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118节
  期间,张海竹掏出一张旧报纸,在灶里捡了一根没烧完的细长木根,边听边在纸上留下类似于象形字的符号。
  “海竹,你在做什么?”张灵好奇地问。
  张海竹抬头,发现于知乐盯着她的笔记看,连忙解释:“我不是在乱画,我怕自己忘了,在做笔记。”
  “你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做的?”于知乐问。
  “第一次出摊回来之后,我把差错都记下来,出摊前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了。”张海竹羞赧地笑了笑,“报纸是我从墙上掀下来的,挺好用的。”
  于知乐笑道:“这是好的习惯,坚持复盘会让我们下一次做得更好。”
  闻言,张海竹与张灵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于知乐起身翻动骨头,而后继续给她交待一些小细节,譬如原材料的检查、判断是否要增添厨具的技巧等。
  高汤熬好时,张海竹手下的报纸排满了生动有趣的象形符号。
  “鱼来了。”于海光端了一大盆鱼块进来。
  于知乐接过,小心翼翼下入高汤锅中,滴上香油,转中小火继续熬煮。
  接下来的步骤比家庭版复杂,需要剁碎姜蒜末,热油下锅翻炒,做蒜油。
  “要注意油温,太高会焦苦,这一锅就算报废了。”于知乐叮嘱,“炸好后加两勺进高汤锅,去腥增香的。”
  加入蒜油后,高汤还没算完成。
  于知乐让张灵把姜、蒜、香菜依次用小石磨加水磨成汁,搅匀后倒入高汤锅。
  另一边,张海竹用热油泼辣椒粉,制成辣椒油。
  最后一个步骤是熬鱼,辣椒油加入高汤锅中,继续小火熬煮。
  辣味与醇厚的鲜味完美融合,散发出诱人垂涎的香味,让大家的味蕾蠢蠢欲动。
  于知乐取过一只白瓷碗,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点豆油,撒香菜葱花,舀红汤,夹一筷子一直浸在凉开水中的粉,码上鱼肉,再滴几滴茶油。
  白碗红汤绿香菜,三种极致的颜色碰撞,让鱼粉更具吸引力。
  “姐,又改良配方了?”陈昭馋得不行,探头询问。
  于知乐朝他招了招手:“能吃饭了,进来端粉。”
  说着,她一字排开所有瓷碗,唰唰唰地完成前两个步骤,再按照每个人的吃辣程度舀出不同量的红油。
  “你们是在我家吃,还是带回去?”于知乐偏过脸问。
  两人都选择了带回家,她便取过四个瓦罐,汤粉分离装好,递给她们。
  “锅里还有很多鱼和粉,让大家那瓦罐来我家取,她们辛苦了,犒劳一下她们。”于知乐说。
  提出分家的女孩们都住得近,互相通知很方便。
  “好。”两人齐声应答,离开。
  于知乐落座,大家开始动筷吃粉。
  小胡吃得津津有味,突然感慨:“哎呀,住这么小半个月,我的口味都被乐乐养刁了。”
  “不能抢姐姐。”于迟一听她的话,眼睛瞪圆。
  他的反应逗得大伙哈哈大笑,冲撒了离别前的伤感气氛。
  过了一会,一阵
  说笑声由远及近。
  朋友们挎着菜篮,不仅带来了瓦罐,还带来了蔬菜水果和干海货。
  “乐乐。”打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
  于知乐讲不过十几张嘴,只好将所有东西收下,分批带人进厨房装鱼粉。
  拿到鱼粉后,朋友们向她道别,又结伴离开。
  于知乐回桌继续吃粉。
  吃过晚饭,众人吹着凉风聊天。
  陈昭的嘴一直说个不停,向胡曲莲和小胡表达不舍之意。
  夜色渐深,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于家小院。
  于知乐洗漱后回屋,盯着没有一丝光亮的窗外良久,转身吹灭蜡烛,上床睡觉。
  第二天,大家都起得早,像往常一样干着自己的事。
  于海光煮粥做小菜,胡曲莲带着于婉琴练八段锦,于越翻书,小胡在逗于迟和爬爬。
  不同的是,早餐刚吃完,院外就响起了汽车的声音,宁谭来接于海光三人了。
  沉默的一轮拥抱过后,汽车启动,扬起一片灰尘,很快就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唉。”
  这是于海光三人离开后的三个小时里,陈昭的第一百次叹气。
  “好无聊,做什么好呢?”他问于越。
  他下周一才去罐头厂上班,胡曲莲怕他又中暑,帮他请了假,这几天他都不用上工。
  于越被他问了几十遍,不再抬头,说:“看书。”
  “除了看书呢?”陈昭追问。
  于越不回答,气氛就又陷入了沉默。
  这次,打破沉默的是张文心,她快步朝小院走来,喊道:“乐乐,乐乐,我们村上省城的报纸了!”
  “咦?”陈昭上前去迎,想看报纸,却被她侧身躲开。
  张文心跑到于知乐面前,打开报纸,一行黑色的大字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版面。
  【妇女能顶半边天,分家也要走在前】
  副标题——记海县进步村海隅村女子分家事件,再往下则是海隅村的大合照。
  “刘书记派人送了十张报纸来,他们打算裱一张挂在墙上。”张文心挑了挑眉,“剩余的九张放在大队部让大家看。”
  于知乐笑道:“挺好的,希望能帮到更多人。”
  “肯定能。”张文心自信地说。
  陈昭借机抢过报纸,跑得离她远远地,看了起来。
  “你这人怎么这样?”张文心跑去抢。
  两人在院里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直到张海梅的身影出现在小路。
  “文心!张小姑要提分家,张奶奶让你赶紧回家,好好劝一劝她。”
  第108章
  一直到张海梅走近,张文心还没完全消化她的话,呆愣在原地。
  “张小姑在提分家,张奶奶让我找你回家。”张海梅重复了一遍她的话。
  张文心回过神:“好,我马上回去。”
  话还没说完,她就往外跑,很快就消失在于知乐和陈昭的视野里。
  “欸,陈昭,你这么快就看上报纸了?”张海梅注意到他举在半空的手。
  陈昭倏地把手往背后一缩,讪讪一笑。
  于知乐哑然失笑,道:“你抢来的,你还到大队部去。”
  “那我得再看一会。”陈昭小声嘀咕,抖开报纸。
  张海梅大大咧咧地问:“你可以给我读一读报道的内容吗?”
  陈昭可算是找着事干了,眼睛一亮,叠声答应。
  接着,他昂首挺胸,清了清嗓子,声情并茂地给她朗诵。
  报道详细记录了其中一位朋友的分家过程及事后采访当事人的过程,还提到了于知乐在张家姐妹分家会上讲过的话。
  最后,文章还引申出关于离婚妇女处境的思考。
  张海梅听得非常认真,时不时拍手喝彩,让陈昭更加自信,越读越大声。
  一整篇文章读下来,他的声音都有些沙哑了。
  “姐,原来你真的在这啊,我还以为你在地里。”张海竹找上门,“大队长在找你。”
  “糟了,我怎么把选地的事忘了呢!”张海梅拍了拍脑袋。
  向陈昭道谢后,她匆匆跟着张海竹离开。
  陈昭无所事事地翻看着其他版面,被一则消息吸引,惊讶得张大了嘴。
  “姐,于桃红死了。”他跑到于知乐面前,递过报纸,“那晚她还在镇上砍了张振华家里人,四死一重伤。”
  于知乐的视线快速扫过文段,当看见她在省城入室伤人时,瞳孔微缩。
  “不知道佩兰有没有事。”于婉琴闻声走近,读了新闻,面露担忧。
  此时,于知乐的手掌冰凉,神情不安。
  “不如,我们提前一天去省城?”于越提议。
  陈昭这才意识到这一点,说:“我进城去找宁部长,问一下他今天有没有空。”
  说着,他把靠在墙边的自行车推出院子,咻地就骑去一大段路。
  “没事的,别担心。”于越安慰于知乐两人。
  十几分钟之后,陈昭骑了回来,满头大汗,记得带出了京市口音:“姐,那两个心思歹毒的玩意儿正往咱们走呢,咋办啊?”
  于知乐觉得不对劲,于海光三人是昨天临时决定今早离开的,他们理应不会这么快就收到消息的。