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蠢丫头,脑瓜子落哪了?米袋子都不知道拿。”
元娘恍然大悟,“哦”了一声,又去米缸旁拿了装米的麻布袋,然后小跑出门了。
三娘家就在百丈开外,不算远,但路上总有人喊她,问东问西。毕竟二十多个人,又是驴车又是太平车,浩浩荡荡的驮了一堆箱笼竹篓,村子里种地的都瞧见了,而那些人走的时候,车上都空了,可见物件全搬到陈家里去了。虽不知道箱子里都装了什么,可那木头料子瞧着便好,还上了漆,光照在上头都是色泽都是润的,恐怕光是箱子便值不少钱了。
为此,午歇回来的村里人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但路上讨好的居多。
以往,因为陈家没有长成的男人,家里头又穷,即便碍于王婆婆的泼辣蛮横,不敢随意欺负人,但说话时总归是瞧不上,或是接着玩笑半真半假的讥讽,从来没有一见面就笑开颜的。
陈元娘从前总想着要叫这些人看得起自己家,如今见了,只觉得发毛,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她全都搪塞两句,然后一路小跑,喊她的全当没听见。
就这般顺顺利利到了三娘家,正好赶上人家在用午食,她说明了来意,三娘的阿爷做主把钱收了,三娘的阿奶则去称粮。因为三娘家还未分家,所以换的钱都得归她阿爷阿奶,其他的叔婶们虽然眼馋,但也拿不到手里,干脆逗弄起元娘。
“听闻你家来了贵人,送了好多钱帛,真的假的啊?”说话的是三娘的二婶,看热闹不嫌事大。
另一个双丫髻的年轻小娘子则插话,“才不是呢,孙婆婆说她被人退婚了,那是人家施舍给她的。”
这双丫髻的小娘子是三娘的小姑,好吃懒做出了名的,又眼光高,快二十了都没嫁出去,常被人私下嘲笑,以至于心性都偏了。
二婶说话顶多是没分寸,小姑就太冒犯了,叫三娘的爹娘听得只皱眉,又不好越俎代庖在外人面前管教。
还是三娘阿爷拿了白面蒸饼给元娘,“热乎着呢,尝尝你婆婆的手艺。幼娘说话不中听,你别放心上。”
幼娘就是三娘的小姑。
陈元娘却没接,她也是有骨气的好不好,何况自家如今可不缺这些了,院子里还摆了一堆腊肉没收呢,区区蒸饼算什么?
对上长辈,她说话很客气,“多谢阿翁,我不饿。”
然后转头看向三娘的三婶和小姑,板着俏脸,故作懵懂道:“那些都是长辈的事,我不清楚,您要是好奇,问我阿奶便是。”
说起元娘的阿奶,一个个全偃旗息鼓了,那个泼辣老妪,谁敢惹她不痛快。真跑去问了,还不得挨顿排揎。
这元娘瞧着俏生生的小丫头,原也是个黑心肝。
等三娘的阿奶称好粮,陈元娘也没甩脸子,很讲礼数的打了招呼,半点看不出不快,施施然回去,才不管有谁是不是被气得脸色不好看呢。
果然,她一出去,三娘的小姑立刻忿忿道:“有什么好得意的,破落户一个,原先连米都吃不起,被退婚也不嫌臊得慌。”
三娘的二婶则不阴不阳的回道:“退婚有什么,听闻她家如今绢帛、铜钱摆得满院子都是,总比嫁不出去吃白饭要好。”
三娘的阿爷猛地一拍桌子,“闭嘴!”
这下才安静下来。
家中人多,也有人多的坏处。
但元娘家退婚后,忽然富贵的事情,的确传得人尽皆知,甚至有人说箱子里装的全是金子呢,多荒诞的都有。也不知有多少人嫉妒得心肝脾肺都发疼。
也有人因此动了歪心思。
谋财又不一定要害命,也有光明正大的法子嘛。
譬如,提亲。
陈元娘到家时,正好撞见隔壁的老妇带着一个流里流气,但高大俊秀的年轻男人,男人手上还拎了点茶果盒子。
隔着篱笆,她都能听清老妇喜滋滋的声音,“王婆婆,你孙女嫁给我侄儿,准错不了。”
第5章
陈元娘听着,吓得在日头底下打了个激灵。
那喜滋滋的老妇正是先前偷她家菘菜,后来又听墙角的隔壁老妇,老妇娘家姓孙,大家都喊她孙婆婆。
若说元娘的阿奶泼辣,好歹也是遇到不公的事才发作,而孙婆婆这腌臜老妇就纯粹是恶心人了,手脚不干净不说,还爱挑拨是非,最爱仗着年纪欺负老实人。
而她的侄儿就是元娘挖野菜时数过的孙老汉的小儿子,虽然有份好皮囊,但家里没有田地,他自己又是出了名的闲汉,全靠在脚店酒肆里给人跑腿买吃食挣点散碎铜子。
别说现在,就是过往陈家一穷二白的时候,元娘都看不上他。
做他的娘子,谁晓得哪日会不会因缺钱,把人送去给富户玩弄,这些可都是有先例的。想起小姐妹的八卦,元娘的脸一白,旋即又自豪展眉,她阿奶可不是会被人随随便便忽悠的!
正想着呢,元娘就听到熟悉的咒骂声,“做你八辈祖宗的春秋大梦,什么腌臜玩意,不掂掂自己的斤两也敢肖想我的孙女,呸,再敢登门坏我家的风水,我非扒了你的筋,下贱的老娼妇!”
不仅是骂,王婆婆手里还拿着竹枝扎成的扫帚,使劲往孙婆婆跟她侄儿身上招呼,把人家吃饭用的俊俏脸蛋给打得都是红点划痕,一个劲的挡着头脸向后踉跄退去。
她阿奶的凶悍一如往昔。
陈元娘骄傲的想。
而孙婆婆的侄儿也不敢反抗,他倒不是怕王婆婆一个老妇,而是陈家茅屋前可站着好几个带刀的壮汉呢,只瞧人家精悍的胸膛,就知道全是练家子。此刻他们都盯着他,倘若他敢还手,打人的恐怕就不是王婆婆了。
做闲汉的,最要紧的是有眼色。
他只好灰溜溜的跟着丢人的姑母一块被扫地出门,赊账买的茶果也被扫落在地,滚在泥沙里。
这下真是亏大了。
彻底被扫出门的孙家姑侄二人真好撞见元娘,孙婆婆的侄儿眼睛立即亮了。
好一个小美人!
他目光对着陈元娘上下巡视,是毫不掩饰的打量与觊觎。
还不等他做什么呢,阿奶挡在了元娘面前,一边叉腰指着人继续骂,一边分了点心神侧头责怪孙女,“还不进去?都等着米下锅呢。”
陈元娘立刻拎起米袋往后头做饭的棚子里去,彻底远离了这出闹剧。
等元娘把米放进陶锅里煮的时候,王婆婆已然得胜归来。
她扫了扫身上并不存在灰,哼唧一声道:“就这点斤两也敢上门来讨打。”
把人打得抱头鼠窜,得胜归来的王婆婆又开始来回走动视察饭做的如何了。
“怎就下了米?”王婆婆不满意的蹙眉,接着便去今日送来的竹筐里头挑了条约两斤的腊肉。魏家不愧是大户,送来的是羊肉做的腊肉,诸多肉类里,羊肉是贵者食的,猪肉次之,牛肉最贱,但官府禁杀耕牛,也不大好买到。
王婆婆把腊肉过水洗了洗,接着就开始切片,多年节俭养就的刀工,肉片得薄如蝉翼,但竟把一整条腊肉全切了,一半的肉都被扔进陶锅里,就着半熟的米饭闷煮。
她擦了擦案板,正准备把洗过肉的水给倒了,可把一旁看着的元娘给急坏了。
陈元娘急得直跺脚,“阿奶,那水里还飘着油花呢,怎么能倒了,用来煮野菜多好哇!”
王婆婆懒得理她,只准备去挖点萝匐做菜。
哪知道元娘不依不饶,王婆婆不得不用粗糙厚茧的指头点她脑门,“蠢东西,家中如今还缺一盆洗肉的水不成,真舍不得你自个留着当宝贝似的喝,别烦我。”
陈元娘摸着脑门不解其意,阿奶怎么能变得如此之快,这些简省的法子不还是阿奶教她的吗?
倒是坐着烧火的岑娘子上前温柔的替元娘揉起头,细声细语的解释,“此一时彼一时,元娘,你要习惯。从前……是家里对不住你,往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再和过去一般的做派,怕是要遭人看轻。”
面色蜡黄,宛若真正农妇,却依旧有些沉静气质的岑娘子轻轻叹气,细心的捋着女儿的发丝,温和叮嘱,“你阿奶是最有成算的了,她说如何做,你只管听着,不必多想。”
元娘虽然还是不能理解家里的“奢靡”行径,但对阿娘还是全心全意信赖的,而且阿奶最是精明,她听话点头,只是忍不住抢过木桶,主动揽了浇水的活。
岑娘子看着元娘风风火火的背影,忍不住失笑摇头,眉眼慈和。
她和夫婿都是沉静的性子,元娘怕是像到了婆母呢。
但也很好,世事变化无常,纵使是女子,也该要有些脾气才好,她自己软弱无主见,吃尽了苦头,若非婆母,一家人早被豺狼恶人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了。
她被三从四德锢住了,却不由得期盼元娘莫要太温顺,欺负人总好过被欺负。
见到元娘开朗灿烂的笑容后,岑娘子收回目光,又走近小儿子。
元娘恍然大悟,“哦”了一声,又去米缸旁拿了装米的麻布袋,然后小跑出门了。
三娘家就在百丈开外,不算远,但路上总有人喊她,问东问西。毕竟二十多个人,又是驴车又是太平车,浩浩荡荡的驮了一堆箱笼竹篓,村子里种地的都瞧见了,而那些人走的时候,车上都空了,可见物件全搬到陈家里去了。虽不知道箱子里都装了什么,可那木头料子瞧着便好,还上了漆,光照在上头都是色泽都是润的,恐怕光是箱子便值不少钱了。
为此,午歇回来的村里人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但路上讨好的居多。
以往,因为陈家没有长成的男人,家里头又穷,即便碍于王婆婆的泼辣蛮横,不敢随意欺负人,但说话时总归是瞧不上,或是接着玩笑半真半假的讥讽,从来没有一见面就笑开颜的。
陈元娘从前总想着要叫这些人看得起自己家,如今见了,只觉得发毛,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她全都搪塞两句,然后一路小跑,喊她的全当没听见。
就这般顺顺利利到了三娘家,正好赶上人家在用午食,她说明了来意,三娘的阿爷做主把钱收了,三娘的阿奶则去称粮。因为三娘家还未分家,所以换的钱都得归她阿爷阿奶,其他的叔婶们虽然眼馋,但也拿不到手里,干脆逗弄起元娘。
“听闻你家来了贵人,送了好多钱帛,真的假的啊?”说话的是三娘的二婶,看热闹不嫌事大。
另一个双丫髻的年轻小娘子则插话,“才不是呢,孙婆婆说她被人退婚了,那是人家施舍给她的。”
这双丫髻的小娘子是三娘的小姑,好吃懒做出了名的,又眼光高,快二十了都没嫁出去,常被人私下嘲笑,以至于心性都偏了。
二婶说话顶多是没分寸,小姑就太冒犯了,叫三娘的爹娘听得只皱眉,又不好越俎代庖在外人面前管教。
还是三娘阿爷拿了白面蒸饼给元娘,“热乎着呢,尝尝你婆婆的手艺。幼娘说话不中听,你别放心上。”
幼娘就是三娘的小姑。
陈元娘却没接,她也是有骨气的好不好,何况自家如今可不缺这些了,院子里还摆了一堆腊肉没收呢,区区蒸饼算什么?
对上长辈,她说话很客气,“多谢阿翁,我不饿。”
然后转头看向三娘的三婶和小姑,板着俏脸,故作懵懂道:“那些都是长辈的事,我不清楚,您要是好奇,问我阿奶便是。”
说起元娘的阿奶,一个个全偃旗息鼓了,那个泼辣老妪,谁敢惹她不痛快。真跑去问了,还不得挨顿排揎。
这元娘瞧着俏生生的小丫头,原也是个黑心肝。
等三娘的阿奶称好粮,陈元娘也没甩脸子,很讲礼数的打了招呼,半点看不出不快,施施然回去,才不管有谁是不是被气得脸色不好看呢。
果然,她一出去,三娘的小姑立刻忿忿道:“有什么好得意的,破落户一个,原先连米都吃不起,被退婚也不嫌臊得慌。”
三娘的二婶则不阴不阳的回道:“退婚有什么,听闻她家如今绢帛、铜钱摆得满院子都是,总比嫁不出去吃白饭要好。”
三娘的阿爷猛地一拍桌子,“闭嘴!”
这下才安静下来。
家中人多,也有人多的坏处。
但元娘家退婚后,忽然富贵的事情,的确传得人尽皆知,甚至有人说箱子里装的全是金子呢,多荒诞的都有。也不知有多少人嫉妒得心肝脾肺都发疼。
也有人因此动了歪心思。
谋财又不一定要害命,也有光明正大的法子嘛。
譬如,提亲。
陈元娘到家时,正好撞见隔壁的老妇带着一个流里流气,但高大俊秀的年轻男人,男人手上还拎了点茶果盒子。
隔着篱笆,她都能听清老妇喜滋滋的声音,“王婆婆,你孙女嫁给我侄儿,准错不了。”
第5章
陈元娘听着,吓得在日头底下打了个激灵。
那喜滋滋的老妇正是先前偷她家菘菜,后来又听墙角的隔壁老妇,老妇娘家姓孙,大家都喊她孙婆婆。
若说元娘的阿奶泼辣,好歹也是遇到不公的事才发作,而孙婆婆这腌臜老妇就纯粹是恶心人了,手脚不干净不说,还爱挑拨是非,最爱仗着年纪欺负老实人。
而她的侄儿就是元娘挖野菜时数过的孙老汉的小儿子,虽然有份好皮囊,但家里没有田地,他自己又是出了名的闲汉,全靠在脚店酒肆里给人跑腿买吃食挣点散碎铜子。
别说现在,就是过往陈家一穷二白的时候,元娘都看不上他。
做他的娘子,谁晓得哪日会不会因缺钱,把人送去给富户玩弄,这些可都是有先例的。想起小姐妹的八卦,元娘的脸一白,旋即又自豪展眉,她阿奶可不是会被人随随便便忽悠的!
正想着呢,元娘就听到熟悉的咒骂声,“做你八辈祖宗的春秋大梦,什么腌臜玩意,不掂掂自己的斤两也敢肖想我的孙女,呸,再敢登门坏我家的风水,我非扒了你的筋,下贱的老娼妇!”
不仅是骂,王婆婆手里还拿着竹枝扎成的扫帚,使劲往孙婆婆跟她侄儿身上招呼,把人家吃饭用的俊俏脸蛋给打得都是红点划痕,一个劲的挡着头脸向后踉跄退去。
她阿奶的凶悍一如往昔。
陈元娘骄傲的想。
而孙婆婆的侄儿也不敢反抗,他倒不是怕王婆婆一个老妇,而是陈家茅屋前可站着好几个带刀的壮汉呢,只瞧人家精悍的胸膛,就知道全是练家子。此刻他们都盯着他,倘若他敢还手,打人的恐怕就不是王婆婆了。
做闲汉的,最要紧的是有眼色。
他只好灰溜溜的跟着丢人的姑母一块被扫地出门,赊账买的茶果也被扫落在地,滚在泥沙里。
这下真是亏大了。
彻底被扫出门的孙家姑侄二人真好撞见元娘,孙婆婆的侄儿眼睛立即亮了。
好一个小美人!
他目光对着陈元娘上下巡视,是毫不掩饰的打量与觊觎。
还不等他做什么呢,阿奶挡在了元娘面前,一边叉腰指着人继续骂,一边分了点心神侧头责怪孙女,“还不进去?都等着米下锅呢。”
陈元娘立刻拎起米袋往后头做饭的棚子里去,彻底远离了这出闹剧。
等元娘把米放进陶锅里煮的时候,王婆婆已然得胜归来。
她扫了扫身上并不存在灰,哼唧一声道:“就这点斤两也敢上门来讨打。”
把人打得抱头鼠窜,得胜归来的王婆婆又开始来回走动视察饭做的如何了。
“怎就下了米?”王婆婆不满意的蹙眉,接着便去今日送来的竹筐里头挑了条约两斤的腊肉。魏家不愧是大户,送来的是羊肉做的腊肉,诸多肉类里,羊肉是贵者食的,猪肉次之,牛肉最贱,但官府禁杀耕牛,也不大好买到。
王婆婆把腊肉过水洗了洗,接着就开始切片,多年节俭养就的刀工,肉片得薄如蝉翼,但竟把一整条腊肉全切了,一半的肉都被扔进陶锅里,就着半熟的米饭闷煮。
她擦了擦案板,正准备把洗过肉的水给倒了,可把一旁看着的元娘给急坏了。
陈元娘急得直跺脚,“阿奶,那水里还飘着油花呢,怎么能倒了,用来煮野菜多好哇!”
王婆婆懒得理她,只准备去挖点萝匐做菜。
哪知道元娘不依不饶,王婆婆不得不用粗糙厚茧的指头点她脑门,“蠢东西,家中如今还缺一盆洗肉的水不成,真舍不得你自个留着当宝贝似的喝,别烦我。”
陈元娘摸着脑门不解其意,阿奶怎么能变得如此之快,这些简省的法子不还是阿奶教她的吗?
倒是坐着烧火的岑娘子上前温柔的替元娘揉起头,细声细语的解释,“此一时彼一时,元娘,你要习惯。从前……是家里对不住你,往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再和过去一般的做派,怕是要遭人看轻。”
面色蜡黄,宛若真正农妇,却依旧有些沉静气质的岑娘子轻轻叹气,细心的捋着女儿的发丝,温和叮嘱,“你阿奶是最有成算的了,她说如何做,你只管听着,不必多想。”
元娘虽然还是不能理解家里的“奢靡”行径,但对阿娘还是全心全意信赖的,而且阿奶最是精明,她听话点头,只是忍不住抢过木桶,主动揽了浇水的活。
岑娘子看着元娘风风火火的背影,忍不住失笑摇头,眉眼慈和。
她和夫婿都是沉静的性子,元娘怕是像到了婆母呢。
但也很好,世事变化无常,纵使是女子,也该要有些脾气才好,她自己软弱无主见,吃尽了苦头,若非婆母,一家人早被豺狼恶人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了。
她被三从四德锢住了,却不由得期盼元娘莫要太温顺,欺负人总好过被欺负。
见到元娘开朗灿烂的笑容后,岑娘子收回目光,又走近小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