伤心,“我为什么要营救奉安公?父亲又凭什么会信如此明显的栽赃?”
“我也不明白。”沈彻闻说。
整件事情都莫名其妙。
太子连奉安公的面都没见过,有什么动机去营救一个前朝废帝?而如此荒诞的理由,皇帝为什么信了,甚至因此软禁太子?
“或许一切还得从书乾哥你的身世找起。”沈彻闻说,“在被圈禁的日子里,我想了很多,始终觉得,追封你生母一事,是有人蓄意提起,这件事就是一切的开端。但我想不明白,奉安公与此事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不知道,你说奉安公会不会知道?”太子问。
“在先帝驾崩后,我曾经多次试图去找过奉安公,试图调查出真相。”沈彻闻说,“但他对我非常防备,一个字都不愿多说。我无法取得他的信任。”
“没关系,交给我吧。”
沈彻闻阻止道:“不行!你绝对不能和奉安公有任何接触!整个东宫都不行。”在不确定奉安公身上到底隐瞒了怎样的秘密之前,太子绝对不能被发现任何与他接触的痕迹。
沈彻闻怕太子冲动,补充说道:“况且,如今奉安公住处被陛下的亲信重兵把守,咱们根本没办法瞒住陛下,单独见到他。”
“那你说该如何是好?”
“还是由我在十年后去见奉安公。十年后陛下不在了,很多事情也尘埃落定,那时候去找他,最保险。”沈彻闻说,“只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得到他的信任。”
太子眉心紧蹙,起身在书房角落的箱子里翻了起来。很快,他拿出一枚玉扳指,交给了沈彻闻。
“我想,如果他真知道我的身世,必然知道生我那人的身份,或许甚至与其相识。”太子说,“这枚扳指自幼挂在我身上,父亲登基后嘱咐我收起来不要戴出来示人。我猜,这个可能就是那人留给我的。”
沈彻闻收下扳指。目前一切未知,只能试一试。如若玉扳指行不通,再做其他打算。
太子继续追问:“栽赃我的人你有头绪了吗?”
沈彻闻点头:“老三。”
“你确定?”太子蹙眉问道。
“老三既能害老二,也能害你。”
太子笑笑:“这不能作为理由。”
“你死得突然,木家有奇毒,可以让你病逝。而且冯家势大,党羽盘根错节,请求追封的那些官员,很可能都是冯家一党。”
“有毒药的又不止木家一个。况且那他如何调兵?”太子问,“你说了,陛下在你麾下找到了调兵痕迹。”
沈彻闻迟疑:“或许收买?”
“收买你?”
“那……”沈彻闻卡住,笑起来。
太子也笑起来:“你这全是推论。”
“可除了他,还有谁?”
太子:“你除了推论,还有偏见。总之你认定了是他。”
“乐书音不会,老四太小了……还是说有人想挟天子?”
太子继续追问:“乐书音为何不会?”
“他不是那样的人,你清楚的。”沈彻闻回答完也觉得自己很好笑,像个小孩一样,经历了这么多事,竟然还相信人心。
但他就是愿意给予朋友最大的信任,就像对乐书和,直到刺客都进了军帐,沈彻闻才不得不相信乐书和做了这么多错事。
他想起周贺丹评价自己,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或许是自己把老三划进了厌恶的一方,所以才觉得老三处处透着险恶。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愿意怀疑乐书音和乐书景。他不想再失去任何兄弟,只能祈求所有的错事都是老三一个人做的。
太子又再度笑了起来,摆摆手说:“好,书音不是那样的人,书景也不会做什么。你先调查清楚刚说的事吧,到底是谁害的我,不急在这一时半刻。”
沈彻闻摸了摸放在袖中的扳指,确定它还在,正欲告辞,突然想起来今日扯得太远,来东宫最主要的问题还没有问。
“书乾哥你知道二皇子身边有谁爱吃荷花糕吗?”沈彻闻问。
“荷花糕?怎么突然问这个?”
“二皇子似乎每年都会吃荷花糕,贺丹告诉我,是其他人爱吃,我觉得这件事有古怪,但从二皇子身边的人那里打听不到更详细的内容。他们似乎都清楚,但是在刻意隐瞒。”
沈彻闻十分在意,十年后的向之对自己说的那句话。
等你搞清楚荷花糕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不帮你救太子了。
荷花糕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
到底是谁喜欢吃荷花糕!
“我不知道书音身边有谁喜欢吃荷花糕。”太子说,“但那个人喜欢荷花糕,二皇子却每年都自己吃……你说像不像,他在怀念那个人?”
“你是说,喜欢吃荷花糕的人,已经死了?”
太子走到书房窗边,看着从窗缝处透出的阳光,似乎下定了决心,开口问道:“彻闻,你还记不记得阿青?”
“阿青?”沈彻闻瞬间露出了茫然的神色,但很快想起来了阿青是谁。
当年乐氏入主中原,陛下登基,几位皇子尚且年幼,仍旧住在宫中。宫里事务繁琐,皇子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于是挑选了几个前朝宫里留下的小太监分给几位皇子。
阿青就是分给二皇子的其中一个。
他办事仔细妥帖,性格又温和,似乎还读过些书,可以伺候笔墨。很快就得到了二皇子的信任,成为了他贴身伺候的大太监,几乎与二皇子形影不离。
只是沈彻闻从军营回来后,似乎就没再见过阿青。也因此甫一听到这个名字,沈彻闻也乍想不起来。
不过,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下人,有谁会去在意他去了哪儿。
第48章 天授十四年
从前阿青与乐书音几乎算得上形影不离, 沈彻闻总与乐书音在一处,自然也认得阿青。
但说是认得,也不尽然。
一个太监,没人关心他姓字名谁, 怎么进的宫、家乡在哪里。沈彻闻也只是知道他叫阿青而已。
阿青永远低垂着眉目, 温和恭敬, 讲话柔声细语。
如今让沈彻闻回忆,他连阿青的长相也记不清。非要说的话,应当是个清秀的人,再详细一些,沈彻闻也不知道了。
“老二身边那个太监?书乾哥怎么忽然提起他。”沈彻闻问,“难道他已经不在了?”
“死了, 你回京前他就死了。”
“怎么死的?”沈彻闻内心略有震动。虽说他已算得上生死见惯,但阿青到底也陪了乐书音十几年,竟然就这么突然没了。而且,自己竟也是在这次穿越后,才知晓阿青的死。
太子摇头,似乎不太想细说这件事,只是朝沈彻闻说:“阿青也是个可怜人。”
气氛变得越发沉重, 太子见状故作轻松地移开了话题, 招呼沈彻闻尝尝太子妃送来的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