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年轻男人显然惯于应对这般的社交场合,他俊润温和的面容含着薄笑,游刃有余地同那些上了年纪的小领导们交谈,许是察觉到了少年近乎不懂得遮蔽的目光,他轻轻瞥了眼一旁沉静中略显局促的、身穿校服的青葱少年。
一旁的领导或许也察觉到了两人微妙的眼神交流,于是,主任笑呵呵地拉过一旁的少年,同男人殷勤介绍道:“段先生,这是江让,咱们学校高二部常年霸榜的第一名,也是今儿学校特意派来接待您的小同学,听说您是哲法大学的学生罢?咱江让同学也是拿哲法大学当做自己未来的目标呢!”
江让也明白主任是在替自己作引,于是干脆直接地伸出修长白皙的手掌,唇畔带着几分融冰似的笑意,礼节性颔首道:“段先生,我叫江让,久仰大名。”
段文哲浅棕的眸色带着几分矜贵的温和,笑容和煦地抬手握住道:“你好你好,小同学很有本事啊,常年拿第一名也不容易呢。”
男人语带官腔,显然习惯了说这样的客气话,但江让到底不常与这些领导阶层交流,手下当时便有些细微的颤抖冒汗,面上也难免泛起了几分红晕。
少年看上去不好意思极了,却又努力拿出内涵,强装镇定地回话。
段文哲唇边的笑意更深了几分,浅棕的眸光微动,半晌才松开了手。
其实是有几分意外的,在段文哲的印象中,山区的孩子似乎都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上不得台面的,毕竟,这也不是他第一次代表段家响应国家号召,前来山区做慈善了。
京市段家是有名的政商大家,其涉猎的区域上至新型机械研发,下至平民日常用品,可以说,近两年来,段家所投资的区域,便是业内的新风潮、重点关注对象。
这归根于段家那位手段出离高超、城府极深的长子,段玉成。
段玉成其人,与胞弟同岁,少年天才,跳级无数。从青年时期初初展露头角开始,便颇得业界胆寒,男人对于市场与国家风向的把控近乎敏锐,他是真正的自己一步步创业起家的,从未依靠过段家分毫。
与其他毕业即继承家业、为家族所掌控的世家子弟不同的是,段玉成是段父段母亲自请回来继承家业的。
可以说,如今的段家,段玉成说一,便没有二。
但他到底太过锋芒毕露、手段凌寒,上位者的气质令他难以走入平民、取得普通民众的信赖。
于是这个时候,身为段家的次子、与长兄关系极为融洽的段文哲便适时地走入大众视野。
段文哲生性温和有礼,是众人眼中翩翩有度的贵公子,但与长兄截然不同的是,段文哲走的并非是商道,而是哲思方向。
哲思方向,便是要走入寻常人的生活。
段文哲这一点做得便极好,身为段家二公子,他的身上从未出现过京市公子哥骄惯的毛病,不少人曾见过这位二公子穿着质朴,走访人群,深入调查群众需求。
也正因如此,近两年来,段家关于一些重大的捐赠或慈善活动,便都交于这位二公子去亲自主持。
同众人所想的并无二般,段文哲完成的相当完美,以至于令段家的名声顺着报纸与初代网络信息的传播,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段文哲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落在身畔皎皎亭立的少年身上。
江让的穿着其实再普通不过,与每一位高中生一般,他穿着统一的蓝白校服,校服内白色衬衣的领口泛着些许毛边,却十分整齐干净。与少年给人的感觉一样,冷淡的、干净的、并无谄媚,像是大山里潺潺流出的清泉,甘甜而清冽。
这样的孩子是极易讨人喜欢的。
众人如众星拱月般引着男人往校内而去,江让作为接引人员,一路上不卑不亢地解说。
少年似乎对校园内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包括那些一排一行的小白杨、师生共建的访谈栏、各个班级的特点特色,他一路引着众人向前,步伐稳重、语调不卑不亢,连一旁作陪的镇长校长都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后续,或许是看出了段文哲对于少年的欣赏,校长开玩笑道:“段先生这次前来不是还想采风、了解一下本地的文化变迁吗?小江对这方面再了解不过,让他带着您走!您别看他年纪小,可这能耐啊,是我们这些老头子都比不上的咧!”
段文哲含笑打官腔道:“这哪里方便,江让同学还要上课,正是关键的时候……”
“段先生。”
一道清润而好听的少年音适时响起。
段文哲挑眉看去。
高挑削瘦的少年正直直朝他看来,江让很白,在下午的日光中,更是白得仿若整个人都镀了层银边似的,少年鼻尖有一粒小痣,垂首抬眉间尽显知识分子的清韵。
他本该像是朵清冷的、生于悬崖边的花,可此时,偏偏面中落了几分霞光的红,这令得少年多了几分触手可及的温美。
他认真道:“段先生,我听说您这次为我们镇子和几个乡里都捐赠了大笔的物资和资金,我是这里的孩子,真的非常感激您的帮助。可是现在我的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报答您更多。但如果您采风需要人作陪,我想我很愿意陪在您身边。”
或许是怕遭到拒绝,少年略微急促了几分道:“至于学业方面,您不用操心。我已经将本学期的内容都提前认真学习过了,笔记我也会拜托其他同学帮忙记录,希望您给我一个帮助您的机会。”
瞧瞧,这是一个多么会说话、会抓住机会的孩子。
校长和镇长都露出了一个孺子可教的笑容来。
一旁的段文哲则是微微沉思片刻,眸光略动,好半晌才温和地应下。
他像是一位普通的、儒雅的研究学者,柔和道:“那就先谢谢小同学了,有需要我会来寻你帮忙。”
江让认真点头,黑润的眸中带了几分雀跃。
段文哲心情无端好了几分,他想,少年像什么呢?
像城市中,站在无数空中电缆上自由展翅的鸟雀。
毛色优美、灵动不凡、生命旺盛。
段文哲有一瞬间很想将这孩子愉悦的、却又努力扮做大人的模样拍摄下来、或是以一段文字记录下来,用以展示在他个人展馆中。
他总是这样,对什么感兴趣,便也想要叫旁人看到,证明自己所喜爱的是极优异的、有价值的、所言非虚的。
*
江让本以为想段文哲那样的城里人来到乡下这样粗糙的环境中,或许还要多适应几日才能出门采风。
没想到,第二日对方便找上了他。
江让接到老师通知的时候,匆匆收拾了一下纸笔,眼见就要离开教室,一边的向天明坐不住了。
因为太过匆忙,青年只能虚虚圈住少年光洁的腕骨,声线沙哑道:“江江,马上就要上课了,你这是要去哪里?”
江让却只是冷淡地拂开对方的手,即便看到向天明唇角的淤青,也像是全然不在意般平静道:“向天明,我似乎没有这个义务跟你说我的事情,之前的事情我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但请你以后都不要再缠着我了。”
寸头黝黑、看上去张扬又凌厉的男生听到心上人这番话,险些骨头都软下来,恨不得当场跪下来求原谅才好。
但江让却像是十分了解他,眉眼冰冷道:“向天明,别让我更讨厌你。”
向天明这才浑身僵硬,动也不敢动,眼睁睁看着少年离去。
老师告诉江让,段文哲就在校门口等他,但江让却并未立刻前去,而是折返回了宿舍,认真的拿出一个小背包,将抽屉中的一些跌伤的药膏、纱布一股脑全部装了进去,除此之外,还带了两块饼子和一瓶水。
所以,当少年背着小背包,来到门口的时候,正站在门口,拿着智能手机打电话的段文哲有一瞬间的失笑。
话筒对面的人顿了一瞬,似乎问了句什么,段文哲只是微微摇头,浅笑道:“没什么,遇到一个很有趣的孩子。”
年轻的男人很快挂断了电话,他看着眼前轻轻喘气的少年,忍不住笑道:“江让同学,我们只是先去附近看一看,你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
江让顺了口气,有些不好意思,少年今天没有穿校服,而是套了件深灰的卫衣,看上去倒是多了几分青春洋溢的意味。
他抿唇道:“段先生,山路不好走,有备无患。”
段文哲闻言轻笑:“江让同学是个很细心的小同学。”
江让微微抿唇,认真道:“应该的,段先生是我们的贵客。”
段文哲笑着摇头,他今日倒并未坐那辆昂贵的小轿车前来,只是推了一辆自行车,倒是十分接地气。
或许是瞧见了少年略微惊讶的目光,男人低笑道:“江让同学,有钱人也并不是一日到晚都坐轿车的,我倒是更喜欢走路,或是骑自行车,锻炼身体。”
听上去倒是与他们这些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一时间,少年不由得对男人多生出了几分亲切之意。
一旁的领导或许也察觉到了两人微妙的眼神交流,于是,主任笑呵呵地拉过一旁的少年,同男人殷勤介绍道:“段先生,这是江让,咱们学校高二部常年霸榜的第一名,也是今儿学校特意派来接待您的小同学,听说您是哲法大学的学生罢?咱江让同学也是拿哲法大学当做自己未来的目标呢!”
江让也明白主任是在替自己作引,于是干脆直接地伸出修长白皙的手掌,唇畔带着几分融冰似的笑意,礼节性颔首道:“段先生,我叫江让,久仰大名。”
段文哲浅棕的眸色带着几分矜贵的温和,笑容和煦地抬手握住道:“你好你好,小同学很有本事啊,常年拿第一名也不容易呢。”
男人语带官腔,显然习惯了说这样的客气话,但江让到底不常与这些领导阶层交流,手下当时便有些细微的颤抖冒汗,面上也难免泛起了几分红晕。
少年看上去不好意思极了,却又努力拿出内涵,强装镇定地回话。
段文哲唇边的笑意更深了几分,浅棕的眸光微动,半晌才松开了手。
其实是有几分意外的,在段文哲的印象中,山区的孩子似乎都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上不得台面的,毕竟,这也不是他第一次代表段家响应国家号召,前来山区做慈善了。
京市段家是有名的政商大家,其涉猎的区域上至新型机械研发,下至平民日常用品,可以说,近两年来,段家所投资的区域,便是业内的新风潮、重点关注对象。
这归根于段家那位手段出离高超、城府极深的长子,段玉成。
段玉成其人,与胞弟同岁,少年天才,跳级无数。从青年时期初初展露头角开始,便颇得业界胆寒,男人对于市场与国家风向的把控近乎敏锐,他是真正的自己一步步创业起家的,从未依靠过段家分毫。
与其他毕业即继承家业、为家族所掌控的世家子弟不同的是,段玉成是段父段母亲自请回来继承家业的。
可以说,如今的段家,段玉成说一,便没有二。
但他到底太过锋芒毕露、手段凌寒,上位者的气质令他难以走入平民、取得普通民众的信赖。
于是这个时候,身为段家的次子、与长兄关系极为融洽的段文哲便适时地走入大众视野。
段文哲生性温和有礼,是众人眼中翩翩有度的贵公子,但与长兄截然不同的是,段文哲走的并非是商道,而是哲思方向。
哲思方向,便是要走入寻常人的生活。
段文哲这一点做得便极好,身为段家二公子,他的身上从未出现过京市公子哥骄惯的毛病,不少人曾见过这位二公子穿着质朴,走访人群,深入调查群众需求。
也正因如此,近两年来,段家关于一些重大的捐赠或慈善活动,便都交于这位二公子去亲自主持。
同众人所想的并无二般,段文哲完成的相当完美,以至于令段家的名声顺着报纸与初代网络信息的传播,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段文哲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落在身畔皎皎亭立的少年身上。
江让的穿着其实再普通不过,与每一位高中生一般,他穿着统一的蓝白校服,校服内白色衬衣的领口泛着些许毛边,却十分整齐干净。与少年给人的感觉一样,冷淡的、干净的、并无谄媚,像是大山里潺潺流出的清泉,甘甜而清冽。
这样的孩子是极易讨人喜欢的。
众人如众星拱月般引着男人往校内而去,江让作为接引人员,一路上不卑不亢地解说。
少年似乎对校园内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包括那些一排一行的小白杨、师生共建的访谈栏、各个班级的特点特色,他一路引着众人向前,步伐稳重、语调不卑不亢,连一旁作陪的镇长校长都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后续,或许是看出了段文哲对于少年的欣赏,校长开玩笑道:“段先生这次前来不是还想采风、了解一下本地的文化变迁吗?小江对这方面再了解不过,让他带着您走!您别看他年纪小,可这能耐啊,是我们这些老头子都比不上的咧!”
段文哲含笑打官腔道:“这哪里方便,江让同学还要上课,正是关键的时候……”
“段先生。”
一道清润而好听的少年音适时响起。
段文哲挑眉看去。
高挑削瘦的少年正直直朝他看来,江让很白,在下午的日光中,更是白得仿若整个人都镀了层银边似的,少年鼻尖有一粒小痣,垂首抬眉间尽显知识分子的清韵。
他本该像是朵清冷的、生于悬崖边的花,可此时,偏偏面中落了几分霞光的红,这令得少年多了几分触手可及的温美。
他认真道:“段先生,我听说您这次为我们镇子和几个乡里都捐赠了大笔的物资和资金,我是这里的孩子,真的非常感激您的帮助。可是现在我的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报答您更多。但如果您采风需要人作陪,我想我很愿意陪在您身边。”
或许是怕遭到拒绝,少年略微急促了几分道:“至于学业方面,您不用操心。我已经将本学期的内容都提前认真学习过了,笔记我也会拜托其他同学帮忙记录,希望您给我一个帮助您的机会。”
瞧瞧,这是一个多么会说话、会抓住机会的孩子。
校长和镇长都露出了一个孺子可教的笑容来。
一旁的段文哲则是微微沉思片刻,眸光略动,好半晌才温和地应下。
他像是一位普通的、儒雅的研究学者,柔和道:“那就先谢谢小同学了,有需要我会来寻你帮忙。”
江让认真点头,黑润的眸中带了几分雀跃。
段文哲心情无端好了几分,他想,少年像什么呢?
像城市中,站在无数空中电缆上自由展翅的鸟雀。
毛色优美、灵动不凡、生命旺盛。
段文哲有一瞬间很想将这孩子愉悦的、却又努力扮做大人的模样拍摄下来、或是以一段文字记录下来,用以展示在他个人展馆中。
他总是这样,对什么感兴趣,便也想要叫旁人看到,证明自己所喜爱的是极优异的、有价值的、所言非虚的。
*
江让本以为想段文哲那样的城里人来到乡下这样粗糙的环境中,或许还要多适应几日才能出门采风。
没想到,第二日对方便找上了他。
江让接到老师通知的时候,匆匆收拾了一下纸笔,眼见就要离开教室,一边的向天明坐不住了。
因为太过匆忙,青年只能虚虚圈住少年光洁的腕骨,声线沙哑道:“江江,马上就要上课了,你这是要去哪里?”
江让却只是冷淡地拂开对方的手,即便看到向天明唇角的淤青,也像是全然不在意般平静道:“向天明,我似乎没有这个义务跟你说我的事情,之前的事情我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但请你以后都不要再缠着我了。”
寸头黝黑、看上去张扬又凌厉的男生听到心上人这番话,险些骨头都软下来,恨不得当场跪下来求原谅才好。
但江让却像是十分了解他,眉眼冰冷道:“向天明,别让我更讨厌你。”
向天明这才浑身僵硬,动也不敢动,眼睁睁看着少年离去。
老师告诉江让,段文哲就在校门口等他,但江让却并未立刻前去,而是折返回了宿舍,认真的拿出一个小背包,将抽屉中的一些跌伤的药膏、纱布一股脑全部装了进去,除此之外,还带了两块饼子和一瓶水。
所以,当少年背着小背包,来到门口的时候,正站在门口,拿着智能手机打电话的段文哲有一瞬间的失笑。
话筒对面的人顿了一瞬,似乎问了句什么,段文哲只是微微摇头,浅笑道:“没什么,遇到一个很有趣的孩子。”
年轻的男人很快挂断了电话,他看着眼前轻轻喘气的少年,忍不住笑道:“江让同学,我们只是先去附近看一看,你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
江让顺了口气,有些不好意思,少年今天没有穿校服,而是套了件深灰的卫衣,看上去倒是多了几分青春洋溢的意味。
他抿唇道:“段先生,山路不好走,有备无患。”
段文哲闻言轻笑:“江让同学是个很细心的小同学。”
江让微微抿唇,认真道:“应该的,段先生是我们的贵客。”
段文哲笑着摇头,他今日倒并未坐那辆昂贵的小轿车前来,只是推了一辆自行车,倒是十分接地气。
或许是瞧见了少年略微惊讶的目光,男人低笑道:“江让同学,有钱人也并不是一日到晚都坐轿车的,我倒是更喜欢走路,或是骑自行车,锻炼身体。”
听上去倒是与他们这些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一时间,少年不由得对男人多生出了几分亲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