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于是黛玉进来后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徐淑妃的话。
“皇后娘娘,您瞧瞧,怡郡王妃多孝顺,一有时间就来给您请安,还时不时送些好吃的好玩的来,就是那九节狼,臣妾们见了也觉得实在是可爱。”
黛玉想,看来徐淑妃对葛夕佳的不满,真的是十分浓厚啊。
很不凑巧的是,今儿黛玉偏偏也是带了东西进来给皇后的,这还是皇后之前开口要的,是桃花膏和桃花饼,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果然在看见黛玉的丫头拎着紫檀浮雕缠枝莲纹三层捧盒后,徐淑妃就知道肯定又是送东西来的,还问是什么。
黛玉只好接过来打开,徐淑妃看见那一个一个小巧可爱的桃花膏后,越发对葛夕佳不满起来:说到底,怡郡王妃的不过是些小把戏,葛夕佳呢,什么也不会。
尝了桃花膏后,徐淑妃才告辞。
皇后揉了揉鬓角,感到有几分疲累。可这时候内务府刚刚送来缅甸进贡的犀角、玛瑙、水晶,胡嬷嬷金来禀告:“陛下说了,让皇后娘娘看着分了,陛下还特意说,给皇子妃们也分一些。”
第139章 皇后提点贾兰造访
见皇后有事儿要做,黛玉起身准备告辞。
“不用走,正好你也学一学,别小瞧了这种事儿,后宫分东西可是一门大学问。”皇后有心教黛玉,“谁多了谁少了,东西事小,意义却很大。”
说着皇后就让宫女们将犀角、玛瑙、水晶拿进来,全都是一个一个小匣子装了。一共是两个匣子的犀角、五个匣子的玛瑙和八个匣子的水晶。
皇后笑问黛玉:“若是你,你怎么分?”
黛玉脑子里算了一遍,天子的后宫人数不算多:皇后、吴贵妃、徐淑妃、贤德妃、周宸妃、陆昭仪、程昭容、郭充仪。其中皇后为尊,四妃次之,陆昭仪有六皇子,又要不同一些。但这送来的东西,总不至于拿出来数一数有多少个,然后再分吧?
皇后见黛玉似乎犯难了,就慢慢说给她听:“这里头,犀角有辟邪避毒之效,玛瑙又有吉祥富贵之意,所以将一匣子犀角给贵妃,一匣子犀角给徐淑妃。玛瑙两匣子给贤德妃,两匣子给周宸妃。一匣子玛瑙一匣子水晶给陆昭仪,程昭容和郭充仪一人两匣子水晶。剩下三匣子水晶,三个郡王妃一人一匣子。”
黛玉见皇后如此快速有了决断,又是按照妃位次序来的,也算是合理。
“这么一分,那母后不就什么都没有了吗?”黛玉想了会儿,还是决定问出来。
“本宫还怕你不问呢,问了才好。”皇后欣慰点头道,“这种东西,陛下若是觉得需要给本宫,那自然他就亲自分派了。如今让本宫来分,不过是觉得东西寻常,另外也是给本宫机会,让本宫在后宫面前树立威信。本宫自然就要处事公平些,你说是不是?”
黛玉点了点头,用心听着。
“日后你真有机会,要学的事儿还多着呢。”皇后提点黛玉,问了问马场的事儿。
马场的事情竟然皇后娘娘都知道了,黛玉心下有些吃惊,继而又觉得正常:皇后娘娘要是不能耳听八方,只怕就不能做到事事天衣无缝了。
皇后听完黛玉的讲述后,先感叹的是:“幸好小郡主没受伤,不然就算长公主不怪罪你,日后也有些嫌隙的。不过还要感谢左姑娘,本宫瞧着,她倒是个心底磊落的。”
说着,皇后吩咐胡嬷嬷:“将那玉雕红沁虎形把件和白玉雕五福吉庆纹葫芦连环佩找出来,给左姑娘送去。“
胡嬷嬷领了命令去办事,皇后又问了关于萧霆钧外出办差的事儿,听黛玉详细说完后,点头道:“你办的都很不错,回去歇着吧。”
黛玉还未来得及退出去,就有宫人来向皇后娘娘报喜:“充仪娘娘方才被诊断出来有喜了,两个多月了呢。”
皇后自然要关心一番,黛玉就退了出去。
黛玉没想到回到王府,许嬷嬷就赶紧上前禀告说安平郡主来了。事先没接到公主府的告知,黛玉赶紧进去。
这会儿雪雁春雨正在院子里陪郡主玩,是小郡主一向喜欢的跳百索,看着高馨丝毫没有受到马场事件的困扰,黛玉彻底放心下来。
“表婶,我听祖母说,表叔出门去了,那我来给你作伴,好不好?”见黛玉回来了,高馨停下跳百索,笑嘻嘻的上来,还很规矩的给黛玉见礼。
“行呀,乐意至极。”自打萧霆钧出发了,黛玉总感觉的家里太安静了,这会儿来了个小姑娘,仿佛瞬间多了不少欢声笑语。
如果说高馨的到来,虽然让黛玉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那么六皇子带着贾兰和李科的到来,就更让黛玉惊讶了。
萧霆钧在家的时候,倒是带着六皇子来过几次怡郡王府,六皇子萧霆钰也表达过喜欢怡郡王府的菜肴点心等。
但六皇子没有被邀请就上门,还是头一次。
萧霆钰上了门礼节还是很周到的,他向黛玉问好后说:“我听母妃说,三嫂给母后送了桃花糕,好吃的很,我想尝尝。”
只为了来吃东西?黛玉当然大方请他们入座,让紫鹃去取一些点心,顺带送了桃花羹过来。
“我听父皇说,三哥这儿有《祭侄稿》的原帖,我想借来瞧瞧。”萧霆钰又说。
哦,原来是为了书法帖子来的,这还算说得过去。黛玉点头:“行,等你吃了东西,我再去拿出来。”
高馨还不知道《祭侄稿》,就问:“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吗?”
“不是,是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父皇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让我临颜体。”萧霆钰皱眉低落道,“父皇夸,兄弟们中间三哥的字最好,父皇还说,三嫂的字也很好。”
前两日天子查看萧霆钰的课业本子,当场指出他的不足。萧霆钰心中多少是有些不服气的,不过他也知道,父皇说的是实话。
等着大家一起尝了桃花糕、芡实饼、豆沙糯米团子后,黛玉起身到书房去取《祭侄稿》。
高馨和李科都表示想看看,萧霆钰接过来后十分郑重在收拾干净的石头桌子上将其铺展开来。
“哇哦,难怪我曾听父亲赞叹说,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李科是第一个发出感叹的。
黛玉听了看了一眼李科:李大人家的孩子,培养的真不错。
“我也曾听以前的先生讲过,夸其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往日里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今日果然眼界顿开。”贾兰在旁也说了一句。
萧霆钰反倒是感叹起颜真卿一家都很有骨气:“我听母妃讲,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季明为杲卿第三子,是颜真卿堂侄。”
高馨从未听过这个故事,情不自禁啊了一声。
“听母妃还说,后来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萧霆钰补充了一句,黛玉不知道为何,忽然想到了远嫁和亲的探春。
而更让黛玉惊讶的是,在六皇子等告辞后,雪雁进来呈给黛玉一本书:“是方才兰哥儿趁着众人不注意时候,悄悄给奴婢的。”
黛玉好奇的接了过来,心想:贾兰不是莽撞之人,他这一举动,定然有目的。
翻开书本,里头躺着的是李纨的亲笔信。
第140章 李纨递信黛玉思量
打开李纨的信,虽然仅有薄薄的一页纸,却写了三件大事,都是跟荣国府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说,跟宝钗息息相关。
第一件,贾母病了。李纨只用了简简单单几句话,但黛玉却看出了其中门道:贾母虽然年纪大了,生病也无可厚非,可此番贾母病的有些蹊跷。重点不仅仅是贾母病了,而是,宝钗借着贾母生病,更多的将荣国府的权柄牢牢握在手中。
以前贾府内院打理,出力的是王熙凤,但真正掌握权柄的是王夫人,但因为贾母作为荣国府最长辈的那位,王夫人也好,王熙凤也好,只要是贾母愿意开口的事情,她们不管心底愿意与否,都得听从。
如今,王熙凤跟随贾琏出去了,王夫人被紧闭于院中,薛宝钗这个宝二奶奶管家是本也是理所应当的,可只要贾母愿意干涉,宝钗也得听命。何况,府上一些管事婆子对宝钗,也不见得会言听计从。
贾母病了,宝钗趁势拉拢人,自然是很容易的。宝钗本就十分擅于收买人心。
不过黛玉对此也只是留了一个心眼儿,如果不看李纨接下来传递的信息,黛玉会觉得这是荣国府内部的事儿,没那么在意。
可当黛玉看到李纨在信中说,宝钗特意去信平安州后,就在意了起来。平安州,正是贾琏去任职的地方。
黛玉曾经听母亲提起过,外祖父曾经在平安州任抚远大将军,旧部也有不少仍旧在平安州及周围几个州县驻扎任职的。
当初听闻贾琏去平安州,黛玉就曾想过,有了平安州其他官员的照应,贾琏去做官不至于太辛苦,更不容易被人算计。很显然,王子腾是细细考虑过的。
“皇后娘娘,您瞧瞧,怡郡王妃多孝顺,一有时间就来给您请安,还时不时送些好吃的好玩的来,就是那九节狼,臣妾们见了也觉得实在是可爱。”
黛玉想,看来徐淑妃对葛夕佳的不满,真的是十分浓厚啊。
很不凑巧的是,今儿黛玉偏偏也是带了东西进来给皇后的,这还是皇后之前开口要的,是桃花膏和桃花饼,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果然在看见黛玉的丫头拎着紫檀浮雕缠枝莲纹三层捧盒后,徐淑妃就知道肯定又是送东西来的,还问是什么。
黛玉只好接过来打开,徐淑妃看见那一个一个小巧可爱的桃花膏后,越发对葛夕佳不满起来:说到底,怡郡王妃的不过是些小把戏,葛夕佳呢,什么也不会。
尝了桃花膏后,徐淑妃才告辞。
皇后揉了揉鬓角,感到有几分疲累。可这时候内务府刚刚送来缅甸进贡的犀角、玛瑙、水晶,胡嬷嬷金来禀告:“陛下说了,让皇后娘娘看着分了,陛下还特意说,给皇子妃们也分一些。”
第139章 皇后提点贾兰造访
见皇后有事儿要做,黛玉起身准备告辞。
“不用走,正好你也学一学,别小瞧了这种事儿,后宫分东西可是一门大学问。”皇后有心教黛玉,“谁多了谁少了,东西事小,意义却很大。”
说着皇后就让宫女们将犀角、玛瑙、水晶拿进来,全都是一个一个小匣子装了。一共是两个匣子的犀角、五个匣子的玛瑙和八个匣子的水晶。
皇后笑问黛玉:“若是你,你怎么分?”
黛玉脑子里算了一遍,天子的后宫人数不算多:皇后、吴贵妃、徐淑妃、贤德妃、周宸妃、陆昭仪、程昭容、郭充仪。其中皇后为尊,四妃次之,陆昭仪有六皇子,又要不同一些。但这送来的东西,总不至于拿出来数一数有多少个,然后再分吧?
皇后见黛玉似乎犯难了,就慢慢说给她听:“这里头,犀角有辟邪避毒之效,玛瑙又有吉祥富贵之意,所以将一匣子犀角给贵妃,一匣子犀角给徐淑妃。玛瑙两匣子给贤德妃,两匣子给周宸妃。一匣子玛瑙一匣子水晶给陆昭仪,程昭容和郭充仪一人两匣子水晶。剩下三匣子水晶,三个郡王妃一人一匣子。”
黛玉见皇后如此快速有了决断,又是按照妃位次序来的,也算是合理。
“这么一分,那母后不就什么都没有了吗?”黛玉想了会儿,还是决定问出来。
“本宫还怕你不问呢,问了才好。”皇后欣慰点头道,“这种东西,陛下若是觉得需要给本宫,那自然他就亲自分派了。如今让本宫来分,不过是觉得东西寻常,另外也是给本宫机会,让本宫在后宫面前树立威信。本宫自然就要处事公平些,你说是不是?”
黛玉点了点头,用心听着。
“日后你真有机会,要学的事儿还多着呢。”皇后提点黛玉,问了问马场的事儿。
马场的事情竟然皇后娘娘都知道了,黛玉心下有些吃惊,继而又觉得正常:皇后娘娘要是不能耳听八方,只怕就不能做到事事天衣无缝了。
皇后听完黛玉的讲述后,先感叹的是:“幸好小郡主没受伤,不然就算长公主不怪罪你,日后也有些嫌隙的。不过还要感谢左姑娘,本宫瞧着,她倒是个心底磊落的。”
说着,皇后吩咐胡嬷嬷:“将那玉雕红沁虎形把件和白玉雕五福吉庆纹葫芦连环佩找出来,给左姑娘送去。“
胡嬷嬷领了命令去办事,皇后又问了关于萧霆钧外出办差的事儿,听黛玉详细说完后,点头道:“你办的都很不错,回去歇着吧。”
黛玉还未来得及退出去,就有宫人来向皇后娘娘报喜:“充仪娘娘方才被诊断出来有喜了,两个多月了呢。”
皇后自然要关心一番,黛玉就退了出去。
黛玉没想到回到王府,许嬷嬷就赶紧上前禀告说安平郡主来了。事先没接到公主府的告知,黛玉赶紧进去。
这会儿雪雁春雨正在院子里陪郡主玩,是小郡主一向喜欢的跳百索,看着高馨丝毫没有受到马场事件的困扰,黛玉彻底放心下来。
“表婶,我听祖母说,表叔出门去了,那我来给你作伴,好不好?”见黛玉回来了,高馨停下跳百索,笑嘻嘻的上来,还很规矩的给黛玉见礼。
“行呀,乐意至极。”自打萧霆钧出发了,黛玉总感觉的家里太安静了,这会儿来了个小姑娘,仿佛瞬间多了不少欢声笑语。
如果说高馨的到来,虽然让黛玉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那么六皇子带着贾兰和李科的到来,就更让黛玉惊讶了。
萧霆钧在家的时候,倒是带着六皇子来过几次怡郡王府,六皇子萧霆钰也表达过喜欢怡郡王府的菜肴点心等。
但六皇子没有被邀请就上门,还是头一次。
萧霆钰上了门礼节还是很周到的,他向黛玉问好后说:“我听母妃说,三嫂给母后送了桃花糕,好吃的很,我想尝尝。”
只为了来吃东西?黛玉当然大方请他们入座,让紫鹃去取一些点心,顺带送了桃花羹过来。
“我听父皇说,三哥这儿有《祭侄稿》的原帖,我想借来瞧瞧。”萧霆钰又说。
哦,原来是为了书法帖子来的,这还算说得过去。黛玉点头:“行,等你吃了东西,我再去拿出来。”
高馨还不知道《祭侄稿》,就问:“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吗?”
“不是,是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父皇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让我临颜体。”萧霆钰皱眉低落道,“父皇夸,兄弟们中间三哥的字最好,父皇还说,三嫂的字也很好。”
前两日天子查看萧霆钰的课业本子,当场指出他的不足。萧霆钰心中多少是有些不服气的,不过他也知道,父皇说的是实话。
等着大家一起尝了桃花糕、芡实饼、豆沙糯米团子后,黛玉起身到书房去取《祭侄稿》。
高馨和李科都表示想看看,萧霆钰接过来后十分郑重在收拾干净的石头桌子上将其铺展开来。
“哇哦,难怪我曾听父亲赞叹说,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李科是第一个发出感叹的。
黛玉听了看了一眼李科:李大人家的孩子,培养的真不错。
“我也曾听以前的先生讲过,夸其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往日里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今日果然眼界顿开。”贾兰在旁也说了一句。
萧霆钰反倒是感叹起颜真卿一家都很有骨气:“我听母妃讲,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季明为杲卿第三子,是颜真卿堂侄。”
高馨从未听过这个故事,情不自禁啊了一声。
“听母妃还说,后来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萧霆钰补充了一句,黛玉不知道为何,忽然想到了远嫁和亲的探春。
而更让黛玉惊讶的是,在六皇子等告辞后,雪雁进来呈给黛玉一本书:“是方才兰哥儿趁着众人不注意时候,悄悄给奴婢的。”
黛玉好奇的接了过来,心想:贾兰不是莽撞之人,他这一举动,定然有目的。
翻开书本,里头躺着的是李纨的亲笔信。
第140章 李纨递信黛玉思量
打开李纨的信,虽然仅有薄薄的一页纸,却写了三件大事,都是跟荣国府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说,跟宝钗息息相关。
第一件,贾母病了。李纨只用了简简单单几句话,但黛玉却看出了其中门道:贾母虽然年纪大了,生病也无可厚非,可此番贾母病的有些蹊跷。重点不仅仅是贾母病了,而是,宝钗借着贾母生病,更多的将荣国府的权柄牢牢握在手中。
以前贾府内院打理,出力的是王熙凤,但真正掌握权柄的是王夫人,但因为贾母作为荣国府最长辈的那位,王夫人也好,王熙凤也好,只要是贾母愿意开口的事情,她们不管心底愿意与否,都得听从。
如今,王熙凤跟随贾琏出去了,王夫人被紧闭于院中,薛宝钗这个宝二奶奶管家是本也是理所应当的,可只要贾母愿意干涉,宝钗也得听命。何况,府上一些管事婆子对宝钗,也不见得会言听计从。
贾母病了,宝钗趁势拉拢人,自然是很容易的。宝钗本就十分擅于收买人心。
不过黛玉对此也只是留了一个心眼儿,如果不看李纨接下来传递的信息,黛玉会觉得这是荣国府内部的事儿,没那么在意。
可当黛玉看到李纨在信中说,宝钗特意去信平安州后,就在意了起来。平安州,正是贾琏去任职的地方。
黛玉曾经听母亲提起过,外祖父曾经在平安州任抚远大将军,旧部也有不少仍旧在平安州及周围几个州县驻扎任职的。
当初听闻贾琏去平安州,黛玉就曾想过,有了平安州其他官员的照应,贾琏去做官不至于太辛苦,更不容易被人算计。很显然,王子腾是细细考虑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